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主體、講述視角和主題分析三方面分析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2020-08-23 阿竹讀書

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由著名導演德·西卡執導。影片一上映就在國際影壇引起了劇烈的反響。這部產自義大利,表現義大利社會的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極具寫實意味的作品。

故事背景是二戰後的羅馬,同其他國家一樣,戰後的義大利首都羅馬經濟凋敝、百廢待興,許多人因此沒有工作,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安東是一個失業兩年的普通市民,終於有了一份貼廣告的工作,但需要一輛自行車。一家人變賣所有的床單後買來了一輛二手自行車,在第一天工作中,自行車就被偷走了。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一天過的輕鬆,丟掉自行車的安東,也將會因此丟掉兩年來唯一的工作,沒有人知道這一家人此後該如何生活。

影片沒有催人淚下的場景,可看完後每位觀眾都會陷入深深的思索。。

作為一部寫實電影,導演不僅復現了彼時義大利人民的真實生活,還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個事件。影片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作,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影響了一大批導演的創作方向。

下面我將從敘事主體、視角講述和主題分析,三方面分析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一、 把底層人物作為敘事的主體,將鏡頭對準普通人。

「還我普通人、將攝像機扛到大街上」。這兩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口號,表明了當時電影人的創作理想。

戰後義大利的導演們,為了對抗美國輸入的好萊塢影片,決定拍攝屬於自己民族與國民的影片。起初這些電影主要為反戰題材,後來又將普通市民、失業的工人、農民等作為敘事主體。

在影片《偷自行車的人》中,導演就將鏡頭對準了城市中的失業群體,數十人圍在勞務公司的門口乞求得到一份工作;城市中的當鋪人滿為患,失業的人當掉一切值錢的東西,以求果腹;年幼的孩子追著路人乞討,還有拉琴賣藝的孩子。整個社會處於一團糟。

不同於能夠種田維持溫飽的農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一旦失去了工作,就連溫飽都不能滿足。由於戰後的義大利屬於戰敗國,經濟政治上都受到戰勝國的制裁,作為直接的受害者普通國民來說,對他們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正是這樣嚴峻的社會環境,讓導演去展現社會中普通人的艱難生活境遇,除了內容上要求貼近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外,在電影製作技術上,《偷自行車的人》也力求真實化。


曾經的義大利電影行業擁有全歐洲最大最豪華的攝影棚,導演和演員可以在其中肆意發揮他們的創意。

戰後義大利的電影製作技術,有了許多改變,由於戰爭的緣故,國家對電影的投入減小,製片公司也無力負擔高額的製作成本,於是導演們紛紛採用實景拍攝,利用非職業演員,多用景深鏡頭和長鏡頭等技術來製作電影。

在影片《偷自行車的人》中,可以看到拍攝場地基本都是在戶外,減少了攝影棚內的製作流程,讓整部電影充滿了生活氣息和真實感。

尤其是在安東父子在集市尋找偷車賊的情節中,兩個人穿過集市的背景中有幹活的工人,做買賣的商販,乞討的孩子等等,這些真實的場景無不進入到了影片中,讓觀眾在觀看故事情節的同時,也看到了真實的義大利社會。


此外,故事中的父子均為非職業演員。男主安東是一個真正失業的煉鋼廠工人;孩子布魯諾是一個出生在貧民窟的兒童。

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兩人,可能在表演上缺乏張力,但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到表演中。

相由心生,生活經歷與劇中所飾演的角色非常相似,這讓他們的表演更加真切,動人。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從一種創作潮流,業已成為一種電影美學,描寫普通人生活的創作內容與表現現實生活的創作手法,在當今的電影中依然能夠看到,影片所賦予的故事的真實感,足以打動每一位觀眾。

二、 通過孩子的視角講故事,用展現孩子心理的方式表達窮人的哀傷。

孩子,往往被人們賦予了天真無邪的標籤,孩子說的話往往也比成人更可信。導演通過孩子的眼光講述這個故事,為本來就寫實的電影增加了更多真實感。

影片中男孩布魯諾跟隨父親安東一起騎車貼廣告,在自行車丟失後,他也跟隨著父親去尋找自行車,可以說他不僅是這個事件的親歷者,也是影片中表達情緒的重要支點。

在父子兩人尋找自行車的過程中,因為父親的猶豫不決,導致放跑了小偷,一路的辛苦全都白費了,孩子開始埋怨父親,而焦急的父親直接給了孩子一個耳光。

在這個鏡頭中,孩子的眼中泛著淚花,充滿了委屈與不滿,隨後孩子走到橋上,一下跳入了水中。


為什麼成人犯的錯誤要讓孩子承擔呢,本來應該被保護的孩子,卻成了這位父親發洩情緒的對象,當無辜者要為丟失自行車而買單,只能說明這位父親的無能與可悲。

事實上,這位父親不就是千千萬失業者中的一員嗎,他的無奈,就是所有失業者的可悲啊!

