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生(1744-1802),字婉卿,四川金堂縣人,行三,世稱「魏三」。他是清代乾嘉時期享有盛譽的花部傑出秦腔藝術家,以擅演旦角名播京城內外、大江南北。據傳旦腳踩蹺和化妝「貼片」皆由他創始(見《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年後的魏長生曾數度來揚演出,並成為大鹽商江春組織的花部春臺班臺柱。時青年才俊焦循與魏初次謀面「於揚州市中」,即為其秦腔名旦風採神韻和出眾技藝傾倒。焦循後在遲暮之年所撰傳世名著《花部農譚》小序內作出客觀評價,盛讚魏長生對揚郡城鄉產生的轟動效應與深遠影響。而當嘉慶七年(1802)魏猝然逝世於京城表演舞臺之際,斯年入京參加會試的焦循聞其噩耗,痛惜不已,緬懷魏氏「善效婦人妝」非凡演劇生涯、成就,豪爽俠義的品性和不幸的命運結局,則賦長詩《哀魏三》予以了最為深切的悼念。
神交已久揚城初識秦腔藝術大師
秦腔(同州梆子)名伶魏長生出身貧家,十三歲到西安學戲,演花旦。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率領秦腔戲班初入京師,因傾情表演《滾樓》一劇聞名遐邇。昭槤《嘯亭雜錄》記曰:「魏長生甲午歲入都,名動京師,凡王公貴位,以至詞垣粉署,無不傾擲纏頭數千百,一時不得識交魏三者,無以為人。」魏後返回西安,刻苦鑽研數年,在化妝、表演、聲腔諸方面均有所改進、提高。於乾隆己亥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參加時賣座不佳的秦腔戲班「雙慶部」,願挑大梁,力挽狂瀾,復演出《滾樓》名劇,轟動京城,「觀者如堵」。其演繹旦角戲,雖有色情成分,但以自然細膩著稱,對當時戲曲演員頗具影響。因權貴誣以「淫穢」,加之清廷飭查曲劇,嚴禁秦腔等大部分花部劇演出,魏曾一再被逐或被迫離京,幾度到南方演出,對揚州、蘇州、四川等地戲曲事業的迅猛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
江淮大邑揚州堪為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南下演劇行程第一站。考他首次來揚演出的時間是在乾隆癸卯四十八年(1783)。二十一歲的青年俊才焦循肄業於郡城著名的安定書院,剛結束學業,惜未能與魏見面相識,而失之交臂。魏氏名旦出神入化的演技,名滿京師的聲譽,被揚州鹽商家班奉為大腕頭牌,風靡揚城、「染及鄉隅」的巨大影響,及其盛行於民間的趣事傳聞,焦循當耳熟能詳,瞭然心中,且油然而生敬仰之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五載:「四川魏三兒,號長生,年四十來郡城投江鶴亭(春),演戲一出,贈以千金。嘗泛舟湖上,一時聞風,妓舸盡出,畫槳相擊,溪水亂香。長生舉止自若,意態蒼涼。」《畫舫錄》此處記敘道出了中年初次來揚的花部秦腔名伶魏長生,就已經成為大鹽商江春的座上賓和組織的戲劇家班臺柱大腕。
乾隆戊申五十三年(1788),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再次來揚演出。著名學者趙翼《簷曝雜記·梨園色藝》言:「歲戊申,餘至揚州,魏三者,忽在江鶴亭家。酒間呼之登場。」其時,久已仰慕和神交的學術新銳焦循,有幸在揚城與魏初始謀面。時焦循二十六歲,魏已四十五歲。後焦循在悼詩《哀魏三》序中述道:「丁未、戊申間,餘識其面於揚州市中,年已三十餘。」焦循未明確交代和魏氏見面實況細節,是否在郡城劇院中觀賞了魏的精彩表演,但可以想見。無疑應肯定者,此次初「識」,秦腔名旦魏長生的出眾風採和傳神演技,蓋已在焦循心目中留下了深刻難忘的美好印象。
需要指出,乾隆丁未(1787)、戊申(1788)間焦循「識其面」,洵以戊申年魏長生來揚為準。詩序特地記載了魏氏的大致年齡「三十餘」,亦有誤。魏長生出生於乾隆九年甲子(1744),焦循初識時魏時在四十五歲。
