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生(1744——1802)
字婉卿,因排行老三,世稱魏三。四川金堂人。十三歲隨舅父衛保全來西安某捲菸鋪當學徒,因與鄰居之的學徒打架,逃出到蒲城大荔間之船社渡,入某戲班學戲。乾隆三十九年(1774)隨班經同川轉入北京演出。當時京城正時尚昆弋高腔,該秦腔班因實座不佳,遂返回西安。刻苦鑽研數年後,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參加北京的雙慶班。學業創見《滾樓》一劇的主角黃賽花,轟動京城。觀者日至千人,使京城六大班頓為減色,由於秦腔的劇目和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士大夫亦為心碎。一時間使應變腔舊本置之高閣,六大班幾無人過問或疏散去,藝人們紛紛投秦腔班覓食。因秦腔遭清廷禁止,乾隆四十八年(1783)魏長生由北京至揚州演出,又轟動楊州。「演戲一出,贈以千金」。隨後在蘇、浙白完贛旅演出長達八年之久。後又回四川成都演出。嘉慶六年(1801)復至北京,他和他的弟子的演出同樣受到北京觀眾的歡迎。翌年夏季,演出他的名劇秦腔《背娃進府》,下場後瘁死於後臺。為秦腔藝術貢獻了他最後的精力。魏長生一生所到之處,他的秦腔藝術對當地戲曲部產生了一定影響。據說秦腔的踩蹺和旦角「貽片子」的化樁、術都是他的創造,對後來的戲曲發展多有貢獻。魏長生兼青衣、花旦、武旦、彩旦於一身,能戲甚多,如《背娃進府》的表大嫂,《香蓮串》的秦香蓮,《滾樓》的黃賽花《烤火》的尹碧蓮,《賣胭脂》的王桂英,《慶頂珠》的肖碧蓮,《鐵三緣》的陳秀英,《富春樓》的陳三兩等都是他常演的角色。
潤潤子(1850—1916)
著名秦腔鬚生演員。姓張,行五,人稱張老五,陝西長安靈感寺人。早年在「玉盛班」學小生,出科後即在該班演《漁家樂》《空人計》等貧生戲,「名冠三秦」。後搭「泰和班」改演鬚生,紗帽、道袍、靠甲無不精美。雄踞西安劇壇數十年,演出盛況不衰,深得觀眾歡迎。行腔運調,吐字收聲,皆有特色。尤其善用二方拉腔,於慷慨激起中富有纏綿抒情之**,極富藝術感染魅力。在《激友》《祭靈》《探監》《坐窯》《撲池》《折桂斧》等戲中,均以拉腔奪人,嗓音雖然稍沙,卻韻味無窮。他塑造了一大批感人的藝術形象,為《空人計》之皇甫帝,《木楠寺》之呂蒙正,《折桂斧》之陳勳,《春秋革》之吳承恩,《大報仇》之劉備,《八義圖》之程嬰,《串龍珠》之徐達等等,個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而且幾乎每出戲裡都有他的「絕活」,如《折桂斧》的柴擔,《破寧國》的雙槍,《祭靈》中的挪步等無不精美,使後人效法。他一生培養了不少學生,李雲亭、陸順子等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可以說他創造了中路西安秦腔的「張派」藝術。對西安秦腔產生了深刻影響。秦腔戲聖,工鬚生。陝西長安靈感寺太原莊人,姓張行五,本行中人皆稱之為張老五。早年坐科於玉盛班,滿師後,搭入名小生醜兒所領的慶泰班。與當時著名鬚生二樓子、林兒等同臺,任二路腳色。最初他的聲技並不出眾,因他的天賦較高,又和當時一些負有絕技的名角同臺演唱,學到了許多鬚生及小生的優美唱腔與身段,日積月累,集於一身,終於成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員。在一次廟會演出中,他替二樓子演了《大報仇》,不料,觀眾為之喝彩起來。潤潤子的聲名,從此傳揚三秦大地,成為鬚生一代名宿。
潤潤子文武唱做不擋,喜怒哀樂俱擅。他唱的戲很多,最拿手的有《春秋筆》《破寧國》《出棠邑》《摘纓會》《血帶詔》《大報仇》《狀元媒》《八義圖》等數十本。此外,還擅長小生戲,如《和氏璧》《窮人計》《漁家樂》《折桂斧》《木楠寺》等。臨終幾年,他又多唱《取成都》、《滿床笏》等戲。這些,都成了後世的典範,凡有名的鬚生,都須善演他這些戲目,而且成了中路鬚生的一個規例——鬚生須兼演小生,他的表演真實細膩,自有獨到之處。演《漁家樂》簡人同吃魚,魚翁對他說:「慢些,慢些,留神看刺!」他就抓住這個表演的機會,忽然一怔,果然感覺不對,伸手由牙邊一摸,便拿出個一寸長的魚刺,使觀眾目瞪口呆,為之驚嘆!演《鄱陽湖》的趙德勝帶箭,他將鬍鬚平置右臂,左手暗中將一個彎曲的彩箭準備停當,暗箭射上來,右手即刻在項上戴定彩箭。將頭向左一偏,右臂上的鬍鬚落在箭杆之上,將須劈作左右兩半,宛如真箭由咽喉穿過一般。此外,《折桂斧》的作揖擔柴,《破寧國》的雙槍,《祭靈》、《啟箭》的蹉步,都令人嘆為觀止。論起唱工,他的嗓音並非高亢洪亮,且有點沙音。但他善於運用,更長於拖腔,吐宇收聲,行腔運調,尤善於纏綿之中現慷慨之情,使聽眾覺得既爽朗,又委婉,唱念之中又多用二音,富於感染力量。唱音不大,但有高有低,有寬有窄,有剛有柔、又甜又潤,所謂雲遮月的唱法,越唱越亮,越熱越美,十分耐人玩味咀嚼。潤潤子秉性懷純厚質樸,平日寡於言笑,拙於心計,尤其不諳經濟,通常五百文制錢他也數不清楚,所有財政家事,皆賴他的妻子執掌。他貌不驚人,才不外露,但一登氍毹,立即可精神煥發,英氣逼人,人稱之為「怪才」。他告訴人說:他是個笨人,本無天才,能演幾折戲,全憑的是苦學,學藝不能取巧,也不能抄近路。這就是他的成才秘決。
李金鳴(1866—1925)