之後,這位父親為了安慰孩子,帶他去一間西餐廳吃飯,本來就拮据的家庭,難得能夠奢侈一次。

孩子看著鄰桌的富人家的孩子吃著拉絲麵包,羨慕不已,父親看到了也為孩子點了一份。孩子一邊吃麵包,一邊望著鄰桌的小孩,他故意把麵包拉絲拉的細長,以顯示自己也能吃這麼美味的食物。

不久,鄰桌又點了更昂貴的菜,父親看著兒子羨慕的眼神,告訴他每個月掙一百萬才能吃得起這樣的飯。

導演通過孩子表情的變化,揭示了他的心理活動。從羨慕、擁有、再到羨慕、最後失望。這一串孩子的內心變化,不僅表現出了一個天真的孩子希望能吃到美味的食物,過上富裕生活的願望,觀眾更能從其中得出社會貧富差距巨大。


一邊失業的人成群結隊,去一次西餐廳已經非常奢侈;另一邊富人可以每天在餐廳中享受最好的食物,聽著樂隊的演奏就餐。

同樣是孩子,生活環境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在這部影片中,父親是丟自行車的受害者,在此看來,孩子更是受害者,倘若父親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孩子也不會隨著父親顛沛流離,而是應該在遊樂場中享受童年的樂趣。

導演將父親受挫、失意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表達出來,對觀眾的心靈衝擊更深。


三、 深刻的主題體現在:最壞的結局,莫過於好人變成了壞人。

整部影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展現父子兩人尋找丟失自行車的過程,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但影片中許多的細節,都是打動觀眾的要點。

在平淡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細節中品味人生,這才是最貼近生活的方式。

在影片的結尾,導演設置了一個反轉,父親支開孩子,準備偷一輛自行車,不想偷竊不成卻被眾人抓住送到警察局孩子可憐地望著父親,故事結束。

這位父親從一個丟自行車的人,變成了偷自行車的人。

父子兩人的自行車找不到了,父親的工作也一定會丟掉,沒有人知道這家人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老實淳樸的父親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一個施害者,這是一個社會莫大的悲哀。

倘若故事的結局是父子沒找到自行車,繼續過著失業生活,或者是警察一直在抓小偷,即便沒有抓到,那麼觀眾會感嘆生活不易,要提防社會上的壞人。而故事的結局是一個曾經的好人變成了壞人,那含義就大不相同了。


可以看出,這位父親活的很艱難,他在兒子沮喪時帶著兒子去吃大餐,在丟失自行車後為了不讓妻子傷心而瞞著妻子,他想做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可這個社會沒有給他機會,父親盡力爭取了他所能爭取的一切,最終還是落空了。

不僅這個社會不讓好人有出路,還能把一個好人逼成壞人。影片背後巨大的社會問題通過這樣一個故事結尾顯露出來。

難以想像,這位父親以後該怎樣生活,他的孩子將會對這件事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影片到最後,通過好人變壞了,來昭示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人的變化。

總結:

想必看到最後,觀眾只能發出聲聲嘆息。

生活不易,每個人都在艱難地呼吸著,尤其是生活在彼時社會底層的人們。影片用極其寫實的手法,讓觀眾見證了這位父親和孩子不幸的遭遇。戰後普通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父親和孩子兩人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

這對父子所期望的安穩,富足的生活,無法只靠兩人的努力而實現。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真正能夠改變人們生活的,唯有世界安寧與社會安定。

