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的愛欲——當蘇格拉底遇見斐德羅

2021-02-18 哲思學意


蘇格拉底、柏拉圖、佩德羅以及厄洛斯

作者:西蒙·克裡奇利(Simon Critchley),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哲學系主任,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兼職教授,著有《哲學家死亡錄》等。

譯者:吳萬偉

原載:《紐約時報》the stones專欄

出奇地熱

請讓我假設一個場景。天很熱,真的很熱,這是希臘的盛夏時節。蘇格拉底在雅典碰見一個叫斐德羅的熟人。他們打招呼,然後開始交談。

斐德羅有點兒激動。他剛剛聽了一場令人吃驚的演講,那是演說家呂西阿斯(Lysias)有關愛欲的演講。在古希臘人看來,愛欲(eros)不僅是性快感而且是神(厄洛斯)的名字。也就是說,愛欲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形上學因素。

蘇格拉底說服斐德羅將演講說給他聽聽(他的衣服下面藏有一份)。聽了整整一上午的演講之後,斐德羅迫切希望活動活動腿腳,所以蘇格拉底同意陪他到城外散步。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這是柏拉圖對話中蘇格拉底唯一一次離開雅典城的對話。他不是喜歡大自然的人。對他來說,樹木沒有什麼可學的東西。

其實,天氣對這次對話的影響比我知道的柏拉圖的其他任何文本都更大。下面是女詩人薩福(Sappho)描述的愛欲熱度,

我周身淌著冷汗;一陣陣微顫

透過我的四肢;我的容顏

比冬天草兒還白;眼睛裡只看見

死和發瘋。(這裡借用周煦良的譯文---譯註)

正如我上文說的,真熱啊。

兩個男人沿著伊利索斯河(Illisos)走了一陣子。他們都光著腳,走在水裡。他們的臉上淌著汗水,於是決定在河岸邊一棵梧桐樹的陰涼處坐下來休息。這種樹在希臘語中叫「普拉塔諾斯」(platanos),意思是寬葉。為這次對話提供陰涼處的是蟬在上面唱歌的冠蓋龐大的樹,而肩寬背闊的柏拉圖(Plato)源於詞platus,意思是寬闊。

蘇格拉底講了蟬的故事。因為對繆斯女神感興趣,蟬在不停地唱歌,吃喝都顧不上而一直唱到死。蘇格拉底說,如果蟬受到繆斯的激勵,那麼哲學家應該受到蟬的激勵。哲學家與蟬的區別在於哲學家唱得不好聽或唱得不勤快,雖然他們確實活得時間稍長一些。

在河邊樹下消磨時間,斐德羅說蘇格拉底似乎「感到不自在。」離開城市後,蘇格拉底似乎把自己留在了身後,成為心不在焉的人。他變得狂喜,確實有點狂熱。正如蘇格拉底堅持的,愛情或者希臘人所說的愛欲就是瘋狂。那是一種狂熱。

愛欲是一種力量

愛欲是什麼?更具體地說,哲學和哲學家的愛欲是什麼?我們通常理解的愛欲是一種促成性愛的力量,但是我們或許猜想愛欲是否也成為促成哲學的力量,一種超越自我朝向靈魂喜歡的方向的即蘇格拉底所說的神力量,或促使哲學家離開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洞穴的力量。當然,我們完全不清楚洞穴中的第一個囚徒是如何解放自己的。他解放了其他人,但誰解放了他呢?文本中沒有解釋這一點。或許愛欲是充滿生命力的,是塑造哲學的原始力量,是促成哲學家擺脫洞穴走到陽光下的力量。

確實特別的是自由的前提條件就是驅動力:衝動和必要性。沒有任何條件的自由似乎是與之相反的條件的制約。愛欲在讓哲學成為可能的同時也讓哲學家的自由從內到外從前到後顛倒過來。非常好玩的是,或許完全是個巧合,今年即2013年如果從背後倒著看,拼寫起來簡直就是愛欲(eros)。或許愛欲就只能從背後看,就像對話一樣它是非直接的交流。

