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李子柒視頻作品的呈現及其社會影響,分析總結其中廣受社會關注的核心原因所在,從詩意棲居、匠心營造、符合普適價值觀三個方面闡釋。同時,結合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和價值等傳播需求,總結和提煉「李子柒現象」解讀過程中的啟發,提出文化遺產傳播中也應見物見人見生活,人與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聯和文化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需要「創造性的繼承,創新性地發展」,在繼承和創新中激發新的文化活力;需要基於人們共通情感,展示和闡釋其中的普適性價值和追求。
李子柒,四川綿陽人,因為網上直播自己的鄉居生活而一舉成名,近年來廣為人知,而且在海外獲得了相當的知名度,成為了現象級的人物和事件。
截至2020年10月中旬,最新數據顯示,她的微博粉絲數為2694萬,每條視頻播放量幾乎都是4000萬以上,評論達到10萬條左右;抖音平臺粉絲量4036.5萬,累計獲贊1.6億;You Tube上自2017年8月註冊帳號以來,訂閱量已達1290萬,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8億次,每條視頻播放量幾乎都是1000萬以上。
如此短的時間裡獲得國內外如此龐大的關注量、播放量和獲贊量,是很多知名度極高的官私媒體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果實豐收,鮮花盛開
一位年輕女子為何能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和魔力,她的鄉居生活視頻,為何在新媒體社交平臺上廣受不同地域、文化、國別人群的喜愛?
從當下來看,李子柒依然具有普遍的吸引力,粉絲量還在持續地增長。分析和解讀這一現象,結合文化遺產資源、信息、內涵、價值發掘和傳播需求,乃至文化創意產品的策劃、生產、推廣,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和借鑑。
(一)背景環境、物質載體固然重要,然而「詩意棲居」才是關鍵
李子柒視頻作品多是圍繞著某樣農作物,比如小麥、黃豆、土豆、棉花、西紅柿等,一個人不停地忙碌著。隨著時光的流轉,一個個富有代表性的鏡頭呈現出來,展示著一粒小小的種子如何被埋入土壤,如何破土而出,如何茁壯成長,如何成為天地孕化的精靈,又如何經過花樣翻飛的巧手成為碗碟之中的美食。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剝黃豆
其間的主線是李子柒本人,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嫻熟地忙碌于田間地頭,廚房灶臺,串聯起了所有的場景。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天地之間,花房內外,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地忙碌著。一會兒忙于田間地頭,一會兒忙於採摘清洗,一會兒忙於鍋碗瓢盆之間。舉手投足之間是專注、滿足、平和以及喜悅,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點亮了她所到之處。
她把自己融入了萬物並作的過程,並將那自然的造化經她的才思妙想轉化為秀色可餐的美味佳餚。當一天的勞作結束,夜幕降臨之時,或月光皎潔,或漫天星鬥,或花香瀰漫,李子柒和她的婆婆相對而坐,愉悅地共享著來自她從頭到尾辛勤種植和勞作收穫的美食。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採摘西紅柿
視頻故事的背景環境是非常富有美感的鄉村場景,見山見水見美好。雲霧飄渺,茂林修竹,生機勃勃,營造出世外桃源之感,頗有「柴門聞犬吠」「把酒話桑麻」的古味。這樣的故事主題和背景環境對于越來越多久居城市遠離鄉間的人們而言,具有新鮮感。
此情此景,不禁會讓人想到德國詩人赫爾德林那句經典的詩句,「人充滿勞績,但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哲學家海德格爾敏銳地意識到科技發展之下工業文明對人的驅使和異化,人為物役,精神上陷於無根狀態,從而「借詩言志」闡釋說,「一切勞作和活動,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終只是並且永遠就是一種棲居的結果。這種棲居就是詩意的。」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木活字
李子柒視頻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單單在那「一瓢食」「一擔飲」、田園、美食,或其他單獨的要素,而是她舉手投足之間所呈現出來的整個身心狀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歡喜之心。這讓身處高度工業化時代、「久在樊籠裡」遠離大自然、又身陷各種焦慮和「城市病」之中的人們,看到了一種自食其力、豐衣足食、安靜歡愉的生活場景。雖然,其間也有著艱辛,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愜意、自在、豐盈,是一種與現代大多數人生活狀態不同的富有魅力的別樣的「詩意生活」。
