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關中曉月》劇本誕生始末

2021-03-01 陝西戲曲廣播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

秦腔《關中曉月》搬上舞臺了

首演三場

引起各界關注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

它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創作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跟隨記者一同走進

《關中曉月》劇本誕生始末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地域文化對人的影響也是極為濃烈的,看不見、摸不著,卻深入骨髓。

        在陝西,有一個學派叫「關學」,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為儒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學派,關學由北宋張載創立並傳衍於關中地區,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成為關學的精神內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秦人的思想。

        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曾說: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在地域文化的長期滲透下,秦人形成了「尚氣概,先勇力而忘死輕生」「忠信沉毅」的性格特徵。秦商亦不例外,並由此派生出崇尚節儉、不欺不詐、感恩圖報等特點。憑藉這些特點,秦商與晉商、徽商並稱於世,鍛造了各自的商業帝國。

        舞臺藝術雖然重視思想的傳遞與表達,但作為戲而言,首先必須得好看,能讓觀眾坐得住。所以,如何把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內容注入戲中,使戲既要好看,又要有靈魂,就成為編劇不可迴避的問題。創作《關中曉月》時,編劇鄭懷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又在「可能發生」之處大膽地進行了藝術虛構與思想開掘,巧妙地設置了一系列戲劇衝突來表現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不刻意,卻潤物無聲地給人以思考。

        基層劇團因為常年服務於廣大農村,演出經驗雖然非常豐富,但因為缺少名角領銜,影響力和知名度以及藝術水準均有所局限。通過《關中曉月》的排演,進一步提升周至縣劇團的藝術實力和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這對劇團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

        近幾年,齊愛雲致力於傳統戲曲在年輕人中的傳播,高校、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以及全國各地,義大利、美國等國家,都有她的身影。尤其是2016年2月,作為賈平凹提名藝術家的她,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舉辦了為期兩月的以「傳承」為主題的秦腔藝術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高校莘莘學子的追捧,開創了一種戲曲傳播新的模式。

        她深知:戲曲藝術的傳承與推廣,既要重戲,還要重觀眾。作為演員,舞臺就是生命。已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 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等榮譽的齊愛雲,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停滯不前,她想把數十年學來的本事全部用在舞臺上。

        對舞臺的強烈渴盼、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她獨闢蹊徑,一方面傳承了恩師馬藍魚的代表作《遊西湖》《宇宙鋒》《昭君出塞》等傳統經典;一方面又將自己的拿手戲搬上了舞臺,如《焚香記》;一方面尋求著好劇本……

        機緣巧合下,《關中曉月》的劇本誕生了。

        《關中曉月》的雛形其實是一次偶然。2015年10月,齊愛雲作為陝西代表團中唯一一位戲曲演員,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展示秦腔藝術,代表團中就有被譽為「秦商研究第一人」的李剛教授。閒談間,李剛談及自己一生的願望:寫書、拍影視劇、寫一部秦腔搬上舞臺,主題都是秦商。他感慨說,前兩個願望已經實現,只剩下最後一個,並詢問齊愛雲是否有興趣。隨即,歷史上形形色色的秦商代表人物和故事,從這位年過六旬的知識分子口中緩緩流出。

        齊愛雲就這麼平靜地聽著,內心卻是波瀾起伏。當李剛講到安吳寡婦的故事時,齊愛雲被深深地觸動了。一個妙齡女子,新婚一年便守寡,操持著一個商業家族,並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可謂是巾幗不讓鬚眉。

        一個研究秦商的知識分子,一個痴迷於戲曲舞臺的秦腔演員,因為這次偶遇,結下了不解之緣。

        做戲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怎麼做?最為關鍵、首要解決的便是劇本問題!

        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戲曲劇本荒」的現象日趨嚴重,想尋找到一位既有專業水準又有文化底蘊的編劇,並非易事。這時,有人推薦了鄭懷興,理由是「他的作品無不透露著當代文人的家國情懷,秦商這樣題材的作品需要的正是這種豪氣」。

        心懷忐忑,齊愛雲第一次聯繫到了鄭懷興。「先寄一些資料,我看看再說」。十餘年的磨礪讓齊愛雲堅信事在人為,即使希望渺茫,也要百分百地努力。一大堆關於秦商的資料、書籍和秦腔老劇本,從西安寄到了莆田。

