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由著名導演德·西卡執導。影片一上映就在國際影壇引起了劇烈的反響。這部產自義大利,表現義大利社會的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極具寫實意味的作品。
故事背景是二戰後的羅馬,同其他國家一樣,戰後的義大利首都羅馬經濟凋敝、百廢待興,許多人因此沒有工作,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安東是一個失業兩年的普通市民,終於有了一份貼廣告的工作,但需要一輛自行車。一家人變賣所有的床單後買來了一輛二手自行車,在第一天工作中,自行車就被偷走了。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一天過的輕鬆,丟掉自行車的安東,也將會因此丟掉兩年來唯一的工作,沒有人知道這一家人此後該如何生活。
影片沒有催人淚下的場景,可看完後每位觀眾都會陷入深深的思索。。
作為一部寫實電影,導演不僅復現了彼時義大利人民的真實生活,還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個事件。影片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作,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影響了一大批導演的創作方向。
下面我將從敘事主體、視角講述和主題分析,三方面分析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還我普通人、將攝像機扛到大街上」。這兩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口號,表明了當時電影人的創作理想。
戰後義大利的導演們,為了對抗美國輸入的好萊塢影片,決定拍攝屬於自己民族與國民的影片。起初這些電影主要為反戰題材,後來又將普通市民、失業的工人、農民等作為敘事主體。
在影片《偷自行車的人》中,導演就將鏡頭對準了城市中的失業群體,數十人圍在勞務公司的門口乞求得到一份工作;城市中的當鋪人滿為患,失業的人當掉一切值錢的東西,以求果腹;年幼的孩子追著路人乞討,還有拉琴賣藝的孩子。整個社會處於一團糟。
不同於能夠種田維持溫飽的農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一旦失去了工作,就連溫飽都不能滿足。由於戰後的義大利屬於戰敗國,經濟政治上都受到戰勝國的制裁,作為直接的受害者普通國民來說,對他們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正是這樣嚴峻的社會環境,讓導演去展現社會中普通人的艱難生活境遇,除了內容上要求貼近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外,在電影製作技術上,《偷自行車的人》也力求真實化。
曾經的義大利電影行業擁有全歐洲最大最豪華的攝影棚,導演和演員可以在其中肆意發揮他們的創意。
戰後義大利的電影製作技術,有了許多改變,由於戰爭的緣故,國家對電影的投入減小,製片公司也無力負擔高額的製作成本,於是導演們紛紛採用實景拍攝,利用非職業演員,多用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等技術來製作電影。
在影片《偷自行車的人》中,可以看到拍攝場地基本都是在戶外,減少了攝影棚內的製作流程,讓整部電影充滿了生活氣息和真實感。
尤其是在安東父子在集市尋找偷車賊的情節中,兩個人穿過集市的背景中有幹活的工人,做買賣的商販,乞討的孩子等等,這些真實的場景無不進入到了影片中,讓觀眾在觀看故事情節的同時,也看到了真實的義大利社會。
此外,故事中的父子均為非職業演員。男主安東是一個真正失業的煉鋼廠工人;孩子布魯諾是一個出生在貧民窟的兒童。
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兩人,可能在表演上缺乏張力,但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到表演中。
相由心生,生活經歷與劇中所飾演的角色非常相似,這讓他們的表演更加真切,動人。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從一種創作潮流,業已成為一種電影美學,描寫普通人生活的創作內容與表現現實生活的創作手法,在當今的電影中依然能夠看到,影片所賦予的故事的真實感,足以打動每一位觀眾。
孩子,往往被人們賦予了天真無邪的標籤,孩子說的話往往也比成人更可信。導演通過孩子的眼光講述這個故事,為本來就寫實的電影增加了更多真實感。
影片中男孩布魯諾跟隨父親安東一起騎車貼廣告,在自行車丟失後,他也跟隨著父親去尋找自行車,可以說他不僅是這個事件的親歷者,也是影片中表達情緒的重要支點。
在父子兩人尋找自行車的過程中,因為父親的猶豫不決,導致放跑了小偷,一路的辛苦全都白費了,孩子開始埋怨父親,而焦急的父親直接給了孩子一個耳光。
在這個鏡頭中,孩子的眼中泛著淚花,充滿了委屈與不滿,隨後孩子走到橋上,一下跳入了水中。
為什麼成人犯的錯誤要讓孩子承擔呢,本來應該被保護的孩子,卻成了這位父親發洩情緒的對象,當無辜者要為丟失自行車而買單,只能說明這位父親的無能與可悲。
事實上,這位父親不就是千千萬失業者中的一員嗎,他的無奈,就是所有失業者的可悲啊!
