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重磅關注《川味》:從李子柒到彬歌的民間中國傳播

2021-02-08 川味傳奇

               彬歌:我們的「川味」傳奇

成都日報記者 吳亦錚 文/圖

提·要

《川味》總導演兼出品人彬歌從2015年起拍攝《川味》美食系列紀錄片,用鏡頭和旁白,從鄉野到城市,將四川人的川菜記憶一個個挖了出來,精彩之處看得人口水滴答,川菜之美,川菜蘊藏的豐富文化,深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從網絡上口碑爆棚到登上央視,到走向海內外,《川味》火了。在粉絲的呼聲下,《川味》第三季推出了四川話版本,成為全國第一檔用方言解說的美食紀錄片。

人·物

彬歌,原名彭彬,內江人,現居成都。青年導演、製片人,影視出品人、策劃人,「川味盛宴」大型文旅項目總策劃。

主要影視代表作品有大型美食系列片《川味》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總撰稿,總導演,出品人);大型紀錄片《佛心》(總導演、聯合出品人),2019微紀錄系列片《香格裡拉》(總導演),2020大型電影級紀錄片《神奇的釀造》(總策劃、總導演、聯合出品人)。

對·話


《川味》前傳,發掘川菜內在精妙


記者(以下簡稱記):《川味》第一季出來時,《舌尖上的中國》已火了幾年,你是這個原因想去做川菜版的《舌尖》嗎?

彬歌(以下簡稱彬):其實我想為川菜做紀錄片的想法,是在《舌尖》上映前就有了。我2011年就推出了兩部短片《素宴》和《花宴》,拍攝方法和敘事方式有很多後來在《舌尖》上都能看到,不過我不太清楚《舌尖》製作團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策劃和籌備的。

我之前的工作一直是與餐飲美食打交道,比如《美食成都》《天府美食》《吃喝玩樂全接觸》等,但我逐漸發現,當時所有美食節目都是圍繞著菜品來拍攝和製作——哪裡的菜好吃,哪個好吃的菜怎麼做,哪個餐廳的菜做得巴適,卻沒有關注菜品背後的文化故事。我覺得很可惜。不光是川菜,任何一個地區的菜系菜式,其實都是有歷史有文化有傳承的,只關注表面的繁華,卻忽略內在的精妙,等於丟了西瓜撿芝麻。我覺得作為一個真心喜愛美食的人,有責任去發掘和保護美食背後的一些東西。

記:這個想法在當時的支持度可能不太理想吧?

彬:根本就寥寥無幾。2010年前後是微電影的一個「風口」,行內很多人都把主要精力側重到拍微電影,對美食紀錄片根本沒有概念,也不認為這樣一個冷門能火起來。

在拍《素宴》和《花宴》前,我一直做製片人,這兩部短片以後,我被迫轉職成了導演,一切從頭學起。問題很多,只能一樣一樣克服。拍《川味》第一季的時候,團隊人手不足,我身兼三職,導演撰稿製片人……工作繁重還能克服,最惱火的是找不到投資者和播放平臺,很多工作只有吊起,一直到《舌尖》上映,我都還沒有找到投資者。

記:結果《舌尖》出來後,大家發現你的創意其實是很有市場的。

彬:是啊,《舌尖》對《川味》的出品客觀上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舌尖》一炮而紅,很多人發現,哇!原來美食節目可以這樣做!美食節目有這麼大的市場!這時候開始有人聯繫我,從投資到宣傳等各方面去推動《川味》的具體落地。但即便如此,《川味》第一季的資金都非常侷促。記得第一季我的主要拍攝工具就是一部佳能5D Mark II單眼相機。

記:人家「長槍短炮」,你就帶個單反,這樣拍紀錄片怕要遭「踏削」哦?

彬:誰說不是呢?有一次在一家餐廳拍,現場還有一個專業的廣告片拍攝團隊,人家用的是20萬的專業攝影器材,我則用個單反在邊上湊。老闆吐槽說,「你這個啥子玩意?拍得出來不哦?」說話間白眼一個接一個,要不是看在我免費拍攝的份上,估計當場就要趕人了。

無心插柳,「轉戰」鄉村


記:《川味》第一季出來以後,你的窘境是不是緩解了許多?