        齊愛雲收到了鄭懷興的簡訊,大意是說他對安吳寡婦這個女商人的故事很感興趣,有戲可寫。於是,新的相關資料再次寄出。2015年12月24日,鄭懷興來到西安,在李春喜、李剛、楊雲峰等專家的陪同下,赴三原、涇陽、禮泉等地考察,並提出了將「關學」代表人物劉古愚憂國憂民的情懷融入戲中,以增強作品的文化背景。

        就此,《關中曉月》的編劇人選塵埃落定。

        按照慣例,雙方應該籤訂合作意向書,並支付定金。鄭懷興再三婉言謝絕:先寫,覺得滿意了,再說。就這一句話,讓齊愛雲感動無比。

        題材激發起劇作家的創作欲望、不同時代文人相同的家國情懷,以及對齊愛雲十餘年經歷的情感認同,使鄭懷興落筆如神。從初稿到十易其稿,從故事構架到詞句斟酌,從徵集意見到具體修改,鄭懷興不厭其煩,最終將《關中曉月》劇本呈現了出來,為這部戲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劇本出來後,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按照排演規劃,《關中曉月》終於搬上了舞臺,首演三場,獲得各界關注。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該劇結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通過一個文化人的生死轉機,從一個小女子內心激發的義舉,將她的情感變遷嵌入大歷史背景下,展示歷史交替時期文化命脈的存續。同時,劇作延續並極大地發揮了鄭懷興「寫心」戲劇的創作手法,成為當前古裝戲創作的重要成果。

        周至縣劇團是一個年演出場次達八百餘場的基層戲曲院團,這成為其能夠排演新劇、挑戰藝術高度的自信與底氣,藉助戲曲界頂級藝術家的領銜創作,力爭提升院團表演實力,拓展自身藝術格局,這是在國家大力扶持戲曲藝術的進程中,湧現出的最切實的藝術自覺建設,值得戲曲界、文化界深度關注。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關中曉月》弘揚了真善美,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優勢,堅守了中華審美風範,戲劇性很強。這部戲剛搬上舞臺,還有進一步加工的廣闊空間,但它已經立了起來!剩下的是讓其不斷完善,精益求精。

        文藝評論家孫豹隱:不管從選題劇本、舞臺表演,還是內核主旨,《關中曉月》都可謂當下西安乃至陝西戲劇創作的新收穫——作為展現陝西人和事的歷史題材大劇,很好地把握住了歷史的脈搏,又兼具當下時代意義與精神價值。它的創排演出,讓西商和西商精神、關學文化走進廣大觀眾心目當中,對推動西安乃至陝西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秦商研究專家李剛:氣質不輸孫儷,嬌豔堪比周瑩。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小菊:一個關於陝西女商人周瑩的「命題作文」,鄭懷興卻把陝西地方文化、關學精旨寫得如此之深、如此之透,實在令人嘆服。也許很多觀眾在看《關中曉月》之前,可能知道陝西女商人周瑩的傳奇故事,卻不知道劉古愚為何人,也不知道「南康北劉」,更不知道「關學」為何物,但是通過這個戲,相信許多觀眾都會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關學理念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關學精神、秦商文化」也必然會隨著此劇的盛演傳播到更加廣遠的地方。

        文藝評論家雷達:出乎預料,戲在情中。此劇巧妙地將宋代張載「關學」繼承者——主張變法、改革、倡導實學救國的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劉古愚的有關故事連結其中,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關中商界女傑「商英」的藝術形象,是耐人尋味的。這等寫法,實在高明。雖有虛構情節,然合情合理。「寂靜關中曉月明,高臺古調漫秦聲。雙人灑淚哀音唱,對影著琴悲調鳴。兩朵臘梅花濺淚,千重寒嶺雨滴桐。功成總有辛酸史,可貴人情在戲中。」

        作家流云:曾經很多人說,關學早已覆滅,關中再無大儒。其實,關學不是斷滅了,而是散落在關中每個人的性格裡,像辰星曉月一樣,遍布華夏大地!