(二)她的鄉居並非傳統的直接再現,而是「別有匠心」的設計和營造
李子柒的鄉居及其環境,並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生活和農村環境,而是基於傳統別具匠心的創意和設計,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心」的營造。
一方面,傳統的場景和要素必不可少,讓人似曾相識。院外,莽莽青山,森林田園,充滿著自然野趣。院內,瓜果蔬菜,隨用隨摘,花兒常開,貓狗喜隨。那間略顯黑暗的廚房,熊熊燃燒的柴火,老式灶臺,大鐵鍋,最具鄉間特色。手工醬油、磨豆腐、彈棉花、做棉被、竹製家具、自製胭脂口紅紙等都是漸行漸遠的傳統手藝。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製作竹製家具
另一方面,則是創新的、時尚的元素,讓人倍感新意。高高的整齊的竹籬笆竹門,漂亮的花房,操作臺上隨季更替的插花,造型可愛的廚具器皿,卡通烤爐,以及一些可能並非當地的食材、料理方式以及其他創意元素,當然還有集萬般手藝於一身的她本人。
然而,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的創新,在李子柒的視頻裡,那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對視頻裡的她而言,老式的,新式的,中式的,乃至外來的,她都可以應用自如,打破「勞作」與「美學」、「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界限,毫不違和地有機結合。
這些視頻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創造,她本人的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的再現。這樣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再現,既體現了自己的獨具匠心,也為觀者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並引發了人們的共情和共鳴。
(三)她基於辛勤勞作體現美好品質獲得美好生活,普適性的價值認知和追求引起了普遍性的共鳴
視頻中的李子柒,勤勞雅致,心靈手巧,溫婉漂亮,怡然自得,展現了生活的藝術化、藝術化的生活等具有普適性的美好品質。同時,也展現了美好生活應有的模樣,雖辛苦勞作卻能收穫滿滿,新鮮多樣的食材,鄉居美好的環境等;雖馬不停蹄卻也可以很好地應對,自耕自種,自在歡愉;雖要照顧老人和家禽卻也有親情溫情陪伴,在她的生活世界裡,似乎看不到獨自勞作本該有的苦楚和艱辛,而成了如詩如畫的「詩和遠方」,其間充滿著愛與美。
與其說是她的視頻吸引了人們,不如說是她及其視頻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美好品質和美好生活及其細節打動了人心,引起了共鳴,甚至為一些人的日常生活照進了一束光亮。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和婆婆一起吃早餐
李子柒視頻中展現的美好景致,激發和滿足了很多人不同的身心需求。有人因此動念於「鄉愁」「鄉情」,想起了家鄉的青山綠水,想念起小時候媽媽的味道,看到可以治癒城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留言「看到她的生活後,就像透過窗子,看到早晨初升的太陽,家鄉的炊煙,山間的鳥鳴,在田野裡抓蛐蛐,感覺自己回到了小時候,忘掉了現在這萬惡的生活,體驗了一把不屬於自己的平靜」。有人看到了「美」和「詩」,說她「每天追著太陽一起生活,抬手俯身間生活的美就出來了。不苛刻不扭捏,可是有趣卻懂得生活的人,能把一成不變的日子過成詩」「人家一步步努力,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IP」。也有人為她身上閃爍著的美好品質所吸引,不少人留下「娶妻當如子柒」及其類似的留言。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一大盤「傣味手抓飯」
You Tube上來自國外的留言也多溢美之詞。「She is pretty and talented,I love your cooking and art」(她漂亮富有才華,我喜歡你的廚藝和藝術);「Who ever gets to try her food are the luckiest people on the world」(不管誰享用了她的食物那將是世界最幸運的人);「Because of you,I want to travel to China」(因為你,我想去中國旅遊)。You Tube上留言的關鍵點和關鍵詞,主要集中在對李子柒個人美好品質的評價(lovely、peaceful、Disney princess、Mulan、incredible、disciplined、hardworking、feminine、genius、simplicity)、對生活狀態的驚奇(calm、peace、happiness、without stress、paradise in China、Eden、dream life)、對人物關係的描述(Taking care of each other、warm、sweet、love)、對環境的讚美(beautiful、garden、peaceful、interesting)等多個方面。看到這些留言,不能不說,優秀的品質、優美的環境、詩意的生活、溫暖和諧的關係、對快樂和平幸福的追求……不管中外,人心皆為相通,共鳴有其必然的原因。