相關焦點

  • 電影《美人魚》的環保敘事分析
    本文以《美人魚》為研究對象,從環保視角,深入分析《美人魚》的敘事視角、敘事形態、敘事話語及其高科技敘事手段。全片都充滿了極強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本文以電影《美人魚》為研究對象,從環保敘事視角與人物構成、環保敘事形態、環保敘事話語、高科技環保敘事手段等方面對其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 一、環保敘事視角與人物構成 所謂敘事視角,就是尋找講故事的「敘事主體」。「敘事主體」有時是電影中的一個人物,有時則是電影故事之外,「潛藏起來」的講述者。
  • 揭秘 電影《無間道》的敘事分析
    除了影片開始時(英治下的)警校場景和結尾時的烈士墓地場景——我們肯定記得,這個場景是由一個從國旗、區旗、警旗搖落至陳永仁墓碑的鏡頭開始的——以外,我們從這部影片的畫面裡幾乎無法捕捉它所講述的故事的時空限定。甚至我們不禁要抱怨,這部影片的外景實在太少,以致於不足以提供充分的信息來讓我們指認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 《一步之遙》的敘事結構分析
    三、傳統敘事結構的突破 在正式對《一步之遙》的敘事結構進行分析之前,先闡述一下電影敘事結構的概念。它表示這一部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我們以上幾章論述的時間畸變、空間呈示、敘述方式等各個要素和方面在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中的分解、配置、對應與整合。」 電影《一步之遙》在敘事結構上以線性敘事為主要方式,中間穿插了倒敘和插敘。
  • 影視分析 | 《撞車》的電影敘事學解讀
    本文將以電影敘事學理論分析《撞車》的敘事結構。 用分段交叉結構講述精彩故事 電影敘事學在一定程度上對「故事型」的影片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講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又該用什麼方式講述精彩, 成為了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問題。
  • 陶薇丨韓國電影《思悼》的敘事特色分析
    這部作品以極富新意的敘事手法講述了這件慘案的來龍去脈,使其成為同題材作品中之中的經典。同時,電影揭示出封建禮法對人性的壓抑,引發觀眾深深的思考。本文將運用電影敘事學理論,從敘事結構、敘述人和敘事時間三個方面對該片的敘事手法進行闡釋,並分析其別具一格的敘事特色,解讀其背後的內涵。中韓兩國在過去的幾千年來同屬封建君主專制體制,歷史上帝王家父子相殘、骨肉離間的故事數不勝數。
  • 影片分析|《地心引力》的敘事手法
    導演一改傳統太空電影中的常用敘事手法,大量運用主觀鏡頭構建具有真實感的敘事氛園,並儘量弱化個人英雄主義形象,為影片設置一層厚重的孤獨敘事語境。而在解釋文章主旨方面,採用了隱喻式的敘事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內涵。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價值觀與敘事視角分析
    電影通過多種敘事視角的靈活轉變,為故事結構的建構提供了手段和途徑,使其相互呼應,構成故事情節。同時電影中揉入不少讓西方容易接受的關於人的成長的情節,在主題上兼具東方哲學和人文情懷。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照電影中的海上漂流故事採用雙重視角來展現,用兩個故事來敘述同一個主題,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形式交替敘述故事。那哪一個版本是真實的?哪一個版本又是幻想的呢?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通過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和情節設置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時在敘事方面的規則和技巧,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情節重構 電影創作者在技術和理論的探索初期,創作的電影實際上是影像片段。大多數只是講述了一個情節或描述了一個場景,並沒有完整的故事。
  • 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原標題: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原標題: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就筆者近日所見的幾篇影評來說,大多是從影片的情節、人物、主題這幾個層面切入,談論人物的時候或許兼及演員的表演。電影是敘事的藝術,用故事傳達感情、塑造人物、體現思想主題,因而對情節、人物、主題的分析十分必要。但如果一篇影評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麼它仍極有可能是片面甚至業餘的。試想,同一故事類型的作品,其情節、人物、主題是否有較大相似之處?
  • 編導校考專題 | 影片分析的寫作格式和基本套路
    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會說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劇作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一說,但又說得不深入,一篇優秀的影片分析永遠不是面面俱到的,永遠都是抓住其中一兩個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論述。  可以對影片作社會學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時代的某個社會問題,作品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作品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
  • 從表現手法、敘事視角、開放式結尾,分析影片《送我上青雲》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藉助他人的力量,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是一個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的社會。影片《送我上青雲》,藉助這句詩詞,來描繪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我們每天的生活。這部電影從一個女性的視角出發,上至富有的大老闆,下至貧困得連一個棺材都買不起的老人,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女主的眼中,演繹著讓人哭笑不得故事。