        90後媒體人小伍:古老的秦腔需要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安吳寡婦周瑩這樣的藝術IP來打通與年輕人之間的隔閡,這是最重要的,畢竟不熟悉的人或事,很難引起我們觀看的興趣。

        觀眾長小安:好戲難得,難在編劇、導演、演員,如同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任何一環掉了鏈子,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但相應的,如果各方面都很棒,那麼戲好就是自然的事。如同《關中曉月》。在今天這麼一個關注自我勝過外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盛行的時代,秦腔對觀眾的吸引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的生活裡,除了金錢與利益,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尊敬和景仰的存在,正如《關中曉月》戲詞「堂堂正正活世上,乾乾淨淨赴泉臺」,正因為有了精神的力量,那些曾經的人物才能穿越歷史的風塵與我們隔空共鳴,這是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著的人們內心最深處的集體無意識。

5月8日-11日

每晚七點半

易俗大劇院

《關中曉月》再次公演

你還等什麼

文/劉勇

圖為《關中曉月》劇照  張靜/攝


相關焦點

  • 秦腔名家齊愛雲摘得「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
    第3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以下簡稱「白玉蘭」戲劇獎)29日晚在上海揭曉,除了林波、侯紅琴、楊鵬飛三位獲獎的西安演員外,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齊愛雲,也憑藉在秦腔《關中曉月
  • 首部秦腔彩色電影《火焰駒》拍攝始末
    一個甲子的守候,首部秦腔彩色電影《火焰駒》拍攝始末《火焰駒》電影是由孫仁玉的女婿謝邁千進行濃縮和修改加工的改編本1958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其搬上銀幕使得秦腔《火焰駒》傳遍了大江南北也使古老的秦腔有了第一部彩色影片
  • 秦腔藝術大師——陳雨農
    所以深受觀眾歡迎,成為光、宣年間「關中第一名旦」。光緒、宣統間關中民謠有:「快走別歇,去看德兒的《走雪》,」「快跑快跑,去看德兒的《皇姑打朝》」!可見他在觀眾中的深刻影響。書局印他拿手戲劇本,都要印他的名字,為《德娃走雪》之類,就能廣泛銷路。       光緒年間,當陳雨農還臨潼學戲、演戲的時候,與當時在臨潼教書的孫仁玉先生就有交往。
  • 【今晚開演 特價開售】秦腔古典劇《焚香記》
    、一級演員、前輩名家馬藍魚弟子、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青年表演藝術家齊愛雲、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張濤領銜主演。 秦腔《焚香記》由陝西大戲劇秦腔劇團創排演出,講述了痴情女子敫桂英和負心漢王魁愛恨糾葛的故事,旨在弘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主創人員秉承「棄其糟粕、存其精華」的創作原則,遵循「有戲即長、無戲即短」的藝術理念,回歸戲曲本體,對老故事進行全新構架、改編,是一部文武兼備、唱念並重的新創劇目。
  • 豆瓣評分8.5,《關中匪事》才是凌瀟肅的代表作
    如果你問一個陝西人凌瀟肅是誰,他可能答不上來,但如果你提到《關中匪事》,有點年紀的陝西人都會向你眉飛色舞地描述這部電視劇當年播出時的盛景。與《關中匪事》同期的還有《關中刀客》、《關中女人》、《關中秘事》、《關中槍聲》等等。這些「關中系列」電視劇並非是一個系列,但每部都很經典。
  • 秦腔唱段集錦,讓你過足戲癮
    借鑑兄弟劇團的好經驗好做法創作編排了一批有質量有影響力的傳統劇目和經典折子戲為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努力今天秦腔唱段集錦大放送吼秦腔百花齊放,春色滿園今天帶大家來欣賞精彩唱段集錦《吼秦腔》二十二期精彩來襲搜索《花木蘭》 選段演唱 袁丫丫秦腔藝術工作室《斬單童》演唱 牛明軍《金沙灘》
  • 秦腔為什麼那麼高雅?82年前的民國人給你答案
    1935年,當他來到陝西之後,立刻被秦腔迷住了。他撰文《秦腔漫談》,發表在《申報每周增刊》上。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秦腔為什麼在當時那麼富有魅力。今日讀到此文,仿佛聽到了80多年前的秦腔在耳邊縈繞。 秦 腔 漫 談鏡東 戲劇為藝術的一種,它能表現人民的特性與殊俗。
  • 千年秦腔話百年(一)
