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鑑】通儒焦循的家風

2021-02-08 人民黨建雲

  千百年來,重視家風建設,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家風是家族子孫世代恪守的家訓、風範與行為準則。知禮儀、重家風、育人才,清代通儒焦循的家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其曾祖以來,特別是焦循生活的乾隆中後期至嘉慶末年,焦循家族已形成一以貫之、世代相續的優良家風,主要內涵可概括為十六個字——《易》學傳家、讀書執理、忠厚廉讓、知行誠篤。

  《易》學傳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經之首。身為經學大師的焦循對《尚書》《詩經》《周禮》《論語》等經傳都有研究,而以《易》學著力最多也最深。自青少年起,焦循為治《易》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學傳家和沾溉後世學人的成就。

  焦循治《易》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曾祖父焦源、祖父焦鏡、父焦蔥俱好《易》,到了焦循這一代,集大成而發揚光大,至以《易》學名聞天下。焦循治《易》的突出貢獻,集中於其大著《易學三書》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釋》二十卷,《易圖略》八卷。此外,他還著有《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注易日記》三卷。治《易》之餘,焦循遍覽諸籍,撰成雜著《易餘龠錄》二十卷。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謂「旁通」「相錯」「時行」作為創立《易》學架構的重要法則,揭示了《易》學「通變」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會通中西算學中的邏輯思維進行推演,呈現出以數理模式和數理思想溝通《易》理的鮮明特徵,可以說,焦循是歷史上第一個能運用數理方法研究《易》之人。

  據記載,焦循家每一道門都有自家撰寫的對聯,其中貼在大門堂上的對聯如此寫道:「《易》學傳家,讀書執理。」焦循依次給子孫取名「授易」「授書」「授詩」,足見他把《易》學作為傳家固業的主要根基。

  讀書執理

  在父母親戚良好教育和家風薰陶下,天資穎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讀書,除學習詩文辭賦外,焦循廣泛涉獵經史天算地理醫農等典籍,這為其後來治學成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遍覽經史子集,兼閱當代學人著作,旁及九流之書,是焦循讀書的顯著特點。他多方求購書籍,以得好書為樂。焦循之子焦廷琥在《先府君事略》中記道:「府君性儉約,而購買書籍,則必豐其值,不少吝。」焦循荒歲為購《通志堂經解》叢書,不惜以變賣良田之價銀,又有賢妻阮氏脫賣金簪相助,方得此書,傳為士林佳話。焦循好讀書,亦善讀書,其讀書習慣和方法,他的季弟焦徵深有體會,他曾言焦循所教的讀書方法:「讀書不熟,必先為解說其義,後分章畫段,教以整讀、碎讀、分讀、串讀之法。」

  讀書貴在執理。「執」指執著,堅持不懈;「理」即精髓要義,真諦所在。讀書執理,焦循身體力行。

  首先,讀書不隨波逐流,勇於有疑而問。焦循幼時入塾讀書,聽塾師解說《論語》《孟子》,常疑之不以為信。他人認為難讀之書,如《尚書·盤庚》《禮記·內則》,焦循偏樂於探索其中。

  其次,讀書深思熟慮,融會貫通。焦循常說:「學貴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學有輟時,思無輟時也。食時、衣時、寢時、行路時、櫛沐時、便溺時,凡不能學時,皆當即所學而思之。」焦循有一首組詩《讀書三十二贊》,贊清初以來《音學五書》《尚書古文疏證》等四十八部學術著作,就是焦循熟讀精思、知人論世後的心血結晶。

  第三,讀書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義、精華要旨。幼即以好《易》穎悟著稱的焦循,在讀《易》進而治《易》的道路上,艱辛備嘗,直至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五十四歲方成就《易學三書》書稿。《易》學大著既成,焦循又馬不停蹄投入《孟子》的深研與《孟子正義》的撰著中。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了十九個月時間,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辭世前夕,終完成《孟子正義》草稿三十卷約七十萬言。《孟子正義》既具漢學精於訓詁考據之所長,又具宋學精求義理之特徵。大著淋漓盡致闡發孟子的性善論,以性、靈、情、欲、德、才、知、智來區別人與禽獸,讚揚人性之善,明白曉暢,可謂是「善」的宣言。

  忠厚廉讓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讓是立身處世的人生信條,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之家風的根柢。

  焦循父親曾對他說:「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讓為法。」焦循玄祖焦文科,曾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愛著稱,常救無辜於水火之中,清正廉潔,未嘗妄受一錢。高祖焦明暘,為人忠厚禮讓。曾祖父焦源,性情醇篤,莫與人爭。祖父焦鏡,生性厚實,廣施仁愛,從不與人計較得失,甚至以德報怨,深受鄉鄰愛戴。而焦循父親焦蔥,亦是樂善好施之人。

  查閱史料,以往焦氏家族並未傳有系統論述治學規範要求的文字,但焦循父親留下了二十七條治家教子訓誡的格言,我們不妨來讀幾條。如「學顏子者學其虛心,又當學其立志」;「處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獨免為人鄙,亦且免為人疑,否則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讀書就正有道,則宜用求,而斷絕忮(嫉妒)心」;「父子兄弟之間,惟相通以誠,有所疑必使釋之,令共見其心」;「爾輩好作詩,宜細讀《詩品》,尤宜學作《詩品》者之人品」。