哲學的最初場景

但是我們該如何理解在柏拉圖的「斐德羅篇」中出現的愛欲的本質呢?這裡我們接觸到本次對話的核心秘密。因為它看起來涉及到兩個獨特的話題:愛欲和修辭。我的想法很簡單:我試圖顯示愛欲和修辭的雙主題實際上是同一個,它們幫助解釋了蘇格拉底稱之為哲學的特殊話語形式。

在古希臘人看來,激情和情感之間就像愛欲和修辭一樣顯然存在密切的聯繫。只要回顧一下亞里斯多德對情感的討論是在「修辭」中進行的就明白了。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情感與修辭聯繫在一起,因為它能夠影響判斷,影響詞的法律、道德或者政治意義。

當然,在蘇格拉底時代的雅典,能夠挑動人們強烈情感的兩群人是悲劇詩人和詭辯家。讓我們只是說蘇格拉底與這兩種人的關係都不大好。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悲劇激發起人們的同情和恐懼等情感,從而引起情感宣洩,這被理解為淨化或純潔化。詭辯家則利用情感和修辭之間的聯繫以便講授勸說別人的談話藝術,而這正是法律和訴訟行業的最核心技能。古代雅典是熱衷訴訟之地,但是沒有律師。因此,人們(男人)必須學會為自己辯護,而詭辯家就為那些有錢人講授如何為自己辯護。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護和這種無能如何成為定義哲學家的標準,反覆出現在一個又一個對話中,顯然出現在「申辯篇」,但在「泰阿泰德篇」(Theatetus)中特別有力量,筆者曾在《哲人之石》2010年的第一次欄目中談到過(該文的中文「哲學家是什麼」,請參閱《光明網》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5/21/content_1127447.htm ---譯註)。哲學家被描述為婦女或者就像掉到井裡的泰勒斯(Thales)那樣的傻瓜,因為他專注地仰望星空。這就是為什麼聰明的色雷斯(Thracian)女僕要嘲笑泰勒斯的原因。哲學家常常被拿來與在法庭上慷慨陳詞的詭計多端的公民形成對比。雖然後者在法庭上擅長爭分奪秒地講話(沙漏(klepsydra)或者字面意思就是偷時間的水鍾),而哲學家沒有時間概念,顯得很悠閒,他們不會高效地使用時間。哲學家在法庭上無法有效地為自己辯護直接導致了被判有罪並被處決。蘇格拉底就是因為無法為自己辯護而最終被毒死的。

這是哲學的最初場景。蘇格拉底是悲劇英雄,他的死將戲劇從阿克羅波利斯(the Acropolis)南坡上的狄俄尼索斯劇場的舞臺上趕下來進入雅典城的中心。為了理解這些事,我們必須明白哲學與民主之間沒有明顯的歷史結盟。殺死蘇格拉底(其合理性是令人高度懷疑的),雅典民主受到了控訴。

斐德羅是誰?

從那時到現在,哲學的主要問題一直是真正的演說如何可能?即拒絕壞修辭和詭辯術的腐蝕性影響的演說。這讓我們返回到「斐德羅篇。」該對話的目的是在根本沒有哲學頭腦的斐德羅身上激發一種情感,尤其是哲學的愛欲。

至於斐德羅的身份,我們必須誠實。這傢伙是誰?他不是蘇格拉底在「高爾吉亞篇」(Gorgias)中發現的卡利克裡斯(Callicles)或《理想國》中發現的色拉敘馬庫斯(Thrasymachus)那樣的對手,脾氣壞、容易發怒、聰明異常,更不是「智者篇」(The Sophist)中那個依靠令人吃驚的辯論能力把蘇格拉底駁得啞口無言的聰明異常的陌生人。

斐德羅是個更單純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定義為活著是為了獲得聽演講的樂趣的人,就像當今那些忍不住喜歡觀看TED演講的人。所以蘇格拉底給他這種快樂一方面是令他開心一方面也是想說服他。他們談話不是一次而是兩次。實際上,單是蘇格拉底第二次有關愛欲的演講的長度就令我們懷疑,因為我們從其他地方得知蘇格拉底討厭長篇演講,即便是最雄辯的演說家的演講。為什麼蘇格拉底要做他討厭做的事呢?