李金鳴藝名假葫蘆,秦腔演員,小名叫六五(大概因為出生時體重6斤五兩重吧。有些資料稱作劉五兒,這是誤傳)由於他嗓音高亮有力,因而也有一聲雷這樣的稱呼。陝西長安縣人。工花臉,認葫蘆兒為師兄,故有假葫蘆兒之稱,又稱「一聲雷」。拿手戲有《牧虎關》、《絕龍嶺》、《斬顏良》、《捉潘璋》、《九龍柱》、《取洛陽》、《鴻門宴》等。他唱音高亢洪亮,吐字清晰有力,精通大花臉的各種硬功,特別是押眉耍眼神,使額頭上的「青蛙」舞爪跳躍,活靈活現,烘託出戲劇的氣氛,真有「如霹靂環奔,風雲叱吒」之勢。成功地塑造了王彥章、聞太師,殷紂王,喬國老,包公,金兀朮等藝術形象。民國元年(1912)創辦秦中社,自任社長,培養出的演員有毛金榮、史春華、畢玉堂等人,民國四年(1915)將戲箱讓給蘇長泰,與蘇合股創辦了長慶社,任教練。還由於他有一雙叫人生畏的眼睛,因而還有一個冷眼的歪名,晉福長先生的『捉鵪鶉』中就提到了這位前輩。李金鳴是長安縣黃良小邵村人,這個村還出了秦腔名流銀福子,楊緒(本姓李,就是在渭北馳名的『天大紅』,他以『十道本』和『草坡面禮』在民國初期風雲一時。據一縷清風說,他老家至今還有人談論這個人)等秦腔名流。李金鳴10歲時拜著名秦腔教練喬老二為師,學習花臉藝術,主工二花臉。這位喬老二演戲如何不得而知,但他卻是著名秦腔大師麻子紅李雲亭和陳雨濃的啟蒙老師,可見也不是平凡之輩,李金鳴後來就成為喬老先生最為器重的學生,這是後話。李金鳴出師後,就到處搭班演出,曾同名淨卯娃子共同支撐銀福子創建的金盛班經年,還同戲聖潤潤子常年同臺。這位李先生武功過人,據說10多個精壯小夥也難以敵對。這樣的人往往秉性剛直,很難屈人籬下,因此他也經常自己組班演戲,曾經籠絡過許多秦腔名流,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他領班很少成功,對此他很有思考,易俗社的成立對他啟發很大,因此在易俗社成立的同一年,他就效法之,成立了一個叫秦中社的秦腔戲班,並聘請他的恩師喬老二親自訓教。這是能見諸資料的最早效法西安易俗社的戲曲班社,可見這位老先生還是很有思想的一個人。秦中社雖然僅僅存在了3年,但是它由開始就非常注重培養人才,一次招生就是70多人,後來名重一時的就有毛金榮、史春華、畢玉堂(活周瑜)、王進寶、王庚寅(大淨王)、孟祥志、王豹娃、王雁娃、王許娃等人。民國5年(1915),蘇長泰組建長慶社,李金鳴毅然放棄自己的班社,以戲廂入股加入,由此李金鳴就一直就是長慶社(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西安三意社)的臺柱二花臉,因為他的存在,花臉大師張壽全基本就放棄二花,專工大花了,李金鳴民國14年(1925)在三意社病逝,終年六十歲。李金鳴塑造的王顏章已經是秦腔舞臺上的絕品,另外他還有耍牙功,咬牙功等技巧,造詣十分了得。李金鳴是清末民初西安秦腔舞臺上的一位著名的藝術家,活動家和教育家。
曾鑑堂(1871-1933)
秦腔演員,工旦角。又名玉桂,藝名一枝花。陝西三原縣人。趙傑民的高足。以演花旦出名,後也唱青衣、老旦。嗓子很好,唱作俱佳,唱腔圓潤流暢,動作乾淨利落。善演《慈雲魔》、《美人圖》、《哭殺場》、《玉堂春》、《富貴圖》、《無影簪》等戲,尤其出色的是《遊西湖》和《張公背張婆》。他在扮演慧娘救裴生時,動作快速旋轉,且無平閃燈照射,但觀眾眼裡好似眾多慧娘出現,足見表演之嫻熟,動作之幹練。《張公背張婆》乃一人要演兩個人物,演得自然逼真,深受觀眾的歡迎。王紹猷在《秦腔記聞》中贊道:「如鳳池春色,雅俗共賞。」辛亥革命後入西安榛苓社任教,何振中、常春燕、武振華等得其真傳。清末民初,應蘇長泰之邀,曾多次在長慶班演出,頗受觀眾的好評。1933年貧病交加,病逝在三原縣破廟中,終年六十二歲。
李雲亭:秦腔著名鬚生,西安易俗社著名老教練,有「麻子紅」的美譽
李雲亭(1872—1921)
清光緒年間秦腔著名鬚生。陝西戶縣秦渡鎮人,乳名修德子。幼年入西安東關「中和班」學藝,後加入「德勝班」,成為該班鬚生臺柱,人稱「十八紅」。因臉上有幾顆麻子,又稱「麻子紅」。李雲亭扮相端莊,百如冠玉,裝龍像龍,裝虎像虎。無海紗帽、道袍,盔甲紅臉。唱、做、念、打均能出類拔萃。尤其身架臺步,氣度軒昂,扮王則龍眉鳳,扮官則氣度不凡,深得其師潤潤子真傳。《無影簪》之蘇護,《美人圖》之介子推,《法門寺》之趙廉,《老轅門》之呂蒙正及《漏床筠》《破寧國》,唱白做打,處處生色。反串《高三上墳》妙趣橫生,形體傳神。拿手戲《折出》《逃國》《殺*》《廣宮圖》《破寧國》《寧武關》《大報仇》《八件衣》《霍光回府》等獨步劇壇,無人出其右。光緒末年入《玉成班》,與關中名旦陳雨農會作,更是珠聯璧合,相得蓋影。二人所演之《走雪》《周文送女》《傅楊爭親》《進宮背舌》《周仁順府》等達到至化境界,是公認的秦腔藝術珍品。在表演技巧方面,他在《折出》等戲中所用的「踏在綞」「蹲三子」「抖須」「唱場」「跌生」堪稱絕活。《秦腔紀聞》評論他「四場通透,神妙驚人,扣律傳聲,落月停雲。」民國元年應易德社聘請,任該社教練,為第一期學生排導《將相和》《開園圖》《卜式傳》《崖山淚》《爭座戰》《馬嵬驛》《蒙恬折出》以及外題材戲《泗林湖》《巴裡西燒瓷》等二十餘本新*劇目。使楊啟華、左醒民、田秦民、劉毓中、閆根國等深受教誨。民國四年(1915)入「榛苓社」任教,民國六年(1917)又受「長慶社」之聘,任演員兼教練。民國十年因病去世。可惜一代天才未能永年。進僅四十九歲。
