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魅力外交家

2021-02-08 環球網

武漢市相關部門向央視記者證實: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今天在武漢武昌遭遇車禍離世。終年77歲。光明日報2006年3月28日人物版刊發了吳建民的人物稿件《吳建民:魅力外交家》。全文如下:

這一輩子我最敬重的,是為國家為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且不說那些彪炳青史的先驅英烈,單是今天活躍在我們身邊的卓越人物就令我十分仰慕,外交家吳建民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他已從外交官的崗位上退下來,做起了外交學院院長;此外還身兼兩個政要級別的職務:連任兩屆的國際展覽局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但我依然把他視為一位外交家,67個春秋,大雁一行行飛來又飛去,他的生涯大部分都浸泡在國際外交的歲月裡,他的生命在這裡煥發出熠熠光彩。

處理國家關係就像交朋友

初見吳建民是在2005年國慶節期間,在廣州的南沙灣,「中歐文化高層論壇」在那裡舉行。恢弘的伶仃洋濃濃烈烈地從窗外流過,隔岸望去,是當年林則徐虎門硝煙的聖地,旁邊拱衛著關天培率兵死戰的炮臺。百年之後的今天,大洋上消歇了將士們浴血的吶喊,會場裡迴響著吳建民平和的聲音,讓人一時感覺奇異,如夢如幻。

「過去四千年來,人類一共打了14500次戰爭。人民一直祈求消滅戰爭,可是達不到。這種荒唐的打仗的做法,難道不是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天,『和平,發展,合作』形成了中國外交的關鍵詞,中歐關係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坐在主席臺上的貴賓――法國前總理米歇爾 羅卡爾、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前主席約爾迪 普約爾、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總統米蘭庫昌、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主席皮艾爾 卡藍默、歐洲議會議員讓路易布朗熱等在歐洲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家,還有中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等,點頭,微笑,鼓掌。會場裡,二百多名中外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藝術家、學者,人人臉上浮現出贊同的笑容,掌聲一片。

而讓我傾心佩服的還有一點,將近一個小時的講演,縱論中外古今,吳建民全部是用法語講的。有一小會兒,我特地關閉了同聲傳譯,雖然語言聽不懂了,但從他那溫文爾雅的發音裡,聽出了他為中國爭取國際理解和支持的堅韌不拔的努力。

會場下的吳建民風度翩翩,服飾清雅而考究,目光專注而禮貌,說話真摯熱情,頗有君子氣質,個人魅力十足。我注意到,無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在餐廳裡、走廊上;無論是面對外國政要、巨賈名流,還是對待中國的晚生學子、工作人員,他都一視同仁,握手時專注地看著對方的眼睛,接過名片馬上認真地看,有時還揀重要的念出來,以示尊重。無論多累,他總是把自己的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把一副興致勃勃的好心情傳遞給別人,讓人感覺到置身於燦爛的陽光裡。

吳建民的外交理念和他做人的理念相一致,就是人要有許多朋友,真誠相待,將心比心,在困難中互相幫助。如果你老是跟別人吵架,得罪人,就等於在自己前進的道路上設置了許多障礙,對發展不利。處理國家關係應以「和諧」為上,要善待人不要逞霸耍兇,要對話不要對抗,要韜光養晦不要鋒芒畢露。他說,過去世界上有好多矛盾沒處理好,給人民帶來了多少災難啊,假如把它們統統「化」掉呢,可以少死多少人?!