之後,這位父親為了安慰孩子,帶他去一間西餐廳吃飯,本來就拮据的家庭,難得能夠奢侈一次。
孩子看著鄰桌的富人家的孩子吃著拉絲麵包,羨慕不已,父親看到了也為孩子點了一份。孩子一邊吃麵包,一邊望著鄰桌的小孩,他故意把麵包拉絲拉的細長,以顯示自己也能吃這麼美味的食物。
不久,鄰桌又點了更昂貴的菜,父親看著兒子羨慕的眼神,告訴他每個月掙一百萬才能吃得起這樣的飯。
導演通過孩子表情的變化,揭示了他的心理活動。從羨慕、擁有、再到羨慕、最後失望。這一串孩子的內心變化,不僅表現出了一個天真的孩子希望能吃到美味的食物,過上富裕生活的願望,觀眾更能從其中得出社會貧富差距巨大。
一邊失業的人成群結隊,去一次西餐廳已經非常奢侈;另一邊富人可以每天在餐廳中享受最好的食物,聽著樂隊的演奏就餐。
同樣是孩子,生活環境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在這部影片中,父親是丟自行車的受害者,在此看來,孩子更是受害者,倘若父親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孩子也不會隨著父親顛沛流離,而是應該在遊樂場中享受童年的樂趣。
導演將父親受挫、失意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表達出來,對觀眾的心靈衝擊更深。
整部影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展現父子兩人尋找丟失自行車的過程,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但影片中許多的細節,都是打動觀眾的要點。
在平淡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細節中品味人生,這才是最貼近生活的方式。
在影片的結尾,導演設置了一個反轉,父親支開孩子,準備偷一輛自行車,不想偷竊不成卻被眾人抓住送到警察局孩子可憐地望著父親,故事結束。
這位父親從一個丟自行車的人,變成了偷自行車的人。
父子兩人的自行車找不到了,父親的工作也一定會丟掉,沒有人知道這家人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老實淳樸的父親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一個施害者,這是一個社會莫大的悲哀。
倘若故事的結局是父子沒找到自行車,繼續過著失業生活,或者是警察一直在抓小偷,即便沒有抓到,那麼觀眾會感嘆生活不易,要提防社會上的壞人。而故事的結局是一個曾經的好人變成了壞人,那含義就大不相同了。
可以看出,這位父親活的很艱難,他在兒子沮喪時帶著兒子去吃大餐,在丟失自行車後為了不讓妻子傷心而瞞著妻子,他想做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可這個社會沒有給他機會,父親盡力爭取了他所能爭取的一切,最終還是落空了。
不僅這個社會不讓好人有出路,還能把一個好人逼成壞人。影片背後巨大的社會問題通過這樣一個故事結尾顯露出來。
難以想像,這位父親以後該怎樣生活,他的孩子將會對這件事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影片到最後,通過好人變壞了,來昭示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人的變化。
想必看到最後,觀眾只能發出聲聲嘆息。
生活不易,每個人都在艱難地呼吸著,尤其是生活在彼時社會底層的人們。影片用極其寫實的手法,讓觀眾見證了這位父親和孩子不幸的遭遇。戰後普通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父親和孩子兩人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
這對父子所期望的安穩,富足的生活,無法只靠兩人的努力而實現。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真正能夠改變人們生活的,唯有世界安寧與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