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輕喜劇《小大夫》即將於今晚迎來大結局。雖然知道有情人終會成眷屬,但對追完40集的觀眾來說,沒有比郭靖(董子健 飾)、黃蓉(張嘉倪 飾)深情相擁更好的結局了。
這部於國慶節當天在央視八套播出的電視劇,以歡脫俏皮的風格、天馬行空的氣質以及劍走偏鋒的姿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的0.916%的平均收視率,也見證著觀眾持續上漲的關注度。可以說,這部形式創新的類型劇總體是成功的。
收官之際,影視獨舌對話《小大夫》出品人、製片人張海東,和她聊了聊這部劇的操盤經歷,以及劇集播出後的具體看法。據悉,她的新戲現代諜戰劇《對手》即將於廈門開機。
張海東與編劇王小槍關於《小大夫》的首次暢談,在三年之前。當時,諜戰劇《面具》剛剛殺青。《面具》反響不錯,兩人隨即萌生了再次合作的念頭。這一次,張海東想做一部輕鬆點的電視劇。幾經商議,這部劇的背景就被張海東定在了醫院裡,拍醫生的故事。
對王小槍而言,寫一部忠於行業的醫療劇算不得什麼難事。他本就是放射科出身,父母也是醫生,自然對醫院的日常頗為熟悉。再加之,他雖然以諜戰劇成名,但最早卻以現實題材創作入行,可以輕鬆做到「強情節」與「輕寫意」之間的轉換。
但張海東不想做一部純粹的行業劇。於某種程度而言,如今的行業劇已經寫得很多了,不需要她再去費盡心力拍一部大同小異的作品。同時,嚴肅的行業劇也不能拍得太過直白,否則多多少少會遭逢一些問題。兩人一商量,決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拍一部醫院戲。
《小大夫》以郭靖、黃蓉的相愛之旅為敘事線索,講述了援非歸來的邊緣醫生為追求醫院裡年輕漂亮的當紅主任,不懈努力、勇敢奔愛的故事。在追愛的過程中,他們破解了重重障礙,渡過了種種難關,也溫暖著身邊的病人與親人。
「我們拍的是生活溫情。只是編劇對醫院比較熟悉,所以背景是醫院。醫院只是個標籤,郭靖恰巧是個『小大夫』。我們不想拍『小大夫是怎樣煉成的』,也不想拍『醫院的故事』。」
不過,在張海東看來,觀眾有落差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看劇之前都會產生自己的期待,比如有人看到了《小大夫》的片名,是懷揣著看職場劇的期待而來的。
他看了兩集,覺得這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有點失望在所難免。然而,從近期的收視率來看,「大家看了劇後,覺得雖然這不是一部純粹的職場劇,但這個劇挺好看。這就契合了我們的創作宗旨——拍一部讓人喜聞樂見的劇。」
行業劇有行業劇的看頭,輕喜劇有輕喜劇的味道。嚴肅縱然值得推崇,但清奇也不應當被認為是胡鬧。更何況,《小大夫》不止做到了有趣。「雖然主人公是是個『小大夫』,可故事講的是『大溫暖』。郭靖是人微言輕的,但他總是用一種不激進、不犀利的方式來化解身邊的矛盾。給予病患、給予家人,甚至給予身邊的所有人他力所能及的、無限的溫暖。」
這種無限的溫暖,體現在郭靖對病患的情感開解上,體現在郭立業(李立群 飾)對子女的關照上,更體現在劇中所有人物的線性成長上。這種溫暖,見證著王小槍的編劇功底。當然,相比起他之前的作品,如今的《小大夫》無疑是他於劇作、美學層面的新嘗試。
在張海東看來,《小大夫》絕不是一個純粹的喜劇。自己也不願意只拍一部鬧劇。雖然它的人物是稍顯誇張的。 比如,常年蹬著自行車「盯梢」黃蓉的郭靖,動不動就以「自殺」威脅女兒分手的郭立業,走的明明是冷豔範卻總是一驚一乍的黃彩雲(劉敏濤 飾)。
它的情節也是天馬行空的。援非歸來的邊緣醫生始終對愛情矢志不渝,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做了頗多無釐頭的「折騰」;說好的追愛之旅,結果第三集倆人就想「偷本結婚」,等到臨近結尾反倒又離;辛苦半生的郭老爺子以為迎來了第二春,沒成想對方有老伴……
《小大夫》是一部畫風清奇的情感喜劇。不論打開哪一集,觀眾幾乎都能被輕鬆逗笑。這種笑,不是「隔靴搔癢」般強行刺撓你,也不用密集的段子造出罐頭笑聲。它是金句頻出的層層堆積,也是情緒宣洩的水到渠成。隨著劇情的發展,該笑的地方你就會心一笑了。
高級的喜劇往往都有一個悲劇的內核,王小槍也在《小大夫》裡埋藏了很多東西。
醫院是一個窗戶,透過這個窗戶你會發現人生百態。比如,情侶之間的信任危機、溝通障礙,不同家庭環境帶來的「門當戶不對」式觀念衝突,以及長輩逼迫造成的婚姻悲劇等等。這即是「悲劇內核」。只要看進去,你就會為劇中人或心酸或流淚,所謂「笑著哭來著」。
郭郭(王真兒 飾)和韓浩月(齊奎 飾)情感線的背後,就隱藏著真正的現實殘酷。
韓浩月是妥妥的中年危機男,不年少也不多金,離過一次婚還帶著一個孩子。他比郭郭大半輪,雖然是相聲演員卻不溫不火,粉絲還不如郭郭多。郭立業不同意女兒嫁給他,家長每每希望子女過上好日子,就算不能跨越階層,起碼也得做到個門當戶對。韓浩月的前妻袁媛(王婉娟飾)也頻繁添亂,大鬧婚禮、教唆孩子,好人不幹的事她全乾了。內憂外患,坎坷實多。
當然,社會殘酷是現實主義的寫法,《小大夫》走的是浪漫主義的路數。生活壓力自然是大的,但在郭立業與郭郭的鬥嘴中殘酷就被消解了。同樣寫法的還有醫院裡病患的遭遇,雖然婦產科是生離死別的地方,但在郭靖的「花式俏皮」之下,生死的味道也趨暖了。
