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裔巴卑爾在帕尼帕特會戰中打敗了在德裡執政的王朝的軍隊,創立大莫臥兒王朝。此後,該王朝在印度稱霸了兩百多年,長期與鄰國以及自己的屬國爆發戰爭,鎮壓城市平民和農民起義。
第一位系統記述大莫臥兒王朝宮廷的外國人是法國的旅行家和哲學家弗朗士瓦·貝爾尼耶,他旅居印度12年,並於1670年出版了一本書,記述他的驚險奇遇。十年後,他的另一本世人矚目的書——《讓·巴·塔弗恩騎士和德·奧博恩男爵四十年間六次赴土耳其、波斯和印度三國旅行記》問世。
據法國人的遊記記載,他最後一次旅行期間,得到了莫臥兒國王奧朗則布的厚待。讓·巴·塔弗恩和他的隨從們也從印度王宮獲得總價值為23187法郎的黃金和寶石作為禮物。
《旅行記》一再渲染印度王宮中的豪華和奢靡,「我曾三次目睹給坐在寶座上的國王上茶的情形。人們用一個綴有鑽石、祖母綠、紅寶石的金託盤給他端來一隻光滑的圓形大水晶杯,杯蓋也和託盤一樣,用黃金和寶石製作。……一般地說,除女人和太監外,沒有人看得到國王進膳的情形,只是偶爾有其臣僚、王公或親屬在座」。
在塔弗恩離開前,奧朗則布邀請他參加了為期五天的生日慶典。諸侯紛紛向自己的君主敬獻豐厚的貢品,德裡的王宮也向法國人顯示了它的宏偉氣派。貝爾尼耶和塔弗恩都說,印度王宮比法國巴黎凡爾賽宮更豪華,印度國王統治著一個廣闊無垠的國家,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
在17世紀下半葉,當兩部遊記在整個歐洲傳開後,德裡大莫臥兒王宮童話般華麗的奇聞也傳遍了整個歐洲。當時,薩克森侯爵奧古斯特買了幾幅反映印度宮廷生活的繪畫,但還是不滿意,他希望實實在在地看到用黃金和寶石體現出來的印度宮廷的富麗堂皇。於是,傑出的德國珠寶首飾師約翰·梅爾希奧爾·丁林格爾便為奧古斯特創作了一件傳世之作,此作便是《德裡大莫臥兒王宮奧朗則布壽誕圖》。
《德裡大莫臥兒王宮奧朗則布壽誕圖》長142釐米,寬114釐米,現被收藏於德國德勒斯登的「綠拱」博物館。
丁林格爾對寶石、黃金、白銀的加工技藝掌握得十分出色,壽誕圖裡有大量塗琺瑯的玩具式小人,精緻至極。當時的丁林格爾已相當富有,他自己承擔了製作這件作品的所有費用,包括支付幫工的報酬。除了黃金和白銀外,這件作品還用掉了一顆藍寶石以及4906顆鑽石、164顆祖母綠、160顆紅寶石。丁林格爾和自己的兩位弟弟以及14位助手幹了七年,從1701年到1709年,才把這件作品呈獻給奧古斯特。當時已是德意志霸主的奧古斯特,給這件作品的估價為6萬塔勒爾,相當於18萬金馬克。
壽誕圖的王宮分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內宮」。第一個「內宮」鑲銀,第二個鑲金,第三個刻畫了偉大的奧朗則布由侍從們簇擁著端坐在寶座上,王公大臣們帶著他們的親信和抬著貢品的奴僕向奧朗則布富麗堂皇的宮殿走來。
事實上,18萬金馬克的估價是相當保守的,丁林格爾完成這件巨作所使用的精湛技法,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就如同中國的故宮,雖然沒有大量使用金、銀,其價值卻遠超金銀,相信貝爾尼耶若到過故宮,同樣會被驚得掉了舌頭。
不過,馬可·波羅早就替法國人做了這件事。於是,中國和印度成為了歐洲人心目中「富庶的東方」,這才會有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