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有特色的房子,三門峽「地坑院」,體驗住在地裡的感覺

2020-12-23 龍龍的鄉村生活

哈嘍大家好,感謝收看今天的分享。現在的天氣越來越熱了。想必很多小夥伴們都在考慮,到了夏天,該怎麼避暑了。因為,最近的氣溫也是直達頂峰,這個五一,也是近五十年來,最熱的五一了。不僅疫情讓阻礙了大家出門的腳步,還有就是熱得要融化的溫度了。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就是河南的一個地方,他們早就想到了應對的方法,在土地裡面建了房子,因為冬天暖和夏天涼爽。慢慢被大家熟知之後,也成為了特色旅遊項目。每年到了天氣炎熱的時候,一些外地遊客來到河南省,體驗這種院子,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個地方就是河南三門峽的陝州,一個叫做陝原的地方,這個地區的民房通常是凹進的。用一句話來描述這個地方,就是,雖然進入村莊,但是沒有人,沒有樹。沒錯,這種村子,就是我們說的地坑院。之所以叫地坑院,是因為房子都在地平線下,地面上很難看到人。

歷史資料顯示,這些地坑院已經有6000多年,這些房子很堅固,冬天溫暖,夏天涼爽,冬天溫度超過10度,夏天溫度在20度,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可以舒適的生活。

陝原地區光這些地坑院就有1萬多座,時間最久的已有300多年歷史,成為了現在陝州地區的一大特色景點。夏天,就要到了,你們有沒有打算體驗一下這樣住在地裡的感覺呢?