李雲亭是清末民初最富有盛名的秦腔鬚生表演藝術家,他全面繼承了潤潤子的表演藝術和絕活兒,並有新的創造和發展,達到了形神兼備、以神取勝的藝術境界。封至模對他的表演藝術有較高的評價,他說:「李雲亭的戲曲表演法多宗潤潤子,但也有不少他個人的創造。如作戲的貼切細膩,纏綿爽朗,便更優於張派,還有憤慨時的抖須,只用三個指頭拈著須桃,一捏一抖,不偏不倚,不紊不亂,即飛向肩後,真是好看。後來的鬚生多仿而效之。留傳至今。還有心思不定、欲行而又止的腳踏三錘(即走前三步)忽而停止,又大方又飄逸又好看。《拆書》兄弟跪地午時眼巴巴我兄弟就要分散的喝場,向後一個跌坐,倘有不慎,便會將衣服坐破,但他早早的將寶劍插進後靠底下,在喝場時暗用寶劍將後靠肚往開一挑,遂即坐地,既輕便又好看,且不坐衣裳。諸如此類,在表演中找出多少竅門,難怪後輩都向他學習,實足為後世法。至嗓音亢爽,口頭有勁,足下利落,身上好看,人渭其天生良才。一對俊眼,兩道秀眉,通鼻梁、長臉膛,掛上須子特別起眼。無論靠把、官衣、道袍,箭衣,無論黑胡,白須,官員,平民,均著演之,稱天才焉。」王紹猷在《秦腔記聞》一書中贊道:「四場通秀,神妙驚人;扣律傳聲,落月停雲。」
張壽全(1873-1938)
秦腔演員,工淨角。俗稱假科兒。陝西長安人,清光緒末年,先在德盛班演出,後搭入陳雨農的王慶班,是秦中老一輩馳名的淨角演員,《殺船》、《搜杯》等戲,尤為見長。三意社成立後,即在該社演出數十年,直到逝世。他的戲路很寬,能演以念白為主的《甘露寺》,以唱工為主的《鍘美案》、《鍘郭槐》,以架子為主的《破寧國》、《玉虎墜》等戲,演出時精神煥發,無美不備,年逾花甲,猶無老態。正如姚鼎銘在回憶時所說:「他演包公,坐在轎裡,一出場亮相,一不甩袖,二不整冠,只是用雙手攏著帶,更顯其持重莊嚴。」王紹猷在《秦腔記聞》中贊日:「狂風怒吼,雷電交鳴,三峽波濤,河嶽聲靈。」為秦腔淨角一代名師,現留有百代公司錄音數盤,其中有《鍘美案》、《鍘郭槐》等劇目。1938年在西安三意社病故,終年六十五歲。
劉立傑(1874—1935)
清光緒年間秦腔著名鬚生。字子英,藝名「木匠紅」,陝西臨潼雨金人。幼年曾入私塾讀書,15歲到涇陽縣學木匠手藝。因酷愛秦腔,嗓音又佳,22歲時(光緒二十二年,1986)終於入臨潼縣「魁盛班」(後改名「華清班」)學戲,工鬚生,人稱「木運紅」。
劉立傑身材適中,扮相儒雅,氣度安嫻。嗓音清亮,金聲玉振。唱腔渾厚甜潤,清逸綿遠。吐字清晰,中氣充沛,字正腔園。適宜安工老生。最擅以唱工為主的王帽戲,袍帶戲。常演劇目如《八義圖》《李陵碑》《走雪山》《讓都城》《忠保國》《鐵連花》《鐵連花》《日月圖》《乾隆讓位》《周文送女》等,開口則滿宮滿調,激昂悠揚,韻味無窮。他的著名唱段,像《八義圖》程嬰的「辛喜的今夜晚風清月朗」,《李陵碑》楊業的「老楊業來淚滴血」,《激友》中張儀的「我的志氣比天高」等等,都是被觀眾普遍被傳唱,後輩藝人所繼承的精彩唱腔。他串演的《黃河陣》之燃燈道人,《國士橋》之豫讓,本應由淨角應工,經他串演,便創立了由鬚生勾臉演唱的規範,成為秦腔舞臺上的一種特色。光緒末年加入「玉成班」,繼李雲亭之後,與陳雨農合作演出,如《走雪》《周文送女》等劇,都是秦腔舞臺上的精品之作。
辛亥革命後,曾在「榛苓社」任教。民國四年(1915)應易俗社聘任為教練。給學生排戲,注重分的劇情。先給學生講解人物性格,然後才進行技術排練。他排導的新創劇目的《中牟摘印》《魯相拔葵》《賀家墳》《暗獄天》《艾孝子》《榛棰換娃》《銀蠟臺》《文山殉國》等。民國十三年(1924)辭掉易傳社的職任,在三原縣自組「秦中社」(後改「新聲社」)。他一生培養了學生不下百應,其中成名成家的有耿善民,劉毓中、劉易平、崔曉中、湯秉中、王斌秦、王應中、惠省秦、姜*秦等人。到晚年他黨政軍經常在舞臺上露演,嗓音亦然宏朗,臺步穩健如舊。民國二十三年,甘肅省慕名,用飛機接至蘭州演出,雖年逾花甲,卻仍然轟動全城。次年在西安病故。
黨甘亭:著名秦腔旦角,西安易俗社著名教練。
黨甘亭(1880——1931)
清光緒年間秦腔著名旦角。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兒。陝西三原人,幼年跟隆*子學藝,11歲登臺即名震關中。"舉止活潑、表演精工、為當時童伶之冠「,人稱「胎裡紅」。工花旦和刀馬旦。關於觀察生活,模擬婦女惟妙惟肖。拿手戲有《慈雲庵》《反延安》《雙陽追夫》《雙合印》《金鐘罩》《進妲己》《陰陽配》《遊西湖》等。光緒二十年(1896)三原解元陳伯潤寫有《群兒贊》一篇,對其扮相,唱腔,表演,拿手戲以及觀眾反映,備加讚揚。民國元年易俗社成立後被聘為教練。除1927年應邀為「五俗社」工作一年多外,後來生都是在易俗社渡過的。經他培養的學生有劉箴俗、劉迪民、張秀民、釋玉華、王天民以及李正敏,都成為秦腔名流。他排導的戲為《青梅傳》《仇大娘》《燕山恨》《雙詩帕》《飛虹橋》《戰袍緣》《燕子箴》等。折戲有《櫃中緣》《小姑賢》《鳳凰巔》《八字案》《惜花記》《若耶溪》等。大家是易俗社的傳世之作,長期保留在舞臺上。他排導的戲多有創新的唱腔,體現了他的表演和音樂才能。易俗社的《藺明板告書》中稱讚他:「其為戲也,細膩熨貼,無微不至,又獨自創新調,青出於藍,訓練學生,尤其物長。」
陳雨農:秦腔著名旦角,西安易俗社著名教練,有「秦腔王瑤琴」之美譽。
陳雨農(1880——1942)
清光緒年間秦腔著名旦角演員。名嘉訓,號雨農,乳名德兒。西安市人。幼時就讀私塾,貧輟學轉而學設。因酷愛戲曲,背著家人私自到臨潼入「華清班」學藝。工花旦、青衣。成名後,聯合李雲亭,張壽全、聶金銘、李鴻斌、屈景益、王果兒、郭長秀、白菜心等當時名角,組織「王慶班」,自任班長。陳雨家演戲唱腔圓潤,託腔平穩。表演講究分寸。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很重視研究角色,分析劇情,講究人物創造。不拘陳規,時有創新。所以深受觀眾歡迎,成為光、宣年間「關中第一名旦」。光緒、宣統間關中民謠有:「快走別歇,去看德兒的《走雪》,」「快跑快跑,去看德兒的《皇姑打朝》」!可見他在觀眾中的深刻影響。書局印他拿手戲劇本,都要印他的名字,為《德娃走雪》之類,就能廣泛銷路。
