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陳美齡,也許很多80後和90後的寶媽寶爸們沒太多印象。當年,她是個與鄧麗君齊名的歌星,也曾與張國榮同臺。
她的歌,曾經紅遍了神州大地。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當紅的女歌星,卻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選擇與金子力結婚。
並在懷著老二時,帶著老大奔赴美國史丹福大學去讀書,最終獲得了教育學博士。
哪怕是在老三出生後,陳美齡仍舊兼顧著媽媽的身份,同時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和讀書。
最終,在她的悉心教育下,三個兒子都考入了史丹福大學深造,而她,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年的為了孩子賭上一生,也迎來了開花結果的美好結果。
從當紅歌星,到教育學博士,再到「傳奇媽媽」,陳美齡的每一次轉型,堪稱完美,不愧是人生贏家。
看到孩子這麼優秀,有人認為,三個兒子的優秀是先天的,是繼承了她和丈夫的好基因,她認為並非如此。
通過在史丹福大學求學的學習,加上自己撫養三個兒子成才的實踐,她形成了非常有啟發的教育心得,而這些心得,可以說是充滿了智慧與格局,對於我們培養孩子,有很多的啟發和感悟。
在她的書中,她認為,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好習慣要趁早培養,尤其在小學階段。
讀書怎麼會是最好玩的事情呢?陳美齡讓孩子們愛上讀書,用的方法充滿了童趣。
有一天剛好下雨,她和孩子們什麼都不做,穿著雨衣跑到街上跳水,去找蝸牛、青蛙,這樣的事情,孩子們都玩瘋了。
媽媽可不是簡簡單單就帶著孩子們玩水,回到家後,她問孩子們,為什麼會下雨呢?
於是,媽媽和孩子們一起研究起教科書,了解為什麼會下雨,孩子們聽得入神。接下來陳美齡還把地圖打開,和孩子們分享,哪個國家下雨最多,哪個國家雨水少,繼續深入研究這件事。
也許有媽媽會說,我們的教科書上沒有這樣的啊!實際上,只要你留心,處處皆有啟發孩子讀書的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享受讀書與鑽研的樂趣。
當然了,以上是低年級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加,她會和孩子們討論學習的意義,「為什麼要學習」、「學習會帶來什麼好處」?
正是這樣的不斷讓孩子們思考,小學階段開始,陳美齡的三個孩子,都明白了學習是有趣的,是能增長見識的,而且也是未來獲得更大成就的必經之路。
正如陳美齡一直告訴孩子們的,「學習乃日常之事」。
從寬鬆的幼兒園階段,到需要認真學習,一節課45分鐘都集中精神學習的小學階段,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挑戰。
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所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真正的學習起點,是在小學,趁著學習剛開始,父母著重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目標上的培養,但是,這一切不可能由孩子自動自發的來形成。
正如一棵青松,幼苗時扶正、每天澆水施肥,當它紮下了根,就能長得挺拔,長得高大。
我們需要耐心的等待紮根的過程,而不是拿它來跟小草比,甚至告訴它,別人怎麼就不需要扶,一點水就活了呢?
陳美齡在孩子的小學六年,也陪伴了整整六年。
她陪孩子寫作業,和孩子一起預習第二天的課程,一起複習不會做的題目,更關鍵的是,她願意等待孩子的成長,她是以一種輕鬆的狀態來陪伴孩子,沒有河東獅吼,沒有雞飛狗跳。
所以,很多家長也在陪伴,但卻達到完全相反的結果。
關鍵在於,她懂孩子,同時明白,犯錯正是進步的開始,不怕有問題,就怕孩子什麼都懂。
如果孩子什麼都會了,免不了會自大和沒有動力,這也正是很多孩子一二年級表現好,三年級成績下滑厲害的真正原因。
我們總會盯著孩子的不足,以一種「缺哪補哪」的精神來培養孩子,殊不知,這種做法下,我們的眼裡,只有孩子的不足。
不是說不可以,而是我們需要懂得調整我們的眼光,既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看到孩子的優點。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優點意味著什麼?