《花部農譚》客觀評價名旦突出貢獻
傑出藝術大師、花部泰鬥魏長生活躍於揚州的乾隆中後葉,正是包括秦腔、京腔等在內的花部多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的時期。被統治者奉為正宗的雅部崑曲受到強有力挑戰,一腔獨霸的局面開始向反方向嬗變。斯時花部劇如火如荼興盛於南方戲曲表演中心揚州郡城四鄉,各種地方戲班每臨二八月間農閒時節紛至沓來,「賽神演劇,鐃鼓喧闐」,甚至郡城中鹽商家班的花部劇演出也佔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江蘇揚州的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同被列入迎接乾隆皇帝屢次南巡貢奉獻演以備的「大戲」中,既已成「例」,則是制度和慣例規定,而絕非清廷設置的地方鹽務官府大吏一時的心血來潮,更表明優秀的花部劇已擁有朝野一定程度認可的地位和不容小覷的實力。花部劇的發展漸成燎原之勢,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此際,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數次來揚表演,被大鹽商江春延納為春臺班頭牌大腕,演出秦腔兼京腔中《滾樓》《抱孩子》《賣餑餑》《送枕頭》等代表性花部名劇,便在揚州府城與遠近鄉村引發轟動,颳起一股又一股強勁「旋風」,無異於給正在勃興的花部地方戲曲「火上澆油」,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並標誌著中國戲曲「花雅爭勝」、「花」漸勝於「雅」,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自幼就摯愛喜觀花部劇的戲曲理論家焦循,於嘉慶己卯二十四年(1819)完成了評論地方戲曲的專著《花部農譚》。其書序如實記載且高度評價了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的表演,在揚州城鄉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和深遠影響:
自西蜀魏三兒倡為淫哇鄙謔之詞,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輩,轉相效法,染及鄉隅。
序中,焦循雖對魏長生「倡為淫哇鄙謔之詞」,演出含有色情成分,不免存在微詞,認為這多少衝擊了鄉村淳樸敦厚的民風,但他還是客觀記述並充分肯定了精於表演、善於傳情,生活底蘊深厚的秦腔名旦魏三兒,使市井中樊八、郝天秀等不少優秀花部演員「轉相效法,染及鄉隅」的巨大號召力、影響力。從焦循所撰小序、悼詩等看,他高度讚揚了早已名滿京師的名旦魏長生「善效婦人妝」高超的演藝水平和對中國戲曲事業發展作出的不朽歷史功績。魏新創的西秦腔,徽伶則盡習之。至於深受魏長生影響的花部演員樊八,未見他籍記載,《畫舫錄》卷五記敘樊大的事跡可推知:「樊大睅其目而善飛眼,演《思凡》一出,始則崑腔,繼則梆子、羅羅、弋陽、二簧,無腔不備,議者謂之『戲妖』。」卷五又載花部著名演員郝天秀云:「字曉嵐,柔媚動人,得魏三兒之神,人以『坑死人』呼之。趙雲崧(翼)有《坑死人歌》。」郝天秀和魏長生都是男旦,而郝得「魏三兒之神」,在舞臺上的表演比出色的女演員更風騷,含有猥褻和色情成分。因而,著名學者趙翼觀後撰《坑死人歌為郝郎作》,生動描摹了郝天秀「柔媚動人」令人銷魂的舞臺形象:「揚州曲部魁江南,郝郎更賽古何戡。出水杲蓮初日映,臨風緖柳淡煙含。廣場一出光四射,歌喉未啟人先憨。銅山傾頹玉山倒,春魂銷盡酒行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女重生男。」由於魏長生與深受其感染,轉相效法的諸多花部名優,相對雅部崑腔諸伶更為出神入化的表演和花部戲曲的巨大藝術魅力,從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支持,影響力日著,演出也遍及城鄉廣大地域。