時代在飛速地發展,人事在頻繁地更替,傳統漸行漸遠。絕大多數曾經燦爛輝煌或根植於人們日常生產生活裡的傳統文化及其物質創造,都已失去了原有的光華甚至逐漸凋敝乃至被健忘,唯有那些富有生機和魅力的部分還存活在人們的生活和記憶之中,還有的以文化遺產的形式被保存和被記憶,或被收進「博物館」,或口耳相傳,在現代生活之中還能夠看到它們動人的身影。
猶如李子柒視頻中的鄉居環境和鄉居生活,相對于越來越高度工業化、城市化時代的都市生活而言,青山綠水、自然食材、傳統手藝、簡樸自在的勞作方式和人際關係,都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手工小家具
不過,她的作品,通過對傳統生活方式和環境的「再加工」和「再呈現」,卻讓人們看到了鄉居生活和傳統勞作的美好模樣。她的視頻不但引起了人們對她手中「美食」的欲望,也引起了人們對生活狀態乃至意義的反思和追尋。
那麼,對於根植於過去和傳統生活的文化遺產資源而言,如何更好地發掘和展現其間蘊藏著的深厚的文化魅力和活力,更好地滿足人們多樣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呢;又如何通過適宜的保護利用傳承,更好地使之傳之久遠並融入未來的社會發展呢,亦或能夠增進人們心底共同的情感並激發思考和共鳴呢。李子柒及其視頻創作、傳播,值得文化遺產領域學習和借鑑。
(一)見物見人見生活:文化遺產與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聯及文化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
生活在不斷地更新變化,歷史的遺存也在不斷地更替。文化遺產資源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滄桑,與原本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度已經大大減弱。雖然成為「文化遺產」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更多的注意並增添和拓展了內涵及價值,但是如果這些文化遺產資源和更廣意義上的文化創造只是被置於一定的空間環境裡,告訴人們它們的名字、出身、時代、生成和保存環境以及長寬等基本屬性,這樣的信息疊加和「知識」轟炸,難以引起人們特別持久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外在並不華麗並不具有足夠「吸引眼球」的文物古蹟,往往難以引起公眾的興趣,「標本式」的陳列和解說很難拉近與人們生活和內心的距離。
那麼,如何讓公眾更好地認識和感知文化遺產資源,並給予更多的關注且能從中有所收穫和啟發?我認為,「見物見人見生活」是極為重要的一點,通過歷史場景的復原,或者新的文化場景的構建,展示、闡釋乃至演繹文化遺產資源與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聯,營造「活態」的文化場景和文化氛圍,使得人們能夠切身地感知其產生演變中的一些關鍵性節點或者要素,以及與生產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通過價值的挖掘,構建關於歷史、現實、未來的認知,並從中有所感悟。
人本身就是環境的產物,那些經過祖先之手的創造也非憑空而來,物何以誕生和發展演變,與人的關係何在,何以保存,如何被發現,又為何要保護,其中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都有探索不盡的內容。充分地挖掘文物背後關聯的人、事、環境,闡釋與人的生活情感乃至生命高度關聯並富有生命力的內容,以此為線索展示其魅力和價值,講好其故事,也許就能夠引起人們更多的興趣、關注,並發自內心地願意保護和傳承;反過來,這樣的認知和保護、傳承過程,又會給人們帶來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滋養。
如同曹兵武先生所言,「遺產學視野中的物與人均是認識的具有信息源功能的樞紐性載體,而事——無論是其相互作用的現場時空還是歷史事件本身,都是建立具有相互關係的整體性認知的一個框架,人們對它們歷時態演變的認識,則構建了人類歷史和意識中的世界與世界觀。遺產與人的關係,既串聯過去,也面向未來」;從而構建「生態、業態、心態耦合良好的複合體系」。
無論陶器、青銅、玉器、器樂、紡織品等精工細作,乃至城鄉聚落址、長城、運河等巨大工程創造,原本就是根植於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產物。正如孫機先生所言「現今尊為『文物』者,在古代,多數曾經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寶器,只不過是將這種屬性加以強化和神話。從探討文物固有的社會功能的觀點出發,她們如同架設在時間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鏡,從中可以窺測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還能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獨特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閃光」。
