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長林》已近尾聲,很多人都不捨得琅琊的故事就此完結,我也是這樣,十分不舍。近兩年電視劇裡少有的精品,如果說《琅琊榜》還略微帶有一些瑪麗蘇和金手指的話,那麼《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就更是取其精華,捨棄糟粕了
為什麼我敢斷言琅琊不會再出第三部了,或者說不會繼續風氣長林的故事往下拍了呢?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會拍《琅琊2》
在我看來,是因為海宴對琅琊1的不滿意。
或者是,海宴想通過琅琊2表達更深層次的東西。
琅琊系列一直表達一個理念,家國忠義,風骨情懷。
琅琊1表現的很好,但是也太過理想化了。
所以才有了琅琊2,
原來,換了一個明君,長林這樣擁兵自重的臣子還是不可以繼續下去。
一個國家的安全,興盛,僅僅靠在一個臣子的忠誠上這是一件多麼不靠譜的事情。
琅琊2裡提到了當了皇帝的靖王,原來靖王當上了皇帝,也並沒有四海昇平,海晏河清。
邊境依舊有戰亂之苦,朝中也有荀氏外戚做大。
所以,琅琊1中表達的那種理想主義,在琅琊2裡給予了否定。
荀白水有錯嗎?沒有錯。如果事事都如長林府這般,僅靠感覺調兵遣將,那相當於把整座大梁江山託付於一個臣子的忠誠上。
這無論何時,都不符合規矩,也很危險。
原來,無關皇帝賢明或者昏庸,祁王和長林府終究殊途同歸。
只不過一個善終和一個枉死的區別。
琅琊1胡歌的梅長蘇13年準備,主角金手指,步步為營,一切都去我們理想般的走向一個完美的結局。
靖王上位,赤焰翻案,蒙摯言侯林殊靖王等等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讓大梁開闢了一個新的格局。
他們是正義的,謝玉夏江老皇帝他們是邪惡的。
這是一個很理想化的概念,因為天下的事,難道僅僅有正義的和邪惡的區別嗎?
不是。
所以,琅琊2就不是簡單的正邪之分,也沒有金手指。
所以蒲陽櫻會失算折了段桐舟,
而蕭平旌也會失手殺死了惠王,讓北燕的背後勢力得逞。
所以宋浮下獄也可以說的長林家的世子爺啞口無言。
荀白水他們做的也無關對錯。
只不過是一個相信人心本善,一個相信人心本惡的世紀性難題。
長林之罪,罪在將來。
如果長林世世代代都可以有一個很合適的人接替蕭庭生的位置,那麼大梁江山可以得以永固。但是有一個想要做亂臣賊子,那大梁江山就會灰飛煙滅。
沒有制衡的勢力。
但是,其宣揚的家國天下,風骨情懷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反而得到了升華。
琅琊2裡藺晨已經說了,是蕭庭生不懂權謀嗎?不懂制衡朝堂嗎?
還是不懂收攬權炳,專權弄營?
不是不懂,而是不屑於做而已
所以這個格調就比琅琊1要高了。
如果說琅琊1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話,
琅琊2就是一群經歷過黑暗和地獄依舊不屑權謀依舊相信情義無敵的人。
可以稱為高尚的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懂權謀而不權謀
這才是祁王風骨,這才是長林風骨,這才是兩部琅琊榜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那為什麼不會接著風氣長林的故事寫琅琊3呢?
第一,這種風骨情懷已經表達詮釋的很好了
第二,大家在看琅琊2的時候,不覺得有種看後三國時代嗎?
時無英雄 使豎子成名,蕭元啟這樣的人在琅琊1根本就不能得逞,甚至就沒有出頭之日。
琅琊1多少豪傑,文臣謀士風雲際會,武人可為將者不下數十人,後宮婦人也都極其具有謀略和眼光。
琅琊2呢?僅剩下長林一脈獨木難支,權位勢眾,遭人猜忌。
如果按照歷史走向的話,一般開國兩代人國家都是勤政愛民的,政通人和,琅琊1可能就是出於一個國家中期,皇帝制衡朝堂,下面一群蠅營狗苟,專權弄營之輩。
靖王撥亂反正,將腐朽朝堂清掃一遍,實現中興。
而琅琊2就是處於一個王朝的後期了,縱然蕭平旌起兵勤王,長林二字也不可能再出現在朝堂之上。沒有兵符沒有軍職的蕭平旌,一隻穿雲箭,千軍萬馬重振長林軍旗號,可以號令大軍十萬。
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長林覆滅以後的大梁,應該是人才凋零,大廈將傾,也再也沒有人可以繼承這種風骨了。
所以,林殊他們那代人所期望的大梁江山永固,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
我希望可以拍琅琊前傳,蕭平旌這位金陵城裡最明亮的少年,終究不如林殊啊。
他爹赤焰軍主帥,他媽皇帝妹妹,晉陽長公主。文從黎崇,武從赤焰
小姑是皇帝最喜歡的宸妃,舅舅是皇帝。太皇太后還最喜歡他。
未婚妻是當時大梁國坐鎮南境裂土分封的異性王穆王爺的掌上明珠
還有赤焰軍中十幾位叔伯,像什麼謝玉啊夏江譽王啊獻王啊都是不上檯面的人物,
跟靖王祁王一塊玩,謝玉家的景睿都不帶著玩的。
謝玉和林燮是連襟。
真的是,陣容太豪華了啊。
當年的言侯,夏江關係應該很好很好,從琅1最後可以看出。
很想看看琅琊榜故事前幾十年,夏江,言侯,林燮,梁王,兄弟四人,是怎樣步步為營把這位不得勢的皇子推上了皇位,他們這幾個曾經也是一起喝酒一起起馬一起起事的年輕人,甚至要我的兒子娶你家的女兒做媳婦兒。
風華正茂的那幾個人,怎樣一步步的從兄弟,變成形同陌路的仇家。
看看天才小殊的名頭,怎樣在金陵城裡,無人能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