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的秦腔人生

2021-02-23 口述寧夏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甘肅,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甘、寧、青、新等地。

這裡的人又把演奏秦腔戲稱為「高臺勸化」,男女老少不但從古戲中得到娛樂,同時也受到忠、孝、仁、義、勇等傳統文化的薰陶教育。

可以說,西北人自幼即受到秦腔浸染,就連山裡的放羊娃也能吼幾句:「焦贊傳孟良稟,大娘來到,」聽到的人會隔崖立刻發出回聲響應。

清末甘軍統帥董福祥(1840—1908)幼時生活在固原王朝山牧羊,就是在秦腔的吼聲中長大的:像《殺廟》、《轅門斬子》、《斬單童》等折子戲,更為其痴迷終身。

董福祥深知自己讀書少,故在其四十載戎馬生涯中,廣為羅致讀書人為他講三國、水滸、張騫、班超及歷史人物故事,特別是隋唐英雄傳中瓦崗好漢的忠義行為,對董影響最深,而沒有這種氣概,就很難統帥千軍萬馬。

董同鄉搭當張俊多謀善斷,四大智囊安維竣、白遇道、王世相、王學伊皆晚清才俊,終身追隨不離不棄。

大西北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秦腔。

在這裡,居住分散的人們被縱橫交錯的黃土山峰溝谷梁峁坡臺分割包圍,只有靠大聲呼喊放喉高歌,才能傳達聲音抒發情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裡的個性。

董福祥活命做官,緣於秦腔。

清同治初(1862),朝政腐敗,一時烽火遍甘涼。固原州人董福祥聚眾十餘萬,起事反清,被湘軍大將劉松山圍困於鎮靖堡(靖邊)擒獲。

五花大綁押至左宗棠中軍帳,尚昂首挺胸,其勢凜凜然不可犯。

幕僚或曰殺之,或曰活之,莫衷一是。實則,左知董桀驁不馴,殺意已決。

刀斧手裸其衣衫,散其髮辮,董虯髯倒豎,目怒裂眥,精氣不敗,睥晲清軍萬千將士如草芥。臨刑,高吼秦腔《斬單童》從容赴死:「呼喝一聲綁帳外,不由得豪傑淚下來。雄信本是奇男子,昂頭闊步向前邁。某單人獨馬把唐營踩,直殺得兒郎痛悲哀。劍棄荒郊血成海,屍骨堆山無處埋。小唐童被某把膽嚇壞,馬踏五營誰敢來?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惱瓦崗眾英才。想當年一個個曾結拜,誓死不到唐營來。到今日委曲求全頭冠戴,俯首稱臣該不該?高官厚祿某不愛,情願一死赴陰臺。刀斧手押爺法場外,等一等小唐兒祭奠我來!」

董福祥「身體壯大,發聲如雷,」直唱得脖子上青筋畢露,如痴如醉,老腔高亢嘹亮,像一根伸到了雲端的竹竿,曲終收聲,氣定神閒。

操刀手面有懼色,莫敢仰視。

左宗棠亦為之震,急離座降階,親為鬆綁。

賜酒言:「特為將軍壓驚耳。」遂為其用,所部整編為「董字三營」,隨湘軍出塞西徵,收復新疆後,獨立成軍,即近代史上顯赫一時的甘軍。

光緒元年(1875),大軍出關,首戰天山,董部陣前齊吼秦腔,聲若雷動電閃,勢同天塌地陷,福祥率卒先登,敵人聞聲披靡,由是董軍名震西域。

董福祥

相傳董福祥本人喜扮花臉銅錘,其結義兄弟甘軍名將張俊擅長板胡,李雙良偏愛擊鼓鑔鈸。

甘軍在陝甘地區招募兵勇時,專挑選身材高大、會唱秦腔花兒者,組成軍中鼓樂班子自娛自樂,鼓舞士氣。

秦腔傳入新疆,也與甘軍西徵戍邊有關。

甘軍解體後,清末民初西安、蘭州秦腔行當有不少人曾在甘軍服過役,成名成角者不在少數。

與董福祥徵戰數十載的白彥虎陝西軍亦自有秦腔戲班,被打出天山後,將秦腔遠播中亞。

光緒二十一年(1895),董福祥以欽差大臣、甘肅提督督師平定河湟,加太子少保銜,陝甘總督陶模在蘭州臥龍閣為董慶功,董點秦腔著名花臉十娃子(陳德勝、東盛班創始人)主演《馬踏五營》,看後大加讚賞,賞制錢五十串。

