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從莫臥兒到蓮花廟——印度金三角的古今穿行

2020-12-27 迦爾文化

每年的一月是個空閒期,我可以安排出國旅遊,放鬆一下自己,了解未知的世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各國的山水是同質化的,看多了就會覺得大同小異。只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和人文景觀才充滿個性,能激起我了解的渴望和出遊的熱情。

在去年去過阿聯後,今年我早就作出決定:去印度。

一、連接著古今的金三角

我選定的是1月13日至18日的旅行團。這個時間高校和中小學都沒有放假,於是我只能邀同事老吳結伴而行。他是研究社會犯罪學的教授,也早已想到印度看看。於是一拍即合。

沒到印度前,我從未聽說過齋普爾、阿格拉。而我們這次的行程除印度首都德裡聽說過外,恰恰就包含這兩座城市。如果從地圖上看,齋普爾位於德裡的西南方,阿格拉地處德裡的東南方,三座城市的距離幾乎相等,都在200多公裡,構成一個幾乎等邊的三角形。三座城市都是印度擁有眾多名勝古蹟的歷史名城,而德裡的新城區新德裡又代表著印度現代化的進程。所以這三座城市構成了印度從古到今文化旅遊的「金三角」。

我們到達的第一座城市是德裡。飛機下午2:40從上海浦東機場T1航站樓起飛。領隊田雨要求我們中午11:15就趕到機場集合。走進機場,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因為要去一個未知的國度,心中充滿了好奇與期待。託運、出境、安檢,辦好各種手續後,離登機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找個餐館吃完午餐,在徵得服務員同意後,我拿出可攜式棋盤,借餐館的餐桌與老吳下幾盤中國象棋。我與老吳是多年的棋友。棋藝不算高,但總是互有勝負,所以其樂無窮。這次帶著棋盤,為的是將遊程的邊角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沒想到,我們首先在浦東機場作了熱身。

飛機準時起飛。乘的是東航航班。感謝領隊代為訂座,我和老吳坐在一起。東航的班機雖然少了點異國風情,但供應的餐食口味習慣,也好。從上海到德裡5000公裡還出一點頭,航程約需六個多小時。時值北京時間下午四、五點,雖然關了遮陽板,但睡不著。於是打開座位前狹窄的小桌板,我與老吳將中國象棋下到了飛往印度的藍天上。

印度與中國的西南部接壤。從喜馬拉雅山脈向南延伸,印度的國土像一枚狹長的桑葉伸進印度洋,東臨孟加拉海,西瀕阿拉伯海,三面環水,屬熱帶氣候。金三角位於印度的北部,屬於內陸城市。印度時間比北京時間晚兩個半小時。當地夜間7點,飛機降落在德裡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德裡機場鋪有精美的地毯,是印度最豪華的空港,也是南亞最繁忙的空港。由於人多,我們辦理入境手續花了不少時間。但當我們來到行李轉盤時,卻仍然等了不少時間。看來印度機場的服務效率尚待提高。

迎接我們的導遊是印度的小夥子,中文名叫智源。皮膚棕褐色,五官端正,身板挺拔,身高一米八以上,堪稱英俊。走出機場,感受亞熱帶夜的溫度,攝氏10度左右,穿外套恰好。登上大客車,導遊首先給我們每人獻上一個鮮花串聯的花環,歡迎中國遊客的到來,這讓我們感到溫馨。我們這個團共19名遊客,雖是上海旅行社組的團,但五名來自新疆,兩名來自武漢。網際網路進入旅遊業後,改變了團員的地域構成,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遊客到印度旅遊的熱情並不太高,所以一個規模不大的團團員居然來自四面八方。

的確,中國遊客對到印度旅遊憂心忡忡,心懷恐懼,我在發起組織時已有所感。一是媒體上報導這兒經常發生公開強姦案,中國的女性遊客深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二是傳說印度的衛生狀況比較差,家庭擁有廁所算是奢侈的事,隨地大小便情況屢有發生,喝礦泉水都會拉肚子。三是傳說印度的生活水平不是太高,景點要錢要糖的乞丐比較多,往往會盯住遊客不放,死纏爛打。四是印度的交通管理混亂,火車經常脫軌,客車與火車經常發生相撞事故,不安全。臨行前,田領隊特意吩咐大家備點常用藥,買點糖果以便打發乞討的小朋友,更印證了人們的憂慮。不過我覺得這些傳聞並不絕對可信,有的可能誇大其詞,比如喝瓶裝水也會拉肚子之類。我帶了一袋糖果,但沒有買備用藥。我相信,只要不到外面亂吃,堅持喝瓶裝水,不應當會拉肚子。萬一出現這種情況,同行的團員中肯定有人帶藥會救助的。

但導遊智源在車上告訴大家,以後在景點遇到乞討的,什麼都不能給,連糖果也不給。因為你給了一個人,就會有更多的人圍過來,非常麻煩。於是在後來的幾天中,我帶來的糖果就只能自己品嘗。導遊同時告訴大家,當晚酒店裡每人備有一升裝的大瓶純淨水,以後行程中每天每人都可以供應2瓶純淨水。所以在印度旅遊期間的飲水問題盡可以放心。

智源還告訴大家,印度屬於大英國協國家,有給小費的習慣。行李的上車下車、進入賓館的搬進搬出,服務區或景點上廁所大小便、每天離開賓館等等,都須給小費。我們這次行程6999元,加上給導遊、司機的小費,共交了7360元。這是不包括上述小費的。當地的小費每次在10 至20 盧比之間,人民幣與盧比的兌換比率是1:10。如果大家覺得不方便,每人可以交50元人民幣,由他統一代付。50人民幣就是500盧比。我們在印度的實際時間是5天。500盧比給小費肯定有盈餘的空間,但對於中國遊客而言這不是大數。為了避免麻煩,大家都選擇交錢,請導遊全程代付。

智源中文表達比較流利,但中文音節的聲調有的不標準,有時讓人聽不明白。他出身於高貴的婆羅門種姓,信奉印度教,今年32歲,尚未結婚。他曾在中國自費留過半年學。因成績優異,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瀋陽師範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免費住宿和學費之外另獲每月3000人民幣的生活費。所以,他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有著特別的好感。