  父親的訓誡格言,焦循牢記終身,也受用終身。嗣後焦循撰有訓誡子弟後人的《裡堂家訓》二卷傳世。《裡堂家訓》用自己安身立命、為人處世、讀書治學三個方面的踐行與感悟教育子弟後人,彰顯了發蒙解惑、匡正時弊、激勸人心的正能量。顧廷龍先生曾精闢指出此書「教其子弟,親切可行,非空言高論所得擬也。即今時移勢異,修治豈有變易,精義尤難泯滅,百世後生,永堪師法。」

  從焦循玄祖到焦循父親,忠厚退讓的家風數代相傳,未有更易,到焦循這一代,他又增一「廉」字,是為「忠厚廉讓」。他曾應一位「好讀書,不求聞達,予愛之敬之」的梅姓青年所求書寫一聯相贈:「書讀秦漢以上,家在廉讓之間。」

  焦循與人交往,忠心耿直,誠摯質樸,是非分明,善於引導,誨人不倦。焦廷琥說:「府君與人交,不徒在言語儀接不蹈涉虛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與世疏而真篤之意摯如也。辨論是非,必正色莊論,務使明晰。人有所質,必忠告善導之,窮流溯源。有所叩,則娓娓不倦。」

  焦循生性儉約,淡泊仕途與名利,以清廉自束。嘉慶六年(1801年)應鄉試獲取舉人的出身資格,但他自次年會試落第後,不再應科舉,亦不出遊,奉母家居,授徒為生,尤讀書著書不倦。

  總之,以「忠厚廉讓」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突出的展現與切實的躬行。

  知行誠篤

  「知行誠篤」系焦氏家族家風極為重要的內蘊,和「君性誠篤」(阮元贊語)、「學行誠篤」(阮亨贊語)的評價相一致,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知行合一」「知行並進」學說的承繼和踐行。

  精研以《易》學為首要代表的經學,兼治他學,並立足、執著於通經明道、著書立說,以達「經世致用」,無疑是焦循「知行誠篤」的集中體現。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學術繁榮的鼎盛時期。他用功勤勉,不懈於學,著作宏富,經史子集皆多涉及,詩詞歌賦都有所作。據確切資料可證,焦循著述達八十三種(含見於他人著作與已亡佚者),多至四百五十餘卷,約六百萬言,在經學、哲學、文學、史學、數學、醫學等領域均取得傑出成就,且以經學、數學、曲學成就最為顯著,是當之無愧的「通儒」。

  焦循對其子孫能夠傳承並弘揚焦氏家風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強烈迫切。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除夕,焦循於枕上作七律:「夢中親友未凋零,笑語方溫夢又醒。鬢雪半因陳籍白,眼花時共遠山青。烈風窗外嗚鴉鵲,活火鐺邊煮術苓。且喜雛孫初學詠,吟聲不與歲華停。」幼孫吟聲不斷的景象,蘊含著他對「書香」延續、家學後繼有人的期待和喜悅。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於世的焦循,呼子廷琥於榻下,諄諄囑以後事:「吾之病不能起矣。汝宜績學,子孫宜讀書。惜諸孫尚未成立,然長孫授易年十四,粗習屬文之法;次孫授書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試帖,伊亦稍稍能領會;三孫授詩尚幼;俱宜教誨之,使勿墜先業可也……」

  「《易》學傳家,讀書執理,忠厚廉讓,知行誠篤」,誠為焦氏家風的大義,也是中華民族古代家風寶庫中的精華遺產,值得後人繼承與弘揚。(王偉康 盛阿新)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相關焦點

