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重視家風建設,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家風是家族子孫世代恪守的家訓、風範與行為準則。知禮儀、重家風、育人才,清代通儒焦循的家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其曾祖以來,特別是焦循生活的乾隆中後期至嘉慶末年,焦循家族已形成一以貫之、世代相續的優良家風,主要內涵可概括為十六個字——《易》學傳家、讀書執理、忠厚廉讓、知行誠篤。
《易》學傳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經之首。身為經學大師的焦循對《尚書》《詩經》《周禮》《論語》等經傳都有研究,而以《易》學著力最多也最深。自青少年起,焦循為治《易》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學傳家和沾溉後世學人的成就。
焦循治《易》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曾祖父焦源、祖父焦鏡、父焦蔥俱好《易》,到了焦循這一代,集大成而發揚光大,至以《易》學名聞天下。焦循治《易》的突出貢獻,集中於其大著《易學三書》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釋》二十卷,《易圖略》八卷。此外,他還著有《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注易日記》三卷。治《易》之餘,焦循遍覽諸籍,撰成雜著《易餘龠錄》二十卷。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謂「旁通」「相錯」「時行」作為創立《易》學架構的重要法則,揭示了《易》學「通變」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會通中西算學中的邏輯思維進行推演,呈現出以數理模式和數理思想溝通《易》理的鮮明特徵,可以說,焦循是歷史上第一個能運用數理方法研究《易》之人。
據記載,焦循家每一道門都有自家撰寫的對聯,其中貼在大門堂上的對聯如此寫道:「《易》學傳家,讀書執理。」焦循依次給子孫取名「授易」「授書」「授詩」,足見他把《易》學作為傳家固業的主要根基。
讀書執理
在父母親戚良好教育和家風薰陶下,天資穎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讀書,除學習詩文辭賦外,焦循廣泛涉獵經史天算地理醫農等典籍,這為其後來治學成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遍覽經史子集,兼閱當代學人著作,旁及九流之書,是焦循讀書的顯著特點。他多方求購書籍,以得好書為樂。焦循之子焦廷琥在《先府君事略》中記道:「府君性儉約,而購買書籍,則必豐其值,不少吝。」焦循荒歲為購《通志堂經解》叢書,不惜以變賣良田之價銀,又有賢妻阮氏脫賣金簪相助,方得此書,傳為士林佳話。焦循好讀書,亦善讀書,其讀書習慣和方法,他的季弟焦徵深有體會,他曾言焦循所教的讀書方法:「讀書不熟,必先為解說其義,後分章畫段,教以整讀、碎讀、分讀、串讀之法。」
讀書貴在執理。「執」指執著,堅持不懈;「理」即精髓要義,真諦所在。讀書執理,焦循身體力行。
首先,讀書不隨波逐流,勇於有疑而問。焦循幼時入塾讀書,聽塾師解說《論語》《孟子》,常疑之不以為信。他人認為難讀之書,如《尚書·盤庚》《禮記·內則》,焦循偏樂於探索其中。
其次,讀書深思熟慮,融會貫通。焦循常說:「學貴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學有輟時,思無輟時也。食時、衣時、寢時、行路時、櫛沐時、便溺時,凡不能學時,皆當即所學而思之。」焦循有一首組詩《讀書三十二贊》,贊清初以來《音學五書》《尚書古文疏證》等四十八部學術著作,就是焦循熟讀精思、知人論世後的心血結晶。
第三,讀書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義、精華要旨。幼即以好《易》穎悟著稱的焦循,在讀《易》進而治《易》的道路上,艱辛備嘗,直至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五十四歲方成就《易學三書》書稿。《易》學大著既成,焦循又馬不停蹄投入《孟子》的深研與《孟子正義》的撰著中。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了十九個月時間,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辭世前夕,終完成《孟子正義》草稿三十卷約七十萬言。《孟子正義》既具漢學精於訓詁考據之所長,又具宋學精求義理之特徵。大著淋漓盡致闡發孟子的性善論,以性、靈、情、欲、德、才、知、智來區別人與禽獸,讚揚人性之善,明白曉暢,可謂是「善」的宣言。