彬:平心而論,《川味》第一季在四川電視臺和搜狐視頻網上映後,口碑、效果不錯,就有商業資本來找我合作。但我不太願意有商業資本過度介入,因為在我看來,越純粹的東西才越有價值。所以到了第二季,我拒絕了所有的商業投資,之前的投資者和合作者看到產生不了經濟效益,也陸續退出。這時候窘境不僅沒緩解,反而更窘迫。但是通過第一季,我發現自己找到了想做的事情,再困難也要做下去。於是我挎著一臺剛買的索尼微單輕裝上陣,啟動第二季。

記:這難道是《川味》第二季從城市「轉戰」鄉村的原因?

彬:哈哈,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因為我拒絕了商業資本介入,再加上城市裡的合作者陸續退出,我被迫把拍攝主陣地選在了鄉村。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整個第二季我把基調設定為發掘那些封藏在山間田野的食材,詮釋四川的美味佳餚,比如泥土裡的紅苕是怎麼變成酸辣粉的,辣椒是怎麼從種子變成油汪汪的辣椒油,一顆豆子如何變成豆腐宴的,等等,很鄉土。

結果這一下,正好切中了許多人的鄉愁情懷,很多觀眾留言說,看哭了,因為《川味》已經不再是一個美食節目,它有了更多的屬性,比如說勾勒出了童年與當下的交集,還原了中國傳統的農村生活等。

仔細想想,這些正是我要的,《川味》並不僅只是川菜的滋味,應當還有更廣闊的外延,比如說曾經讓四川人難忘的生活記憶,與川菜相關的民風民俗,以及川菜背後隱藏的文化歷史等。

記:美食就是生活的載體。

彬:《川味》為什麼能看哭人?絕對不是被美食給饞哭的,它一定源自美食背後的情感,難捨難離的生活方式,源自能夠引起共鳴的文化。這才是諸如《舌尖》《川味》這樣的美食節目能夠得到認同的原因。

《川味》火了,四川話版本來了

記:《川味》真正火了,還是在第二季後。

彬:《川味》第二季拍完後,四川電視臺、湖南電視臺都播了,反響比第一季更好,那是2017年,和邵氏(北京)影視公司合作,在幾乎所有的主流網絡平臺首頁播出。沒多久,又引進了臺灣。後來我們又和B站(嗶哩嗶哩)合作,通過電視臺和網絡一同推廣,《川味》的影響力在那年呈幾何級增長。

央視也是從那個時段開始注意到《川味》的,因為我知名度太低,央視一直聯繫不上我本人(笑)。直到開拍第三季,央視才聯繫上我,表示願意播放《川味》一二季。最開始計劃在央視二臺播放,沒想到收視率出乎意料的好,成了重播率很高的節目,後來央視《探索發現》也播了。到了第三季,反響越來越好,受眾越來越大。

記:第三季開始,被吐槽最多的解說終於換了,而且增加了四川話版本。

彬:哈哈,前兩季的解說是我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是專業人士,為《川味》付出了很多,但大家可能對《舌尖》李立宏的配音習慣了,所以一直以這個標準來要求《川味》。

從第三季開始,《川味》粉絲多了,我們的目標也更高了,在差異化競爭的考慮下,專門增加了四川話版本,請了四川著名主持人羅小剛擔任解說,這下讓《川味》更有川味了,觀眾的接受度也很高,反響也很好,《川味》成了全國第一檔用方言解說的美食紀錄片。

記:《川味》第四季是不是正在趁熱打鐵製作中?

彬:按道理說,《川味》當下正火,是該趁熱打鐵推出第四季,但我沒這麼做。第四季肯定要做,但希望能沉澱一下,過兩年再推進,而且我目前也有其他的工作計劃,比如說剛剛採風回來的微紀錄系列片《香格裡拉》,以及即將啟動的大型電影級紀錄片《神奇的釀造》。我相信做了這些之後再拍第四季,能給觀眾帶來更有味的「川味」。

每一道流傳至今的川菜都有文化


記:在你拍《川味》的過程中,對川菜文化是怎樣理解的?