    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也稱「亂彈(tai)」,民間叫「大戲」。清朝是秦腔的繁盛時期。清初,北京戲曲舞臺最盛行的還是崑腔與京腔。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發達,各省的地方戲曲,借著給皇帝或皇太后祝壽的名義,紛紛進京獻藝,一時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我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八百裡關中秦聲飛揚,三千萬人民吼叫秦腔」,這是人們對陝西關中群眾喜愛秦腔的真實寫照。
  • 秦腔:「陝西搖滾」的氣勢豪情
    無論是黃土高原、關中盆地、秦巴山地等自然景觀,還是兵馬俑、黃帝陵、華清池等歷史遺蹟,都為推動陝西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文化+」的概念下,陝西地域文化融合旅遊產業發展,推出了一批獨具陝西特色標識的民樂作品,在傳承本地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將陝西特色民樂通過創作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向全國甚至全世界。
  • 工匠精神∣長安地道老農劉來田用泥巴捏出浪漫關中情
    在西安的長安區就有這樣一位被稱作「泥人劉」的老農劉來田,愣是把土裡土氣的泥巴和關中民俗文化還有「陝西八大怪」拉在了一起,把捏泥人從生活奇趣提升到了傳承民俗文化的高度。 西安市長安區楊莊街辦侯官寨村,只要沒有農活,66歲的老漢劉來田就一聲不響地在家裡捏泥人,天氣好他會把小方桌搬到院子裡,曬著太陽慢慢捏,要是老伴不叫他連飯都會忘了吃,捏了30多年泥人的劉來田用一雙粗糙的巧手捏出了濃濃的關中情。
  • 大無畏的秦腔
    而秦腔,別稱「梆子腔」,作為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也強烈地吸引著遊人。西安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經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的都城,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 陝西八大怪(之七)秦腔吼起來
    因此說,秦腔是 上古音樂的回聲, 是西周音樂的傳人。    秦腔融進了秦人崇勇尚武的威猛。 秦 人是西周的長工,周平王賞賜給秦人岐山 以西的土地,秦人就鸚鵡學舌般地哼起了 秦腔。司馬遷說: 「音正而行正」 , 「雅頌之 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 曲動而心淫。 」秦腔中的慢板、墊板迴蕩著 武王伐紂的口號聲,昂揚著秦皇橫掃六合 的吶喊聲。
  • 董福祥的秦腔人生
    這裡的人又把演奏秦腔戲稱為「高臺勸化」,男女老少不但從古戲中得到娛樂,同時也受到忠、孝、仁、義、勇等傳統文化的薰陶教育。可以說,西北人自幼即受到秦腔浸染,就連山裡的放羊娃也能吼幾句:「焦贊傳孟良稟,大娘來到,」聽到的人會隔崖立刻發出回聲響應。
  •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簡介(一)
    光緒末年入《玉成班》,與關中名旦陳雨農會作,更是珠聯璧合,相得蓋影。二人所演之《走雪》《周文送女》《傅楊爭親》《進宮背舌》《周仁順府》等達到至化境界,是公認的秦腔藝術珍品。在表演技巧方面,他在《折出》等戲中所用的「踏在綞」「蹲三子」「抖須」「唱場」「跌生」堪稱絕活。《秦腔紀聞》評論他「四場通透,神妙驚人,扣律傳聲,落月停雲。」
  • 關中人的扮相
    周秦漢唐時代的大關中,人們的裝扮不獨率領了華夏潮流,且對周邊產生過深遠影響,一度成為世界辨識中國的標誌性符號。簡約的漢服,華麗的唐裝,那都是盛極一時的關中輝煌。然而我所親歷並最該銘記的關中裝扮,卻渾樸粗拙,和蒼茫的黃土地交相輝映,如塵如煙。其鄉味十足的糙璞,與關中人受得大苦、耐得大勞、吃得大虧的品性搭配得天衣無縫。
  • 《劍網3》曉月籠紗怎麼獲得 花朝節曉月籠紗獲得方法分享
    導 讀 在劍網3網遊中這次的花朝節活動中曉月籠紗面部裝飾到底好不好看呢?
  • 關中風骨黃河魂,河山無恙浩氣存
    金戈鐵馬,碧血長虹,三晉大地,秦川兒女早已孕育出桀驁不屈的秉性,傲霜鬥雪胡不怕,視死如歸向寇讎,正如秦腔之鏗鏘蒼涼,「谹谹如殷雷」,振聾發聵。電視劇《河山》演繹的正是這樣一曲黃河精神,關中風骨。衛大河,關中漢子,職業軍人,憑著一腔熱血主動出擊,抗命血戰,秦川漢子的血性和智慧得到完美的演繹。衛大河背後堅強的依靠是關中的父老兄弟。大柳鎮濃縮了關中父老兄弟濃鬱的家國情懷,也淤積著黃河兒女血戰到底的剽悍與與執拗。在最艱難的時刻,送子弟,送糧食,一批又一批源源不斷的供給前線。大柳鎮人徵糧參軍,自覺自愿,節衣縮食,無怨無悔,感人至深。
  • 秦腔《竇娥冤》
    秦腔《竇娥冤》 選段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李娟<本視頻大約十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