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化妝分俊扮、淨扮兩種,但行當不同,扮相亦有明顯區別。中路秦腔的角色行當分小生、鬚生、老生、幼生,老旦、正旦、花旦、媒旦、彩旦、刀馬旦,大淨、毛淨,醜等,即"四生、六旦、二淨、一醜"計十三門,又稱"十三網子";東府秦腔(同州梆子)分鬚生、老生、靠甲生、紅生、文武小生,正旦(青衣)、花旦、刀馬旦,二淨,三花,文丑、武丑等十三行當;西府秦腔分生、旦、淨、醜兒大類,常以老生代大淨,小生代鬚生,小旦代小生,生末不分,二花臉唱彩旦等;漢調橈桃(南路秦腔)分生、旦、淨、末、醜等兒大行當。生、旦是潔面化妝——俊扮;淨、醜是圖案式花而化妝——淨扮。
秦腔生角化妝∶各路秦腔基本相同。都是先洗臉、抹彩,再勒網了吊眉。生角化妝是先洗臉搓面油後,用兩手掌揉上化妝師事先配好的"肉色"在面部打底色(老生,體弱偏黃;鬚生、武生偏棕紅; 小生偏粉白。由演員根據角色需要,在統一底色的基礎上調配),再用手掌揉上大紅或朱紅、棗紅、棕紅調勻後,由眉下眼窩處和鼻梁兩邊的頻商,濃淡相宜地揉至耳輪,脖頸與本服色相接———即打面紅。人物年齡、氣質、性格、身體好壞的不同等,面紅或濃或淡,或偏棕紅、暗紅、橘紅、橙黃、粉白等,由演員自己掌握。而紅打好後用白粉定妝,再用黑或黑棕(深紫)色畫不同的眉毛、眼圈; 文武小生(鬚生)還在鼻梁兩邊的眼窩處點兩個紅色的小圓點"亮點",或貼兩個閃光的小圓"亮片",使目光更加傳神。有的還畫上不同的通天柱、印堂紋,突出小生、鬚生的精明,武生的英武及年齡的差異。再勒水紗吊眉,戴網了後,按行當戴上相應的發、髯、巾、帽、盔等,均由演員自己進行,特殊情況由化教師或別人幫助完成。
秦腔旦角化妝∶ 19 世紀以前,因多系男扮女裝,僅在頰面淡塗脂粉,用墨煙描柳葉狀的彎眉,-般不抹口紅,有時用燒酒化少許胭脂潔點於唇中,即"櫻桃小口",用黑紗、胡縐或彩帕,根據不同行當包不同的頭形即可。自乾隆四十四至四十六年向,秦腔名旦魏長生創始了以梳理好的假髻固定在旦角頭上的"梳水頭",將人發用榆樹刨花泡水抿好大片了貼於鬢角,抿好的小片了貼於額前(20世紀 30年代以前,一般貼成人字形)的貼片子(秦腔稱貼"鬢")裝扮後,使秦腔旦角的扮相更為逼真俊美。自此,改進了秦腔男扮女裝的頭面裝飾。但當時一般秦腔旦角化妝比較清淡,老旦、青衣還多系包頭,面部僅擦少許粉,多不抹胭脂。小旦、花旦才梳水頭、貼廚,用不同的頭面裝飾來區分人物的貧富貴賤,氣質身份。據易俗社等秦腔班社老藝人回憶,1911年前後,一般秦腔班社僅有兒朵絹花,兒個玻璃質的水銀珠子及民婦藏的土銀釵環等簡單的頭面。1930年前後,易俗社等秦腔班社到武漢、北京等地演出,與京劇等剛種交流,將原來旦角貼的人字形齊樹改進為花鬢。
秦腔淨扮化妝∶ 是按一定的圖案譜式勾臉子,稱"淨扮"。其順序是剃額了(利頭畔),或以一塊布勒住前額以擴大腦門(根據角色不同高低不同)再根據譜式勾臉,先勾眼窩、鼻窩,再畫面顏和兩頰。大片色用毛筆側鋅塗刷,線條用中鋒細描,用筆尖點點。勾畫時,一手持鏡,一手握毫,頭動手不動,頭手配合。無論垂直線、水平線、斜線,用頭部的不同轉動而畫成,起筆由 下往上畫而完成麼臉。
秦腔淨扮是在商、周"驅儺"代面,漢、肝參軍戲的塗面化妝基礎上,經宋、元、明、清戲曲藝人的創造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劇種特色的非寫實的,將人物性格行為、品性等表象化、程式化圖案化妝譜式——臉譜。丑角臉譜繼承古代的"優"的"粉墨塗其面",如唐代參軍戲中的蒼鶻而來。宋元出現門豆胸塊式的"三花臉"成為基本畫法。但因勾眼、描眉、額紋、鼻溝、嘴紋的畫法不同,人物品行的好壞,性格特點也不同。如醜惡之徒描八字眉,勾三角眼;老誠篤厚之醜,勾圖珠眼、揉 字眉等。自豆腐塊經清至現代又演變發展有"腰了""梅花""蝙蝠""鼠型"、全白等多種形式的丑角臉譜。因人物身份行當的不同,文丑又分"方市醜""袍代醜""老醜""腰包醜"(分文武兩種)、丑旦(彩旦、媒旦)、武丑、姚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