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紅海內外網絡,但也引起巨大爭議。
李子柒是一個全網好幾千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因拍攝鄉村古風生活、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等內容走紅。同時,她在海外也有大批粉絲,海外社交平臺上訂閱者達741萬。作為參照,美國主流媒體CNN在其上面訂閱量是794萬。
有人讚美她拍出了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讓外國人深度感知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的魅力,也有人質疑李子柒的視頻並不真實反映中國的鄉村生活,且加深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沒有看過她的視頻的朋友可以先感受一下:
從造麵包窯、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寶、做衣服,到烤全羊、釀酒、釀造黃豆醬油……總之,正如網友所言,沒有李子柒做不出來的東西。
但和其他博主不一樣的是,李子柒拍攝的過程異常「追根溯源」,時間跨度會拉得非常大,展現作品的整個製作過程。
拍「醬油釀造」,她從種黃豆開始;
過冬做「棉被」,她從養蠶寶寶開始,展現了手工蠶絲被製作全過程;
介紹活字印刷,她特地找師傅學習了小半年,學習製作文房四寶的視頻拍了近兩年。
這些視頻中還圍繞著親情的因素,李子柒和奶奶相依為命的溫馨日常賺走了不少觀眾的眼淚。
這個穿著粗布漢服幹農活的姑娘,執著於回歸萬物本質,用中國傳統技藝展現美食、器物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
不少人會問,在當代社會,能把「田園牧歌」生活變為現實的李子柒究竟是何許人也?
李子柒生於1990年,四川綿陽人,由於從小繼母對她不好,李子柒是跟著爺爺奶奶在四川農村長大的,爺爺去世後,奶奶就成了李子柒在這世上的至親之人。
由於家境清貧,14歲她就輟學出去打工了,2012年因為奶奶的一場重病,她決定回家照顧奶奶。 2016年,她開始策划起自己的短視頻節目。
在採訪中,李子柒回應了一些外界對她的好奇和質疑。李子柒表示,自己拍攝這一系列視頻的初衷是讓人們放下壓力,輕鬆一下。她想讓生活在大都市裡的孩子們知道,餐桌上的飯菜都是從哪兒來的。
在剛開始拍視頻時,她一人承包了所有拍攝工作。兩年前,她曾曬出視頻製作的幕後照片,回應「有團隊」的質疑。現在她有了一位攝影師和一位助理,不過視頻怎麼拍,拍什麼,她仍然親力親為。
李子柒表示,她從現實生活知識和古代技藝中汲取養分,只是想拍出自己的生活,或者說,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坦言,目前只想專注於自己的內容製作,做些有意義的事,就像小時候曾經資助過她上學的人那樣。
在李子柒的個人頻道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如痴如醉地翻看她的視頻,他們不懂中文,卻仍然深受治癒。近期
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討論
讓李子柒成為全網關注的焦點
有人認為李子柒的視頻不真實,拔高了現實生活;也有人認為鄉土社會代表不了中國全貌,會帶來誤解;還有人質疑其包裝炒作的成分,擔當不起「文化輸出」的重任。
△ 微博大V對於「李子柒是文化輸出」的否定
有人覺得,李子柒的視頻總在中國農村的舊式耕作生活上打轉轉,是展示中國的「落後」,迎合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負面文化輸出。
縱觀微博上的討論,大家對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爭議主要在她的視頻內容是不是真實反映了中國當下的農村生活。在學者看來,這反映出的是網絡空間如何構建鄉土生活和詩意生活的爭議。「李子柒用有章法有邏輯的視頻產品建構了一個直擊當代心靈的理想鄉村,汲取總結出了非常本真的鄉土情懷。」浙江大學傳播學教授吳飛認為,鄉裡鄉親間的友善互動、對傳統風俗與自然的尊重,是都市化、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始終無法割捨的一種情懷,而眾多引發人們共情的視頻,其可貴之處正在於對這種情結的挖掘式「建構」。在受到網友質疑的同時,另一方面,人民日報、央視等央媒紛紛為她點讚。
人民日報評價稱李子柒視頻中展現的到底是真實生活或精心演繹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達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賞心悅目之際讓人願意接近,在輸出文化之前她先「講好了故事」。
央視評論也表示:對家鄉的愛,對文化的愛,都在一幀一幀的畫面裡。稱讚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另外還有不少社評都認同,試圖讓一個視頻博主來承擔「文化輸出」重任,聽上去有點苛責也不現實。李子柒的海外走紅,與其說是一種文化輸出,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現象。
文匯時評認為,李子柒的走紅對於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啟示首先體現於技術手段和呈現形式上。
李子柒借短視頻走紅則再次證明,只有那些能夠契合新的傳播語境的文藝樣態,才有可能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這條規律也可以用來解釋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學出海現象——為什麼網絡文學能夠俘獲一大批不同膚色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具備的跨文化融合優勢,能夠更好地表達網際網路時代全人類所共有的文化體驗,從而大大降低了理解門檻。
啟示還表現在傳播內容的層面上。
無論是抖音,還是Youtube、Instagram,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的視頻平臺上,「生活向」的內容正越來越多地佔據「頭部」位置。此類內容除了娛樂休閒功能之外,更具備一種審美文化功能:以鄰國日本舉例,其文化中所崇尚的極簡主義,正是通過那些網紅家庭主婦的收納視頻或人氣博主「一人食」的日常而漫射出來的。原因也簡單,日常生活最能展現文化的潤物細無聲,是抽象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
李子柒的短視頻,從做豆瓣醬、採野生菌菇,到染布做衣服、古法造紙,都在試圖重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而海外網友對這些視頻的追捧,也印證了一段時間以來學界的觀點:當世界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西方再一次將目光轉向中國,希望從中國文化中獲得解困的良藥與慰藉。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波網絡熱點是值得積極看待的,而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爭議裡,其實也有很多如何更好地開展對外溝通與交流的建議與期待。這期待裡,應該也包括重視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出現的新力量,從而更好地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敘事,其記錄的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但卻恰恰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這正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價值共識。
客觀來說,當前我國在國際傳播能力上還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還相對單一。迫切需要發揮多種力量,實現多點開花、多路進發,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動人心的優質作品,讓傳統文化藉助新興傳播手段煥發光彩、贏得世界掌聲。
如今,已有越來越多記錄中國鄉村生活的視頻博主在海外視頻網站上成為流量大V。
除了李子柒,
還有崇尚發明創造的「手工耿」
熱衷展現民族美食的「滇西小哥」
被稱為「魯班再世」的「阿木爺爺」
這些中國博主的質樸生活,也感動了許多外國網友。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無論怎樣的文化,想要讓別人理解,必先打動人。」
文化輸出,我們更需要有越來越多的「李子柒」,讓他們用自己的能力生動鮮活地創造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綜合文匯報(記者邵嶺、張禎希)、中國日報、觀察者網等
編輯丨Jo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