董乃懂戲之人,也證明十娃子表演藝術確實精湛。

董福祥與陶模分掌甘省軍政,陶令心腹拜謁董,以清廷給董官爵低為由,鼓動董福祥上訴或百姓聯名上書請求。

福祥笑而言道:「凡吾所以來非有所希冀,保衛桑梓而已!吾比文襄(左宗棠)不及萬分一,但求無過,私願足矣。況吾一武夫耳,但得領宮銜已足,為宗族交遊光寵,又何敢節外生枝。」

來人走後,幕僚問:「今日對答,公何謙遜乃爾?」

福祥又笑而言道:「五柳先生之待吾貌合神離,諸君寧不知也!自來爭家產者必同父之子,爭權利者必同省之官。官場相疑傾軋,愈出愈奇,伏肘腋之間為心腹之大患,水乳之契而藏鉤距之深謀,言稍不慎,飛章告變,莫謂功之首,且為罪之魁矣。望諸君勤攻吾短,功名得失聽其自然。」

董福祥讀書不多,常以「吾是武夫,無所知識」自許,但明察秋毫,沒有上當,其見解看似平易,實則高深,一方面是他數十年官場經驗總結,另一方面得益於秦腔皮影歷史劇的感悟積累,才使他粗中有細,諳熟為官之道,而老謀深算。

時值甲午戰爭爆發,甘軍東調入衛京師,其中收編了河州馬福祿部回族將士。

應該說,在戰亂兵燹中,真正受苦的是那些當兵吃糧的兵士,他們的酸甜苦辣,無處抒發,只能靠吼秦腔唱花兒。

花兒曲調源自秦腔,是甘、寧、青一帶少數民族的情歌,這些朔方隴上健兒,長期徵戰在外,日積月累的鄉情、親情、愛情不能發洩,鄉音曲調是唯一的寄託。

甘軍入京,離鄉土更遠,思鄉之情更濃,晚上仍吼秦腔唱花兒,影響了駐地人休息,反起而圍觀。

一時間,「京城處處盡甘音,」但隨著具體情景的變化,唱詞內容也有變化。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在甘軍中就曾流傳出這樣一首秦調花兒:「外國的洋人北京裡站,光緒爺攆的者西安。阿哥們打仗者身不閒,尕妹妹丟下的路遠。」

時人《庚子詩鑑》有「天壇高唱甘州曲,怒石如潮逐馬來」句,寫的就是攻打使館不久,外國公使館遣數人外出探援兵,經天壇,所駐甘軍正在營外納涼,見洋人至,群起攻之,高歌猛進,洋人策馬疾馳,甘軍自後投石追擊,自是使館中人相戒,不敢遠出。

在甘軍開往使館區途中,更是群情激奮,大隊之兵,頭戴黑巾,高擎主將之旗幟,伴隨著號聲,或高或低,或如橫笛之悠揚,或如怒牛鳴吼,有詩云「隴軍禁旅列成行,金甲銀鞍盡急裝。」

另有時人《西巡迴鑾始末》載:兩宮西巡後,駐陛西安,皇儲大阿哥溥雋不喜讀書,每日與太監數人至戲園觀劇。一日名伶演出,因爭坐位,與甘軍哄於城隍廟之慶喜園,太監及觀眾多人受傷。

事後不敢與甘軍一圖報復,遂遷怒於戲園,囑某中臣將各園一律封禁,後眾園主求情於李連英,才又啟封開演。

董福祥曾將老家環縣的秦腔皮影戲班帶到宮中為慈禧和光緒獻藝,龍顏大悅。

關於這一時期,多處史料記載:庚子,董福祥痛擊八國聯軍,夷卒鹹知擅歌劇之董將軍乃奇人,爭避其鋒。

及京城陷落,敵酋索董首級,光緒帝傳旨于洋人:「董區區戲子,寄其首於項上可也。」逆夷弗許,西後終削董職。

歸籍,不事農商,專意收名角,自養戲班,以秦腔自娛,終老未易其好。

董福祥於1902年在金積堡建宮保府,規模宏大,呈「三宮六院」布局,專建戲樓,常有地方官紳延請西北名角為董演戲,投其所好以求保薦,董亦在節日於董府大演秦腔戲,與民同樂。