我並不是暗示斐德羅是個蠢人,但他或許不是雅典最聰明的人(應該承認一個城市肯定有很多聰明人)。似乎有很多事實他並沒有意識到,而且常常忘記蘇格拉底的論證,需要不斷地有人提醒。他曾經說「似乎是的,但是請你再次提醒我怎麼論述到這裡的。」這恰恰就出現在討論回顧和提醒的時候,在討論記憶時,斐德羅忘記了論證的內容。明白了吧?

蘇格拉底在對話中非常明顯的和展開論述的諷刺篇的大部分斐德羅似乎都沒有搞明白。斐德羅偶爾還會蹦出一句「蘇格拉底,你擅長編造有關埃及的故事,或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的故事。」斐德羅是個好人,但是有點兒笨。

引導靈魂:壞修辭和好修辭

修辭被詭辯家高爾吉亞定義為誘惑聽者的靈魂。但是蘇格拉底更進一步將修辭定義為他所說的通過話語贏得別人心靈的藝術(techne psychagogia),帶領和引導靈魂的藝術,一種令聽者著迷並控制其靈魂的誘惑。當然,這裡具有反諷意味的是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批評悲劇時用的恰恰也是這些術語,詩人不被允許進入井然有序的哲學之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但是,蘇格拉底在《斐德羅》中的演講恰恰是引導心靈的誘惑藝術。喜愛演講的斐德羅完全被迷住了。他的靈魂被蘇格拉底成功地施了魔法。這次對話讓斐德羅愛上了哲學,喜愛哲學思辨了。

現在,從膚淺的閱讀來看,愛欲問題在「斐德羅」的第二部分似乎消失了。但是這是欺騙性的,因為呂西亞斯有關愛欲的第二篇演說的修辭辯論導致了對有藝術性的或真正的演說的定義。對話的高潮就是下面這個定義,即哲學家是真正的熱愛真理者或真理愛好者,斐德羅徹底被蘇格拉底說服了。

「斐德羅篇」的意圖因此是說服斐德羅,僅此而已。正如亞歷山大·尼哈馬斯(Alexander Nehemas)令人信服地建議的,此篇對話的目的是把斐德羅心中對哲學的愛的火焰煽動起來,賦予其區分好修辭和壞修辭的能力,即呂西亞斯的演講和蘇格拉底第一篇演講中的壞修辭和蘇格拉底第二篇演講的真修辭,隨後分析了對話的第二部分。

這對於哲學對話意味著什麼呢?我認為這引導我們把每次對話都看作單一性的,正如對話的適當標題所顯示的那樣。難怪這次對話在希臘語中被稱為「斐德羅」(Phaidros)。這次對話是針對一個具體的人,即名叫斐德羅的對話者。蘇格拉底來到斐德羅的場地與他相見(甚至赤腳與他並排走在鄉間),並將哲學的愛欲帶給了他。對話使用了他的話語,按他對演講的重要性的過高評價,即接受他的偏愛、他的偏見、他的價值觀,然後慢慢地把他對演講的喜愛變成對哲學的承諾。

哲學對話的目的

哲學是針對特定和現有的他者,而不是某個特定美德或罪惡的空洞化身(這是後世哲學家如伯克利和休謨對話的錯誤,這些對話顯得莫名其妙地不自然和笨拙)。對話是用他人可理解和接受的說法說服他人的企圖,無論他們相信什麼。否則,哲學就是用概念、體系和怪異的術語建造空樓閣,無法進入像斐德羅這樣無哲學頭腦的人的心裡。

在哲學上,我們必須在他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感受,使用其術語緩慢地、謹慎地、幽默地說服他們。蘇格拉底沒有說他覺得呂西亞斯的演講多麼糟糕,他不該這麼說的。那將意味著對話的失敗,我們應該注意到柏拉圖式的對話有時候的確失敗了。比如卡利克裡斯直截了當地拒絕了蘇格拉底的問答遊戲,「高爾吉亞篇」最後其實是蘇格拉底瘋狂的獨白而已。蘇格拉底並不總是成功。