行駛約四十分鐘後,我們來到臨近德裡的某邦的檸檬酒店。這是一家五星級酒店。雖然整座酒店的規模和大廳與國內的同級別酒店不能媲美,但入住的是帶客廳、茶吧、衣櫥間的套房,有種意外的驚喜。床比歐洲的酒店寬大。衛生間很潔淨,有淋浴房、也有浴缸,甚至配有大便後的衝洗設備。這個住宿條件遠遠超過了我們原先的期待。按照領隊的吩咐,我先將自來水燒沸,給熱水壺消毒。然後燒開純淨水,泡上帶來的老壇酸菜方便麵,味道特別開胃。洗好澡發完微信入睡,已是子夜時分。

二、齋普爾莫臥兒古蹟的風採

因為旅途勞累,一夜睡得很香。早晨五點,我和老吳都醒了。老吳有個習慣,每天只需睡四五個小時,醒了就睡不著,而且躺在床上難受。於是洗漱畢,整理好行囊後,我們打開棋盤在酒店對弈,一直下到7點下去吃早餐。

早餐有牛奶、雞蛋、香腸,烤餅、麵包、麥片等,配有木瓜、西瓜等水果。領隊早已介紹:印度的牛奶很好,烤餅很有特色,木瓜則是亞熱帶特產。

儘管在德裡有遊覽項目,但我們並沒有在這兒停留。7點半,我們登上大巴,向齋普爾進發。

其實到印度旅遊,我不僅是來看景點的,也是來了解印度社會的。印度的宗教、文化、歷史,印度人的衣食住行,這些比景點更有意思。我希望通過一雙沒有先入之見的純淨的眼睛,去了解一個真實的印度,並把這種真實的感受傳遞、分享給國內的朋友。

我們的酒店位居緊靠德裡的一個邦,附近是一片開發區。車輛離開酒店的時候,沿路所見便映入眼帘。我很注意觀察路邊的住房、街區、河道、車輛、人群。首先看到一些正在建造的住宅高樓,大概有十多層高。走過開發區,進入老城區,就只能看到路邊低矮的居民住宅。印度實行土地、住房私有制。這些民房依據各家的經濟實力自由建造,並無統一的設計布局,所以高矮不等,前後不齊,犬牙交錯,有一層的平房,也有二、三層的樓房。印度雖然多雨,屋頂不能蓄水,但所見民房沒有坡頂,這樣造價最低。民房的牆面也不貼牆磚或馬賽克,沒有統一的粉刷,即便有粉刷的房屋由於年久風化,也顯得斑駁破舊。不講美觀,不講造型,層高很低,間或看到有的屋頂用鐵皮、油布包裹。這些房屋僅能滿足起碼的棲身之用。路面較髒,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充塞著河道。這就是首都德裡的老城區,其市容連中國的鄉鎮也比不上。

印度面積現有300多萬平方公裡,27個邦,12.5億人。儘管面積比中國小很多,但多為平原地帶,人均耕地面積比中國大。齋普爾是拉賈斯坦邦的首府,相當於中國的省會城市。從德裡到齋普爾的城際公路水準約相當於我國幾十年前的鄉村公路。雖然奔馳大巴的速度很快,但在印度公路上行駛的時速只能在50公裡左右。240公裡的路程得開5個小時。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公路什麼車都可以行駛。不僅客車、貨車與三輪車、摩託車可以同時並行,而且自行車、黃牛水牛也可以上路。

我們的大巴是能容納四十客的奔馳大客車,外部呈金黃色。領隊感嘆說他以往帶隊若干次到印度,都是用的印度產大巴,車況差,開不快。這次是中彩了。印度人喜歡色彩。原來在印度電影中看到載人的客車外立面都塗上五顏六色的圖案,但現在路上的車輛卻一如國內的車輛一樣歸真返璞,本色呈現。詢問導遊原委,智源說現在政府規定,如果車身噴成五顏六色,屬於違規,要罰款禁行。

領隊、導遊還告訴我們,在印度旅遊,只要學會一句「喇嘛四代」就可以通行無阻。那是「你好」的意思。在中國,點頭是同意,搖頭是不同意。而在印度正好相反。小販如果向你推銷東西,你不要,千萬不能搖頭。導遊條件蠻好但三十多歲還未結婚,這在中國都屬於大齡青年了,我們問他為什麼不著急。他說印度教規定一夫一妻制,不同種姓之間的男女可以通婚,結了婚後就不能離婚,找到一個合適的另一半並不容易,應當慎之又慎,並說他自己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帥。我們又問印度電影反映印度的女子結婚總是要陪上一大筆嫁妝,是不是在印度女子的地位特別低。導遊說這是極個別邦的現象,其實普遍的情況並非如此。在今天的印度,其實女子的地位比男性高。生了女孩國家給與獎勵,生男孩就沒有獎勵。印度人稱呼母親,後面總得加上「女神」的詞綴,都表現了對女性的極大尊重。再說所謂女方的陪嫁,一部分是用在新娘身上,一部分用於婚禮。總之,印度男尊女卑的成見不準確。

行駛了兩小時,在服務區強制休息。這個服務區規模不大,像是私人經營。一部分賣紀念品,一部分供客人方便。小便器有衝淋,大便有坐便器,備手紙,衛生狀況可以。順便說一下,後來我們從齋普爾到阿格拉,從阿格拉到新德裡,所到的服務區和景點的衛生條件都不錯。而且據導遊說印度現在普通家庭的如廁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得歸功於現任總理莫迪,他上臺後大力加強廁所衛生建設,做了好多實事,因而深受民眾歡迎。不像原來的國大黨務虛不務實,所以失了選票。