年輕時就給周恩來總理當過翻譯的吳建民,深得周總理的言傳身教。過去周總理常說「外交無小事」,每每在大節和細節上都盡善盡美,以君子之風、大國之風、政治家之風卓然立世,在國際上享有極為崇高的聲望。吳建民以周總理為楷模,幾十年如一日地鍛造著自己,如今鋼鐵早已煉成,他早已躋身中國最優秀的外交家行列。通過儒雅的個人魅力,他在各國政要間交了許多朋友,利用這些優勢為國家和人民服務。1998年至2003年擔任駐法國大使期間,吳建民在法國上上下下和華僑界均聚集起極好的「人氣」,促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推動當時中法兩國領導人江澤民主席和席哈克總統互訪彼此的故鄉,這極富人情味的善舉拉近了兩國人民的心,使中法關係進入歷史上最好時期;二是開展「中法文化年」活動,這一創舉已經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一種模式,推廣到各個國家;三是中法互設文化中心,長期通過文化交流來進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而此前,中法關係並不是特別好,1992年法國賣給中國臺灣「幻影」2000―5型戰鬥機和空對空飛彈,成為售臺武器最多的國家,引發了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1996年在聯合國,法國再次參加了美國針對中國人權狀況的反華提案。當時領導挫敗這個提案的,正是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特命全權大使吳建民,他使出渾身解數,展開了魅力外交,在反對霸權主義、清算當年販運黑奴罪行、揭露美國國內存在嚴重人權問題等美國的軟肋上,慷慨陳詞;團結廣大亞、非、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共同聲討以美國為首的強國霸權,終於以絕對優勢大獲全勝。今天依然沉浸在勝利喜悅裡的吳建民回憶說:「當我們拿下那場戰役時,法國大使私下也對我表示祝賀,說你們幹得太漂亮了!從第二年開始,法國就不再充當這個反華提案的提案國了。」

真的,好的國家關係與人際關係同理。想想我們人與人之間,有時即使是多年的朋友,也還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心靈的溝通,互相對不上「茬兒」,更何況文化和文明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家關係呢?所以,多接觸,多交流,多了解,就會架起溝通的橋梁。有一位久居巴黎的華僑曾對我說,吳建民大使在任時,也是華僑們和大使館關係最密切的時候,吳大使親善、真誠、平和的作風,和他謙謙君子的個人魅力,像朋友和親人一樣贏得了華僑們的心。

這使我想起了早年在大學期間,曾經讀過普列漢諾夫的著作《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同學們之間還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當時受極左思潮影響,大多數同學都不敢承認個人的巨大歷史作用。而今天,我們國家發生了巨變,已經完全可以作如下表述了:雖然從人類文明史的推演來說,「必然」才本質地體現著歷史的意志,但是事實上,「偶然」也曾一次次上演了扭轉歷史進程的悲喜劇;個人的喜樂怨懟、愛恨情愁等因素,確曾幾度導致了人類的大前進或者大倒退,這就是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吧?

溫和的吳建民與嚴肅的吳建民

同歐洲政要告別不久,吳建民又應日本新聞界等各方人士邀請,赴日參加中日關係的高層研討會,吳建民均作了主旨發言。

目前的中日關係進入了冰冷期,日本首相一再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國內右翼勢力抬頭,激發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各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中國、韓國等都發生了大學生的激憤事件,大家對今後的中日關係產生了憂慮。但是吳建民還是很樂觀,當聽我說到「大家都認為中日關係前景不好」時,他微微一笑,語氣平和地說:

「也有人認為可能會好起來。」

他解釋說,中日友好在兩國都已建立了深厚的基礎,尤其從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1978年鄧小平同志親自去換文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上,用法律的最高形式規定了下來。從那以後的三十多年來,從經濟上說,中日經貿關係發展得簡直太快了,1977年兩國的貿易額是11億美元,2005年達到1846億美元,增長了160多倍。日本是貿易立國的國家,現在中國有1000萬人在為日資企業工作,日本經濟又在復甦之中,因此日本經濟界考慮兩國關係是很多的。從人員往來上說,2005年雙方有400萬人員往來,每個月兩國間有500架次飛機;中國在日有10萬留學生,日本在華有3萬留學生等。從全世界的大背景來說,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中日將共同迎來亞洲的大變化,大繁榮……

我靜靜地聽著他的分析,心裡似乎感到溫暖一些了。吳建民又強調說:「再說現在整個世界都還處於過渡時期,既有冷戰對抗的趨勢,也有和諧共贏的趨勢。中日之間60年沒打仗了,應該相信違背歷史的倒行逆施是會被克服的。」

這是我極為讚賞的一種思維方式,吳建民似乎是一位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總能從好的一面看問題,為自己的信心找到理由。

當然,吳建民也非常強調講原則,此時,溫和的吳建民就變成了嚴肅的吳建民。他嚴厲批評日本首相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而且很欣慰地說,現在世界輿論也加入進來了。過去世界上對參拜的事不怎麼關心,而這次很多人士都發表了意見,包括過去「不大講話」的美國人。美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海德給日本駐美大使寫信,抗議小泉參拜;美歐多家報紙都對參拜進行了譴責。吳建民面露微笑:「從這件事來看,國際上對我們的同情在上升。」