更離奇的是,1968年「文革」中,董福祥在固原的墓被毀,其一品朝服竟被剝去做了縣秦腔劇團的戲服,實至名歸。

董府

文章源自J永成新浪博客 圖片源自百度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董福祥是誰?他一生經歷什麼?
    1869年,湘軍將領劉松山任陝西各部清軍總指揮,以一點開花,中心突破的戰法直接突破董福祥的外圍防線,大勝董軍於瓦窯堡。同年十二月,董福祥全軍投降清軍劉松山部。董福祥投降清軍後,劉松山賞識其軍事才能,委以前敵總指揮。董福祥所部經過精減,被編為「董字三營」。董福祥率領「董字三營」,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很快打消了左宗棠、劉松山等人對其的疑慮。
  • 秦腔:節婦吟全本
    1987年由陝西寶雞市戲校考入寶雞陳倉區人民劇團,1995年調寶雞市人民劇團,1997年調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從藝,受著名表濱藝術家郝彩風老師悉心指導和著名表演藝術家馬友仙老師親手點排,專業演技不斷精進,演唱風格達到更高升華,先後在《遊西湖》《竇娥冤》《謝瑤環》《長城歌》《太尉楊震》《風鳴岐山》《大秦將軍》等秦腔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目中擔任主演,塑造了多種性格鮮明、各具特色、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以其嗓音高亢明亮
  • 我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秦人,家鄉武功縣文化底蘊深厚,又是秦腔鼻祖康海的故鄉。武功人吃飯一時都離不開辣子,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秦腔;結婚迎娶、喬遷新居、成人過壽,要有秦腔助興;老者百年駕鶴西去,也要請來「自樂班」送行。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我從小就非常喜愛秦腔,與秦腔結下了不解之緣。 六十年代初,我正在讀小學。
  • 廟上(三)---劇院、秦腔
    戲臺是寂寞的,就像人生,不會每時每刻都燦爛輝煌。一年一度的廟會大戲,戲臺是主角,他迎接了大大小小、出名不出名的劇團,戲臺上的演員和故事情節不斷變換,而它則是淡定的存在,經歷風風雨雨,留給了這片土地和人們深刻的記憶。戲臺因秦腔而存在。記憶裡,家鄉的戲臺數量眾多,基本每個公社、大隊都會有一座像模像樣的戲臺,只不過因各大隊經濟實力的不同而有區別。戲臺的影響力因他的所在地而有所不同。
  • 就愛秦腔第207期: 「2020年賀新春」系列(三) 大型秦腔神話劇《劈山救母》
    大型秦腔神話劇《劈山救母》,又名《寶蓮燈》《劈華山》,秦腔傳統戲。
  • 秦腔《竇娥冤》
    秦腔《竇娥冤》 選段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李娟<本視頻大約十分左右
  • 魯新政:秦腔已化作我生命的一部分
    11月18日上午,魯新政家的電視裡正播放著秦腔《鍘美案·三對面》的片段,隨著戲曲音調的高低起伏,他坐在窗前,在宣紙上一筆接一筆地塗畫。「有時候,我會打開央視戲劇頻道,一邊聽戲劇,一邊在宣紙上畫臉譜。」作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臉譜繪畫傳承人,今年82歲的魯新政從事秦腔戲劇演唱及臉譜繪畫工作已有70年。
  • 記者採訪李東橋:秦腔是我的信仰
    而在大型秦腔現代劇《西京故事》中,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李東橋,又以草根人物羅天福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升華。舞臺,給了李東橋諸多的人生體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幾十年的舞臺生涯,讓李東橋既讀懂了戲,更讀懂了人生。他說,這輩子自己就幹了秦腔這一件事,作為秦人,唱秦腔是他快樂的方式,更是他的信仰。
  • 【秦腔視頻】《楊門女將》 西安秦腔劇院
    《楊門女將》西安秦腔劇院(上)
  • 秦腔唱段集錦,太過癮了!
    秦腔唱段集錦,太過癮了!喝天水天河酒吼秦地秦人腔天水廣播電視臺大型戲曲類欄目《吼秦腔》由甘肅天河酒業有限公司冠名天水市文化和旅遊局交通銀行天水分行甘肅景園集團協辦今天繼續秦腔唱段集錦大放送
  • 人氣戲迷| 陳金鋒的秦腔情緣——《蘇武牧羊》
    在學校元旦晚會上模仿者唱了兩句,很受老師同學鼓舞,從此愛上了秦腔。1994年,16歲的陳金鋒考上中專,在西府寶雞上學,去市場買秦腔《三滴血》磁帶時,買錯了,買成了《血淚仇》。回來聽了以後,沒聽到《虎口緣》,反到被貟宗翰老師寬厚、淳樸的王仁厚唱腔所感動!從此,開始喜歡貟宗翰老師的秦腔藝術。從那以後,貟老師的秦腔藝術收藏便成了陳金鋒逛書店、音像店的一個主要任務。
  • 千年秦腔話百年(一)