光緒年間,當陳雨農還臨潼學戲、演戲的時候,與當時在臨潼教書的孫仁玉先生就有交往。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孫仁玉與李桐軒發啟組織易俗社時,邀請陳雨農加盟,陳慨然應允,並毅然解散自己的「玉成班」,放棄豐厚的經濟收入,攜帶價值數百金的全副戲箱,無償捐贈易俗社,與諸先生攜手創業。在易俗社他擔任教練長(相當總導演),每月只拿微薄的24元工薪。全身心地為這一新型戲曲革命團體貢獻力量。他執教的學生極多,後來都成為西北多地劇團的骨幹。其中劉箴俗、劉迪民、劉毓中、馬平民、沈和中、王天民等還成為群眾以公的秦腔大師。他親自導演的新創作劇目,大小約三百餘本。對秦腔的唱腔、表演、服裝、化妝都有較大的革新和發展。有人把他對秦腔改革的貢獻,比作京劇的王瑤卿。
王文鵬(1884—1953)
民國時期秦腔著名鬚生。陝西長安縣黃良鎮人,乳名雙喜子。十歲起入私塾讀書五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十六歲時入縣安縣馬臺鎮鴻「泰科班」學戲,習老旦兼小丑。光緒二十九年,搭「四川紅」吳正商的戲班,在各地流動演出。王文鵬自動聲音洪亮,唱工頗佳,又有虛心好學,覺得班內同行愛戴。該班鬚生賴賴因患嚴重胃病經常輟演,王文鵬便代替演出。時間越長,學戲日多,且又受觀眾歡迎,索性就改唱鬚生。民國五年(1916)搭入「長慶社」(後改「三意」),他的拿手戲《葫蘆峪》等深受觀眾觀眾歡迎,上座甚佳,逐漸成為該社的鬚生臺柱。蘭州戲班慕其名,邀請去與十二紅(旦)麻子紅(郗德育,鬚生)劉金榮(生)陳鏡民(旦)等同臺獻藝,轟動蘭州。此後,他便經常去蘭州演出。在他出外演出期間,三意社不忘他對該社的貢獻,仍按月供養他在西安的家屬,給予關懷照顧。而他也感激三意社的恩情,每回西安必然仍在三意社搭班演出。
王文鵬久走江湖,能戲甚多,一生能演六十餘本戲,最拿手的戲有《葫蘆峪》《洪羊峪》《五子魁》《金沙灘》《俘金牌》《轅門斬子》等久負盛名。尤其是《轅門》和《葫蘆峪》中的幾大板唱腔,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民諺有「雙喜子活孔明,古往今來再不能」。封至模評論說:「適首大板亂彈,或撂板,耍腔的地方,確能給人以淋漓盡致,輕鬆愉快的美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對他十分關懷,1950年西北文化部派專人對他慰問,並多次贈送慰問金。他自己雖精神不佳,氣喘難支。但為報答黨和政府的關懷,鼓起勁來爭取登臺演出。1951年夏季,為了保留他的藝術,對他的《轅門斬子》《金沙灘》《葫蘆峪》作了錄音。1953年去逝,享年七十歲。
田德年(1889—1978)
秦腔著名大淨。陝西長安縣甘河人。自幼父母雙亡,姐弟二人相依為命。為求生路,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入郭杜鎮香積寺「德慶班」學藝。初習小生,因嗓子倒倉被淘汰回家。一旦在井邊打水,偶喊一聲,不料噪音復出,大喜過望。遂每日對井淘聲,終於煉成了一副滿宮滿調的大噪子。於是又重回戲班,改習花臉。民國十年(1921),因箱主敗落,戲班解散,只得到鹹陽、涇陽及甘肅平涼等地搭班。1928年聯合陳景民創辦了「新興社」,田德年任社長。因他的花臉出眾,戲班也曾紅火一時。不久陳景民與他分手,戲班無法維持,只好散班。從1944到1951年田德年奔波於平涼、武威、張掖、酒泉、蘭州、寧夏等西北各地,足跡遍及陝西、甘、寧等許多戲班。就這樣苦熬過三十餘年。1952年被吸收進西北演出團,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與何振中、劉易平會演《二進宮》受到好評。隨後受馬健翎聘任他到西北戲曲研究院演出並任教。1956年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戲曲會演,在《遊西湖》中飾演賈似道,獲演員一等獎。1959年又參加西北五省(區)戲劇會演,又獲演員二等獎。1962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被選為陝西第二屆人大代表,西安市政協第二屆委員。又被吸收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田德年會戲甚多,可演折戲、本戲一百餘出,《三闖轅門》中的張飛,《玉虎墜》中的馬武、《斬單童》中的單童、《苟家灘》中的王彥章、《於讓剁袍》中的於讓、《黃河陣》中的黑虎、《八義圖》中的屠岸賈、《白叮本》中程咬金、《抱琵琶》中的王延齡、《紅梅閣》中的賈似道等,個個都能演得栩栩如生。他尤擅包公戲,扮《鍘美案》、《打龍袍》、《八件衣》、《赤桑鎮》、《打鸞駕》等戲中的包公,各具特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到1959年,兩次隨陝西戲曲演出團赴京演出並巡迴江南十三省,名聲大震,粗獷火爆的秦腔花臉表演,引起大江南北觀者的讚賞。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賀龍、陳毅、鄧子恢、薄一波、習仲勳、謝覺哉等登臺祝賀。