《午餐盒》這片兒兩年前我寫過一次,前幾天又看了一遍,想再聊聊,順便補充些內容。
《午餐盒》出自印度寶萊塢,而號稱宇宙美食中心的天朝,卻鮮見美食電影,除了香港的幾部可圈點之外,其餘的,基本都拿不出手。雖然後來有了紀錄片《舌尖》系列,和最近的《風味人間》,但央視風格的氣勢宏大,總有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既視感,說到底,走了口水,卻難走心。
這部印度電影,不算純粹的美食電影,小人物的情緒,卻總能被食物帶著恰到好處的起承轉合,雖波瀾不驚,但能撩撥我心。
《午餐盒》從一份送錯的午餐盒展開:家住孟買的年輕少婦伊娜,想用精製的午餐,收復丈夫那顆漸行漸遠的心。孟買的工作午餐,大多都是由妻子在家做好,再由一個神奇的快遞公司送到丈夫的工辦公室。
▲伊娜準備用食物挽回老公的心
沒成想,這個號稱從來不出錯的印度「餓了麼」,卻送出了一份概率為六百萬分之一的錯誤午餐。這份午餐,被送到了另一個男人的辦公桌上:一個喪偶多年,行將退休的寂寞大叔的手上。更沒想到的是,大叔還是個文藝男。兩個寂寞的人,兩顆孤獨的心,就這樣將錯就錯,通過中午的盒飯,一來一往,鴻雁傳書,傾吐慰藉。
▲男豬腳是個不油膩但有點兒文藝的怪蜀黍
少婦的飯菜越做越好,大叔的信也越寫越長。老公的心沒收住,一枝紅杏卻馬上要出牆了。
影片結尾,倆人本打算見一面後,一起攜手奔向心中的理想國——不丹。但陰差陽錯,只能擦肩而過。兩人重新思考,正視了自己,開始了各自新的旅程。
片中有句話:錯誤的火車,總可以載你到達正確的車站。sometimes wrong train takes you to the right station.
但實際上,這句話過於宿命,可千萬別當真。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對愛而言,最好的結局,是以找到對方為開始,而以找到了自己為結局。
▲手機時代,寫信是件非常奢侈而有趣的事兒,每天能寫一小段話,也能收到一小段話,剩下的,任憑想像,然後,就是等待。
本片沒有一句不和就歌舞,全片節奏很舒緩,盡顯印度市井風情,如果再多加點兒料,就是部很棒的像《穀子和鯔魚》的生活流影片,不過,作為一部處女作,這個導演已經很厲害了。
影片中的阿三們,都是這樣神一般存在的:
1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切菜;
2輕軌四通八達,但似乎都沒有門,行駛中門上也掛滿了人;
3上班從來不帶飯,但還能吃上媳婦當天做的飯;
4工作午餐,如果沒家人給做飯,可以找餐廳訂,但大多人只吃兩根香蕉;
5不是只有蘿莉才愛大叔,且,文藝大叔比油膩大叔吃香得多;
6「想贏得男人的心,必要先贏得他的胃」,這一條,在印度也適用;
7吃飯用手,即使有勺子,也不用;
8送午餐快遞超級強大;
9烤餅直接用煤氣灶。
▲煤氣灶烤Roti餅
故事發生在印度孟買,作為印度的第二大城市,孟買的上班族從家到公司往往要奔波三四十公裡,所以,丈夫很早就得出門。丈夫走後,妻子才開始準備午餐,然後由快遞公司送到丈夫的辦公室,吃完午餐後,再由快遞公司把空飯盒送回家中。
▲快遞大叔的鐵頭功
這個被稱為「達巴瓦拉」(dabbawal)的運送午餐服務系統,竟然有12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英國殖民時期。午餐從客戶家到辦公室一般經過5位快遞員的轉手:城郊的顧客家取飯盒、城郊的火車站口分揀、通過火車送貨、目的地站口分揀、最後送貨上門。
▲快速準確的送達,全憑飯盒上的這些記號
而整過過程「達巴瓦拉」卻不依賴任何單據,5000名員工,每天為20萬人送餐,準確率超過99.9999%,只有驚人的六百萬分之一的錯誤率。它不僅被收入哈佛商學院經典案例庫,更成了世界物流業的奇蹟。不過,「達巴瓦拉」鮮有英俊的快遞小哥,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大叔和大爺。
▲送快遞的大叔和大爺
一說起印度菜,首先想到的必是咖喱。其實,真到了印度,你很少會看到聽到「咖喱」一詞,「咖喱」只是各種調料組合的統稱。在印度,「咖喱」這個詞消失在各種菜名裡。
印度是素食者的天堂,因為宗教原因,葷食少,且僅以羊肉和雞肉為主。印度有三分之一人完全食素,風靡西方的素食主義,正是起源自印度。
印度飲食習慣也有南北之別,和我國類似,北方吃麵食,南方則喜歡大米。只不過,印度北方口味清淡,南方重口味,這點與我們正好相反。這部影片中的飯食是典型的印度北方菜。
印度奶酪Paneer
印度奶酪(Paneer)是一種未熟的奶酪,外觀很像希臘的菲達奶酪Feta Cheese,但不發酵,只用檸檬汁凝結,在印度非常流行,既可以當點心吃,也可以切塊串烤,入菜更是普遍。
用印度奶酪做的菜很多,Palak Paneer這道菠菜奶酪很受歡迎的素食。
▲印度菠菜奶酪
皇帝咖喱Pasanda
Pasanda是一種流行的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葷菜,意思是「最愛」,是用奶油,椰漿、杏仁和各種辛香料熬製的溫和咖喱醬,因來源與印度皇帝有關,臺灣日本等地叫「皇帝咖喱」或「印度皇帝汁」。Pasanda最初是用羊腿製成,現在在全球流行,也用雞和大蝦烹製。
▲印度奶酪版的皇帝咖喱Paneer Pasanda
沒有飛餅的印度麵餅
印度的餅是咖喱的絕配,吃的時候用手把餅撕成小塊,然後蘸咖喱吃。印度餅種類很多,有烤有烙,有 Naan、Chapati、Roti、Paratha、Puri 等,但有名有性的餅中,並沒有飛餅,這可能就像中國沒有北美聞名遐邇的左中堂雞一樣。Puri是中空的小薄餅,常用作早餐;Roti 和 Chapati是薄且不發酵的死麵餅,最為普遍;Naan 類似新疆烤饢;Paratha 是印度千層餅,有大蒜、奶酪、洋蔥等多種口味。
▲Naan和新疆饢同根同源
▲Chapati和Roti都是中空的死麵餅
▲Roti
▲印度版千層餅Paratha
▲Puri是早餐小餅
塔裡Thali
印度版的四菜一湯
片中的大叔中午吃飯很有儀式感,一個金屬盤子和幾個小碗裝上各式各樣的菜,這種吃飯的方式在印度叫作「塔裡」Thali,是印度相當常見。一般來說,塔裡餐的餐盤中心是主食麵餅或米飯,旁邊圍著一種或幾種蔬菜、Dal(一種由木豆做成的辣味印度菜)、薄脆餅、印度酸奶(Curd)、甜食以及小量辣椒醬或泡菜。如果是在餐廳裡,那麼一般會提供肉和素兩種塔裡供選擇。
根據印度的傳統飲食理念,一頓像樣的飯應該包含酸、辣、鹹、甜、澀、苦六味,而塔裡背後的理念就是六味的平衡。
了解更多食材
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
或在首頁輸入數字「1」
看食材君為您匯總的精選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