所以,我們在文化遺產研究和展陳解說之時,相關的人物、事件、功能、歷史以及「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獨特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閃光」,都值得用心發掘和闡釋。越是真實和精妙,越能還原鮮活的歷史現場,越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越能展示遺產與人的可能性關聯,越能激發其價值和魅力的呈現。
(二)「創造性地繼承,創新性地發展」:文化遺產傳播需要在繼承和創新中激發新的文化活力
如前文所言,李子柒的鄉居生活並非完全是傳統鄉村環境和鄉村生活的再現,也並非完全是「以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中國農家的衣食住行展開」的,實際上是別具匠心的設計、創造和營建,融入了很多新鮮的對現代人有吸引力的元素。她的故事、場景以及內容的設計,也許不過是她要營造和創作的背景環境以及渲染鋪陳。這一點對於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播乃至保護利用,也是頗有啟發性的,套用當下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創造性的繼承,創新性地發展」,李子柒視頻在這方面表現尤為出色。
據報導,起初她不過是為了銷售自己的農產品和手工作品,為此費心費力地精心拍攝作物四季的生長環境和製作過程,不料視頻作品卻在社交平臺上走紅,不但代言的商品受到了熱捧,而且視頻本身的流量給她帶來了遠超一般人想像的收益。與此同時,視頻在海外的走紅,引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思考。「李子柒『東方鏡像』之所以帶來文化增值,是因其文化呈現形態與受眾文化訴求產生了關係,是一種互構的文化認知。而這種文化認知以『東方田園』為載體進行對話,被作為可資交換的文化資本加以利用,使得海外受眾在認可視頻風格的同時,也對視頻背後的文化與國家元素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而引起增值效應。」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用鮮花做了一套胭脂
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一方面要基於資源和環境本身,遵從於原有的歷史文化的「真實」;另一方面也不必完全拘泥於一時一地的歷史,畢竟生活和環境本身是不斷變化和常為新的。解讀和傳播,也需要挖掘和展現其中不斷變化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需要文化場景的襯託和渲染,並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和滿足當代人的時尚和追求。唯有如此,才能拉近過去與現在的距離,並結合當下和未來的需要,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得傳統的光輝依然可以照亮當下的生活,讓文化的活力和基因更加源遠流長。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植染
文化遺產的傳播,同樣需要李子柒般的用心經營、想像力和創造力。同一文化資源文化現象,在不同的解讀者眼中可能會是不同的,帶給他人的體驗和反饋也可能會是有差異的。好的展示闡釋保護利用,不僅能夠為資源本身增添色彩,也能夠給更多的人們帶來好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滋養。高品質且創造性地「再加工」和文化的「再創造」,更有利於文化遺產資源物質載體和物理生命的保存和延續,並更好地展現其文化魅力,進而彰顯和發揮其綜合性的價值,甚至可以增加和提升其「文化附加值」。
(三)挖掘和展現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共通性的情感和普適性的價值
生活的車輪畢竟要滾滾向前,過去的東西再美好,如果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如果不能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當代生活或者不能滿足精神需求,那就無法在更大範圍內展現其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尤其物質的載體,終有一天要面臨告別。如果我們能夠挖掘闡釋其中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就會與更多的公眾產生共鳴,從而擁有了更為廣泛的保護傳承力量。
李子柒及其視頻,能夠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而且從鄉居生活美食再到更為廣泛的文化情結,我認為其基底就是喚起了人們共通的情感以及價值觀的共鳴,包括對理想生活狀態的追求,對美好品質的認同,對優美環境的渴望,包括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夢想抱負,以及所能夠抵達的某些理想狀態及其蘊含在其中的真善美等元素。You Tube評論中出現頻率極高的是「peace」「happiness」「dreamlife」「beautiful」「Interesting」等代表人們共同渴望的美好意願的詞彙。唯有如此,才能夠超越時空和國別,贏得更多人的認同和關愛。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 You Tube 頻道部分評論截圖