因為奔馳車跑得比較快,我們12點左右就到了齋普爾。首都的德裡市容不佳,作為省會的齋普爾也就不用說了。我們入住的當地星級酒店如同髒亂差環境中的一塊淨土。在酒店吃了第一頓印度自助午餐。印度人不吃牛肉,也不吃豬肉,肉食只吃雞和魚,可供選擇的蔬食有烤土豆、煎茄子等,還有些印度風味的雜煮亂燉,品種不多,主食有炒麵、炒飯,配有清湯或酸辣湯。雖然不太習慣,但總有幾款可以入口。

與印度導遊智源合影

齋普爾雖然其貌不揚,但歷史古蹟卻非常輝煌。我們在印度的遊程只有4天,其中兩天就留在了這裡,可見其古蹟的分量之重。而一天半遊程所安排的一系列景點,恰恰串聯起印度宗教文化的歷史演變。

從德裡到齋普爾的公路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就逐漸形成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徵服當地土著,建立了若干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這是印度教的早期形態。古代的印度地域幅員遼闊,包括今天的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公元前5世紀,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此後直到公元十世紀,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500多年後消亡。與此同時,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一度統一過印度,但100多年後解體。到了中世紀,小國林立,婆羅門教發展為印度教,取代佛教,成為印度人的主要信仰。在印度教徒看來,佛教只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儘管後來印度遭受過伊斯蘭的統治和英國人的殖民,但印度教的信仰從未在印度消失,成為與伊斯蘭教的影響對峙的宗教。1947年印巴分治,原來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獨立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信奉印度教的地區獨立為印度共和國。如今印度人中80%以上都信奉印度教。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前國大黨領袖甘地,印度人民黨領導人、現任總理莫迪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不同表現在方方面面。印度教遵守一夫一妻制,伊斯蘭教實行一夫多妻制;印度教徒仁慈溫和,主張不以暴力抗惡,倡導非暴力抵抗學說的甘地就是代表,伊斯蘭教徒激進剛烈,動輒以暴力手段解決紛爭;印度教徒崇尚日神,睡覺時必須頭朝東腳朝西,伊斯蘭教徒崇拜麥加,睡覺正好相反,必須頭朝西腳朝東;印度教徒鬍子留在嘴唇上方,呈八角形,下方是光光的,伊斯蘭教徒鬍鬚留在嘴唇下方,呈爆炸狀,上方是光光的;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則以牛肉為主食,如此等等。二者尖銳對立,形同水火,由此立國的印巴也就你死我活,不可調和。印度電影《小蘿莉與猴神大叔》反映的即是一個擁有印度教信仰的善良男子幫助巴基斯坦啞女歷經種種艱難險阻與父母重聚的故事。

我們參觀的比拉廟就體現了當今印度人印度教至上的宗教觀。這是一座由印度現代實業家比拉家族於1986年捐資興建的印度教寺廟。比拉廟通體由純白的大理石建成,廟頂是由高到低的三個穹頂,依次象徵著印度教、基督教、佛教的不同地位。而伊斯蘭教在這裡根本就沒有地位。遊客要求脫鞋進殿,以示虔誠。大殿供奉著印度教保護神毗溼奴和他的妻子、財富女神拉克希米。

比拉廟

印度教雖然是印度土生土長的宗教,但11至19世紀,印度曾受到過穆斯林政權約800年的統治,伊斯蘭教因而成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6至18世紀的莫臥兒帝國(實際統治時間為1526年-1857年)的是穆斯林政權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在國都德裡、阿格拉、齋普爾與陪都拉合爾(今屬巴基斯坦)等地留下了許多建築藝術傑作。建築形式主要包括城堡、宮殿、清真寺、陵墓等,一般以尖拱門、 尖塔、 大圓頂穹窿、小圓頂涼亭等建築構件的組合為特徵。建築材料主要採用印度特產的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建築風格主要吸收了波斯伊斯蘭建築的影響,同時融合了印度傳統建築的因素,形成了一種既簡潔明快又裝飾富麗的「莫臥兒風格」。齋普爾許多粉紅色的古蹟就拜那個時代之賜,因而贏得了「玫瑰城」或「粉紅之城」的美譽。

琥珀堡

比如「琥珀堡」。琥珀堡曾是齋普爾的古都,1592年至1717年依琥珀山而建。遠遠看去,連綿逶迤的粉紅色城堡層層疊疊鋪向天際。走進堡內,一座雕刻精美的四方形建築矗立在廣場中央,四面敞開,中有廊柱,導遊說是當年國王接待民眾的公共空間。建築前的廣場,是成龍拍攝《功夫瑜伽》的場所。

成龍《功夫瑜伽》拍攝景點

毗鄰這座建築的有一幢玻璃宮殿,這是當年的國賓館。牆面由無數面小鏡子和彩色寶石鑲嵌而成。白天在陽光下流光溢彩,入夜只需燃起一點燭光,即可反射出千點光芒。深入琥珀堡,移步換景,是由紅砂石雕刻、建造的若干宮殿。宮殿之間有迴廊、通道相連。宮殿的拱形屋頂、格子窗欞、大理石廊柱、植物花朵雕刻等等,體現了莫臥兒建築的綜合風格。離城堡800米,有一個巨大的階梯水井,供應著古堡中人們的用水。這是一個邊長約百米的正方形露天井池。池裡蓄著雨水和地下水。緊貼著方井的四周,磚石臺階呈階梯式輾轉向下,深入水底,供人們到幾十米深的水面取水。階梯水井是莫臥兒時代印度人生活智慧的偉大創造,它為琥珀堡增添了又一道瑰麗的色彩。

階梯水井

再如「城市宮殿」。這是琥珀堡因缺水棄用後移居平原地帶建造的王宮。1729年動工,1732年完工,是拉賈斯坦邦臣服莫臥兒帝國後的產物。它位於齋浦爾舊城中心,規模宏大,佔據了舊城的四分之一,僅城門就有八個。外立面都刷成統一的粉紅色。如今,雖然王族仍有人在這裡居住,但大部分地方已改建成博物館,收藏著當年齋普爾國王的用品和珍寶,有刀槍收藏館、皇家用品館等。另有會議廳,保留著當年王宮貴族議事的場景;孔雀門建築精美,是人們拍照留念的絕佳場所。又有一幢方形建築內陳放著兩個一人高的巨大銀瓶,銀光閃閃。據說這是用來貯水的。水在銀瓶中保質期長,當年用來運載恆河聖水,供齋浦爾王公遠赴英國時飲用和洗浴。

