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是一個全網好幾千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因拍攝鄉村古風生活、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等內容走紅。同時,她在海外也有大批粉絲,海外社交平臺上訂閱者達741萬。作為參照,美國主流媒體CNN在其上面訂閱量是794萬。有人讚美她拍出了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讓外國人深度感知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的魅力,
也有人認為李子柒的視頻並不真實反映中國的鄉村生活,且加深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從造麵包窯、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寶、做衣服,到烤全羊、釀酒、釀造黃豆醬油……總之,正如網友所言,沒有李子柒做不出來的東西。為了給年邁的奶奶做一床蠶絲被過冬,她從養蠶開始,展現了手工蠶絲被製作全過程。這個穿著粗布漢服幹農活的姑娘,執著於回歸萬物本質,用中國傳統技藝展現美食、器物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她的視頻有著電影質感,所有的東西仿佛在她的手中從無到有地被製作出來,為了做蛋黃醬她甚至會從養小鴨子開始做起。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利用應季蔬菜水果烹調美食,烹茶煮酒……雖然她在視頻中不怎麼說話,但整個安安靜靜的過程就足以圈粉千萬。從外媒對她的一篇獨家專訪中,我們對她有了多一些的了解。由於從小繼母對她不好,李子柒是跟著爺爺奶奶在四川農村長大的,爺爺去世後,奶奶就成了李子柒在這世上的至親之人。由於家境清貧,14歲她就輟學出去打工了,2012年因為奶奶的一場重病,她決定回家照顧奶奶。 在採訪中,李子柒回應了一些外界對她的好奇和質疑。李子柒表示,自己拍攝這一系列視頻的初衷是讓人們放下壓力,輕鬆一下。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壓力很大。所以我希望他們在忙碌一天之後,打開我的視頻能感到輕鬆和美好,能減輕一些焦慮和壓力感。她想讓生活在大都市裡的孩子們知道,餐桌上的飯菜都是從哪兒來的。我最早的時候是自己拍,就是架起一個三腳架,拍攝,然後按暫停鍵。所以我所有的鏡頭都是固定鏡頭,都是在這個三腳架上完成的。而我的視頻風格到如今也依然是這樣。兩年前,她曾曬出視頻製作的幕後照片,
回應「有團隊」的質疑。現在她有了一位攝影師和一位助理,不過視頻怎麼拍,拍什麼,她仍然親力親為。
也有很多人質疑,視頻中如詩一般的鄉村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它只是滿足了小資青年的田園幻想。對此,李子柒表示,她從現實生活知識和古代技藝中汲取養分,只是想拍出自己的生活,或者說,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坦言,原來在城裡打工只是為了生存,而現在才是真正的生活。
如今,李子柒表示,目前只想專注於自己的內容製作,做些有意義的事,就像小時候曾經資助過她上學的人那樣。在李子柒的個人頻道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如痴如醉地翻看她的視頻,他們不懂中文,卻仍然深受治癒。暖心,美好,真正健康的生活,謝謝你提醒我們,簡單有多麼美好,以及勞動讓一切找到了意義。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在這樣一個被科技推著走的時代,一切來得那麼快,所以看著她悠然自在地慢慢展現做一個事情的全過程,真是太美了。還有網友對她生活的地方產生了興趣,甚至因此想來中國看看。她這是住在怎樣一個神仙世界啊?每一處細節都充滿了美感和智慧!我住在加拿大,現在我想去中國了!我的伯母給我安利了李子柒的頻道,現在我完全著迷了。還有各種語言的媒體,饒有興趣地介紹這位美麗的中國女孩子。比如柬埔寨媒體以及一些英文媒體,詳細描寫她的每一個視頻。對於國內外網友為什麼都對李子柒的視頻這麼上頭,有位網友是這麼解釋的:她穿著一身優雅漢服,身處於一個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周圍的景色都帶有獨特的古風魅力,純天然的食材,簡單實用的廚具,傳統復古的烹飪手法都深深地吸引著觀眾。這讓許多繁忙的都市人群放鬆了身心。她復古的視頻相當吸睛,如涼風襲面。用「傳統」一詞來形容她的視頻最為合適。李子柒憑藉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個短視頻的全新領域 —— 用古法做佳餚。看她的視頻會讓你感到如同穿越一般,好像是古代一個充滿才情的美麗女子來到了現代網際網路世界一樣。她的視頻也讓觀眾們「夢回桃源」。如今,已有越來越多記錄中國鄉村生活的視頻博主在海外視頻網站上成為流量大V。
比如專注拍攝雲南鄉村美食的博主滇西小哥,在海外社交網站上的訂閱量將近350萬。首頁上一條關於準備過年菜的視頻,播放量超過了2800萬。也有來自羅馬尼亞和巴西的朋友,在廚藝技法上找到了共鳴。
據報導,在來自中國大陸的熱門前五的油管博主中,有三位是美食博主,其中兩位都聚焦於發掘鄉村美食。雖然這些博主在視頻中說的都是中文,但這完全不妨礙全世界吃貨們的圍觀。而各路鄉村手工達人也獲得了許多海外網友的瘋狂圍觀。比如,火遍全網、專注發明「無用良品」的「手工耿」。
比如這張老手工工藝製作的魯班凳,全程沒有使用任何釘子或者膠水,單單憑藉對一塊木頭進行鋸、刨、磨、鑿、鑽、摳等製作而成,可以打開當小板凳,睡覺時可以當枕頭。
央視熱評:她講好了中國故事
央視在評論中表示,沒有熱愛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樣,沒有熱愛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說她的作品我們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會感到熟悉,那外國人呢?完全都是帶著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傳播奇蹟嗎?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們看懂了李子柒的熱愛,也觸動了他們心底裡的熱愛。這種熱愛是相通的,也解釋了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沒有翻譯卻依舊不影響這些視頻火遍全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裡幹著農活,偶爾地跟奶奶說幾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卻開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並紛紛誇讚中國人的勤奮、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蹟,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蹟。
人民日報:期待更多「李子柒」
日前,「人民日報評論」也發文表揚李子柒,同時回應了網上關於她的爭論。
文中稱,必須承認的是,作為內容行業的從業者,李子柒已經用粉絲和流量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搶佔「文化輸出」的名頭,目前來看,更多是公眾討論中賦予的意涵。每一個新媒體產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歡與否都是雙向選擇,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規範,他人無需苛責。實際上,在網際網路連接世界、中國影視作品不斷走出去的今天,某個博主的視頻走紅也存在著必然因素。網友的爭議,表面上是探討文化輸出,但更多折射出對待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不同態度:在今天這樣一個商業社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牧歌是否還有時代價值?面對網際網路包裝和營銷手段,傳統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沿著這個視角望去,那麼在李子柒鏡頭下,傳統的筆墨紙硯、蜀繡,古法製作的蘇式鮮肉月餅、桂花酒,這些流傳於上千年歷史之中的技藝,浸潤著歲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傳承好這些、推動它們走出去,不僅必須,而且重要。李子柒視頻中所呈現的田園生活,雖然距離當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較遙遠,但從中依然能看到中國傳統「清雋」的審美取向和「出世」價值追求,讀懂這些內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對於李子柒走紅
你怎麼看?
今年是湖北日報創刊70年。特殊的日子,湖報君準備了一批
「湖報70年珍藏版筆記本」,作為獎品送給熱心讀者。
請在我們每天推送的稿件下方寫留言,點讚最高(數量需超過30)的留言作者,將獲得限量款筆記本(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