那就是自信、自立!
陳美齡在回答很多媽媽詢問如何培養孩子成學霸時,是這樣回答的,她說:
學霸不是培養出來的,如果非要說培養,那就是培養孩子愛學習的習慣,讓他們自覺去學習。
為什麼呢,因為愛學習的習慣背後,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自信。
這裡,需要我們知道,什麼是「長板理論」。
我們都知道「木桶效應」,一個桶裝多少水,是最短的板所決定的,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補短板。
陳美齡卻認為,更應該鼓勵孩子去鑽研擅長的科目,這樣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自信,進而在學習遷移的影響下帶動其它科目。
她發現,大兒子非常喜歡數學,於是就特別請家庭教師來培養,小學就做初中的題目,結果大兒子數學特別好的同時,其它科目也成績明顯提升。
二兒子喜歡英語,陳美齡就讓他用英語寫小故事,發揮英語的優勢,也帶動了其它的科目成績。
所以,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一科之強」,絕對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自信,從而給其它科目的學習,帶來好的影響。
這就是「長板理論」。媽媽們是否改變一點發力的方向呢?
小學的六年,堪稱孩子成長的「黃金六年」。
一方面,父母仍舊是孩子眼中的權威與老師,我們的影響力,一定要好好發揮出來,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好個性和好品格。
另一方面,孩子處於全面成長的整合期,如果說3-6歲是初步習慣的形成,那麼小學六年,是習慣、能力、情商、情緒和狀態全面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所形成的一切,都將對未來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不能錯過!
可是,應該怎麼做呢?
陳美齡總結自己的育兒和教育經時,她說:
「我絕對不是虎媽,我只是活成了最好的自己。」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感悟,同時也會有疑惑: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我們也無法像陳美齡一樣,為了孩子專門去讀教育學博士,那麼,她的培養學霸孩子的經驗,還能有實踐的意義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全世界都有基本一致的規律,那麼,面對孩子該如何引導和培養,陳美齡的教育經驗是值得參考和借鑑的。
同時,我們的家庭教育,的確無法像陳美齡那樣付出,為了孩子放棄事業,為了孩子讀教育學博士,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
首先,小學階段,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也有很多家長希望,能夠得到來自於老師的意見。
其次,小學的6年,需要經歷很多階段,從大的方面來說,在一二年級的低年級階段,和三四年級的培養重點,再到五六年級的發力關鍵,都需要有一個細化的指導。
而這些,我們可以通過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來達成。
作者于敏,是一位有20多年一線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她說:
「孩子小學的6年,是成長的關鍵時期,這6年決定了孩子未來十幾年的學習生涯。」
那麼,如果您想知道小學六年,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要如何一步步的引導孩子培養好習慣,愛上學習,不妨可以通過這本書來了解。
這樣,在面對孩子時,我們才不會手忙腳亂,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也就能集中有限的精力,抓住影響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來發力。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會告訴我們,每一年級,我們重點應該做什麼,從哪裡發力。
一年級順利過渡幼小銜接,二年級培養培養學習興趣;
三年級順利度過「滑坡」階段,四年級,提升學習難度;
五年級兼顧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六年級坦然面對小升初。
通過10大主題,從小學六年到假期規劃,從學習方向到心理成長, 從性格培養到品行道德,書中都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書中列出了大量的案例,讓家長清晰了解自己和孩子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讓小學六年不再迷茫。
此書原價35元,開學活動價格只要29.9元,建議家有小學生的父母好好讀一讀,根據這本書給出的指導意見,陪伴孩子為未來打下穩固的成長基礎。
祝願大家,能夠如陳美齡一樣,先成為最好的自己,再來讓孩子也成為最好的自己。
讓學習,成為孩子最愛做的事情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