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鏗鏘古韻濃——高臺西秦腔

2021-02-19 靈秀高臺文旅資訊


秦腔是流行於我國西北的一種古老戲曲。迄今發現的歷史文獻中,「秦腔」一詞最早出現在明萬曆(1573-1620)年間的《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抄本中有一段唱詞的唱腔註明用「西秦腔二犯」一調。清朝末年,我縣西秦腔上演的秦腔劇目有400多本,均由一代代藝人口口相傳而來。現存的《天啟圖》、《五雷溝》等6個劇目在《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中都無法查詢。演藝中人物的臉譜自成一格,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與傳統的秦腔人物臉譜也有較大的差異。

在高臺西秦腔演藝中,一些非物質的東西也被完整地遺存下來。如,戲班每次開箱唱戲前,演員們都要將「莊王爺」的木質像供奉起來,上香磕頭,然後才化妝演戲。西秦腔上妝表演,什麼時間演什麼劇目都有規定,如正月初一演《回荊州》;正月十五演《閻查散》;二月二演《彩樓配》;三月清明演《督亢圖》;四月八演求雨戲「三湖」,即:《遊西湖》、《洞庭湖》、《鄱陽湖》;五月初五演《白蛇傳》;五月十三演《出五關》;六月六日演《財神圖》;七月七日演《天河配》;八月十五演《遊月宮》;九月十三演《未央宮》;十月初一演《香山卷》;十一月二十八日演《走雪山》;十二月二十八日演《御果園》等。此外,還有戲外戲,到某地方唱會戲,正日子到廟裡去唱神戲,神戲的人物有福星、祿星、壽星三人,有劇情,有臺詞,只說祝福當地多福多壽的詞語;若遇到新蓋舞臺的,還有「打臺戲」,由兩個靈官和兩個童子隨天官出場,一番演唱後,連打五個雷碗,同時說:「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多出孝子賢孫,多出棟梁之才!」從前臺打到後臺,將五個雷碗打完,打臺戲就算結束。還有「打加官」,主要是向地方上的頭面人物說祝頌語討賞錢的一種方法。

高臺西秦腔流傳始於明朝洪武十一年(即一三七八年),已有五百多年的演出生涯。康熙、道光年間都有重新組建劇團的歷史記載。高臺本地有「大寨子的秦腔,鎮江堡的迷胡」的說法,佐證了高臺西秦腔興旺出眾的情形。此外,高臺縣還有業餘戲班10餘個,僅羅城鄉就有「三臺子半戲」——紅山、天城、羅城三個村各有一個戲班,河西村半班戲,同時流傳著「天城的衣裳,羅城的聲嗓,紅山的老漢裝的是姑娘,河西人翻穿皮褂上戲場」的民謠。建國前後,紅山村曾出過一位名震河西走廊的秦腔名角——吳興昌,樂善堡也曾出過馮大淨、二旦娃、天福子等有口皆碑的好把式。從光緒年間到民國三十一年(即一九二九年)陝西老藝人楊三保定居樂善村,授徒傳藝,使西秦腔進一步發揚光大,並培養出了一批頗有影響的名演員,如盛正魁(藝名天福子)、殷正緒(藝名二旦娃)、馮良基(馮大淨)等,西秦腔  經常活躍在高臺、酒泉、金塔等地,他們的演出曾轟動一時。

  1953年,高臺縣在破除封建迷信活動中,拉倒樂善堡關帝廟前的戲樓桅杆,桅杆頂端的球形琉璃瓦被打碎,掉出一摞戲衣碎片(有的說是一個紅布包),上有「洪武十一年,會戲」等字樣;還有一個帳本,有「洪武十一年重建忠義班」字樣,只是這些實物都被當時的工作組拿走了。當時的見證人有殷庭貴、劉興和、殷三俊、王愛國等,上述四人中尚有三人健在。1957年5月,甘肅省文化局藝術科科長陳光曾在樂善堡做過長達四十天的調查,他也認為上述說法是對的,同時確認高臺西秦腔的歷史「是可信的」。

由此可見,高臺縣西秦腔是一個存活600年歷史而沒有中斷和消亡的秦腔,堪稱「中國秦腔藝術的活化石」。僅口頭傳承的秦腔劇本就有400餘部,其發展歷程中名角輩出,佳話頻傳,曾以高超的秦腔演技和卓越的舞臺藝術成就享譽河西走廊,在甘肅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西秦腔的演藝主要有紅沙河村秦腔劇團、紅山村秦腔劇團及樂善秦腔劇團鄉村草根劇團,演職人員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已智障,口頭傳承的戲曲劇本及臉譜瀕臨失傳,亟待挖掘整理。