孔雀門

城市宮殿銀瓶

再如「風宮」。扇形五層建築,建於1799年。粉紅底色,繪有白色邊框圖案。從正面看,好像一座巨大的宮殿,其實只是一堵當中鏤空、可以走人的厚牆而已。牆上密密麻麻布滿953扇窗,如蜂巢一般。這些窗戶用紅砂石鏤空而成,呈半個八角形。大風起時,打開窗,讓風透過,可保建築屹立不倒。風宮還鑲嵌著許多玻璃。當浩月當空,整座風宮閃閃發亮,尤如繁星萬點,月色如織。故而風宮又被稱為「月宮」。窗戶並非僅為通風之用,也為了方便宮內王妃窺瞰節日慶典和平日街景,而不被外界的男子看見自己的面容。

齋普爾風之宮殿

莫臥兒時代,齋普爾還誕生了天文臺、老虎堡、水宮等奇觀。

天文臺是天文學家薩瓦伊·傑伊·辛格二世(1688—1744)於1738年完成的科技傑作。碧綠的草坪上,分布著十九個造型各異的磚石結構。天文學家憑藉這些儀器可以用肉眼精確觀測到星宿的位置。這裡還保留著世界上最大的石制日晷。憑藉日晷圓心鐵棒在圓周刻度上的投影,可以方便地讀出當地時間。另有設置、鏤空於地下的兩個半球狀的石刻儀器,也是用來觀測時間的。這些天文觀測儀器的製作原理依據古代梵文典籍,兼取莫臥兒時期伊斯蘭天文學數據,展現了令今人也嘆為觀止的聰明才智。

天文臺

傑伊·辛格二世還是齋普爾城的建築設計師。為加強齋普爾的防禦能力,於1734年在城北的山頭建造了老虎堡。老虎堡是全城的制高點。這裡不僅可以觸摸幾百年前的老城牆,還可以透過箭孔將全城的景象盡收眼底。登上老虎堡欣賞落日,是第二天安排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遊程。讓人感到失落的是當天下午陰霾蒙蒙,我們上山並未看到夕陽西沉。

水宮是1592年齋普爾君主為避暑命人在人工湖中興建的。原有五層,後來修了大壩,建了水庫,下面三層沒入水中,水面部分僅有不到兩層,露出窗戶上部拱圓的部分。水宮穹頂上長有七八棵大樹,枝繁葉茂。宮殿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亦真亦幻,如海市蜃樓。

水宮與印度男孩合影

莫臥兒王朝自18世紀中葉開始走向衰落。1757年,英國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基督教文化和歐洲的建築風格滲透到印度。1876年,當時的安珀王國的王公拉姆·辛格為了迎接英國威爾斯王子阿爾伯特·愛德華的光臨,興建阿爾伯特大廳作為永遠紀念,並請王子奠基。建築由英國建築師設計,參照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大廳樣式,融合印度北部的建築風格,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相間使用,從外部結構到內部裝飾都十分精緻。阿爾伯特大廳原來打算作市政廳用,後來改為中央博物館。我們沒有安排進去參觀,只是在外圍遠眺、留影。博物館地處交通要道,人來車往。廣場上身穿沙麗的印度女人向遊客推銷著各種物品。博物館層層級級的橫梁或飛簷上,棲息著密密麻麻的鴿子。鴿子成群結隊,時起時落,一會兒在地上啄食,一會兒飛向天空。

阿爾伯特大廳

比拉廟、莫臥兒建築、阿爾伯特大廳,分別標誌著印度人不同的宗教信仰及其歷史變遷,彰顯著印度文化中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相互融合。

在城市宮殿,我們看到不少保安或印度男子頭上包裹著船型的各種色彩的頭巾。這有什麼特別的宗教涵義嗎?導遊說主要是防止頭顱被暴曬。是不是印度男人都要求包頭巾?導遊說不是。包頭巾只是錫克教信徒的一種風俗。絕大多數印度人不戴頭巾。他自己從來沒戴過頭巾。這裡還看到戴著頭巾的當地男人吹著葫蘆絲耍蛇的場景。蛇是眼鏡蛇,聞聲起舞,堪稱印度的獨特景觀。導遊告誡遊客不要駐足觀看,看了就得給錢,不給錢他會拿蛇追著你要。

在乘坐吉普車駛向琥珀堡的山路上,我們看到好幾頭黃牛,並為它們讓路。印度人不吃牛,也不殺牛。在牛老去後,就放出去,讓牠們自生自滅。其他人也絕對不會傷牛或殺牛。印度可以說是牛的自由王國。放養的牛可以大搖大擺,在大街小巷乃至高速公路優哉遊哉,橫行無忌。這一方面緣於印度教的信仰,印度教供奉的毗溼奴神的第八個化身與牛有關。另一方面緣於印度人將牛尊為人類的第二母親。印度不實行計劃生育,女人多子,乳水不夠時,就用牛乳餵養;同時,牛乳也哺乳了天下人。所以印度人不僅敬奉母牛,舉凡一切公牛、黃牛、水牛,都不食、不殺。在印度,即便以牛肉為食的伊斯蘭信徒也買不到牛肉。一方面,這固然體現了印度人博大的仁愛與悲憫,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資源浪費和公共衛生等問題。

齋普爾琥珀堡

在風宮和琥珀堡,遇到了不依不饒拼命向我們推銷兜售紀念品的當地小商販。只要你開口問價,或沒有嚴詞拒絕,就無法逃脫。交易都是以100元人民幣為基本單位。可以不斷增加貨品,但100元這個基本單位不可縮小。我本來也想帶點紀念品回去作為留念,送送家人或友人,加之小販的緊追不捨顯示100元對他們很重要,對於我們來說真的無所謂,所以便遂了小販的心意。在風宮花100元買了五把孔雀毛扇,在琥珀堡花100元買了大大小小8個鏤刻的大象、駱駝、貓頭鷹。我開了個頭,後來在其它景點,其他遊客也買了點紀念品,另有工藝小碗、鞋拔子、葫蘆絲、孔雀毛拂塵。據導遊說,印度國民的平均月收入大概在2000元人民幣左右。10盧比可以買1公斤米,15盧比可以買1瓶純淨水,200盧比可以買1隻雞。1000盧比(100元人民幣)的買賣對於他們來說真的是一筆大生意。