周揚、田漢、曹禺、歐陽予倩、梅蘭芳、馬連良、荀慧生、袁世海等名家亦稱讚他的花臉演法「很上味」。田德年治藝嚴謹,平易近人,樂於提攜後學。五十年代被選為陝西省第二屆人民代表,西安市第二屆政協委員。196Z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七十六歲)退休。1978年8月27日病逝於西安,享年八十九歲。田德年演出的劇目有三百餘本。拿手戲有《鍘鎂案》《白叮本》《黃河陣》《斬單童》《玉虎墜》等數十本之多。塑造了眾多的舞臺藝術形象,為徐彥昭、馬武、張飛、單童、王彥章、黑虎、尉遲恭、常遇春、包丞等,個個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特別是包公戲更見檀長。在《鍘鎂案》《打龍袍》《八件衣》《異桑鎮》《打鑾駕》等戲中,各具特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數十年間,譽滿三秦,獨領風騷。
田德年的唱腔,「剛中有柔、柔中寓情,情中含巧,巧中出戲」。他吐字清晰,緩急適當,聲律規範,韻味無窮。他演唱方法講究,虛實結合,抑揚頓挫,四聲分明;以氣打字,以字帶聲,以聲傳神。秦腔花臉新特有的將音、堂音、傲音、罡音他都能學適當,運用自如。他的高間明亮甜潤,中音渾厚寬壯,低音共鳴有力。總之,他的唱腔高亢、柔潤、激越、嚴謹、飽滿、純樸、豪邁、深情,能使人覺得繞梁不絕。由於他的發聲以丹田為主,輔以鼻腔惱腔共鳴,加上他善運氣、換氣,或借字換字,或明換暗偷,保證了氣息充盈,毫無滯礙。而且在唱法上不固守古法,善創新調。所以,他所唱腔調絕妙獨特,旁人莫及。絕無一般在花臉那種發聲靠喉、乾嚎硬吼,聲嘶力竭的毛病。
1958年和1959年陝西省演出團兩次進京匯報演出,以及隨後又巡迴江南十三省演出,田德年粗獷火爆富有分寸的秦腔花臉表演,頗受各地觀眾讚譽。當年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鄧子恢、張一波、習仲勁、謝覺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周楊、田漢、曹禺、歐陽予倩、梅蘭芒、馬連良、荀慧生、素興海等文界領和專家,都稱讚他的秦腔花臉「很上味」。田德年不僅治藝嚴謹,而且為人謙和、平易近人,從不以名家自踞。對於晚輩後學,也是關懷提攜,愛護備至。不愧為半個世紀來德藝馨的秦腔花臉藝術大師。
晉福長(1890——1965)
現在秦腔名醜。陝西長安縣人。早年家貧,幼年雙親俱喪,四歲起就乞討渡生。民國初年入「長慶社」學藝,與閆國斌、劉光華、王祿林等同科。出科後即在「三意社」效力。後來又在關中各地搭班謀生。晉福長專演各種小丑,以「說」見長,尤善快板,口齒伶俐,詼諧幽默,風趣橫生,常能博得滿堂喝彩,素有「滑稽大王」之稱。他的《捉鵪鶉》《楊三小》是拿手絕活,演到哪裡紅到哪裡,《鴻鸞禧》之金松,《玉堂春》之崇公道,亦為人稱道。他不僅善「說」,而且能「唱」,天生一副好嗓子,能唱好多劇種。他與安鴻印合作唱《殺狗》,贏得三秦觀眾讚譽。1952年被接到西安,化俗社養老,結束了大半生的漂泊生涯,災度晚年。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觀摩演大會上,以《捉鵪鶉》獲得大會獎狀。1956年病逝。
劉迪民(1891——1945)
陝西現代秦腔著名旦角演員,原籍湖北鄖陽,生長於長安。易俗社第一期乙班學生,易俗社早期的主要演員。工花旦、青衣。拿手戲有《殺仇》《揭墓》《呂四娘》《毀桃娘》《奪錦樓》《韓寶英》等。尤其是在《頤和圓》中飾演的慈禧太后,氣象嚴毅,恰為其人。1921年去武漢演出。1932和1937年兩次赴北平演出都受到觀眾和行家好評。後來主要從事教練和導演工作,成為教練長陳雨農的得力助手。為易俗社後期學生的培訓多有貢獻。王紹猷在《秦腔紀聞》中評論說:「學有根底,標準典型,登場獻技、雞群鶴鳴」。
楊金聲(1896——1966)
民國時期著名秦腔青衣旦角。陝西長安縣人。幼年入長安「清化社」學藝,光緒三十年前後,插入「德慶班」,與田德年,王德孝等為同科師兄弟。民國後,入「三意社」,與王文鵬、和家彥、陸順子等同臺演出。楊金聲的嗓了不算堪佳,然而吐字真切,唱腔委婉。表演質樸,感情熾然,最擅長悲劇。代表劇目有《抱大鬥》《壓發》《四賢冊》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應聘在西安「尚友社」任教。1956年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得獎狀。1962年參加西安名老藝人,戲劇演出《四賢冊》,深受好評。1966年病逝。
劉毓中(1896—1982)
現代秦腔藝術大師,工鬚生。字秀山,陝西臨潼雨金鎮人。自幼務農,十四歲時曾在雨金鎮某雜貨鋪當學徒。因受其父劉立傑(木匠紅)的藝術薰陶,酷愛秦腔。民國六年(1917),十六歲時考入陝西易傳社,為該社第一期學生。當時由於他年歲已大,筋骨硬,嗓子也不算好,不被重視,只能演院公,衙役之類的配角。但他暗下決心,刻苦磨練,以勤補拙,用「人以十回,已以百回」的毅力練功。排不上角色愴以偷經學藝的方法,自練自學。他趁他父親劉立傑給傅腥民排演《賣畫劈門》之際,學會了《賣畫劈門》;趁著名鬚生教練李雲亭教學之際,學會了李雲亭的拿手戲《折書》《逃國》《殺驛》《探監》《寧武關》等戲。一次社裡掛牌演出《寧武關》,應醒民因故誤場,他自告奮勇化妝代演。固他從未正式扮過此劇,人們為他捏著一把汗,而他早已偷學到手,熟記在心。登場後,不慌不亂,熟練自如。教練長陳雨農在臺下大為驚奇,帶頭鼓掌,稱他是「膽大紅」。鬚生教練李雲亭更是讚許有加,遺憾自己以前沒有發現這個人才。隨即把他列為重點。主角戲接踵而來。讓他飾演《周仁回府》的周仁,《霍光回府》的霍光,《韓寶英》的石達開,《雙詩帕》的李白等。由於他年齡稍大,有一定文化,理解力強,所以一個個角色,他都能勝有餘。一下子從「竹根」演員成了臺柱,獨步一時,令人刮目。