另一方面,吳建民對國內某些人的一些極端情緒和做法,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他說,中國一百多年被踩在腳下,形成了弱國心態,人窮,現在剛慢慢富起來,就口出狂言。2004年在中國舉行亞洲杯足球賽時,國內有些球迷對日本隊從頭噓到尾,罵聲一片,世界上都說「太可怕了」。「哎呀你想想,如果我們中國都被人家害怕,大家都不喜歡你,戒備你,限制你,那你的處境會好嗎?你發展起來就會困難得多呀!希望咱們中國知識界幫助克服這些毛病。」

吳建民說:「要考慮中國的大利益,中國的命運是和亞洲命運聯繫在一起的,情緒不能代替政策。鬥爭哲學不是中國的傳統,而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反動。我主張『和而不同』。21世紀要是再打仗,世界就要毀滅了!」

「幸好我們中央領導人是清醒的,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要韜光養晦一百年,溫總理也說我們韜光養晦至少還要一百年。」

我想起,這些話,吳建民曾多次在各種場合說過,包括2005年大學生們的過激行為之後,他到大學裡去對他們發表講演。去之前,有外交官員被情緒激動的大學生們噓下臺了,但吳建民還是堅持講完了這些批評他們的話。結果是,大學生們接受了他的平等、開放和坦誠,把他句句在理的話聽到心裡去了,更被他忠於祖國、奉獻民族的一腔赤誠所感染。還有不少男生女生,被他儒雅的君子風度「迷倒」了――有人說,吳建民批評了別人,還能叫人家給他鼓掌。

他的魅力到底在哪兒呢?

有一種魅力叫「中國精神」

我看過不少關於吳建民的描寫,其中有這麼一段:「西裝筆挺,皮鞋鋥亮,向後抿過的頭髮一絲不亂。聊到5點半,急匆匆和記者告別,去出席另一個活動,走之前『磨蹭』了10分鐘,換了另一身行頭才健步而出。問他是否經常如此注意著裝?回答說,『是』。」

誠然,一個外交家的著裝非常重要,往大了甚至可以說是代表國家的形象。然而別林斯基說過:「人的外表的優美和純潔,應是他內心的優美和純潔的表現。」北宋時期的哲學家張載早就講:「充內形外之謂美」,意思是說內心充實的同時表現在外表上才叫美。吳建民的魅力絕不只是「西裝筆挺,皮鞋鋥亮」之類,你和他接觸,最突出的感覺是「這個人的修養真棒」。

那麼,這種人見人敬的修養是怎麼鍛造出來的呢?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生活背景,把他培養成這樣的「君子」呢?

這就不能不再次說到吳建民的令人敬佩的坦蕩真誠――他不像有的「人物」那樣,一旦自己發跡了,就忙著「換爹換娘」,什麼「高幹」、「高知」、「世家」、「貴族」緊著往自己頭上戴。他非常從容地介紹自己:出生在小戶人家,父親做過司機,母親做炊事員,1939年把他帶到了這個世界上。「我媽媽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性,特別願意幫助人,街坊鄰裡有了困難她都幫,這一點對我和我哥哥一生影響至深。我哥哥比我出色,他做到了防化兵部隊的將軍。」

1955年,吳建民一心想報考北大物理系,但在老師朱慶頤的再三勸說下,參加了北京外國語學院的考試,不想竟獲通過,他只好滿肚子不情願地上了――當時有誰能想到,中國就此少了一位科學家,卻出了一位著名外交家。

1961年吳建民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研究生班畢業,從此走上了外交崗位,一直幹到新的世紀。等到了皺紋悄悄爬上額頭的花甲之年,未及喘上一口氣,又擔任起今天的三個要職。

吳建民的夫人施燕華是他的校友,也是一位外交官。1994年與他同時擔任大使,他在荷蘭,她在盧森堡。他們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兒,現在一家外企工作,一家人很幸福。不過吳建民肯定是不管家的丈夫,他太忙了,除了國內外的各種事情,他還特別要把國際展覽局的事業做好,不能讓人說中國人當這個主席沒成績。而他只要沒有重要活動或有事脫不開身,就一定到外交學院上班,深入到教師和學生中間了解情況,親自抓教學。他針對學生們的弱點,開設了「交流學」、「當代中國領事」、「外交案例」和「中國傳統文化」等4門新課,自己親自講授「交流學」。