孔雀毛扇

我們是一大早來到風宮的。風宮前是一條交通要道,車輛來來往往。道路的兩側布滿了沒有及時清掃的生活垃圾。我問導遊:印度沒有環衛工人嗎?回答是有,還沒上班。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每天都清掃一次,什麼時候清掃。顯然,印度的環衛工人力量不夠是事實。我們在城市宮殿的外圍,在齋普爾的大街上,河道邊,經常可以看到這些生活垃圾。

水宮岸邊自貿市場

在遠眺水宮的岸邊充滿砂礫塵土的長長地面上,是露天自貿市場。曾經到過尼泊爾、柬埔寨。由於國家經濟實力不足,這些國家柏油道路的兩旁或通往景點的外圍都是原生態的泥土地面。印度亦然。齋普爾的貿易市場依地而設。地面上鋪一張布,便可售貨。印度人在這種塵土飛揚的環境中購物、小吃,習以為常,泰然處之,或許他們感到這是天人合一。印度的女人喜歡穿色彩豔麗的沙麗。由於與塵土為伴,所以總是給人灰濛濛的感覺,也不知道多少天洗一次。印度人對色彩特別敏感。賣的小吃是染成各種色彩的炒米。再將各色炒米堆成小山,用綠色的長椒把它們區分開來,用紅色的番茄圍成一圈加以點綴。炒米中加點咖喱、檸檬汁等調料,就裝在廢舊的報紙折成的錐筒中售給購買的食客。報紙的油墨是有害的,廢舊的報紙是不衛生的,但印度人對此忽略不計。印度人也不覺得鈔票有什麼髒。小販的手既用來接盧比,也用來抓食物。

五顏六色的印度炒米小吃

老吳常感嘆:印度的現狀相當於中國三十年前的模樣。我始終不能苟同這種說法。三十年前中國已經改革開放,雖然經濟尚未有大發展,但人們的衛生習慣比印度文明很多。印中之別,不僅在於經濟,而且在於文明。印度雖然屬於金磚國家,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也比較快,但離現代文明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三、阿格拉莫臥兒藝術的皇冠明珠

齋普爾的下面一站是阿格拉。仍然是城際公路,250公裡需要一個上午才能到達。中停服務區。規模更大、衛生狀況更好。我們在一棵樹下稍事休息。導遊說,這是印度最常見的樹種——苦楝樹。葉子味苦,有殺蟲消毒作用。印度人常用咀嚼苦楝樹葉的方法免除蛀牙。

阿格拉是比齋普爾更為著名的古城,1566至1569年、1601至1658年曾兩度為莫臥兒帝國首都。這裡屹立著「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泰姬陵,是莫臥兒藝術的皇冠明珠,另有譽滿天下的阿格拉紅堡,是莫臥兒藝術的巔峰之作。

泰姬陵正門

下午第一站是泰姬陵。經過嚴格的安檢,我們從一個邊門進入陵區。泰姬陵有三個出入口。中央的出入口由王室成員專用,兩個邊門一供貴族使用,一供平民使用。我們從貴族使用的門進,遊完後從平民使用的門出。走進邊門,兩旁是紅砂石砌成的建築,比較低調,似乎是鋪墊。走近紅砂石正門,其高大巍峨就必須仰視。正門建築的頂端排列著11個圓錐體,它的背面也同樣如此排列,22個圓錐體標誌著泰姬陵建造花了22年時間。穿過正門,是樹木參天、遼闊廣遠的陵園。整個陵園南北長576米,東西寬293米。四周的圍牆和輔助建築均由紅砂石砌成,其工藝的複雜精美超乎人們的想像。大門的對面、陵園的底端中央,是用純白大理石建成的巨大清真寺,清真寺裡供奉著泰姬·瑪哈爾和沙·賈汗的石棺。清真寺四周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四座高達40米的尖塔,供阿訇登高布道之用。這些尖塔向外傾斜12度,以保證萬一倒塌時不會砸壞中央陵墓。白色的清真寺和尖塔與殷紅的紅砂石輔助建築形成鮮明的反差和對照,動人心魄。連接正門與陵墓的,是三條紅砂石鋪成的甬道。中央人行道的中間修建了一個「十」字形噴泉水池。天氣晴好時,純白的清真寺倒映在水中,可形成美麗的倒影,上下呼應,虛實相生。泰姬陵在建築藝術上是如此完美,以至於它不僅是莫臥兒藝術的明珠,也被視為全印度藝術的明珠。

泰姬陵

泰姬陵吸引世人趨之若鶩、流連忘返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藝術成就,而且在於它的愛情故事。泰姬陵是莫臥兒第五任皇帝沙·賈汗為紀念心愛的亡妻(一說亡妃)泰姬·瑪哈爾於1631年起動用國內外二萬多名能工巧匠建成的陵寢。泰姬·瑪哈爾德能兼備,才貌雙全,沙·賈汗對她不僅非常恩愛,也非常倚重。她曾為沙·賈汗生養過十多個兒女。當生下第14個孩子後,39歲的她撒手人寰。為了守住對亡妻的愛,沙·賈汗此後一直未娶,並傾盡國力,為愛妻建造了一座美輪美奐的陵墓作為永恆的紀念。沙·賈汗原計劃在這座白色的陵墓對面為自己造一個造型相同的黑色陵墓,與愛妻相對而眠,但泰姬陵完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弒兄殺弟,篡位成功,沙·賈汗被囚禁於15公裡之外的紅堡,最終憂鬱病死。手下留情的是,沙·賈汗死後被合葬於泰姬陵內,與愛妻永遠相守。他們忠貞不渝、轟轟烈烈、生生死死的愛情,感動著後世的每一個人。