如同有人評論,「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語境,傳遞出精緻的、文明的、可親的、具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中國形象,這是一個全媒體時代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的生動案例,其中具有值得總結的文化傳播規律」「我們可以剖析出諸多為世界各國文化廣泛接受的價值理念,如仁愛、勤勞、勇敢、與自然和諧相處甚至性別平等,這也是她能夠受到廣泛歡迎的重要原因」。
文化遺產資源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突出的普遍價值」,每項遺產本身又有著怎樣的獨特的價值,只有探尋和呈現它們在不同的時空範圍和背景環境之下,文化、藝術、科技、社會、情感等方面的價值,才能更具吸引力,並長久地記憶與傳承,而且在新的文化環境的展陳和利用中獲得新的生命力。正如Freeman Tilden在《解說我們的遺產》(Inter preting Our Heritage)所提出的,「解說」(Interpretation)不是單純地介紹「訊息」「知識性材料」或者「說教」,而是要「表彰深藏在其所見所知背後的啟示與精神意涵」,在教育及心靈啟迪方面「激發」人們,「以豐富並提升人類的智能與心靈」。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製作草本茶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調研時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實際上這也是給傳統的文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遺產資源,無所不在;生活中的美,或者說美的生活,也是無處不在,但是需要人們的慧眼去發現,去創造,去保護,去繼承,去創新,去暢想……
「李子柒現象」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既不必執拗於「酒好不怕巷子深」,也不必過於用力過猛地「營銷」,虛張聲勢陣容再大的「宣傳」「包裝」或者說「叫賣」,也只會一時的熱鬧,增加一時的「流量」。熱鬧之後,依然難以獲得人們的認可。
圖片來源於李子柒視頻截圖,驚蟄桃花
要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就要有優質的內容,要滿足人們的需求,並關乎共同的價值訴求,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感悟。網際網路時代,同樣需要「匠心獨具」,需要「細水長流」,需要「春風化雨」「融物無聲」。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每個人以及每種文化遺產,都是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的代表和體現,理論上來講,都可以像李子柒的鄉居生活一樣,盡情地展現自身的文化屬性和文化特色,尋找和激發人們的共情和共鳴。
只有更多的個體和文化遺產能夠彰顯出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展現各自的魅力,滿足社會多元的需求並有所啟示,也才會最終促成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文化的「走出去」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研究」(課題編號17@ZH018)成果。]
作者:
趙 夏(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楊軻雲(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100083)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6]姬德強,李子儀.脫嵌:李子柒與加速時代的跨文化傳播[J].教育傳媒研究,2020(5).
[3] 曹兵武.博物館是什麼——物人關係視野中的博物館生成與演變[J].中國博物館,2017(1).
[4] 曹兵武.業態-生態-心態——兼談文化遺產綜合性保護利用傳承體系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文化遺產,2015(2).
[5] 孫機.孫機談文物(後記)[M].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05.
[7]鍾超.李子柒為何能走紅海外[N].光明日報,2019-12-9(2).
[8](美)Freeman Tilden.解說我們的遺產[M].許世璋,高思明,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9]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J].求是,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