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秦腔板胡演奏家、原西安市五一劇團一級演奏員孫志學先生,2020年12月13日0點23分逝世,享年74歲。
孫志學,生於1947年,陝西長安人。一級演奏員、著名板胡演奏家。先後就職於西安三意社、西安市五一劇團,曾為蘇育民、肖玉玲、李愛琴等藝術家專職伴奏。
孫志學受父親影響,孩提時代就對秦腔韻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9年12歲時,他帶著對秦腔的痴迷考入西安三意社訓練班開始正式學藝。由於他聰明好學,很快學會了演奏三弦、嗩吶、海笛等管弦樂器,並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儘管每晚演出很晚,往往半夜一點多才睡,但他凌晨五點就起了床,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跑到野外無人處苦練技藝,對秦腔傳統曲牌的氣息、音色、韻味反覆琢磨,精益求精。因此他到訓練班剛滿一年,就隨三意社奔赴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巡迴演出,受到了觀眾和同行的好評和讚賞。特別是他的嗩吶演奏,得吳茂林精心指導,在演出中把秦人的粗獷豪放、把秦腔的高亢委婉表現得淋漓盡致,吹出了黃土高原的雄風,吹出了三秦大地的韻味,更吹出了秦腔藝術的精魂。
隨著秦腔藝術的不斷發展和秦腔音樂的不斷豐富,秦腔亦吸收西洋樂器的配置,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此時,孫志學告別了曾使自己抒發豪情的嗩吶等民樂,又攻起了西洋樂,要用西洋樂器為古老的秦腔錦上添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就掌握了單簧管和雙簧管的吹奏技巧,特別在把握雙簧管的氣息、音色和指法上卓然不群。三意社排演樣板戲《杜鵑山》,作曲家郭石夫先生稱讚說:「戲曲樂隊能有這樣正宗的西洋樂器演奏員,真是難能可貴!」正因為孫志學的演奏技藝得到了戲劇界的認可和推崇,所以,易俗社曾特邀他隨團三次晉京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
文革後,已過而立之年的孫志學毅然改攻秦腔板胡演奏,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幾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和實踐,最終成為一位傑出的板胡演奏家。板胡作為秦腔伴奏的主奏樂器,是秦腔眾多樂器中的「頭把交椅」,一個演員能否唱紅,除了自身的基本功外,樂隊的配合尤為重要,板胡的伴奏包腔更是重中之重;一部戲成功與否,板胡演奏責任重大。孫志學深知其理,滿懷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鍥而不捨,刻苦練琴,磨破了手指磨出了老繭,板胡都拉壞了好幾把,天道酬勤,他的板胡演奏最終贏得了和他合作過的眾多藝術家和戲迷的認可和好評。尤其長期為秦腔「肖派」創始人肖玉玲擔任板胡伴奏,為「肖派」藝術的形成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功不可沒。
深情演奏
和張曉斌先生同臺演出
和雷開元先生在一起
1996年,孫志學從三意社調入西安市五一劇團工作,直到退休。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退休後的孫志學,並未賦閒在家,他的舞臺仿佛比退休之前更大了,多年來應邀為電視臺戲曲欄目或西北五省區各類演出伴奏,為原宏蕾劇團義務演出,為田敏瑩等人擔任個人演唱專輯板胡主奏,培養秦腔板胡演奏新人,搜集整理即將消失的秦腔傳統曲牌、嗩吶曲牌,常年為搶救這些藝術瑰寶奔走呼號,「許田射鹿」「塔堆」「三福頭」「瑪瑙貫」「西風早」等大量的曲牌珍品得以保護和傳承。
流行於西北五省區的大秦之腔,名家新秀人才輩出,人們提起他們如數家珍,也把更多的光環給與了他們!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他們伴奏的幕後英雄。這些幕後英雄,雖然鮮有人知曉,但每一個「名演員」的「名」上,都注入了他們的智慧和汗水。
孫志學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從藝60周年活動現場
音容笑貌永留人間
孫志學從藝60周年演唱會
田敏瑩「肖派」唱腔專輯
編輯/劉軍 審核/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