本期編輯:葛   怡

本期審核:王愛軍

本期來源:靈秀高臺

相關焦點

  • 董福祥的秦腔人生
    這裡的人又把演奏秦腔戲稱為「高臺勸化」,男女老少不但從古戲中得到娛樂,同時也受到忠、孝、仁、義、勇等傳統文化的薰陶教育。可以說,西北人自幼即受到秦腔浸染,就連山裡的放羊娃也能吼幾句:「焦贊傳孟良稟,大娘來到,」聽到的人會隔崖立刻發出回聲響應。
  • 西秦腔歌舞傳奇劇《軒轅大帝》在銀川演出側記
    《軒轅大帝》打響軒轅文化品牌——清水西秦腔歌舞傳奇劇《軒轅大帝》在銀川演出側記
  • 千年秦腔話百年(一)
    ,就是渾厚大氣、高亢激越的秦腔。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沒進過學堂,卻能把大段大段的秦腔戲,唱得有板有眼,情真意切……秦腔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不僅僅是愉悅心情,也不僅僅是高臺教化,向良從善,而是更具有開智修慧、豐盈民族精神素養的重要作用,它是華夏文明藝術長河中重要的一脈。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戲曲藝術滋生的產床,孕育了北方豐富多樣的地方劇種。
  • 秦腔《關中曉月》劇本誕生始末
    已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等榮譽的齊愛雲,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停滯不前,她想把數十年學來的本事全部用在舞臺上。2015年10月,齊愛雲作為陝西代表團中唯一一位戲曲演員,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展示秦腔藝術,代表團中就有被譽為「秦商研究第一人」的李剛教授。閒談間,李剛談及自己一生的願望:寫書、拍影視劇、寫一部秦腔搬上舞臺,主題都是秦商。他感慨說,前兩個願望已經實現,只剩下最後一個,並詢問齊愛雲是否有興趣。隨即,歷史上形形色色的秦商代表人物和故事,從這位年過六旬的知識分子口中緩緩流出。
  • 傳統戲曲-----秦腔的八大傳統絕技
    變臉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種的生、旦、醜行皆有此特技。其變法有「變臉型」和「吹面灰」兩種。打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及漢調二簧等劇種演神廟會戲時常用的打鬼特技。西府秦腔鬚生王彥魁、唐二瓜、司東紀、呂明發,西安秦腔演員陸順子、和家彥、劉立傑、閻國斌等,均擅長此技。鞭掃燈花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淨、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掃燈花和「紙擺子」(把紙擰成繩子一樣的條子)掃燈花兩種。鞭掃燈花:《太和城》中的孫武子與《黃河陣》中的聞仲用此技。
  • 我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秦人,家鄉武功縣文化底蘊深厚,又是秦腔鼻祖康海的故鄉。武功人吃飯一時都離不開辣子,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秦腔;結婚迎娶、喬遷新居、成人過壽,要有秦腔助興;老者百年駕鶴西去,也要請來「自樂班」送行。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我從小就非常喜愛秦腔,與秦腔結下了不解之緣。 六十年代初,我正在讀小學。
  •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戲碼頭》上齊吼秦腔!
    三秦城闕,大小螢屏上播的是秦腔;關中溝壑,村村高音喇叭唱的是秦腔;地頭田間,西北人暢快淋漓吼的是秦腔;夜幕四合,「自樂班」鬧的是秦腔;城鎮劇院、高臺演出的,除了秦腔,還是秦腔......「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秦人飯食少鹽寡醋沒辣子可以湊合,但生活中沒有秦腔卻沒法過。
  • 22部秦腔戲曲上線開售,場場有精彩
    於2020年7月末,在西演LIVE·秦腔雲劇場演出時,便收穫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甚至一票難求。 演出票價:100/150/180/280 秦腔經典劇《金沙灘》 《金沙灘》又名《雙龍會》、《八虎闖幽州》是秦腔傳統劇。
  • 千戶營高臺舞雲端
    千戶營由千東和千西兩個行政村組成,9個自然村共出18臺高臺,另加上千西村馬家莊綁紮的《魁星點元》高臺,一共是19臺。綁紮的高臺劇目還有《航空母艦》《月老賜婚》《長坂坡》《穆桂英掛帥》等等。我們看到《三星高照》臺柜上面的假山、主杆、支杆及踏板、背扣都已焊接完畢,人物的衣冠服飾、美髯葫蘆、祥雲元寶等道具也已製作出來。
  • 西譯玫瑰 鏗鏘綻放