忠厚廉讓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讓是立身處世的人生信條,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之家風的根柢。
焦循父親曾對他說:「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讓為法。」焦循玄祖焦文科,曾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愛著稱,常救無辜於水火之中,清正廉潔,未嘗妄受一錢。高祖焦明暘,為人忠厚禮讓。曾祖父焦源,性情醇篤,莫與人爭。祖父焦鏡,生性厚實,廣施仁愛,從不與人計較得失,甚至以德報怨,深受鄉鄰愛戴。而焦循父親焦蔥,亦是樂善好施之人。
查閱史料,以往焦氏家族並未傳有系統論述治學規範要求的文字,但焦循父親留下了二十七條治家教子訓誡的格言,我們不妨來讀幾條。如「學顏子者學其虛心,又當學其立志」;「處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獨免為人鄙,亦且免為人疑,否則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讀書就正有道,則宜用求,而斷絕忮(嫉妒)心」;「父子兄弟之間,惟相通以誠,有所疑必使釋之,令共見其心」;「爾輩好作詩,宜細讀《詩品》,尤宜學作《詩品》者之人品」。
父親的訓誡格言,焦循牢記終身,也受用終身。嗣後焦循撰有訓誡子弟後人的《裡堂家訓》二卷傳世。《裡堂家訓》用自己安身立命、為人處世、讀書治學三個方面的踐行與感悟教育子弟後人,彰顯了發蒙解惑、匡正時弊、激勸人心的正能量。顧廷龍先生曾精闢指出此書「教其子弟,親切可行,非空言高論所得擬也。即今時移勢異,修治豈有變易,精義尤難泯滅,百世後生,永堪師法。」
從焦循玄祖到焦循父親,忠厚退讓的家風數代相傳,未有更易,到焦循這一代,他又增一「廉」字,是為「忠厚廉讓」。他曾應一位「好讀書,不求聞達,予愛之敬之」的梅姓青年所求書寫一聯相贈:「書讀秦漢以上,家在廉讓之間。」
焦循與人交往,忠心耿直,誠摯質樸,是非分明,善於引導,誨人不倦。焦廷琥說:「府君與人交,不徒在言語儀接不蹈涉虛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與世疏而真篤之意摯如也。辨論是非,必正色莊論,務使明晰。人有所質,必忠告善導之,窮流溯源。有所叩,則娓娓不倦。」
焦循生性儉約,淡泊仕途與名利,以清廉自束。嘉慶六年(1801年)應鄉試獲取舉人的出身資格,但他自次年會試落第後,不再應科舉,亦不出遊,奉母家居,授徒為生,尤讀書著書不倦。
總之,以「忠厚廉讓」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突出的展現與切實的躬行。
知行誠篤
「知行誠篤」系焦氏家族家風極為重要的內蘊,和「君性誠篤」(阮元贊語)、「學行誠篤」(阮亨贊語)的評價相一致,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知行合一」「知行並進」學說的承繼和踐行。
精研以《易》學為首要代表的經學,兼治他學,並立足、執著於通經明道、著書立說,以達「經世致用」,無疑是焦循「知行誠篤」的集中體現。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學術繁榮的鼎盛時期。他用功勤勉,不懈於學,著作宏富,經史子集皆多涉及,詩詞歌賦都有所作。據確切資料可證,焦循著述達八十三種(含見於他人著作與已亡佚者),多至四百五十餘卷,約六百萬言,在經學、哲學、文學、史學、數學、醫學等領域均取得傑出成就,且以經學、數學、曲學成就最為顯著,是當之無愧的「通儒」。
焦循對其子孫能夠傳承並弘揚焦氏家風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強烈迫切。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除夕,焦循於枕上作七律:「夢中親友未凋零,笑語方溫夢又醒。鬢雪半因陳籍白,眼花時共遠山青。烈風窗外嗚鴉鵲,活火鐺邊煮術苓。且喜雛孫初學詠,吟聲不與歲華停。」幼孫吟聲不斷的景象,蘊含著他對「書香」延續、家學後繼有人的期待和喜悅。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於世的焦循,呼子廷琥於榻下,諄諄囑以後事:「吾之病不能起矣。汝宜績學,子孫宜讀書。惜諸孫尚未成立,然長孫授易年十四,粗習屬文之法;次孫授書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試帖,伊亦稍稍能領會;三孫授詩尚幼;俱宜教誨之,使勿墜先業可也……」
「《易》學傳家,讀書執理,忠厚廉讓,知行誠篤」,誠為焦氏家風的大義,也是中華民族古代家風寶庫中的精華遺產,值得後人繼承與弘揚。(王偉康 盛阿新)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