泰姬陵

印度的寶萊塢在南方的海濱城市孟買。寶萊塢的藝術家根據沙·賈汗與泰姬·瑪哈爾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打造了一幕歌舞劇,搬上阿格拉的特製舞臺,用世界語種向各國觀眾同聲傳譯。劇場是高級的。座椅是豪華電動的,配有同聲傳譯的耳機。作為自費項目,按照座位的遠近,門票60—80美金不等。這在印度是很高的價格了,但較之在法國看《紅磨坊》、在莫斯科看《天鵝湖》150美元左右的價位還是便宜的。我們19人中有13人購票觀賞,自然是買的好位子的票。觀賞不僅加深了對泰姬·瑪哈爾與國王愛情故事的理解,而且領略了寶萊塢歌舞的獨特魅力。只是時長只有一個小時,謝幕環節也缺少與觀眾的互動,讓人意猶未盡,略感遺憾。

離開泰姬陵時,天空突然飄落一陣暴雨。幸好遊覽結束,我們躲過暴雨,沒有被淋。雨後的天色霧蒙蒙,我們來到不遠處的紅堡。紅堡又名阿格拉堡。外牆及主體建築均採用紅砂巖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與首都的德裡紅堡齊名。紅堡由沙·賈汗的祖父阿克巴大帝興建,1573年竣工。泰姬陵是沙·賈汗為愛妻而建,阿格拉紅堡則是阿克巴為母親而建。它既是母親的寢宮,也是國王的王宮。佔地150萬平方米,四周由護城河環繞。據導遊介紹,當年河中養著鱷魚,侵略者落入河中,會被鱷魚咬死。即便僥倖生還,也會被河對岸豢養的虎豹吃掉。入門是由低到高的長長坡道。如果敵人入侵進門,守衛者可在坡道上放下石球,碾死侵略者。走進堡內,宮殿連綿逶迤,雄偉壯觀。建築以紅砂石為主體。牆壁和石樑上奇妙的設計和精巧的雕刻,令人驚嘆不已。堡內有莫臥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和外國使節的謁見廳,另有用純白大理石建成的賈汗基爾宮、八角瞭望塔、珍珠清真寺,在一片赭紅中顯得特別醒目。建築迴廊圍繞的露天場地上,種著各種圖案、修葺精美的花草植物,將整個紅堡裝飾得分外奢華。

從齋普爾到阿格拉,琳琅滿目、千姿百態的名勝古蹟都誕生於莫臥兒時期,建材以紅砂石為主,色彩以赭紅、粉紅為基調。順便說一下,在德裡古城,也有建於莫臥兒時期的紅堡(1639)和建於1650年的賈瑪清真寺。「金三角」實際上可以叫「紅三角」;「印度古蹟遊」其實是「莫臥兒藝術展」。

阿格拉紅堡

阿格拉是印度最熱門的旅遊城市,但市容同樣不敢恭維。在去賓館的路上,曾看到一座垃圾山上一個男人無遮無擋地小便,不過整個行程,就此一例。阿格拉的賓館條件比齋普爾的好,但客房比德裡的酒店小得多。總體來說,我們在印度所住的酒店如沙漠中的綠洲,乾淨衛生,而其寬敞程度,遠在我曾經跟旅行社去過的歐洲、美國和日本之上。

四、德裡:走向現代

德裡是印度現在的首都,分舊德裡和新德裡兩部分。德裡曾經是印度歷史上的古都,舊城區保留著許多重要古蹟,如德裡紅堡、賈瑪清真寺等。不過時間有限,行程並未安排參觀。德裡的新城區位於德裡南部,始建於1911年,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印度的總統府、國會大廈等政府辦公場所及各國大使館區都集中在這裡。我們在德裡安排的景點以新德裡的建築為主。

上午從阿格拉向德裡進發。這是一條旅遊熱線,所以兩城之間造了高架公路。因為高架公路要收費,所以往返通行的車輛很少。印度的高速公路摩託車也可通行,令人頗感詫異。更令人詫異的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了幾頭漫步的牛,真可謂勝似閒庭信步。

阿格拉與德裡相距260公裡。雖然高架上時速達到80—100公裡,但下了高架,進入德裡的路面公路後,就加入了各種車輛蹣跚前行的洪流。德裡人口2014年就達到2500萬,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由於人口過於密集,各種車輛均可通行,所以道路行駛非常擁擠。

德裡的交通擁擠狀況

德裡的公路上擠滿了黃色帆布三輪車,那是德裡的計程車,像甲蟲一樣左突右竄,遠比我們的奔馳大客車有速度優勢。導遊告訴我們,印度的強姦案就發生在德裡。最後莫迪對罪犯處以死刑,並下令德裡的各種車輛車窗必須換成白色玻璃,不得裝窗簾,否則予以查處,因為強姦案就發生在車裡。由於反應迅速,措施得力,印度現在的治安狀況大為好轉,女性的人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午餐後來到位於新城區的蓮花廟。蓮花廟建成於1986年,酷似一朵蓮花綻放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花瓣有三層,高34米,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坐直徑74米,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的清水池,拱託著這尊巨大的蓮花。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是印度的國花,所以蓮花廟備受印度人的喜愛。它既不同於印度教或佛教的寺廟,也不同於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教堂,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廟宇。大同教是新成立不久的教派,強調的是不同宗教之間可以和平相處的通約性和共性。廟的內部是一個高大空闊的聖殿,既無供奉的主尊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光滑的地板上安放著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進廟的教徙以及參觀的遊客只要脫鞋進殿,坐在石椅上沉思默禱就行。

新德裡蓮花廟

在蓮花廟遊覽時,我看到導遊的錢包插在後褲袋裡,提醒他防範被偷。導遊說,儘管他讓我們注意保護好重要物品,但他自己的錢包一直這樣放,並未被盜過。印度人信教,心地純淨,雖有乞丐,但小偷不多。