    西譯玫瑰 鏗鏘綻放記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 李曉陽西譯之星「敢為人先,無私奉獻,愛生如子,厚德敦行」的西譯精神和「讀書、做人、變革、奮進」的校訓鞭策著我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渴望知識的人,一個懂的創新的人
  • 郝英:爸爸、我和秦腔戲
    出生在渭北平原的我,記憶中爸爸總是抱著一個「寶石花」收音機,聽著裡面韻味悠長的唱段,嘴裡哼唱著,還時不時的打著手拍合唱那鏗鏘高昂的激情部分,很是陶醉……媽媽告訴我,75年爸爸退伍後,回到了家鄉,在鎮上的拖拉機站上班,收音機是爸爸上班後第一次發了工資糾結了很久才下決心買的
  • 「為時代發聲」——音樂人長歌(吳仕長)一直在路上
    長歌介紹:「2018年底著手開始為鼓樓創作,總共完成了包含《鼓樓》、《說東街》、《水部人家》、《愛在鼓西》、《安泰故事》、《五鳳花兒開》等在內的11首音樂作品,不僅有黃鐘大呂般的「大風歌」「主旋律」,也有小橋流水、低吟淺唱式的「小夜曲」、「小自我」,展現的是一個城市的魅力,一個時代的聲音,希望通過「音樂」與「城市」的結合,讓這批具有地方特色、時代背景、情感記憶的城市代表性歌曲,能夠謳歌新時代
  • 秦腔:「陝西搖滾」的氣勢豪情
    秦腔 中國梆子腔系統的活化石   秦腔藝術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由陝西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成。秦腔又稱亂彈,被外國人譽為「陝西的搖滾」。它和所到之處的民間俗樂及地域方言結合之後,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梆子腔系統。可以說,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是中國梆子腔系統的活化石。
  • 陝西八大怪(之七)秦腔吼起來
    因此說,秦腔是 上古音樂的回聲, 是西周音樂的傳人。    秦腔融進了秦人崇勇尚武的威猛。 秦 人是西周的長工,周平王賞賜給秦人岐山 以西的土地,秦人就鸚鵡學舌般地哼起了 秦腔。司馬遷說: 「音正而行正」 , 「雅頌之 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 曲動而心淫。 」秦腔中的慢板、墊板迴蕩著 武王伐紂的口號聲,昂揚著秦皇橫掃六合 的吶喊聲。
  • 從天盛長歌來說說唐風建築
    由陳坤和倪妮主演的電視劇天盛長歌開播一陣了,我也是一入坑就停不下來了,一口氣看到了最新集。這部戲不僅劇情引人入勝,服化道更是賞心悅目。下面就和大家來談談居中的建築了。天盛朝雖然是一個虛擬的朝代,但是電視劇在襄陽唐城取景,總體的設定也多向唐朝靠攏,因而建築的形制也帶著唐朝的特色。
  • 「國韻春潮」秦腔經典劇目展演將在牛年新春亮相西安
    央廣網西安12月16日消息 由西演LIVE、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共同推出的「國韻春潮」秦腔經典劇目展演活動將於2021年2月14日至2月27日(大年初三至大年十六)舉行。《三滴血》劇照據介紹,本次展演將在西演LIVE·易俗大劇院舉行,包含《三滴血》《貂蟬》《慈母淚》《白蛇傳》《黑叮本》《金沙灘》《狸貓換太子》《生死牌》《火焰駒》《牆頭記》等22部經典秦腔劇目。
  • 長歌穿飛雪,灑在無數舊夢中
    《長歌雨飛,飲雪一杯》|文:點線面「長歌穿飛雪,灑在無數舊夢中」雨雪牽著時光,作伴山川。走進雪的心事裡,彈撥著羞澀的曾經,尋覓著小路上一串串腳印。長歌飛過,掩蓋了雨雪的記憶。長歌穿飛雪,灑在無數舊夢中。花開藍天白雲裡,芳香著漆黑的夜。窗欞下的長蕭吹瘦了一河的思念,雙槳聲聲燈影了黑蓬的相擁。花落秋夢寒露時,請問幾度秋。歲月捲走了誰的雨、誰的雪。來來往往的客,是流淌的水。散散落落的人,是燈下的影。望廊橋一線冷霜紅柱留背影,落木蘭半把青花淚灑橋下人。臨別一窗燭光,西去的月光沉落了曾經、划走了過往。幾聲門環的脆聲在長巷裡迴蕩。人世間,多少蒼涼,多少悲傷。
  • 馬友仙 耿建華秦腔《三擊掌》
    馬友仙,女,秦腔旦角。1944年(農曆甲申年)生,漢族,陝西省合陽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證書。
  • 廟上(三)---劇院、秦腔
    高大的戲臺就在正方形的西面,坐西朝東,就像一個魁梧的大漢,穩穩的坐在那裡。戲臺是迄今為止,廟上最高大的建築,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親戚家,走在巍巍的永垣陵邊上北望,戲臺的藍瓦房頂,六、七裡外清晰可見,那熟悉的秦腔仿佛遠遠傳來。戲臺的設計者肯定是一位優秀的鄉土建築師。
  • 人氣戲迷| 陳金鋒的秦腔情緣——《蘇武牧羊》
    在學校元旦晚會上模仿者唱了兩句,很受老師同學鼓舞,從此愛上了秦腔。1994年,16歲的陳金鋒考上中專,在西府寶雞上學,去市場買秦腔《三滴血》磁帶時,買錯了,買成了《血淚仇》。回來聽了以後,沒聽到《虎口緣》,反到被貟宗翰老師寬厚、淳樸的王仁厚唱腔所感動!從此,開始喜歡貟宗翰老師的秦腔藝術。從那以後,貟老師的秦腔藝術收藏便成了陳金鋒逛書店、音像店的一個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