「我們是想表達一些深度的東西,讓你笑過之後能有反思、有領悟。但沒必要強行把飯塞觀眾嘴裡,我覺得一個劇能做到這樣程度,就能說明一切了,不要再去掰開了。本來現實生活就很瑣碎,要是揉碎了再去說局部怎麼樣,太血淋淋了。」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接受這種清奇味道,《小大夫》採用了兩個技巧。
其一,就是打破第四堵牆。你會發現,劇中人經常跳出來直接與螢屏外的觀眾對話。這是戲劇家布萊希特的創作理論,在歐美劇中比較常見。該劇開篇郭靖介紹自己和黃蓉的關係時,就曾直接向觀眾講解。再加上二人「羅生門式」的相異闡述,歡脫氣息就躍出來了。
其二,是將懸疑味道融入醫療情節。就像上文所說,醫院只是一個背景,真正打動觀眾的,是醫院裡那些人物之間的戲劇張力。比如開篇動輒憑空從病房消失,盯著手機不斷念念有詞,疑似上天台自殺又放棄的病人王羽凝(佳琪 飾),就嚇了不少人一跳。
「有人說我們像個大雜燴,又不像行業劇的嚴肅,又不像懸疑劇的極致,風格是穿插在一起的。其實說什麼都無所謂,電視劇嘛,好看是第一位的。」張海東笑道。
《小大夫》的定檔消息來得有些突然。從接到通知到正式供帶,只有一周的時間。
對於一部40集的都市戲來說,這儼然是一個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在導演盧倫常的帶領下,通過剪輯和後期製作人員的全力配合,這件事居然不可思議地完成了。「不能說毫無準備,因為在平臺沒有定檔時,我們就知道不能耗著,得早做準備。就自己一遍遍地順片子。」不過通過這次的經歷,也更讓張海東意識到自己擁有一支扛打且有責任心的團隊是多麼值得欣慰!
當然,過於倉促的定檔也招致了些許問題出現。比如,沒時間再去制定一個周密的宣傳計劃了。早期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張海東前期發愁的地方。劇播出了,別人卻不知道,的確有點令人傷神。好在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自來水」越來越多,收視率也持續漲了起來。
就作品調性來看,《小大夫》明顯不是一部快節奏的作品。比起那些激烈的、極致的快劇和短劇,這部著墨於世間百態與都市情感的醫院戲,想要看得入迷大抵更需要些情感投入。
這也是最讓張海東覺得驚喜的地方,「大家都說現在的觀眾沒有耐心,可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的觀眾明顯投入進來了。我還是挺欣慰的,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講,不論它是什麼題材和類型,觀眾願意看、喜歡看,它就達到了我們創作的本身目的。這就有意義了。」
關於社交網站上提到的某些專業部分的錯誤,張海東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認為,一部電視劇,從最初的組盤到最終的播出,縱然每一步都想盡善盡美,但真正實施起來往往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一些細微疏漏。影視行業不是擰螺絲,它需要人與人的協同作戰。這就是所謂的「求其上者得其中」。「沒必要為自己開脫,理性的意見我們都能接受。」
《小大夫》剛剛收官,張海東又要踏上新的徵程。她的新劇《對手》月底就要在廈門開機了。導演仍是盧倫常,編劇還是王小槍,但作品的類型卻不再是一部都市輕喜劇。
《對手》的故事圍繞著國安戰士與境外間諜展開,鏡頭對準了一對間諜夫妻李唐與丁美兮。風平浪靜多年後,李唐、丁美兮本想就此平凡度過一生,卻不料19年前的老對手段迎九再次出現。她擔綱反間諜專案調查組組長,向李唐等人一步步靠近。
王小槍諜戰作品
這是市場上非常罕見的現代諜戰題材。之前,央視專門播出了反間諜相關新聞,提醒民眾增強防諜意識。北京市國安局也隨後實施了《公民舉報間諜行為線索獎勵辦法》。「有段時間,小區裡就貼著12339反間諜舉報電話。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間諜就在我們身邊。」
不過,縱然選擇了反間諜這一強情節領域,《對手》展現的卻是頗為真實的生活。
「間諜的日子是很慘的,提心弔膽不說,還常年沒有經費。像李唐就是個計程車司機,他白天在城市裡開著車,到了晚上就擔心身份暴露。生活的壓力也就罷了,段迎九還動不動過來露個頭、嚇自己一回。更重要的是,一旦自己被抓起來,還在上學的孩子怎麼辦?」
隨著觀眾審美的不斷提高,諜戰劇也逐漸從傳統走向了多元。從張海東的角度來看,這一類型的確越來越難做了。尤其是像《對手》這般的現代諜戰劇,想要拍好難度明顯比張海東之前的年代諜戰戲《面具》更大。但作為一個創作者,挑戰不可完成的事本就是一種強有力的創新。她把自己定位為手藝人:「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產品,被更多人看見,我就很滿足了。」
【文/馮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