但是「斐德羅篇」成功了,蘇格拉底徹底說服了對話者。我們或許想說哲學對話更像心理治療中的案例,它有時候也會失敗。但是,「斐德羅」這個案例毫無疑問具有普遍意義,因而值得稱道,不過,每次對話都是單一的具體的案例。

哲學是一種表演

蘇格拉底具體化了修辭要成為能夠產生愛欲的哲學修辭所必須滿足的條件。如果修辭是引導心靈的藝術,那麼哲學修辭就必須建立在對各種靈魂的本質有所認識的基礎之上,對不同的靈魂應該採用的演講。

蘇格拉底繼續說,請認真聽他的話:

在遇見一個人的時候,要能夠辨別出他是什麼樣的人,要弄清楚站在面前的人的實際性格如何,現在必須使用某種演講以某種特別的方式獲得他對某個議題的看法。在了解到所有這些之後,也只有到了這時,才能最終很好地徹底掌握這門藝術。

當然,這是對蘇格拉底在『斐德羅篇』中所處情景的近乎完美的評論。他不得不讓演講面對「實際上站在他面前的人」。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在與斐德羅說話時應該使用人家接受的術語「以便了解他的看法。」他必須用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時間對他面前的人說出適當的話。

對「斐德羅篇」的反思令人吃驚。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在文章最後還譴責了寫作本身。這也是在對話中將真正哲學修辭理論化的條件的自我演出。作為自相矛盾的對立面,「斐德羅篇」是哲學的表演性的自我演出。

如果愛欲是塑造哲學家的力量,那麼修辭是哲學家說服非哲學家接受哲學愛欲,成為熱愛真理的人的藝術。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放棄修辭藝術或講授該藝術的詭辯術,雖然其做法是錯誤的。哲學要使用真修辭反對假修辭。

「斐德羅篇」的話題是修辭,是真修辭。其意圖是顯示可證實的愛欲既是真修辭的話題也受真修辭的制約,這與蘇格拉底批評的雅典人當時盛行的那種男色關係正好相反。哲學的愛欲是修辭的影響力,即具有說服力的語言的影響力。哲學在表達顯而易見的東西時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