  • 焦循與秦腔藝術大師魏長生
    他是清代乾嘉時期享有盛譽的花部傑出秦腔藝術家,以擅演旦角名播京城內外、大江南北。據傳旦腳踩蹺和化妝「貼片」皆由他創始(見《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年後的魏長生曾數度來揚演出,並成為大鹽商江春組織的花部春臺班臺柱。時青年才俊焦循與魏初次謀面「於揚州市中」,即為其秦腔名旦風採神韻和出眾技藝傾倒。焦循後在遲暮之年所撰傳世名著《花部農譚》小序內作出客觀評價,盛讚魏長生對揚郡城鄉產生的轟動效應與深遠影響。
  • 【家風故事】周恩來同志的家風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重要論述,家風家教建設的重要意義成為全社會共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來,中華優秀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 沙家浜,望北樓,鏡鑑周刊,《人民的名義》還藏了這些知識點(3)
    這是您的第一次遠行啊就像沒出過遠門的糧食往常去磨房變成麵粉時才能乘上您拉動的那輛老平車專列我和姐姐弟弟妹妹陪伴著您窗外的風景一一閃過母親您怎麼不抬頭看看只像一根躺著的火柴終點站到了車外是高高的煙囪望北樓&鏡鑑周刊
  •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 家風故事匯二十二:孫東林的...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 家風故事匯二十二:孫東林的故事 2020-04-04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評電視紀錄片《齊魯家風》:好家風歷久彌新
    作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山東,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對「齊魯家風」做出詳細解讀和闡發,無疑具有非常典型的示範意義。  《齊魯家風》意在從齊魯文化的源頭提煉和呈現良好家風的意涵。紀錄片以山東大地漫長歷史中湧現出的真實歷史人物、事件為依託,從齊魯家風中追溯齊魯文化淵源,在齊魯文化源流中探索齊魯好家風、中華好家風形成的歷史軌跡,涉及的文化領域多元,故事牽動人心,既豐富了家風的內涵底蘊,又拓展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途徑,讓傳統文化與好家風共同激勵人、塑造人、培養人。  傳統文化中最牽動人心的,就是家風,它孕育著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 五點教訓值得管理者鏡鑑!
    如何處理集團核心利益與個人私情私怨,不以小節誤大局,當為鏡鑑。02撕毀和約、授人以柄,此二敗也。如何處理維護集團利益與實現多方互利共贏的關係,不至於「走自己的路讓他人無路可走」,當為鏡鑑。03用人不當、進退失據,此三敗也。
  •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家風築國,國夢可興》
  • 今生是第一次 家風是指路燈 攜手傳承經開好家風
    西部網訊 一場「稅務風波」促成了「錢李」兩家人「奇妙」的緣分,一波三折的劇情,讓觀劇現場笑聲不斷,觀眾也被故事背後因不同家風折射出的深刻主題吸引。這是話劇《家風》的演出現場。好的家風不僅影響著個人,更由個人影響著整個社會,弘揚好家風是共創文明城市、營造風清氣正的黨風政風的第一步。
  • 讓家風文化深入人心~北流市開工建設首個家風文化園
    ▲請點擊觀看視頻近日,北流市首個家風文化園在北流市六靖鎮鎮南村六社高屋老屋隊開工建設,對六社片村風、村貌、民風、家風是一次美麗蛻變,建成後當地3200多名群眾將從中受益。六社家風文化園於2018年6月開始策劃、籌備,項目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主要由鄉賢捐資、村民自籌以及政府部門支持等渠道解決。
  • 「家風故事匯」上線,匯集近200個古今名人家風故事
    12月28日,澎湃新聞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上線,精選匯集了50餘位古今名人近200個優秀家風家教故事。
  • 《做家務的男人》:年輕人的生活鏡鑑
    在保留觀察類綜藝的娛樂性上,將相處的智慧貫穿其中,無形中成為了年輕人的生活鏡鑑。「室友組」的範丞丞和郭麒麟,映射的是年輕人的友情。一起玩還好說,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就必須面臨「磨合」。郭麒麟總結:「齒輪會有很多毛刺,它的很多東西需要你磨平它。才能更緊密的,這麼轉在一起。」「夫妻組」的王祖藍夫婦、楊子姍夫婦,則是年輕家庭的兩組對照樣本。
  • 重磅:家風宣傳歌曲《家風代代傳》國際版震撼來襲!!!
    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十八大以來,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一曲《家風代代傳》,「淳樸家風育子孫,武定天下文興邦」寫出了家國天下的情懷,是中華五千年的道德文化的精髓。
  • 「家風故事匯」上線 講述50餘位古今名人家風家教故事
    本報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王海磬28日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近日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線。
  • 「家風故事匯」上線:50位古今名人的200個家風家教故事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8日電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在新華廣播、學習強國APP、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中國婦女網、女性之聲、網易、喜馬拉雅有聲平臺等重磅推出。
  • 【鏡鑑包頭】不講酒德--兩個半包頭九零後的人生最後一場大酒
    大家好,歡迎來到自由發【鏡鑑包頭】,【鏡鑑包頭】是本土原創半虛構故事欄目。我們選取近年發生在包頭的真實故事,在保護當事人隱私的基礎上,隱去他們的真實身份並將故事作簡單的創作,講給朋友們。今天是【鏡鑑包頭】的第二期 不講酒德丟了命——兩個半包頭九零後的人生最後一場大酒 馬上到大雪了,豬們已經聽到了磨刀霍霍的聲音。暖氣不熱心情不好天氣不行許久不見……任何一個理由都能成為包頭酒友們開懷暢飲的理由。包頭人愛喝酒。
  • 把最美家風帶回家!「家風號動車」已到站,停靠之處春風拂面……
    這些名人之所以成名成家,與其有良好的家風家訓密切相關……」這是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家風雛鷹志願講解員在細心地向同學們講解閩都名人家風故事。瞧!同學們聽著有趣的故事,大聲誦讀著福州名人的經典家訓,感受道德力量和家風魅力。
  • 什麼是家風,好家風是孩子成長基石,好家教矯正「熊孩子」3建議
    導語: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增家庭家教家風的相關條款。在中國人眼裡,家即是一個安居棲息之地,又承載著一個家族代代傳承的記憶。家風家訓,是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是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
  • 把愛帶回家之「送家風故事」‖家風家教短視頻(三)
    把愛帶回家之「送家風故事」‖家風家教短視頻(三) 2021-01-15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