相關焦點

  •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這座古村落中的地坑一點也不坑!
    地坑院分布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慶陽及陝西三原等地區,其中尤以河南陝縣最為集中和保存完好,因此陝縣也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可惜我還沒有機會走進陝縣地坑院,先來到了陝西三原縣柏社村,看看這種古老和獨特的民居建築。
  • 【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黃河文化帶的璀璨之星——三門峽
    中原網訊(王淑)三門峽位於黃河中遊、豫晉陝三省交界,黃河流經三門峽206公裡,形成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裡,可以說三門峽是母親河臂彎裡的一座城市。8月4日,「打卡老家河南·弘揚黃河文化——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活動採風團來到了三門峽,感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
  • 三門峽到陝州地坑院景區的夜班公交8月8日起開始發了
    通往地坑院的夜班公交 開始通行!上嗎? 每天18:00至20:00線路延伸,每三十分鐘一班,具體發車時間: 18:30、19:00、19:30、20:00從春秋路口發車至陝州區地坑院。 21:00、21:30、22:00、22:40從陝州區地坑院發車至春秋路口。
  • 有4000多年歷史的地坑,即是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也是一代人的回憶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華夏文明歷史源遠流長,古代匠人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結晶,為我們遺留了許多歷史性的文化瑰寶。
  • 金鼠迎新年 華燈耀盛世——河南陝州燈會舉行亮燈儀式
    1月9日晚,2020年「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暨「2020年陝州燈會」亮燈儀式在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璀璨開啟。
  • 我們在陝州地坑院等著你
    想體驗院內炊煙繚繞,院上打場曬糧? 景區還保留了許多未經開發的坑院供大家參觀,使地坑院的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
  • 河南已復工交通項目77個,河南第一高橋、鄭州「北五環」均已復工
    比如,三門峽國道310南移項目在2020年9月建成後,將結束老國道310在三門峽多個縣區穿城而過的局面,緩解主城區交通壓力、拉大城市框架,更好發揮國道對沿線的經濟拉動作用。比如,國道207孟州至偃師黃河大橋建成後,將開闢焦作乃至孟州至鄭州、洛陽及豫中南地區的快捷通道,改變孟州到偃師繞行的局面。
  • 三門峽:必去的12個景點:被國家重點保護,價值不輸5A景區
    三門峽:地處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往東是古都洛陽,往西是古都長安,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境內的函谷關是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如此,三門峽還是仰韶文化、虢國文化、道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為三門峽孕育了數不盡的人文景觀資源。
  • 河南千年地坑院遭遇暴雪襲擊,看看住在裡面的人都忙成啥樣子
    大娘說每次下了雪都得這樣掃一圈,早早清掃掉積雪,就可以防止大雪消融後滲進黃土裡,而導致崖面坍塌。老人說這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住地坑院的人們都知道這。大媽說,這是今年的頭場雪,從昨晚就開始下了,雖說下雪對於人們出行很不方便,但對農作物卻有很大好處!再往村裡走,又遇到了75歲的李大爺,他已經把地坑院上的雪幾乎打掃完了!
  • 「老家河南豫見美好」獲河南文旅宣傳口號徵集賽一等獎
    線路節點:可以在洛陽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看「最早的中國」;參觀鞏義「河洛古國」遺址,這裡是黃河文化之根,堪稱中華文明的胚胎;探訪安陽殷墟甲骨文;體驗河南博物院、鄭州大河遺址博物院、三門峽虢國博物館、洛陽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等河南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成果。    線路名稱:大河上下中華文明溯源之旅    線路詳情:感悟黃河歷史文化和水文知識,認知中國。
  • 陝州地坑院|炊煙起,故鄉我愛你!
    >四季的相思年邁的爺爺說「想家了,就回來看看吧」故鄉,我愛你有多少次不想離開那夢夢裡的爺爺笑容是那麼燦爛夢裡的故鄉是那麼親切,美麗5月到 這 裡探索旅行和愛的意義將美景和文化氣息送給你愛的Ta521遇見陝州地坑院故鄉的味道之外文化氣息也很濃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河南有個神奇的村落,房子在地平線以下,人們在房頂上生活!
    近年來,來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許多外國人驚嘆於這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有56個風格不同的民族,還有成百上千種風味獨特的特色美食,除此之外,中國不同的民族還有自己獨特的建築特徵,有的民主生活在窯洞裡,有的民主生活在山上、樹上,很多建築是考慮到排水問題而建在地平線之上的
  • 5歲時從山東逃荒到河南,74年沒回老家,如今想落葉歸根卻成奢望
    冒著雪花幾個影友在河南三門峽採風拍照,遠遠發現一處廢棄的地坑院上面有座土坯房子,房子外觀搭建的非常奇特,屋頂的空調也是格外的顯眼,紛紛揚揚的雪花間看到房子的屋簷下站著一位老人家。大媽說院子裡太冷,你們願意聽我老婆子嘮叨,就回屋裡嘮嘮,進到了屋子裡,大媽給我們聊起了她的經歷,大媽今年79歲,老家是山東菏澤的,5歲隨父母逃荒到這裡,已經在這生活74年了,自己17歲就結婚嫁人,就嫁在這個村子裡,父母已去世,她的姊妹八個如今也就剩下附近的村裡嫁的兩個姐姐了。
  • 港澳文化青年河南採風 感受魅力中原文化
    在河南文藝採風行——2016內地與港澳文化青年交流活動中,香港舞蹈團15歲的小團員張頌欣說出了所有青年藝術家的心聲。  近日,包括張頌欣在內的,來自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澳門中樂團、中國交響樂團等約60名青年藝術家來到河南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感受深厚的中原文化。
  • 84歲農村老奶奶獨居地坑院20年,一個人也要把生活過得很精緻
    窯洞是晉南黃土地上典型的民居形式,也是先輩們的住所,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移民搬遷好政策,地坑院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作為一個在窯洞裡出生和生長的70後,我們對晉南的窯洞有著不可割捨的特殊情懷,所以更願意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份心底的鄉愁。近日在外出拍攝期間就看到了這樣一座地坑院,崖面做的青瓦挑簷,下面用藍磚疊起外伸,上鋪青瓦。
  • 三門峽一老師未經同意翻牆進院 網友竟然紛紛點讚
    近日,在河南三門峽,作為班主任的李春苗發現班裡一位學生沒有按時到校,多次撥打其母電話也沒人接……她果斷尋找到學生家中,翻牆進院,最終救出煤氣中毒的母子二人!學生遲到翻牆救下兩條命李春苗是三門峽靈寶市城關鎮中心小學五(二)班班主任。
  • 三門峽最有實力的3個鎮,有你所在的鎮嗎?
    根據2019年全國千強鎮名單,河南省共有47個鎮上榜,其中,三門峽有3個鎮上榜。分別是:624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張村鎮、699河南靈寶市豫靈鎮、998河南靈寶市朱陽鎮。624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張村鎮西張村鎮位於三門峽市區以南約18公裡,總面積281.89平方千米,轄41個行政村,有5.6萬餘人口。如果單從衛星地圖上來看的話,可能不會想到它是一個千強鎮,這和我之前寫過的千強鎮差別還挺大的,鎮區面積不大、沒有工業區、交通條件一般,那麼,他是怎麼評上千強鎮的呢,而且還是三門峽排名第一的千強鎮。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創作採風團與三門峽甘棠院吳啟明先生告別
    在青年作家網組織的三門峽創作採風行,歷經三天兩夜,12月11日我們與中國知青作家們一起訪了甘棠院拜謁召公,走進地坑院,領略特殊的民居風採,去了天鵝湖,看候鳥天鵝棲息與飛翔的英姿。恰逢河南甘棠苑,(潘潔)一草一木召公緣。來到陝州一天半,(佟掌柜)召公言行暖心懷。尋根問道一天半,(薛有生)群賢畢至星燦爛。聞道召公一天半,(邢亞軍)甘棠伴我渡晚年。拜謁召公一天半,(官眾僕)文思如潮湧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