彬:川菜和文化似乎一直不分家。但川菜文化到底是什麼,大致都停留在比較淺層的程度上,最多說一個回鍋肉是祭祖肉的再利用,麻婆豆腐是因為老闆娘臉上有麻子,宮保雞丁是因為丁寶楨愛吃等。這些都只是點,不能串成線,更無法形成面。

在我看來,在滿足溫飽之餘,你所享用到的川菜都是文化。以麻婆豆腐為例,除了老闆娘臉上有麻子,它的烹飪方式是不是文化?《錦城竹枝詞》寫「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這是不是文化?後人對麻婆豆腐不斷精益求精的改進傳承,讓麻婆豆腐時隔百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不是文化?

記:按你的觀點,每道有歷史有傳承的川菜,都是文化。

彬:對啊,每一道由人智慧產生,並被世人接受、傳承的川菜,就是文化。

記:臘肉是不是文化?

彬:我認為是,它是最典型的傳統鄉村美食文化的代表。臘肉起源於特定環境下人們對食物的一種儲存方式,今天我們有先進的方法來儲存鮮肉,為什麼還要吃臘肉?因為它凝結無數人的製作智慧和烹調方式,承載了無數人的回憶與鄉愁,這不是文化是什麼?

記:那泡菜是不是文化?

彬:泡菜是人類和微生物之間的「戀愛」,時至今日巴蜀大地上的川人還是要吃泡菜,而且泡菜還是許多川菜必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泡菜成了鐫刻在人們靈魂深處的印記,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文化體現。細數下來,火鍋、冒菜、串串香、夫妻肺片……每一個流傳至今的川菜美味,背後都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最終形成共同認知並約定俗成,這些都是文化的表現。

記:川菜中的文化體現出了四川人怎樣的品質?

彬:第一,川菜體現了四川人海納百川的包容情懷,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不僅味型,食材也極具包容性,山珍海味無所不包,其中很多產地並不在四川,但在川菜中都能被做得更有滋味,這份包容,在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川菜展現出四川人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的精神。現代川菜的形成集中在近百年,這段時間誕生了一大批耳熟能詳的經典川菜,到了今天,川菜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新力,從菜品上看,江湖菜、新派川菜各有發展和受眾,從形式看,農家樂、蒼蠅館子都欣欣向榮,這些,都顯現出川菜的生命力。

記·者·手·記

2019年12月25日 成都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一炮而紅,讓「吃貨」們為之傾倒,甚至有外國友人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後,揚言「一個月內吃遍中國」。當然,誰都知道外國友人低估了中國美食的力量,因為在資格成都「吃貨」看來,一個月估計還走不出成都的建設路美食街,接下來還有錦裡、寬窄巷子、玉林、祥和裡、香香巷……這還沒出成都,更遑論整個巴蜀大地了。

不過遺憾的是,《舌尖上的中國》裡川菜的篇章,雖然讓人大呼「巴適」,卻難呼「過癮」,受篇幅制約,許多川菜沒講透,更多川菜沒講到。所以川菜粉絲們都期盼著,能夠有一部以川菜為主角的美食紀錄片把川菜講過癮、講通透、講巴適、講安逸。

2015年,一部名為《川味》的美食紀錄片與觀眾見面,這部紀錄片中川菜成了唯一的主角,從山野田間到繁華都市,從川菜菜式到川菜味型,從川菜歷史到川菜文化,從川菜調料到川菜烹製……這部《川味》用鏡頭和旁白,將四川人腦海中對川菜最深刻的記憶,一點點挖出,一點點揉碎,再打磨,再塑形,讓《川味》不僅是一部川菜紀錄片,更承載了四川人難捨的回憶與鄉愁。

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川味》在網絡上熱度持續升高,口碑不斷攀升,還登上了央視,將川菜之美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多人的心裡和口中。