乾隆乙卯六十年(1795)初步成書的自然盦板《揚州畫舫錄》,進而肯定了魏長生以秦腔融合京腔等諸腔之長及其超群的表演藝術與巨大影響,促成「京腔效之,京秦不分」等可喜現象,而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如卷五云:「京腔用湯鑼不用金鑼,秦腔用月琴不用琵琶。京腔本以宜慶、萃慶、集慶為上。自西蜀魏長生以秦腔入京師,色藝蓋於宜慶、萃慶、集慶以上,於是京腔效之,京秦不分。迨長生還四川,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兩腔,名其班曰『三慶』,而曩之宜慶、萃慶、集慶遂湮沒不彰。郡城自江鶴亭徵本地亂彈,名春臺,為外江班。不能自立門戶,乃徵聘四方名旦,如蘇州楊八官、安慶郝天秀之類。而楊、郝復採長生之秦腔並京腔中之尤者,如《滾樓》《抱孩子》《賣餑餑》《送枕頭》之類,於是春臺班合京秦二腔矣。」
巨星隕落痛賦長詩《哀魏三》
清嘉慶壬戌七年(1802)正月,去年喜已中舉的焦循自家鄉甘泉縣黃珏橋鎮乘小舟過湖至邵伯埭,開始北上赴京參加會試。二月十七日到蘆溝橋,始進京。焦循入都時,已於嘉慶六年(1801)復至北京的魏長生仍活躍於劇壇,在「三慶部」掛牌主演《香蓮釧》《烤火》《大鬧銷金帳》等秦腔劇目,觀者稱「聲容如舊,風韻彌佳,演武技氣力十足」。雖然魏風流宛在,但「紅顏」已呈「衰老」之態。焦循當邂逅魏三兒,多少獲悉魏與諸伶為伍,年輕伶人,「多笑侮之」的演出和屈辱生活近況,既欽佩其精湛技藝與淡泊錢財、樂施好善的為人,又對魏作為戲子旦角的卑賤境遇深表同情,不久,焦循即於三月初八入考場,坐國字三十五號,至三月九日會試結束;迨至四月初十夜裡皇榜發,「下第」。原「不知」「趨風氣」,「核」試題「神理以為文法」而胸有成竹的焦循,見榜上竟然無名,極為沮喪,十數日後遂於四月二十六日離京返鄉,五月二十日抵家。而就在他因會試等候發榜滯留京城期間,四月初夏的一日,魏長生演完《背娃入府》,下場後猝然氣絕於後臺;一代耀目的巨星,就此隕落,時年五十九。成名後的魏長生本頗為富裕,然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幫助貧民,拯救落難者,且熱忱公益事業,至身死之日,資財無多。「貧無以殮,受其惠者,為董其事,始得歸柩於裡。」焦循在都聞其死訊,頓時沉浸在長久不能抑止的嘆惋和悲痛之中。他不由回憶起乾隆丁未、戊申(1787-1788)間初次一睹長生風採於揚州郡城,且想到一代花部名角「善效婦人妝」,名滿京都輝煌的演劇成就和以身殉藝的戲子生涯,以及其性情豪爽俠義、樂於助人有口皆碑的事跡,更有感於世間目為旦角的魏三兒,任人鄙視、凌辱的卑下地位與年老色衰也難逃悲劇的不幸命運,不禁哀從中來,撰《哀魏三》長詩並序以悼之。
序云:「蜀中伶人魏三兒者,善效婦人妝,名滿於京師……壬戌春,餘入都,魏仍在,與諸伶伍,年五十三,猶效婦人,伶之少者多笑侮之,未一月頓沒。魏少時,費用不下鉅萬,金釧盈數篋。至此,其同輩醵錢二十千,買柳棺瘞之。聞者為之太息。餘聞魏性豪,有錢每以濟貧士,士或賴之成名。或曰有選得蜀守者,無行李資,魏夜至,贈以千金。守感極,問所欲,魏曰:『願在吾鄉裡作一好官。』此皆魏弱冠時事,相距蓋三十許年也。信然亦有足多者。」
詩曰:「花開人共看,花落人共惜。未有花開不花落,落花莫要成狼籍。可憐如蕣顏,瞬息霜生鬢。可憐火烈光,瞬息成灰燼。長安市上少年多,自誇十五能嬌歌,嬌歌一曲令人醉,縱有金錢不輕至。金錢有盡時,休使囊無資。紅顏有老時,休令顏色衰。君不見魏三兒,當年照耀長安道,此日風吹墓頭草。」
詩序與長詩,對清代花部傑出藝人、秦腔表演藝術家魏長生的生平事跡作了極為重要的記述和評價,嘆息這位顯赫一時的名伶不幸悲劇命運且為之哀歌,讀之撼人心魄。另需說明者,本年魏去世時五十九歲,非「年五十三」。焦循此處錯記難免,固未可厚非。
來源:揚州晚報
作者:王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