劉毓中的唱腔,寬宏深厚。酣暢淋漓,滿宮滿調,感染力極強。尤擅以大段哭音亂彈震懾觀眾觀眾心靈。他的做派,灑脫大方,身架臺步規範,搖頭,擺須,顫身,甩袖無不稱善。他的戲路寬闊,文武鬚生兼備。尤擅衰派老生,被譽為秦腔鬚生「泰鬥」。一生唱過一百餘本本戲,被人稱道的精品戲,不下二十餘出。他塑造了眾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烙碗計》的劉子明,《賣畫劈門》的白茂林,《大報仇》的劉備,《八義圖》的程嬰,《南天門》的曹福,《周文送女》的周文,《三滴血》的周仁瑞,《春秋筆》的吳承恩,《寧武關》的周遇吉,《出棠邑》的伍員,《串龍珠》的徐達。還有小生戲《周仁回府》之周仁等等,及手無不稱絕。他的正生戲、小生戲、紅生戲各有獨到之處。在《韓寶英》中石達開在「嶽敗大渡河」一場中,他繼承秦腔傳統靠甲技巧的同時,吸收一些京劇武打,融為一體為秦腔鬚生武打技巧創出新路;在《殷桃娘》中飾演楚霜王項羽,運用紅生行當特點,吸收花臉的唱念、功架和化妝、服飾及鬢口,進行大膽創新,取得成功,曾獲「活霸王」之譽。晚年所演的悲劇,更是爐火純青。他的《賣畫劈門》在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榮獲表演一等獎;他飾演的《遊龜山》的胡彥,在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他演的現代戲《紅梅巔》,在1964年西安市現代戲會演中獲表演一等獎。秦腔電影藝術片《三滴血》中飾演的周仁瑞,曾在1958、1959兩度進京匯報和十三省的巡迴演出中,處處都受到讚譽。
劉毓中一生對藝術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不僅發展了秦腔鬚生行當的表演藝術,而且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深受廣大觀眾的愛戴和讚揚。全國許多藝術大師對他的表演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梅蘭芳為他題詞:「繼承義師的優良傳統,發展秦腔的表演藝術」。歐陽予倩為他題詩:「漢上*高藝,重逢州六手,當時愁霧裡,今日百花前……秦聲動京邑,古豔呈新妍。」荀慧生曾兩次為他作畫,與連良稱他為「衰派老一絕」。他的表演藝術極大地影響著同行和晚輩,在秦腔藝術界獨領風騷七十餘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戲曲曲藝辭典》列有他的條目;《中國戲曲聲·陝西卷》《陝西省戲劇聲》《西安市戲劇志》均為他撰寫了專傳。
劉毓中一生在堅持舞臺演出實踐的同時,還以極大精力進行藝術教育,他先後創辦過「秦鍾社」、「新聲社」,還給「曉鍾劇校」「陝西劇專」任教,培養了大批後趙之秀,門下弟子遍及秦隴和西北各地,是一位行內公認的法藝雙馨的一代宗師。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政協陝西分會顧問、西安市文聯副主席以及西安易傳社副社長、藝術顧問等職。1981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為他舞臺生活70周年舉行慶祝會,省市領導和文藝界代表以及全國各地同行300餘人參加茶話會座談會。他的子弟們從各地歸來,聯合演出了他所傳授的代表劇目。已活85歲高齡的劉毓老還登臺演出了《祭靈》《路遇》《韓寶英》等拿手好戲,連續6場觀眾暴漏,省政協、市文聯、省市文化局還聯合出版了《慶祝秦腔表演藝術家劉毓中舞臺生活70周年專刊》。1982年8月14日病逝,終86歲。
毛金榮(1896—1937)
衰派老生是秦腔藝術中的奇葩,這個行當是由二黃學習而得的,最早出名的戲有『走雪』,『賣畫劈門』,『機房訓子』等,這些戲至今仍然是秦腔舞臺上的常演劇目。後來毛金榮以一出『烙碗計』給這個行當打造了又一個經典,他也以這齣戲把秦腔衰派老生行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毛金榮是西安市灞橋毛河灣人,1896年出生。由於早年喪父,小金榮自幼以乞討為生,飽受艱難。到了民國2年的時候,秦腔名花臉李金鳴在灞橋新築鎮開辦秦腔班社秦中社,為了餬口,毛金榮就參加了這個班社,學習秦腔鬚生藝術。進入秦中社的毛金榮由於天賦聰慧,訓練刻苦,加上一副得天獨厚的嗓子,所以很受李金鳴的器重,由於喬老先生教授得法,李金鳴見多識廣,一年過後,毛金榮在灞橋鎮初次登臺就連續主演了三天兩晚,一時觀者如潮,由此一顆秦腔巨星冉冉升起。李金鳴進入三意社後,毛金榮也隨之加入,這裡名家薈粹,他一時眼界大開,藝術水平提高很快。毛金榮的成長被他的族叔毛子良看在眼裡,民國8年(1919)毛子良組建正俗社時,就拉毛金榮加入了。在正俗社,著名著名老藝人高天喜給他親傳了衰派老生戲『烙碗計』。