《川味》火了。在《川味》紅火的風口,我聯繫上了導演彬歌,為讀者在2019年《天下成都》最後一期帶來一篇「川味」訪談。

相關焦點

  • 川味 當仁不讓的主角
    " 『 成都造』美食紀錄片 《川味》和《大師的菜》, 傳播川菜新力量。在這股熱潮中,有兩部「成都造」美食紀錄片——《川味》和《大師的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熱度皆表現俱佳,不僅濃墨重彩地展現了川菜文化,還刷新了人們對川菜的認知。而這背後,是成都本土的兩個浸染美食多年的紀錄片製作團隊,憑著對川菜的熱愛和理解,日以繼日地探索,從眾多美食紀錄片中突圍,向海內外觀眾傳播了川菜文化。
  • 美食紀錄片《川味》即將啟動新系列拍攝 全川遴選地道鄉廚
    每天圍到鍋邊轉、烹飪美食千千萬的四川鄉廚,將通過攝影鏡頭的聚焦一展風採。記者從《川味》攝製組了解到,《川味》美食紀錄片在製作播出3季後,即將推出新篇《尋找川味·鄉廚》,為了拍好這一期節目,將在川菜文化覆蓋區域尋找若干川味鄉廚進行拍攝。
  • 遴選地道鄉廚 《川味》美食系列紀錄片即將啟動新篇拍攝
    5月13日,據《川味》美食系列紀錄片節目組消息,《川味》美食系列紀錄片在製作播出3季之後,即將推出新篇《尋找川味·鄉廚》,在川菜文化覆蓋區域尋找若干川味鄉廚代表進行拍攝,開啟一場大型民俗文化尋根之旅。  《川味》美食系列紀錄片前3季拍攝現場  《川味》美食系列紀錄片總導演彬歌介紹,尋找鄉廚,其實也是在尋找鄉愁、鄉村、鄉味、鄉間故事。「尋找鄉廚」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在於收集、整理、傳承、傳播這些具有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群體信息,用大眾接受和喜愛的形式呈現出來,將美食文化發揚光大。
  • 暖心,李子柒悄悄為家鄉四川綿陽捐贈教育物資
    由丁真引發的各地搶人大戰同時還蔓延到了四川另一位知名人物,短視頻博主李子柒身上。11月28日,四川日報搶先代表四川「認領」了李子柒,隨後雲南日報調侃「做了鮮花餅就是我們雲南人」,更有網友們表示之前曾誤認李子柒是廣西人、湖南人、貴州人等。
  • 《川味第三季》B站正式上線 ,甜皮鴨、芋兒雞棒棒雞、檸檬酸菜魚、麻辣酸菜魚、東坡肉…… 熱議美食 彈幕爆棚
    2月27日晚7點,一部由川籍導演彬歌執導、阿鯤音樂授權(《流浪地球》、《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作曲人)、成都泛娛時代音樂策劃,嗶哩嗶哩及成都新映像文化聯合出品——《川味》第三集,在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上熱播。
  • 四川網際網路+餐飲峰會共話「川味新商業」
    會上成立了「千村千品進萬店產業扶持計劃協作聯盟」「川味新商業訓練營」;《成都食間》視頻產品正式上線,同時揭曉2020天府美食地標評選結果。   多個項目重磅啟動   本屆峰會現場成立了「千村千品進萬店產業扶持計劃協作聯盟」,促進地市州特色農產品走進成都餐飲門店,推動四川原產地食材與川味
  • 從李子柒到阿木爺爺,從杜甫到雪花飄飄……中國文化正在輸出
    阿木爺爺也沒想到自己會成了網紅木匠,對於他而言,這樣的文化輸出更大意義是能讓更多人了解到老一輩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手藝。 4月29日,李子柒在Youtube的關注者突破千萬,成為了首個在油管粉絲破千萬的中文視頻創作者。 油管粉絲破千萬是個什麼概念?
  • 美食紀錄片《川味》——帶你闖蕩美食江湖!
    美食紀錄片《川味》是一部探討中國人與美食的關係的食物紀錄片,記錄美味的發生,展現美味具有誘惑的瞬間,影片從川菜的名菜開始,到民間風味
  • Everybody,下一個「李子柒」,可能在這裡!
    一個李子柒,讓700多萬海外粉絲對中國文化著了迷,講好一個中國故事對國際形象的提升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邁向世界城市的徵程中成都如何講好成都故事展示成都發展願景和天府文化魅力?
  • 我輩奇蹟 | 「李子柒現象」解讀及其對文化遺產傳播的啟示
    基於李子柒視頻作品的呈現及其社會影響,分析總結其中廣受社會關注的核心原因所在,從詩意棲居、匠心營造、符合普適價值觀三個方面闡釋。(二)「創造性地繼承,創新性地發展」:文化遺產傳播需要在繼承和創新中激發新的文化活力如前文所言,李子柒的鄉居生活並非完全是傳統鄉村環境和鄉村生活的再現,也並非完全是「以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中國農家的衣食住行展開」的,實際上是別具匠心的設計、創造和營建,融入了很多新鮮的對現代人有吸引力的元素。
  • 有力、有趣、有愛、有範 成都日報錦觀6.0版正式上線
    改版升級後的成都日報錦觀啟用全新LOGO,6.0版有力、有趣、有愛、有範,可實現頂部目錄欄和底部導航欄背景圖更換功能。同時,6.0版更強調可視化表達,重磅開設「視頻」欄目,以豎屏短視頻的形式呈現內容,滿足用戶單手操作需求。升級了!
