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自古存在。
古人有「四大喜、四大悲」,今人的「喜」沒變,「悲」卻越來越多。
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密、越來越快。一種「無常」經過網絡渲染,常常變成千萬人的「無常」;而千萬人的「無常」接著又被網絡擴散,形成隨時隨地的「無常」、千變萬化的「無常」。
所以我們常常能夠見到、聽到「眼見著起高樓、眼著見宴賓客、眼見著樓塌了」。
現代人的人生真是滄桑、悲涼;「無常」真是無解、無奈。
總之——人生無常,無所不在。
那該如何面對?
心靈雞湯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一切隨緣。
這話聽起來不錯,但不解決實際問題。
一是「隨緣」如何操作?是我們自己「隨」呢,還是被人生逼著「隨」?;
二是「隨緣」的程度是什麼?「隨」到見好就收呢,還是人生就這麼一直「隨」下去?
所以所謂「隨緣」,實質就是「隨便」。
「一切隨緣」的說法,實質是宿命論的觀點。宿命論對「人生無常」毫無作用力,因為宿命論是對「人生無常」的消極逃避。
還有另一種聲音告訴我們:人生無常?那就起來嗨吧!
這話有了方法,是種進步,但對「人生無常」依然於事無補,甚至會加深「人生無常」的程度。
首先,「起來嗨吧」需要成本,金錢成本、時間成本、社交成本統統包括,如此巨大的成本一次還行,多則困難,況且籌措該成本的難度係數,大概與「人生無常」相當。
其次,「起來嗨吧」作用有限,即便可以無數次的「起來」,但不可能保證無數次的「嗨」。久而久之,當「起來」不再、「嗨」也消失之時,人生被打回原形,「無常」卻依然挺立,這才是真正「無常」的事。
所以所謂「嗨吧」,實質就是「逃吧」,「起來嗨吧」的說法,是享樂主義的觀點。享樂主義對「人生無常」同樣無計可施,因為享樂主義,是對「人生無常」的積極逃避。
而我們的目的,是要正確面對、積極解決「人生無常」;我們不需要心靈雞湯,我們需要智慧。
這個智慧,就是「三全」思維——全息、全觀、全程。
全息
息,即信息。全息就是:全方位的信息匯集。
全方位匯集的好處,是可以透過事物的表象,接觸本質,只有接觸到了本質,才能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回到「如何面對人生無常」,這個問題十分精妙,耐人尋味。
精妙在於:「如何面對」的主語——「我們」被省略了。
耐人尋味在於:省略「我們」的做法,恰恰是高明之處——要求我們跳出「我們」的身份表象,接觸「我們」的哲學本質。
那「我們」是誰?
我們是「人」。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是創造、經歷和體驗。
創造、經歷、體驗貫穿了我們生命的全過程,所以我們的生命歷程,叫做「生活」,而不是「生存」。
而無論是創造、經歷、還是體驗,都需要原動力給予支持,沒有原動力,我們僅能做到「生存」而不是「生活」。這個原動力中,有金錢、地位、名氣的成分驅使,但這個原動力的本質,是「情懷」。
「情懷」司空見慣。
狗都能做到「不嫌家貧」,那是不是說狗也很有情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什麼會說人才是有情懷的?因為人的情懷是:敬畏生命、敬畏天地。
而之所以敬畏的原因,一是因為「敬畏」規定了創造、經歷、體驗的方向性,沒有「敬畏」,創造、經歷、體驗便會被濫用,快樂會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禍害。
更為重要的是,「敬畏」本身,就包含著敬畏「人生無常」。因為在創造、經歷和體驗的途中,必然伴隨風險、壓力和失敗。
這些伴隨而生的東西,就是我們認為的「無常」。
生命的無常是悲歡離合、天地的無常是陰晴圓缺。無常本來就是自然而然、難以避免的事情,無常本來就是創造、經歷、體驗的孿生兄弟。
所以無常的本來面目,並非「無常」而是「有常」。它是我們生命歷程的組成部分,是我們人生經驗的寶貴財富。而我們只有先敬畏無常、先承認無常,才能去認識無常、去改造無常。
因為敬畏無常就是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最終敬畏我們自己,激發我們解決「無常」的能力。
全觀
觀,即觀點。全觀,是要求我們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儘量全方位、立體化的看問題,只有這樣做,才算是觀點,否則就是盲點。
聯繫「如何面對人生無常」,既然無常的面目是自然而然、無法避免,無常的本質是有常、經常,那我們為什麼還是「談無常色變」、被「無常」反覆折磨呢?