『烙碗計』這齣戲西安秦腔本來沒有,系高天喜先生由甘肅帶回在西安首演。高先生表演造詣絕頂,但是嗓音略輸與人,而毛金榮嗓音過人,加上高老先生的用心教誨,很快他的這齣戲就獨步西安了,而高天喜先生此後也就不再演出這齣戲了。當時在西安有這樣的戲諺『毛金榮『烙碗計』,登峰造極無人敵』。特別是劉子明出場的一句『大雪兒不住地紛紛下』,一時臺下哭成一片。據王秉信回憶,一次毛金榮在長安子午演出這齣戲,臺下竟然有人說,不要演了,小心把人難過死著』。另外他還學習了高老先生的『重耳走國』,由此他的哨子功同高老先生齊名西安,而他的唱腔更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由於正俗社的經營一直不能正常,加上對易俗社的戲風不太贊成,民國13年(1924)毛金榮離開正俗社,在灞橋新築組建了一個通俗社。同他的老師一樣,毛金榮也很注重人才的培養,也是首次招生70多人,後又招生兩批,共計200多人,後來出名的有王秉俗,李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尤其是本隨木匠紅劉立傑學藝的韓崇喜(1900---1953),不惜離開本師,慕名拜於毛金榮門下,韓氏也是毛金榮藝術的主要繼承者。通俗社開辦還請來了名重西安的王文朋,王庚寅,楊金聲,何振中,沈和中,車雲亭等人。正俗社屬於流動演出,以長安為中心,幾乎演遍了關中中東部。這個時期,如果說易俗社,三意社,正俗社以西安為主要陣地的話,在西安城外最為百姓們擁護的就是毛金榮和他的通俗社了。民國18年(1929),關中遭年饉,毛金榮無奈率社到蘭州演出,在當時麻子紅郗德育的底盤硬是打下了自己的天下。只是因為各種原因,王文朋,何振中,王庚寅,沈和中等人離開了通俗社,一時班社難以維持,毛金榮只得返回西安。民國20年(1931)毛金榮在三原重新組社,名之為新民社,這是關中最早的新民社,由於其影響,後來一些班社也經常用這個名稱,比如王煥章,李桂芳,焦茹,黃金華等人都組建過新民社。毛金榮新民社主要演員就是他和韓崇喜,韓啟民等人。蘭州之行,毛金榮見識再增,這個時候他的藝術已經徹底成熟,尤其是『烙碗計』,『重耳走國』,『轅門斬子』,『出棠邑』等戲都已經完全步入秦腔絕品的行列了,他也壯志滿滿地想在西安發展,怎奈時局不佳,他個人財力有限,始終不能成功。這樣他最後還是回到了最擁護他的農村演出,雖然拼命演出,可是經濟狀況一直不見好轉,毛金榮就在這樣的掙扎中挨到了民國36年(1937),終於一病不起,他連同他的新民社從此就成了歷史中的回憶。
毛金榮的藝術成就很高,黑須足以同名重西安的和家彥媲美,衰派白須獨步甘陝,次後再無人可以望其向背。毛金榮表演繼承了秦腔火暴激烈的傳統,據說他演出『拆書』,由於情緒激動,一折戲光凳子就換了五把!加上他基本功紮實,哨子髯口臺架步法都是當時的一流水準,這就給他耍噱頭創造了基礎,因此他的戲在農村具有一呼百擁的效果,無人可以抗衡;毛金榮的嗓音清涼有力,不帶絲毫的毛刺,高音如懸空中,低音沁人心脾,加上他實打實的滿口腔,往往一腔就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樣的藝術效果就決定了他很有觀眾緣;毛金榮能戲多多,加上他天賦高,善於琢磨,他塑造的人物就能給人留下深刻影響。毛金榮的衰派老生戲值得認真研究。
進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懷念秦腔衰派大師,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秦腔活動家毛金榮先生。
馬平民(1898——1946)
民國時期秦腔名醜。小名平兒,號和亭。陝西永壽縣人。1913年入易俗社,學習丑角。以文丑見長,紗帽、幅巾、草笠、斜衣、時裝和丑旦,門門精彩。因其為人善良,性格溫文爾雅,舉止彬彬有禮,人們以「 馬博士」稱呼。馬平民能戲近百出,塑造過眾多的藝術形象,如《蝴蝶杯》中的董威,《群英會》中的蔣幹,《庚娘傳》的楊董賊,《玉虎隊》中的賀其卷並丫環,《看女》的任嚴氏,《送親饋禮》中的農村媽媽,《三知己》中的周延入等都能演得栩栩如生、性格各異。他能根據各種角色,表演出各種人物的個性。而且能獨出心裁,不固襲舊套,常常道出幾句冷雋或輕俏的語言,引人會心發笑。尤其是《蝴蝶杯》的董威和《蔣幹盜書》,神情活現,舉止大方,為歷來丑角所未夢見。易俗社沒有專門的丑角教練,只有聶大少、民國初年曾在易俗社暫補演出,對蘇牖民和他有過一段陶冶。其後,全憑自己刻苦學習,廣泛借鑑。他聰明睿智,善於模仿,具有極強的表現能力。他的《送親演禮》是模仿京劇票友李遊鶴的《蔣幹盜書》,雖是楊問俗排練,經他一演,便成了他的「絕活」。王紹猷贊他:「詼諧百出,方巾模範,從容滑稽,百觀不厭」。
和家彥(1898—1943)
民國時期著名秦腔鬚生。陝西西安人。「榛苓社」學生。是「麻子紅」李雲亭的得意門生。其颱風舉止酷似「麻子紅」。為「榛苓社」四大鬚生之一。參加「三意社」為該鬚生臺柱。民國二十二年(1933)受陳景民邀請在蘭州「新興社」演戲,轟動全城。1937年「三意社」發生分社風波,許多名演員和優秀學生離社。就在該社困難時期,他毅然由蘭州回到西安,幫助「三意社」苦渡難關。和家彥知幼得名師傳授,其表演凝重大方,瀟灑優美。身如臺步之佳,當時無出其右者。雖嗓間稍遜,但有「二音」《殺驛》《放飯》《走雪》《釋放》《劈門》《烙碗計》《廣寒圖》等,唱做無不俱佳。《折書》中的「踏三錘」激情奔放,《太和城》打碗獨顯絕技。尤其《放飯》等戲中的慢板拉腔,直能沁人心脾。何家彥的紅生戲也很出色,《出五關》《桃袍》《古城會》以及《破寧國》都十分精彩,堪稱文武不擋的鬚生高手。另外,何家彥還有反串丑角的本領,他演的《王家坡·鬧窯》滑稽潮笑,輕快活潑,情趣無限,為娛樂*品。王紹猷贊他:「已入化境,或諧或*,聲名溢彰。」1943年病逝西安,年僅45歲。