  • 李子柒的回聲室?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在這個意義上,至少在現象層面,李子柒經歷了一個從自媒體創作者到某種文化形態符號的符號化轉變,其作為能指所意指的對象正在被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用戶所發掘、討論和分享。 發表在人民日報的《築牢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一文指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帶給我們的生動啟示。」在這裡,李子柒被賦予了鮮明的國家色彩和民族文化身份。於是,李子柒的跨文化傳播也順理成章地轉化為國際傳播,被納入具有強大整合力和統攝力的提升文化自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官方話語。
  • 成都日報錦觀APP6.0版本,正式開啟
    今日,成都日報錦觀新聞6.0版本上線儀式在成都文旅酒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德門仁裡酒店(井巷子)舉行,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迎來改版升級,6.0版本正式上線!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6.0版本中,將重磅開設「視頻」欄目,新增「IChengdu」國際傳播頻道和「成渝」頻道,同時增設了用戶積分兌換系統。隨著6.0大幕的拉開,成都日報錦觀新版LOGO也將啟用。
  • 與世界分享中國精彩——來自2020「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的聲音
    11月11—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行業大咖齊聚蓉城,共同探討「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路徑和舉措。 今年3月,一部時長10分鐘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登上雅虎日本網站首頁,引發日本網友廣泛關注。
  • 關注| 講真,這首歌可能比《成都》更成都!
    《成都》已經聽過很多遍了,今天來聽聽這首《沸騰三國》,一起來感受一下歌裡金戈鐵馬的快意三國、全新氣質的天府文化和麻辣鮮香的成都火鍋。經過復建,這條千年古街如今已經成為遊人如織的三國文化、成都民俗文化體驗聖地。錦裡古街根據當地政府的規劃,錦裡古街的復建並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創意性的將三國文化、成都民俗文化與體驗經濟結合到了一起。文化與商業有機的結合,錦裡古街可以說是當地政府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的一次成功嘗試。
  • 作文素材丨李子柒的「俗世桃園」,能否為「外人」道也
    而作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李子柒鑽研製醬工藝、親做筆墨紙硯,在視頻中呈現中華傳統美食、傳統技藝,在古色古香中傳遞著先人智慧,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到非遺傳承保護的迫切性。李子柒的田園牧歌是不是文化輸出?她又是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架起橋梁,助力文化傳承的呢?
  • 素材丨李子柒的「俗世桃園」,能否為「外人」道也
    而作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李子柒鑽研製醬工藝、親做筆墨紙硯,在視頻中呈現中華傳統美食、傳統技藝,在古色古香中傳遞著先人智慧,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到非遺傳承保護的迫切性。李子柒的田園牧歌是不是文化輸出?她又是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架起橋梁,助力文化傳承的呢?
  •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痣鬍子龍眼包子
    老成都人民公園側邊的半邊橋,曾是一個特別的美食場所,它是幾款川味名小吃的發祥地,前有夫妻肺片、痣鬍子龍眼包子、王胖鴨,後有二姐兔丁、老媽蹄花,以前的名吃不像今天這樣司空見慣
  • (今日關注)李子柒全球走紅惹爭議,本人回應
    都遠遠不如李子柒。看到這,你可能會想,會不會是因為中國人多,在外網關注李子柒的應該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還真不是,點開李子柒的粉絲去看看,會發現全世界各地什麼地方的人都有。有伊朗的,有美國的,有俄羅斯的,有菲律賓的,有巴西的……雖然一直到五個月前,才有中國網友把這段翻譯成了中文,但在此之前,那些看不懂中文的外國粉絲,依然不吝於在評論裡表達他們對李子柒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