大巴接著來到新德裡東郊的甘地陵園。陵園呈凹形。正中靜臥著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供奉著甘地骨灰。墓後是盞長明燈,晝夜不熄,象徵著甘地精神永存於世。甘地是1947年把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國大黨領導人,主張用和平的手段爭取國家獨立。雖然他最終被印度教徒中的頑固派、激進派暗殺,但他的非暴力抗爭的政治學說卻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為印度教徒,他非暴力的溫和精神,滲透在當代印度人待人接物的和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

甘地陵園

最後一站來到印度門。印度門外形酷似法國凱旋門,它是英國殖民政府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中的印度將士而建,如今成為國家的閱兵場和文化演出的場所。印度門是德裡的地標性建築,以北為舊城區老德裡,以南為新城區新德裡。我們到達的時候,印度門正在整修,無法靠近,只能遠遠眺望、留影。遊客和當地小販擠在一起,小販們抓住機會向遊客兜售印度小吃和紀念品。老吳花5元人民幣買了兩個木製紀念章,準備帶給孫女玩。一位來自新疆的小夥膽大,居然在路邊小攤買了一盤炒米小吃,並與諸人分享。我等都對他們的勇氣表示欽佩。

印度門

行程本來還計劃帶我們車上瀏覽位於印度門和新德裡中心之間的總統府、國會大廈等現代印度政府的標誌性建築,但1月26日是印度的國慶節,之前總統府周圍要封路裝飾一新,所以就免了。去特產店的路上經過一片使館區,倒是非常現代化,與蓬頭垢面的老城區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一路上我們曾被安排到齋普爾地毯廠、阿格拉羊毛店購物,但並不強制。有人花2000元人民幣買了一條地毯,有人以20、30、50、60美元一條的價格買了羊毛圍巾。離開德裡前又安排到一家特產店作最後的選購。下午五點左右,我們按時來到德裡國際機場。這似乎是印度佛教所說的一個輪迴: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個循環又包含著歷史的提升。從齋普爾、阿格拉到新德裡,從莫臥兒建築古蹟到印度門、甘地陵、蓮花廟,不正暗寓著從古至今的歷史穿行、由異到同的文化融合嗎?

