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代起,我就不擅長寫作;不僅不擅長,還非常頭疼,最怕的就是考試寫作文。
遺憾的是,到了如今,這種畏縮依然沒有多少改觀。公務員考試、事業編考試,作文依然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令人驚奇的是,現在的我並未認輸,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在寫作上有所建樹,對自己實現超越。
01 令人迷惑的短板效應和長板效應
有一個短板效應,說的是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最終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而一個人的發展上限,也取決於最弱的那項能力。所以,人應該補齊「短板」,要全面發展。
還有一個長板效應,說的是人應該揚長避短,著重培養優勢能力,讓自己的「長板」足夠長,成為核心競爭力,直至不可替代。
這兩個理論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讓人不知道該如何應用。
短板效應的應用場景應該是,即便長板再長,也無法彌補短板造成的損失。
比如考研,不光看總成績,還得看每門課程的最低分。此時,就必須考慮短板效應。
再比如高考,最終結果只取決於總成績,所以即便有的科目是短板也沒關係,只要長板科目能夠彌補短板科目的分數,也是OK的。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有偏科肯定比沒有偏科,更難得高分。
再比如,公司按崗招人,此時需要的不是全才,而只是能力與目標崗位職責相匹配的人,也就是專才。
不明白短板效應和長板效應的差別,很多人在做選擇時都感到迷惑。
02 寫作到底是我的「長板」還是「短板」
曾經,我以為寫作能力是我的短板;但後來,我發現寫作能力竟是我的長板。
判斷一項能力到底是長板還是短板,看什麼?
一是和自己比,看自己的哪項能力更有優勢,或者更容易變成優勢。
二是和他人比,看自己的哪項能力比別人更有優勢,或者更容易變成優勢。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要跟他人比,畢竟這是一個競爭的社會。
所以,我們能不能勝過他人,是我們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也是評判長板的最關鍵指標。
我的寫作能力,相對著名作家,肯定不啻霄壤。
但相對於周圍同事,卻是略有優勢,可以看作我的長板。
論專業能力,不如李趙吳三位同事;論口才,不如同事陳姐;論情商,恐怕更是不堪。但唯有寫作能力,自信不僅比四位同事略強,恐怕放眼全單位,也可以略勝絕大多數人。
從這個角度看,寫作能力反而是我真正的長板。
而且,寫作擁有極高的天花板,未來不可想像,是一塊足夠長的「長板」。
所以,寫作可以歸類於長板優勢範疇。
03 如何讓寫作成為真正的長板
默默寫作也曾經堅持很長時間,但沒有思路,缺少方向,效果更不明顯。
對於寫作訓練營,則心存疑慮,不捨得花錢,一直在觀望。
可是,寫作能力卻並沒有絲毫提升,生存處境也並沒有因為少花錢而有所改善,反而像腫瘤一樣,正在不斷惡化。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既然原路已經看不到希望,何不試試新的出路呢。
於是,我毅然決然地參加了寫作訓練營。
訓練營效果以及自己取得的成績比預期差了很多,但至少明白自己現階段的弱點,心中缺少寫作邏輯。同時,也收穫了更多的寫作技巧。
所以,接下來我將會重點掌握寫作底層邏輯,刻意練習寫作技巧,培養寫作習慣,給自己上強度,為夢想加油幹。
將寫作分為夯實基礎、綜合訓練、原創輸出階段,而目前我則處於夯實基礎階段。
此階段的重點在於掌握寫作底層邏輯,積累寫作素材,搜集寫作技巧,培養寫作習慣。
1、通過專項訓練,將每項基礎寫作能力內化為寫作習慣,形成條件反射,要做到腦中有框架,手上有章法。
首先要將所學內容整理成思維導圖,先熟悉要點,再複述要點解析,最後則是針對要點解析,展開針對性訓練。
2、根據他人所講,形成自己的素材積累方法,並經常複習。
素材不能為了收藏而收藏,必須要先分析應用場 景,再進行分類整理。充分利用石墨文檔的協同寫作作用,也要將其納入寫作素材積累體系中。
3、搜集記錄他人的寫作技巧,比如素材搜集、主題篩選、標題設計等等。
4、從現在開始,保持日更,所學知識技巧,加以使用,培養寫作習慣。
時間一天天都在流逝,但你不會自動變強。唯有聚焦目標,升維訓練,一天趕別人兩天,你才會更快成長,更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