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印度電影的時候,我們多數是在談論寶萊塢,動輒三個小時的篇幅,長段極盡華麗的歌舞,撐起一部部商業通俗劇,有時產量之高,頗令人厭倦。但回望上個世紀的印度電影,甚至是「寶萊塢」這個提法或體系形成之前,森德拉姆、雷伊、伽達克、奈等導演不同程度踐行人文關懷為主旨的影片,以及一些主流大片中鮮明的對低下層生態的關注(其實是另一種想像),構成印度電影在通俗劇法內外全面開花的地氣傳統。新世紀後以米拉•奈爾為代表的電影人,以摒棄爛俗橋段的文藝電影揚名國際,自然頗有投西方視野所好之嫌,但無疑是為印度電影在國際的形象開拓了新的面目。當然,在主流商業片外,產量龐大的印度電影工業每年也源源不斷產生各種聞所未聞的小眾電影,比如詮釋「立地成佛」的古裝傳記片,比如以伽達克本人為原型的實驗傳記片。但最耐人尋味的作品,還是介於這兩種趣味、規模與美學截然不同的影片規制之間的文藝電影,比如2010年的《飛行》,聚焦喪母的男孩與暴躁父親的關係,在寫作夢想驅動下,掙脫「家」的管制。影片獲得63屆坎城「一種關注」單元大獎提名,更在國內獲得了超過年度大作《我的名字叫可汗》的良好口碑。
而最近的印度小成本文藝電影,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在去年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獲得大獎的《午餐盒》(2013),這部某種程度上是跨國合作的印度電影,沒有長時間大篇幅華而不實的歌舞,也欠缺生生死死的愛情通俗劇橋段。一名家庭主婦精心烹製並託運給異地上班的丈夫的午餐盒被送錯,到了一位即將退休的中年喪偶的男子手中,主婦與這位不曾謀面的男子展開書信來往,盡訴心中情,更帶出其關於家庭、生活與愛的思考與渴求。
相較主流寶萊塢大片而言,影片的節奏極盡緩慢,但拍攝城市場景與生活細節豐富沉穩、素淡動人。少婦伊娜為丈夫做飯,樓上阿姨用籃子從窗口吊下美味香料,教他烹飪進午餐中,這位從未出現在鏡頭前、只從窗口發出聲音的堅強婆婆(照顧植物人丈夫之故),在關鍵時刻為伊娜提點人生,是影片一位全知全能般的「幕後」英雄,而正是她送給伊娜的香料,令原本普通的午餐煥發獨特美味,當拿錯餐盒的會計師費蘭迪打開後,為這美味而驚詫無比。這神奇的香料,穿針引線,成為伊娜與費蘭迪之間情感聯接的線索,失去了香料的午餐,驟然變得淡然無味,這一層敏感的味覺信息,在沒有收到午餐的伊娜丈夫那裡,是完全無效的,影片亦因此暗指伊娜夫婦貌合神離的婚姻本質。
《午餐盒》在細膩鋪陳「午餐盒」的敘事作用之外,更以冷靜的視角拍出孟買的城鄉圖景,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的送餐員、雨中來往匆匆的城市,城鄉間來回穿梭的列車及車裡的各色人等,甚至是費蘭迪所在公司的日常生態,皆在鏡頭不經意的移動中成為觀者的深刻印象。這是充滿夢幻的寶萊塢大片無法呈現的寫實面相,午餐盒串聯起的既是兩名主人公的情感脈絡,更在其流通過程中,向銀幕外呈示當代印度社會空間。運送午餐的這一套服務稱為「達巴瓦拉」(dabbawal),是極富印度特色的一種午餐遞送服務,其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多年前的英國殖民時期,超高的準確率保證了家人做的午餐高效快捷送至用餐者手中。這一對素未謀面的孤獨男女,因為概率極低的一次誤送,開始了書信往來。劇本細緻入微,拍攝亦不落俗套,新人導演賴舒•彼查細心拍下了達巴瓦拉送餐全過程,又細膩展示片中人際關係:費蘭迪面對前來接替他的年輕人,由排斥而到交心,與其和伊娜通信的心靈接近相成對照,人物關係的進展,多數依託於身處的環境,火車、辦公室等,而某種程度上來說,《午餐盒》講人情,更是關於普通人的人情,平淡豐富,自然天成,這是這封「美味情書」最難得的地方。一些批評指影片是為歐洲藝術電影標準而拍,細節如此精準地契合敘事發展,註定是一部「獲獎面相」的影片,但事實上,正是對於世人眼中寶萊塢大片刻板印象的規避,成就了《午餐盒》感動人心的力量,任何電影語法皆是手段,歸根到底是效果,《午餐盒》在普世的意義上,達到了一部小成本文藝電影的高水準。
由《午餐盒》亦可看出,當代印度「小電影」,在填補大片審美疲勞的同時,也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傳達當代印度社會生態與文化承擔載體功能,《午餐盒》對送餐系統「達巴瓦拉」堪稱不遺餘力的展示,正是這一印度或曰孟買特色向世界展示其存在情狀與特色的絕好渠口,通過送餐,透視婦女為丈夫做午餐以期抓住胃與心的心態,亦是當下印度婚姻關係的一種映射,而達巴在被運送途中需要經過的運送程序,如自行車、火車、派送秩序,以及對於午餐盒本身形狀規格(通行的規格是圓筒形四格裝)的反覆展示,都在在將一套真實存在的印度社會風俗以影像傳遞出去,這在常規的文字介紹中是很難在受眾腦海裡建立形象的,但由故事及物件,可以比較容易地向世界傳達關於「達巴瓦拉」的形象。在筆者同樣激賞的另一部新導演小成本影片《路過蜻蜓》中,藉由問題少年的成長展示的北孟加拉邦與加爾各答地域人文圖景,亦是故事之外最令人驚喜之處,唯美的鏡頭難以掩蓋平凡世界的庸常,是這部風格更加雋永的影片隱秘而趣味交雜的魅力所在,同時,這也是印度文藝小電影區別于越來越像大型mv的主流商業片的亮色。當然,寶萊塢也非常值得欣賞,但觀眾若想看到一個相對客觀真實(即令是紀錄片亦不存在絕對客觀)、去刻板印象的印度,寶萊塢大片通常會令人比較失望。
【原載於《北京青年報》】
【編輯:Lil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