辦理好各種手續,又留出大片空餘時間。我和老吳於是將中國象棋下到了印度的德裡機場。同行新識的朋友趙劍鋒拍下這一幕傳我,成為永久的紀念。

印度並不像來之前國內傳說的那麼不衛生。遊程結束,我們一行19人沒有一個拉肚子。印度也不像原來傳說的那麼不安全。在印度旅遊,無論人身還是財物,都不用擔心。

第二天早晨5點前,飛機穩穩地降落在浦東國際機場。上海,我們帶著滿滿的觀感和收穫,回家了。

領隊田雨攝於泰姬陵前

媒體|迦爾一點

文字|祁志祥

相關焦點

  • 印度莫臥兒王朝,「珠光寶氣」的皇室!
    莫臥兒王朝(1526-1858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自今中亞南下攻入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莫臥兒」意即「蒙古」。 印度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最為重要的皇朝,莫臥兒王朝歷代君主對珠寶的喜愛源自強烈的文化信仰。從王朝的先祖帖木兒開始,就有搜集鑽石、祖母綠、尖晶石、紅寶石等珍貴寶石的傳統。
  • 印度藝術狂野的一面:從賈漢季到沙賈汗的莫臥兒帝國
    到1650年,莫臥兒帝國已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三大強國之一,也稱之為所謂的「火藥帝國」 ,莫臥兒帝國在1690年左右達到鼎盛時期,幾乎統治了整個印度次大陸,控制著4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約有1.6億人口。莫臥兒帝國統治著億萬人民,使得印度在一個統治下團結一致,在莫臥兒王朝統治期間擁有非常繁榮的文化和政治。在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者到來之前,印度有許多伊斯蘭信徒選擇與印度教所統治的蘇丹德裡王國決裂。巴伯爾(Babar),者帖木兒的孫子和恆河北部恆河的徵服者成吉思汗(Genghis Khan)的後裔,決定接管整個印度。
  • 印度金三角古文明巡禮
    泰姬瑪哈陵為世界新七大奇景之一在印度眾多的世界遺產中,泰姬瑪哈陵為世人最熟悉的一處。首都德裡是進出北印度的門戶,也是探訪印度金三角的最佳起點。矗立於城市內的古達明那塔,五層石塔融合了不同宗教藝術於其中,為德裡知名的代表性遺蹟。另外,紅堡這處世界遺產,還有外觀酷似蓮花的巴哈夷教靈曦堂,也是觀光客聚集的人氣景點。
  • 印度:國內多重 「反莫臥兒帝國」起義,使其走向衰落!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早期印度莫臥兒帝國國內多重起義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印度:國內多重 「反莫臥兒帝國」起義,使其走向衰落!1656-1674年,印度中部德幹高原的馬拉特人在其領袖西瓦吉的領導下起義,爭取民族的獨立1661年他們挫敗了莫臥兒帝國軍隊的進攻。
  • 王偉均:天主東來與西畫印傳——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印度基督教繪畫藝術
    此時北印度,屬於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統治時期,繪畫上以承繼了波斯風格傳統的穆斯林細密畫為主,但是歐洲基督教繪畫藝術還是以其特有的魅力被印度穆斯林細密畫藝術所借鑑,成為基督教適應並融入莫臥兒王朝宮廷文化與藝術傳統,在印度發端與生根的生動見證。
  • 美食穿越之旅:莫臥兒帝國的飲食傳統
    辣椒大大降低了人們享受辣味的成本,而在辣椒傳入之前,印度的辛辣調料主要是胡椒(中國則是花椒)到了16世紀,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真正的「全球化時代」。在德裡蘇丹們統治的末期,海上的葡萄牙人先於其它西方強國,來到了印度。在運走印度香料的同時,也將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木瓜、菠蘿、腰果和辣椒傳到了印度,紅黃粉的時代,正式開始。
  • 印度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時代,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誰更強?
    在印度歷史上,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都曾是印度歷史輝煌的一部分。不過這兩個都處於不同的時代,且相隔甚遠。既然要比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誰更強大。我們就拿兩個大帝國在當時世界各領域的分量做個對比。
  • 印度數千年歷史三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在印度五千多年君主制歷史上,雖然分裂時期遠比統一時期漫長,但仍有三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朝代,這三個朝代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公元16世紀初,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後裔巴布爾在中亞起兵,向印度進軍,一路勢如破竹。公元1526年,巴布爾在拉合爾登基稱皇帝,定國號莫臥兒,史稱莫臥兒王朝,隨後他和他的子孫後代不斷對外發動徵服戰爭。
  • 烈火焚身的印度公主,為何深受皇帝寵愛,又對莫臥兒帝國有何貢獻
    不過,在後世以女性地位低下而著稱的印度大地上,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皇室裡,卻有一位這樣的公主:她不但沒有成為聯姻的「工具人」,還成為了深受皇帝父親寵愛、信任的「第一夫人」,為帝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便是曾經從火災的創傷中奇蹟生還的賈哈娜拉公主。
  • 【古印度列國志】莫臥兒帝國(三):英國殖民
    次年初,章西成為中印度起義中心,女王親自指揮章西軍民與英軍激戰八天,重創英軍。後率軍向西轉移,與英軍決戰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英勇犧牲,死時年僅23歲。莫臥兒帝國完全被英國殖民者佔領。但莫臥兒民族反英起義也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使英國的統治從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發生動搖」。之後,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
  • 我與印度的約會(二)
    皮丘拉湖  唯美三色城--粉紅之城齋普爾、藍色之城焦特普爾、白色之城烏代浦爾,這三座城市構成了拉賈斯坦邦的旅遊金三角。這幾處景點也是到印度旅遊的人的必選。遊覽結束後從烏代浦爾乘飛機到達聖城瓦拉納西。
  • 印度一大有名的景點,與首府紅堡同名,是莫臥兒王朝經典城堡
    曾經是莫臥兒王朝的皇城所在地,現在是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之作,著名世界遺產和印度著名的旅遊之地。 阿格拉古堡建築是印度--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500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經很少。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印度之旅 india tour
    旅行地點12號到13號。德裡14號到15號。阿格拉16號到17號。齋浦爾18號到20號。裡希凱什21號到22號。1727年始建,市街按棋盤方格式設計,高大、古老粉紅色的建築表現出印度建築藝術的優美,有「印度粉紅色之城」之稱。毛織品著名。有煉銅、機械、電器、絲紡齋浦爾是拉賈斯坦邦(Rajasthan)首府,印度北部的一座古城,在新德裡西南250公裡處,人口62萬,為印度北方重鎮,也是珠寶貿易中心。齋浦爾和德裡及阿格拉被稱為印度旅遊的「金三角」。
  • 古印度莫臥兒帝國的賢明君主阿克巴
    印度是我們的鄰邦,同樣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對印度的歷史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下古代印度的歷史,介紹一個印度的英雄式的人物,同樣也是伊斯蘭世界的英雄人物,莫臥兒帝國的皇帝阿克巴。印度是一個宗教非常繁榮的國家,原本各種宗教相互仇視、攻訐,正是因為阿克巴的努力,才使得各種宗教在印度和諧發展。
  • 17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國:莫臥兒帝國
    文/Da視界-胖達多位專家曾說過,2020年,印度人口將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除了擁擠不堪的交通工具,以及不可理喻的種姓制度,其實印度祖上也曾經闊過!今天,胖達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印度的老祖宗,莫臥兒帝國。
  • 【古印度列國志】莫臥兒帝國(十):巴哈都爾•沙一世
    印度莫臥兒帝國在18世紀的一位君主,奧朗則布第三子。生於印度中部的巴哈都爾·沙於1707年-1712年統治印度次大陸,王朝規模約遍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1643年,穆阿扎姆出生。父親奧朗則布在位時,穆阿扎姆負責管理帝國的西北部包括旁遮普地區,與錫克教徒領袖關係良好。1707年3月14日,奧朗則布逝世,繼承王位的戰爭爆發。
  • 印度建築考察之旅
    另外,炎炎夏季,人們通常會下到階梯井底部乘涼。電影《我的個神啊》曾在此取景,影片中阿米爾·汗飾演的外星人流落地球無家可歸時就棲身於此。蓮花廟又名巴哈伊寺,建成於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巴哈伊教的寺廟,因形似蓮花,故稱蓮花廟。蓮花廟由白色大理石建成,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朝拜者前來。
  • 明明可以蓮花化身,太乙真人為何讓哪吒建廟復活?
    哪吒因為鬧東海,打死敖丙與夜叉,又到南天門暴打東海龍王敖光。 敖光惱怒,聯合其他三海龍王以李靖夫婦要挾哪吒,然後逼得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而死。 哪吒死後,太乙真人讓哪吒給他母親託夢,在翠屏山建造一座哪吒廟,哪吒只要受三年香火就能重生。
  • 德裡大莫臥兒王宮壽誕圖:價值18萬金馬克,霸王奧古斯特的最愛
    公元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裔巴卑爾在帕尼帕特會戰中打敗了在德裡執政的王朝的軍隊,創立大莫臥兒王朝。此後,該王朝在印度稱霸了兩百多年,長期與鄰國以及自己的屬國爆發戰爭,鎮壓城市平民和農民起義。十年後,他的另一本世人矚目的書——《讓·巴·塔弗恩騎士和德·奧博恩男爵四十年間六次赴土耳其、波斯和印度三國旅行記》問世。據法國人的遊記記載,他最後一次旅行期間,得到了莫臥兒國王奧朗則布的厚待。讓·巴·塔弗恩和他的隨從們也從印度王宮獲得總價值為23187法郎的黃金和寶石作為禮物。
  • 印度:一半塵土,一半陽光
    『源於河、止於山、發於海』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文明之一印度文明的後裔印度文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大致起源於公元前2500年並持續了近1000年立足於兩座偉大的城市哈拉巴、莫亨焦-達羅這兩個地方承載了印度河文明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