我問:「從中國來說,您接觸過多位領導人;外國政要也起碼近距離接觸過五十個以上,您最佩服的是誰?」

答:「最佩服鄧小平。小平同志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有遠見卓識,有魄力,對很難的病用很簡單的藥方,簡捷果斷。比如國人爭論了一百年我們為什麼落後,小平同志說不爭論,改革開放,幹起來就是了。結果怎麼樣?你看中國現在發展得多快呀,世界都為之瞠目!」

問:「您認為人生什麼最重要?」答:「做點事。人來到世界上,是給國家和民族做事的。」

好!我心裡一熱,一喜――恐怕,這就是吳建民先生「內心的優美和純潔」吧?我終於有點明白了,為什麼從他的報告到講話、到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這位魅力外交家一再地讓我感覺到,他是我所接觸到的最忠於國家、能用最有說服力的語言、最有成效的行動維護中國的外交官?原來,祖國和民族的聖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燒著,他把自己的生命定位在奉獻國家和人民,這就使他有了源源不竭的智慧、源源不竭的高水平發揮、源源不竭的樂觀主義情緒、源源不竭的精神和體力,以及源源不竭的人生動力――這是吳建民魅力最見光彩的核心!

他溫文爾雅地一笑,說今年他還要搞一項大型活動――「中國夢研討會」。這念頭源起於有一天想到的一句話:「任何國家在崛起時期,都會造就一批成功人士。」1931年美國大蕭條時,亞當斯提出了「美國夢」,美國陸續湧現出福特、洛克菲勒等代表人物;今天,中國正處於創業上升期,已經出現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他們的個人夢和國家夢緊緊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能體現出中國當代輝煌的「中國夢」。

哦,他還嫌自己不忙?不,他已經急急忙忙上路了。在他優雅的轉身裡,他的魅力放大到了無限,這種魅力叫「中國精神」。

(韓小蕙)

