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臺西秦腔演藝中,一些非物質的東西也被完整地遺存下來。如,戲班每次開箱唱戲前,演員們都要將「莊王爺」的木質像供奉起來,上香磕頭,然後才化妝演戲。西秦腔上妝表演,什麼時間演什麼劇目都有規定,如正月初一演《回荊州》;正月十五演《閻查散》;二月二演《彩樓配》;三月清明演《督亢圖》;四月八演求雨戲「三湖」,即:《遊西湖》、《洞庭湖》、《鄱陽湖》;五月初五演《白蛇傳》;五月十三演《出五關》;六月六日演《財神圖》;七月七日演《天河配》;八月十五演《遊月宮》;九月十三演《未央宮》;十月初一演《香山卷》;十一月二十八日演《走雪山》;十二月二十八日演《御果園》等。此外,還有戲外戲,到某地方唱會戲,正日子到廟裡去唱神戲,神戲的人物有福星、祿星、壽星三人,有劇情,有臺詞,只說祝福當地多福多壽的詞語;若遇到新蓋舞臺的,還有「打臺戲」,由兩個靈官和兩個童子隨天官出場,一番演唱後,連打五個雷碗,同時說:「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多出孝子賢孫,多出棟梁之才!」從前臺打到後臺,將五個雷碗打完,打臺戲就算結束。還有「打加官」,主要是向地方上的頭面人物說祝頌語討賞錢的一種方法。
高臺西秦腔流傳始於明朝洪武十一年(即一三七八年),已有五百多年的演出生涯。康熙、道光年間都有重新組建劇團的歷史記載。高臺本地有「大寨子的秦腔,鎮江堡的迷胡」的說法,佐證了高臺西秦腔興旺出眾的情形。此外,高臺縣還有業餘戲班10餘個,僅羅城鄉就有「三臺子半戲」——紅山、天城、羅城三個村各有一個戲班,河西村半班戲,同時流傳著「天城的衣裳,羅城的聲嗓,紅山的老漢裝的是姑娘,河西人翻穿皮褂上戲場」的民謠。建國前後,紅山村曾出過一位名震河西走廊的秦腔名角——吳興昌,樂善堡也曾出過馮大淨、二旦娃、天福子等有口皆碑的好把式。從光緒年間到民國三十一年(即一九二九年)陝西老藝人楊三保定居樂善村,授徒傳藝,使西秦腔進一步發揚光大,並培養出了一批頗有影響的名演員,如盛正魁(藝名天福子)、殷正緒(藝名二旦娃)、馮良基(馮大淨)等,西秦腔 經常活躍在高臺、酒泉、金塔等地,他們的演出曾轟動一時。
1953年,高臺縣在破除封建迷信活動中,拉倒樂善堡關帝廟前的戲樓桅杆,桅杆頂端的球形琉璃瓦被打碎,掉出一摞戲衣碎片(有的說是一個紅布包),上有「洪武十一年,會戲」等字樣;還有一個帳本,有「洪武十一年重建忠義班」字樣,只是這些實物都被當時的工作組拿走了。當時的見證人有殷庭貴、劉興和、殷三俊、王愛國等,上述四人中尚有三人健在。1957年5月,甘肅省文化局藝術科科長陳光曾在樂善堡做過長達四十天的調查,他也認為上述說法是對的,同時確認高臺西秦腔的歷史「是可信的」。
由此可見,高臺縣西秦腔是一個存活600年歷史而沒有中斷和消亡的秦腔,堪稱「中國秦腔藝術的活化石」。僅口頭傳承的秦腔劇本就有400餘部,其發展歷程中名角輩出,佳話頻傳,曾以高超的秦腔演技和卓越的舞臺藝術成就享譽河西走廊,在甘肅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西秦腔的演藝主要有紅沙河村秦腔劇團、紅山村秦腔劇團及樂善秦腔劇團鄉村草根劇團,演職人員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已智障,口頭傳承的戲曲劇本及臉譜瀕臨失傳,亟待挖掘整理。
本期編輯:葛 怡
本期審核:王愛軍
本期來源:靈秀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