哲理、思辨、學識、意見

關注即可自定義搜索

◀◀長按兩秒,快速關注

中國文藝媒體聯盟 | 藝窩瘋 核心成員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後來雅典人幡然悔悟,為之平反昭雪,並因其對哲學的重大貢獻,獲得了後世「聖人「的讚譽。1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原則的宣言。1.1 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自身在上一篇《智者學派|古希臘哲學》中已經提到,智者學派的積極意義之一在於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從宇宙自然逐漸轉向人和社會。
  • 重溫《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不過,這電影能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自然有它自身的傳播力,當年我只是看到了勵志的層面,今天看到了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意義不是勵志,而是一種人生哲學,對當下有了新的認知,可以理解成是沒有時空界限的空靈,任由思想流淌。或者拋棄原有的一切想法,木須被過去的高光時刻所炫耀,也不需要對曾經的不是而耿耿於懷;對未來也不需要如何的憧憬,因為未來還沒來到,做好(享受)當下才是正道。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穿越古今,呈現鮮活的哲學史
    柏拉圖的對話《斐德羅篇》(Phaedrus )中有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點。蘇格拉底是本書的靈感來源,他走在鄉村裡,同伴問他是否相信北風之神的故事(「北風之神」,古希臘神話中,希臘人讓他掌管凜冽的北風)。同伴的問題意涵著一個科學解釋,一點點氣象學的小知識,比一個愚蠢的古老神話好得多。
  • 59號 · 評臺 | 色諾芬的蘇格拉底面相 —— 色諾芬《齊家》(Oeconomicus)繹讀
    《會飲》中,克裡託布洛斯把自己的「美」看作最重要的東西,並認為美引起的愛欲使人變好(《會飲》III、IV);他在全場第一個笑,使會飲氛圍由嚴肅轉向輕鬆,美與愛欲的問題後來成為《會飲》的主要討論話題。克裡託布洛斯的三次出場表明:他始終與愛欲(更確切的說是情慾)關聯。而作為靈魂治療者的蘇格拉底,則必然將此作為與克裡託布洛斯談話的隱性話題。
  • 書籍推薦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根據作者丹•米爾曼傳奇般的生活經歷改編而成。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這是一本改變生命的書。無法入眠的他在一家24小時加油站遇見一位被他稱作蘇格拉底的老人,蘇格拉底帶他體驗或浪漫、或驚險、或恐怖、或溫馨的旅程,幫助他從車禍的打擊中恢復健康,以捉弄、嘲諷、關愛、撫慰、激勵等令人匪夷所思但恍然大悟的種種方式指導他修煉,最終指引他打開和平勇士之道的大門,掙脫了肉體的束縛,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在此時此地的生命中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美國身心靈導師。紅月老師公益領讀的好書,它以30多種語言出版,暢銷33年!聆聽她解讀蘇格拉底的箴言金句,理解感悟書中的智慧,識別心智,教會我們靜坐方法,帶給我們思考行動。看了改編的《和平勇士》電影,覺得很棒,對裡面很多句子很有共鳴,推薦大家看。以下是讀書會做的一些筆記摘要,整理分享,學習思考。
  • 蘇格拉底為自己的申辯
    在詢問的時候,蘇格拉底就得罪了很多人。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就知道了。 在蘇格拉底被起訴的當天,他遇見了一個佔卜師,叫遊敘弗倫,這個人剛好要去起訴自己的父親殺了一個奴隸。雅典人在這點上與中國古人有些類似,他們覺得起訴自己的父親是一件不孝順且不虔誠的事。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有一部片子叫做《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影片也叫做和平戰士。影片主要表達的是一個體操運動員,他總是不能夠完成他想要的一種狀態,有一天他在深夜去到加油站的時候碰到了蘇格拉底,於是蘇格拉底就時常跟隨在他的身邊,總是能夠給他一些指導、指引。
  • 戰爭中的哲人——從蘇格拉底到尼採
    顯然,哲人尼採將德國民眾眼中「德國的勝利」,與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洞穴」中被縛的囚徒眼中火光映照在洞壁上的影子等而同之,從而使這場處在尼採學術思想生涯起點上的「戰爭」,成為一個「政治哲學」的主題。 我們知道,尼採第一次明確提出其哲學的核心觀念「哲學就是權力意志」,是在完成並出版於1886年的《善惡之彼岸》中;就文獻證據而言,尼採首次提出「權力意志」(Wille zur Macht)概念,是在撰寫並完成於1881-1885 年間的《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而尼採的妹妹伊莉莎白尤其因為編輯「權力意志」遺稿而備受詬病。
  • 蘇格拉底前哲學派系:世界的組成是一種原子,還是多種元素
    如果要簡單地用哲學家來代表我們的哲學,蘇格拉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是西方古代哲學上的奠基人。 在蘇格拉底的那個時代,哲學家們主要研究「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也就是哲學裡說的「本體論」。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哲學家大概分為以下幾個學派。