弗洛伊德的「詭惑論( The uncanny)」,可以告訴我們其中緣由。
詭惑論認為:人類的自然屬性是「趨利避害」,所以當生活中出現負面事件之時,人類總是下意識的逃避。一旦逃避形成了習慣,當某個無法逃避的時刻出現,當不得不直面負面事件之時,其引發的負面情緒會變的更大、更猛、更加陌生、更加可怕。
這個因逃避而被強化的「負面情緒」,就叫做「詭惑」。而「詭惑」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長期逃避問題、忽視問題,致使認知力長時間得不到鍛鍊,最終退化、斷裂的結果。
「無常」也是一樣。
比如愛情失意、事業挫敗,經常會讓人感嘆「人生無常」。但無論失意還是挫敗,總會有原因。
原因若是在己,就是沒做好準備、沒用心經營;原因即便在對方,也有自己遇人不淑、舉查不明的成分。
人們經常感到「無常」,是因為大多數人缺乏全觀思維,從而沉迷在當下所得,被眼前現實困住了頭腦。感嘆的人越多,恰恰說明並非「無常」,而是「有常」、「經常」,之所以被「無常」折磨,是因為跳不出自我感受的束縛,不能從全觀的角度認識無常。
全程
當然,人生的「無常」千變萬化,程度不一。最讓人感嘆「無常」的事件,絕不是愛情失意、事業挫敗那樣簡單。
比如自己飛來橫禍、親愛之人突遭變故,此時生命的脆弱、命運的多舛,會同時撲面而來,這才是真正可怕的「無常:
讓我們我們感慨萬分、不能自已的重大突發事件。
如何面對這樣的「無常」?——我們需要全程思維。
程,即歷程。歷程不僅是狹義的物理概念,更是廣義的時間概念。全程思維,是要求我們從時間的緯度看待「無常」,從過去、現在、將來的層次分析「無常」,才能真正做到認識「無常」,改造「無常」。
而從狹義的物理概念看,人的確脆弱,命運的確難以捉摸;
但從廣義的時間概念分析,人又非常強大,命運有著明確的方向。
比如我們常常發現,當我們詢問他人,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時,回答總會以失敗的故事作為基礎;
而當我們緬懷一位親人時,不會反覆渲染他離世時的痛苦、我們當時的悲傷,而是不斷想起他可親可愛的音容笑貌,訴說他精彩有趣的在世時光。
這是因為我們運用了「全程思維」,將「無常」的事放在過去、現在、將來的尺度上考量,雖然這種考量的舉動,是不自覺的、是下意識的。但我們都將感情的寄託、未來的期望放在時間緯度上,於是面對「無常」時的感嘆、沉溺「無常」時的軟弱,都被「全程思維」打磨得閃閃發亮,顯露出了「無常」背後的本質——人性的光輝。
「人生無常」無所無在,但並不代表「無常」就無從把握、無從控制。
因為「無常」的本質,不是無動於衷、怨天尤人時的情感呻吟,「無常」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需要科學的態度、認識的方法、改造的手段。
這也是網絡金句、心靈雞湯的局限之處:
它們只提供「無常」來臨之時,渲染痛苦態度的渠道,從不給出認識「無常」的可靠工具。
三全思維,就是針對「無常」的可靠工具:
「全息」確定了「敬畏無常」的態度,確立了認識「無常」的方向;
全觀解釋了「無常」的發生原理,為改造「無常」提供了方法論——提高認知力;
最後「全程」揭示了「無常」的本質,以及「無常」的實質,為我們最終改造「無常」,提供行之有效的緯度。
於是三全思維讓「無常」不再陌生、不再可怕,三全思維讓「無常」更加客觀、更加可以把握。最終,三全思維讓我們認知、接受、理解、運用生命中的「有常」,不再被「無常」的情緒左右,用認識「無常」的力量,去創造美麗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