湯滌俗(1900——1967)
民國時期著名秦腔丑角,陝西扶風絳帳人。陝西易俗社第在期學生,師承聶大少、工醜兼彩旦。代表劇目有《白先生看病》、《草卦騙人》、《枯楊枯》等。他在《大孝傳》中塑造的鼙叟、《頤和園。中塑造的李蓮英,形神畢肖,真實動人;在《櫃中緣》中塑造的淘氣,《盜虎符》中塑造的棒棰,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他的唱腔多有創造,弦上弦下行腔,高低自若,唱中加詞,說唱結合。尤擅快板,字句清朗,頓挫有致。他說的《解放臺灣》,堪稱絕妙。表演方面他的「冷眼」「活眉」「翹髮辮」是獨創特技。他與蘇牖民,馬平民被同行和觀眾稱「酥麻糖」(蘇、馬、湯)。湯滌俗文化造詣較高,歷任易俗社新生之數學教員,他還寫有《舞臺上不能沒有丑角》的專業文章。生前為西安市政協委員。1967年病逝,終年67歲。
劉光華(1901—1981)
藍田縣關帝村人,集義社(尚友社)主要創始人,著名戲劇活動家,教育家,表演藝術家(1901年10月10日至1981年10月28日)。1915年於「長慶班」(後改名為「三意社」)學藝,1938年6月為追求自己的理想,同十六位同道學友創建集義社(後改名為「尚友社」,秦腔一團)。歷任社長、副社長(兼訓練班主任)、副團長、顧問等職。一生創造過許多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其代表作有《水漫金山》的白素貞;《遊園逼宮》的太后;《鍘美案》的秦香蓮;《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五典坡》的王寶釧等,至今為人讚不絕口。尤其他首次將「出手」帶進秦腔舞臺,把秦腔武戲推向更加完美的境地。在藝術教育方面,他注重人才的培養,堅持因材施教。由他主持招收培養的七期學生中,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為本社藝術不斷趨向完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曾被人民政府授予戲劇活動家的光榮稱號。
沈和中在民國時期的《三知己》演出劇照
沈和中(1902——1966)
民國時期和五六十年秦腔著名文武小生。陝西鹹陽人。陝西易俗社第一期學生。啟蒙老師為唐虎臣。1921——1922年俗社在武漢公演時期,轟動江漢。他與劉箴俗、劉迪民、路司易、蘇牖民、馬平民被稱為「易俗六君子」。在武漢的首場演了就是他與劉箴俗的《女大王》,二人珠聯壁保,天造地設,大放光彩。隨後,飾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俠肝義膽,瀟灑英俊。《青梅傳》的張方受,光明磊落,令人欽敬;《玉鏡臺》的溫嶠,說白雄偉,發人深省;《殷桃娘》的轉信,令觀眾精神振奮。飾演《獨木關》的「*桃安殿寶」,不僅嗓音洪亮,而且刀馬超群,武漢的報紙上。武漢歸業,不久離社,曾赴蘭州搭班演出。1928的6月西安反日同盟會遊藝募捐,秦腔界名流陳雨家、劉立傑、蘇牖民、王天民等紛紛獻藝,沈和中和劉毓中合演《黃鶴樓》被觀眾稱絕。隨後,又搭入蘭州「新興社」演出。1937年在蘭領頭組織成立了「中興社」,汲納了當時在蘭的許多秦腔名流,如旦角樓英傑、韓啟民、孫天民;演生郗德育、王天培、王振居;花臉惠醒秦,丑角蘇牖民、大麻子等。行當齊全,陣容強大。初期公演,轟動全城。後因日本飛機轟炸,城內不準演出,只得到臨逃等外縣巡迴,加上不善經營。維持到1939年只好忍痛散班。1942年到平涼,先搭「聚義社」,後入「平樂社」。1946年加入「猛進劇團」。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參加甘肅省文工團。1952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1956年被任命為甘肅省秦劇團團長。
沈和中先天條件甚佳,扮相俊美,身材修和,嗓音寬厚,吐字清晰,做派大方。對藝術摯著追求,經常鑽研京劇、眉胡等兄弟劇種,豐富自己的表演演員。正式戲為《韓寶英》的石達開,《遊龜山》的田雲山,《烈火揚州》的李庭之,《滿江紅》的嶽飛;老生戲為《三滴血》的周仁瑞,《四進士》的守士傑;貧生戲如《坐窯》的呂蒙正,《激友》的張僅等,真是裝誰像誰。甚多醜角戲《紅鸞禧》裡的金松,他都演得會聲會色,精彩異常。至於*尾生如周瑜、呂布等更英武瀟灑,大氣磅礴。1962年易俗社50周年紀念活動時,他與劉毓中、王秉中再度全作演出《黃鶴樓》,與孫省合作演出《轅門射戟》,又一次震撼了西安的同行和觀眾,大家一致稱讚:「雖年逾花甲。「活周瑜」不減當年」。1966年病逝,終年66歲。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傳遞友誼
如何分享:點擊右上角的【…】→【分享到朋友圈】,讓你的朋友也能開卷有益!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本文左下角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