  •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智者們不相信有確定的真理,因而所教的只是如何在論辯中取勝。蘇格拉底也被當作一名智者,他也教導眾多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但他不收學費,並且教導的目的是達到對真理和善的理解。蘇格拉底喜歡上街找別人聊天,他把自己稱作「助產士」,幫助別人生產思想,具體的做法就是「辯證法」,即你來我往地問答。通過來回的問答,對話的人就能逐步發現自己觀點的不足,逐步完善觀點。
  • 假如蘇格拉底穿越到現在……
    這實在可惜,其實蘇格拉底作為古雅典惹人討厭的傢伙、西方哲學的守護神,以及第一位哲學殉道者,有很多理念可以應用於現代生活和商業。用羅馬演說家西塞羅的話來說,蘇格拉底並不是第一位哲學家,但他是第一位「將哲學從天上召喚下來」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哲學偏實際,他主張與其關注生活的意義,不如多過有意義的生活。蘇格拉底有很多理念可以應用於現代生活和商業。
  • 皮埃爾·阿多|蘇格拉底的形象
    這成為在柏拉圖《會飲篇》中的哲人——那種渴望智慧的人的明確定義。反過來說,這種感受來自這樣的事實:通過蘇格拉底的位格,我們已經看到這樣一種個性,根據其單純表現,就會使那些接近這種個性的人去追問自己。這就是亞西比德在《會飲篇》結尾處,同意我們去理解的東西。正是在亞西比德讚揚蘇格拉底的講話中,個人的描述出現了,也許在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是克爾愷郭爾所珍視的個人一作為獨一無二和不可歸類的個性的個人。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關於心智、快樂和強大
    一天翻到一個短視頻是李現(一個明星),他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他最推薦的一本書,這本書讓他內心平靜且充滿力量。於是我好奇的買了這本書,果不其然裡面不僅僅有《金剛經》的理念,心無所住和善護念(一呼一吸之間為你的念想)。並且有《當下的力量》的內容精髓。本書被拍成電影《和平戰士》,影響無數人。
  • 為什麼蘇格拉底非死不可?
    凡是讀到「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心平氣和地向他的弟子們告別時的人,很難不掉眼淚的。我們也無不為蘇格拉底在「自辯詞」中向法官陳述的最後幾句話深受感動,不論我們已經讀了多少遍。柏拉圖的記載達到了戲劇造詣的頂峰。蘇格拉底像俄狄浦斯或哈姆雷特一樣成了悲劇英雄。但是,我們的問題仍舊是,他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從容赴死的?
  • 自稱「知識的產婆」的蘇格拉底
    他認為自己的教學方法與其當產婆的母親使用的「助產術」有相似之處:在對話時不宣布問題的正確答案,正如助產士的任務是幫助產婦生育,她自己並不生育;對話者對自己既有成見的否定好比是臨產前的陣痛,這是每一個獲得真理的人必經的途徑;對話的結果是對話者在內心中發現真理,正如產婦從自己體內產生新的生命。
  • 「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
    >「美德」與「知識」的關係問題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小蘇格拉底學派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話題。當我們認真反思通行觀點,重新考察這一問題時,我們可以發現,過去對這個問題的籠統的處理是有問題的,它不僅沒有堅實的文本依據,更重要的是抹煞了「美德」與「知識」的關係的問題在古希臘哲學發展進程中的張力,從而無法認識到這一問題在哲學中的不斷展開從而推進哲學前進的深刻意義。本文不贊成將「美德即知識」這一命題不加分析地看作蘇格拉底本人的,更反對傳統的理解方式。
  • 蘇格拉底之死,純屬是自己作死?
    這裡是好奇挖掘組我是7哥哲學這玩意兒太費腦髓,全是各種概念上的東西,得有很強抽象思維能力才行。7哥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對哲學不感興趣。但,我對蘇格拉底這位偉大哲人,卻是很感興趣的。在我看來,蘇格拉底對於整個世界哲學史意義非凡,堪稱西方哲學奠基者。而蘇格拉底之死,在西方歷史文明中,更是一件大事。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在演講中,裡奇教授談到了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儘管這種方法在最近幾十年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它仍被認為是西方教學傳統的基礎。裡奇教授鼓勵大家創造性地重新使用蘇格拉底方法,並將其作為一個相關框架,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來。今天,我們就專注於介紹蘇格拉底式的方法,並再現裡奇教授關於這一主題的演講內容。
  • 蘇格拉底服從法律後最終之死
    他常在商店寺廟朋友家公共浴室或者是一個街口與人辯論,雅典當時辯論成風,形成熱潮他的妻子是個愛嘮叨的女人,而且脾氣暴躁,常為一點小事就拿蘇格拉底出氣。有時候,他妻子當街怒罵他,蘇格拉底只是低頭聆聽著,並不回嘴。這時連他的學生們都看不下去了,但事後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我每天要同各種人打交道,如果我能忍受她的壞脾氣,那麼在與別人的交談中,就不會有什麼事能令我不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