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
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直接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底色。藍天保衛戰、2020-2021年秋冬季三大重點區域攻堅方案中,均明確提出要明顯減少重汙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如何在圓滿收官的同時,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藍天保衛戰的成果,秋冬季重汙染天氣應對是關鍵一環。
回顧2019-2020年秋冬季,藍天越來越多成為很多人實打實的感受,也得到了數據的印證。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汙染天數同比下降39%,藍天保衛戰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但我們也要看到,由於不利氣象條件、北方供暖等原因,秋冬季是重汙染天氣的易發期、頻發期。最新的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結果顯示,11月14日-1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將出現汙染過程,且時間較長、程度相對較重,這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我國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兩倍左右,重汙染天數佔全年95%以上,大氣環境仍處在「氣象影響型」階段,稍有鬆懈就可能出現反覆。尤其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企業加快復工復產,許多因疫情影響受抑制的產能和產品產量短時間內集中快速增長,秋冬季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可能會出現大幅增加。如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區域性重汙染天氣過程就會出現。
隨著藍天白雲的增多,人民群眾對消除重汙染天氣的期盼更加強烈,對長時間高濃度重汙染天氣的容忍度也大幅降低。今年秋冬季,如果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區域性大範圍重汙染天氣,將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會讓藍天保衛戰和「十三五」規劃的圓滿收官打折扣,甚至抵消前期空氣品質改善的成果,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各地必須牢牢抓住重汙染天氣應對這個「牛鼻子」確保人民群眾的感官和數據高度一致。
要把應急減排清單做得全面、完善、合理、科學,切實做到可操作、可監測、可核查。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設計得是否合理,措施是否有針對性,決定著重汙染天氣應對的最終效果,也決定著付出的經濟社會成本。對重點行業要嚴格落實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措施;對保障民生、城市正常運轉或涉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工業企業和重大工程項目,可實行一定的豁免;對涉氣小微企業要視情況減少管控,避免給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帶來影響。
規範啟動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重汙染過程一旦形成,就會和氣象條件形成反饋,氣象條件差會導致汙染程度高,汙染程度越高也會使得氣象條件越差。提前採取應對措施,就會最大程度減輕氣象條件對空氣品質的不利影響。但是,也要防止頻繁拉警報的情況,避免隨意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或任意延長預警時間等「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行為。預警是底線手段,非出手不可時才能使用,務必嚴格依法依規。
在應急響應啟動後,必須將減排措施落實到位。嚴格按照新修訂的應急減排清單,分類施策、分級管控,根據企業環保績效水平和對空氣品質的影響程度,在重汙染天氣期間採取差異化的減排措施。嚴禁不分青紅皂白緊急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更加精準、科學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一旦啟動應急響應,各地各部門做好現場檢查督促,確保措施落實到位。
重汙染天氣應對是減緩汙染程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最重要一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各地必須高度重視,提前謀劃,只有把重汙染天氣期間應急工作做好了、做到家了,人民群眾的意見才會少很多、滿意度才會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