  • 從表現手法、敘事視角、開放式結尾,分析影片《送我上青雲》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藉助他人的力量,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是一個互相依賴、互相依存的社會。影片《送我上青雲》,藉助這句詩詞,來描繪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我們每天的生活。這部電影從一個女性的視角出發,上至富有的大老闆,下至貧困得連一個棺材都買不起的老人,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女主的眼中,演繹著讓人哭笑不得故事。
  • 他者凝視下的雙重人格,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影片《黑天鵝》
    影片以獨特的精神分析視角,將他者的凝視和鏡像理論在片中巧妙運用,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完美詮釋了尼娜成長過程中的掙扎和矛盾心理,是一部極具藝術表現力和社會反思作用的影片。一、他者的凝視(一)母親的凝視。母親並沒有獲得獨立的人格和自覺的女性意識,反而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主動參與了男性社會對女性身份、地位的構建,更是將自己變成男權社會的代言。(二)男權的凝視,身份的認同凝視就是指向欲望的滿足。他者的凝視給主體的形成加入了「應該」的成分,有一個聲音會時刻提醒你「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應該像某某那樣,你不應該怎麼樣」等等,這種作用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他者凝視功能。
  • 以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為例》探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徵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劇照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在內容和題材方面具有明顯的社會性。他們毫不避諱地去集中表現大戰結束前後,義大利的社會動向和民族悲劇。影片結構形式簡單,但紀實性的風格,真實的表現了當時的義大利社會現實,傳達了影片的主題。《偷自行車的人》對傳統影片的突破在於:影片在敘事過程中並沒有刻意地設置戲劇性衝突,只是真實地再現整個完整的故事,更像是實錄。而對影片故事的理解認識,需要重視故事的日常性,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並且讓觀眾自己去體會解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 中國故事短視頻對外傳播敘事策略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510420) 摘 要:本文選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作為分析對象,運用敘事學相關指標分析其在Facebook平臺上「一帶一路」主題短視頻,發現其在講述中國故事過程中存在敘事主題比例失衡、敘事符號運用不夠成熟、敘事主體數量和身份較為單一和缺乏複合視角等不足
  • 理論探討|敘事視角下檔案文化傳播:價值、機理及路徑選擇
    對檔案信息的橫向開發為敘事主題創建與文化傳遞提供了多種素材選擇,如對革命歷史檔案、地方特色檔案、重大事件檔案、地方名人檔案等多種主題的考慮與選取。其次,從檔案信息的微觀方面來看,其豐富了敘事要素並有助於理清要素之間的聯繫。
  • 《江湖兒女》影片分析(影評+分析)
    評主題的話,可以把這三個主題分成中間三段,然後具體論述即可。最重點的主題就是從巧巧身上表現出的情義。《江湖兒女》作為賈樟柯的作品中作者性和商業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將講述故事與傳遞人文情懷結合,賈樟柯在用男性的視角批判著男權社會中的缺點,也透露出他自身在世事變遷中對初心堅守的信念。江湖日長,英雄氣短,但有人的地方總有情義。同時,賈樟柯導演片中的邊緣人和底層人已經變成了普通大眾以及能夠代表普通大眾的獨特個體,能更立體化,多層面地展示中國的某些現狀。
  •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失業危機下的父與子
    作者:盛伊藍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它上映於1948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的作品,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電影講述了戰後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無數人在尋求一個工作機會。漫長等待後,普通人瑞奇終於得到一份粘貼海報的工作,但他必須得有一輛自行車。
  • 通過符號語言與全知視角等方法,分析《江湖兒女》講述怎樣的江湖
    《江湖兒女》的主線講述了斌哥和巧巧的愛情故事,這段跨越十七年之久,走過大半個中國的愛情故事的背後,是一群被時代所裹挾的社會邊緣人物的命運。三、 第一人稱與全知視點相結合的敘事視角,努力讓觀眾在觀影時思考人生賈樟柯的電影,敘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幾乎不用我們所常見的:序幕-建立-對抗-解決-尾聲,這樣的敘事手法,而是將一個人,人生中幾個重要的事件串聯起來。
  • 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與《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對比
    影片在敘事手法上的轉變,突出客觀呈現。在敘事視角與敘事線索方面,電影《一九四二》與原著小說相比有較大的變化。在敘事視角的層面上,原著小說採用了第一人稱「我」的限知視角敘事,作者通過親身採訪,調查,查資料,再加上個人的議論(即個人觀點)和抒情(即親身感觸)而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