相關焦點

  • 沉痛悼念一代外交大師與品牌戰略專家吳建民
    今天(6月24日)上午9時,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原國際展覽局主席、前外交學院院長、前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品牌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吳建民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公墓大禮堂舉行。此刻,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前來悼念一代外交大師與品牌戰略專家吳建民。他的離開不僅是中國外交的缺憾,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中國品牌規劃導師。6月18日凌晨4點30分左右,吳建民在武漢因遭遇車禍不幸逝世,享年77歲。
  • 上海社科院的生命歷程 他從不缺席——緬懷吳建民大使-吳建民,上海...
    建設高端智庫,他認識清醒  吳建民是中國傑出的外交家,是和平崛起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研究先驅之一,也是中國公共外交的開拓者。2008年,吳建民卸任外交學院院長,更多地投身於公共外交研究與活動。自此,智庫界多了一位理論與實踐並舉的學者,以資政啟民的方式繼續為國奉獻,成為他的工作主調。
  • 吳建民先生最後留在《對話》的視頻,令人懷念讓人受益…
    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這樣的一份感情在您的心中是什麼樣的一個地位?什麼樣的分量?【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四十三年啊,四十三。人沒有幾個四十三年,搞了四十幾年外交,對外交還是有感情的。我曾經講過這樣的話,人沒有第二次生命,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的話,我還選擇外交。
  • 好奇研究所 | 吳建民:給毛主席做翻譯官是什麼體驗?
    吳建民,外交學院院長,資深外交家。1. 第一次見毛主席是什麼心情?吳建民:1965年8月我從國外回到北京,回到外交部翻譯室工作。外交部翻譯室是中國翻譯界國家隊。1965年10月,剛果布拉柴維爾的總統夫人馬桑巴-代巴來中國訪問。毛主席見,讓我去做翻譯。我有點緊張,因為第一次跟毛主席那麼近距離接觸。毛主席看我有點緊張,說你叫什麼名字,我說我姓吳,口天吳,建世的建,人民的民,我叫吳建民。毛主席看看說,你這個國家早就亡掉了。
  • 弱國無外交?這麼沒邏輯的話也信?
    而在東方也出了一個聖人,他叫孔子,連日本人也奉他為東方的聖人。牧野先生你說對嗎?」牧野不得不承認:「是的。」顧維鈞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聖人,那麼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是東方的聖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
  • 《外交風雲》展露「外交以外」 人物豐滿引發觀眾思考
    由華策影視、安徽廣電集團五星東方影視和天潤大美影視出品的《外交風雲》則為觀眾展現出了周總理(孫維民飾)深厚人格魅力。周總理是傑出的外交家,該劇在「外交以外」,進一步展現出周總理的生活日常,讓觀眾從劇中真切領略到周總理讓人如沐春風般的待人處事。該劇對周總理等人物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引發了網友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共情與反思。
  • 新中國「外交活歷史」《外交風雲》今晚大結局!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推薦劇目《外交風雲》,自11月7日起在深圳衛視黃金劇場播出以來,憑藉其群星璀璨的主演陣容和風雲變幻的外交歷史贏得無數好評。光從《外交風雲》的演員陣容上看,這一點就讓人實打實的放心。劇中不僅有唐國強這樣的「毛澤東專業戶」,更有孫維民,郭連文等眾多老戲骨的加盟。他們從黑髮演到白髮,完整地呈現了偉人的一生,讓不少觀眾看後評價「就連臉上的斑都演技滿分!」從新中國剛剛成立到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步,都離不開背後無數偉人的犧牲與付出。
  • 武漢《小小外交家》電視英語口語大賽匯報演舉行
    2016第二屆武漢市中小學生《小小外交家》電視英語口語大賽匯報演出舉行。湖北日報網消息(通訊員樊影)18日下午,第二屆武漢市中小學生《小小外交家》電視英語口語大賽舉行匯報演出,這也是武漢廣播電視臺《小小外家家》系列活動之一。
  • 外交題材電視劇《外交風雲》近日開播
    近日,外交題材電視劇《外交風雲》於19日登陸北京衛視、廣東衛視和各大網絡平臺。該劇18日在北京舉行開播發布會,導演宋業明攜主演唐國強、孫維民、郭連文、盧奇、谷偉、黃薇、楊童舒、于洋等共同揭開該劇的神秘面紗。
  • 大國外交!4分鐘速覽《大道之行》,讀懂中國外交的「大門道」
    28日晚正式開播的六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全景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恢宏歷程
  • 世界外交風雲:外交行政化
    今天我們將繼續聊一聊古典時代的外交,探索其中的奧秘。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的外交貢獻了常駐使節制度,那麼古典時代的外交,則貢獻了外交職業化和外交行政這兩個相伴相生的產物。那外交具體指什麼呢?它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外交風雲》劇組走進外交學院 暢談新中國外交喜迎70周年華誕
    9月29日,由華策影視、安徽廣電集團五星東方影視和天潤大美影視出品的首部聚焦新中國外交的電視劇《外交風雲》走進外交學院,與現場師生進行了一次戲裡戲外的「外交交流」,追憶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家篳路藍縷開拓大國外交之路,點燃當今莘莘學子拳拳愛國心。
  • 「外交天團」引發網友熱議,《外交風雲》是這樣煉成的
    劇中出現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陳毅等,被網友們稱作是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天團」。雖然他們出場時平均年齡超過50歲,但在觀眾中,「外交天團」的魅力勢不可擋。作為民營公司的華策影視,何以投入重磅資源打造了這樣一部嚴肅正劇?北京和廣東兩大衛視,又為何在眼球競爭趨於白熱化的時刻鎖定這部劇?
  • 《外交風雲》首播獲贊 再現外交史實致敬革命先驅
    由唐國強、孫維民領銜主演,郭連文、盧奇、谷偉等人主演的外交題材史詩巨製《外交風雲》於19日在北京衛視、廣東衛視,優酷、騰訊、愛奇藝重磅播出。《外交風雲》首播即獲得酷雲實時收視榜首的成績,話題「外交風雲開播獻禮」登上微博熱搜榜。
  • 《外交風雲》:全景式還原波瀾壯闊的外交歷史
    從1949年建國至今,新中國的外交歷史艱難曲折而波瀾壯闊。近日,正在北京衛視、廣東衛視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製《外交風雲》,就回顧了這段精彩的歷史,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代外交家如何在波詭雲譎的國際環境中突破層層封鎖、站穩腳跟,全景式記述了新中國外交的破冰之旅,內容精彩而有溫度,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主旋律電視劇,開播後收到好評如潮。
  • 電視劇《外交風雲》揭開新中國外交神秘面紗
    外交題材電視劇《外交風雲》正在北京衛視熱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