    ,就是渾厚大氣、高亢激越的秦腔。「雅」部專指崑腔,「花」部指崑腔以外的包括秦腔、京腔在內的各地方戲曲劇種。元明時期的秦腔戲班,基本是私人家庭戲班,但那時候秦腔已經流傳到了南方,有明朝的手抄本《缽中蓮》為證。秦腔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應該是清朝乾隆年間。那時候,許多地區都有秦腔戲班,僅西安地區有模有樣的秦腔班社就多達36個。
  • 秦腔:「陝西搖滾」的氣勢豪情
    在這些陝西民樂細分類目中,秦腔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因其表演的樸實、粗獷、豪放和富有誇張性,給大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2006年,秦腔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又稱亂彈,被外國人譽為「陝西的搖滾」。它和所到之處的民間俗樂及地域方言結合之後,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梆子腔系統。可以說,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是中國梆子腔系統的活化石。
  • 秦箏與秦腔丨音樂學堂
    文 焦文斌秦箏與秦腔的關係十分密切。詩寫作者「崇禎二年」(1426)應邀赴永安王府觀看「永字王宮人作梨園之妙者」。是夕所演,是「秦聲」( 「漢儀秦聲君須識」) ,樂隊中有「數聲弦長知柱足」。這裡的「柱」指秦箏中的雁柱。考之琴、琵琶,是無柱的。這個女秦腔劇團所演劇目有《孫子教戰》、《洛神》、《昭君出塞》等。它的演出地方,正是《缽中蓮》形成的湖北江夏一帶。《缽中蓮》形成於嘉靖元年(1522 ),劇本中已有《秦腔二犯》的唱腔。
  • 唯秦腔與美食不可辜負
    一路追劇,被吸引的除故事本身揭示的人性本真與西安城的生活況味,更有那不時響起的秦腔與琳琅滿目的陝西美食。「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一碗油潑麵喜氣洋洋」!是呀,裝臺人日子再難,還有秦腔與美食慰藉。《裝臺》中的秦腔與陝西美食貫穿了劇情始終。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戲之一,起於西周、成熟於秦,被譽為「梆子」聲腔的鼻祖。
  • 郝英:爸爸、我和秦腔戲
    ;而我,就在這大秦腔的薰陶下成長,漸漸地也迷戀上了它。回到家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趴在剛下班回家吃飯的爸爸的後背上聽秦腔戲,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媽媽說,我五歲時,就能哼唱一般的秦腔曲牌、包括一些簡單的唱詞;聽得多了,只要演員的第一句剛唱出來,我就能報出戲名,比如《三滴血》《櫃中緣》《三回頭》等等,好多經典唱段唱詞我都能背下來,每每我跟著哼唱時,爸爸總是很高興的為我點讚,媽媽也總是樂呵呵的說我「小戲精」。
  • 陝西八大怪(之七)秦腔吼起來
    秦腔灌注了周公制禮作樂的正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 的含意取法於天,禮的含義取法於地。古 時帝王修德,尤重禮樂。 《史記 樂書第 二》 ,是一篇關於音樂起源與流變的綱領 性史冊。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 通於倫理者也。 」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感 於物而動,性之頌也。 」     「禮節民心,樂和民 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 《裝臺》讓更多人關注大秦之聲 秦腔名伶任小蕾:電視劇和秦腔是...
    在劇中飾演「丹麥人」一角的著名秦腔演員任小蕾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裝臺》的熱播,不少觀眾在她的短視頻下面留言說喜歡上了秦腔,而且能看出來這不是她的戲迷,她感慨說:「電視劇和秦腔也是在互相成就。」沒有上北影的任小蕾,後來依然耕耘在秦腔舞臺上,先後在《竇娥冤》《雀臺歌女》《三月桃花》《活捉三郞》《西湖遺恨》《遲開的玫瑰》《西部風景》等劇中成功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並憑藉在秦腔歷史劇《雀臺歌女》中的成功塑造摘獲梅花獎。《裝臺》編劇馬曉勇是省戲曲研究院的子弟,對任小蕾比較了解。《裝臺》啟動後,馬曉勇就向《裝臺》藝術總監張嘉益推薦了任小蕾。
  • 秦腔傳統劇丨全本《白玉樓》 陝西省春蕾秦腔藝術團
    秦腔傳統劇丨全本《白玉樓》陝西省春蕾秦腔藝術團演員王雪琴 飾 白玉樓馬粉賢 飾 張    彥王亞芍 飾 錢賽花   主李    春 飾 馬    騰楊    力 飾 李    彪司    鼓:範昌衛板     胡:石東成(視頻來源於網絡©Copyright版權歸原創所有)秦腔愛好者微信平臺
  • 長歌鏗鏘古韻濃——高臺西秦腔
    秦腔是流行於我國西北的一種古老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