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秦腔味 | 唱念做打,華廈聽戲

2021-03-05 陝西華廈控股集團

幽幽古戲臺,茶濃曲悠悠

在春節這樣的隆重節日裡

自然更少不了看戲

從正月初六晚至初九

華廈中央公園項目地大戲臺

每天早中晚共十場戲曲演出

為寶雞的小夥伴帶來傳統的視聽盛宴

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大雪還未消散,濃厚的秦腔響徹天際,吸引了明星村和周邊愛好秦腔的父老鄉親們,手拿一個小馬扎,輕輕鬆鬆就可以品味西北最高學府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經典的戲劇曲目。

在華廈中央公園項目地,愛聽戲的大爺大媽們,選一個視線好的位置等著看戲。表演藝術家們翩翩登場,表演惟妙惟肖,唱的精彩好聽。在眼神流轉間,步伐轉變中,袖子起落時,一念一唱,一顰一蹙,都清晰動人,活生生的呈現在面前,太震撼精彩了,讓戲迷連連叫好。

 

臺前是有板有眼,臺後是緊張籌備,

戲迷們聽著過癮,藝術家們唱的淋漓。

 

此外,華廈中央公園項目地,

還有民俗小吃,

帶給大家記憶中的年味。

Kunqu Opera-a Local Opera

 2006.


2月12日(初八)


上午10:30《金沙灘》

楊繼業——師大慶 飾 

宋 王——李小青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楊五郎——武小西 飾  

韓 昌——梁新海 飾

天慶王——曹普超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趙德芳——官小良(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飾  

楊大郎——陳 魁(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飾 

楊二郎——李小斌 飾   

楊三郎——李建信 飾   

楊四郎——張 波 飾    

楊六郎——袁紅星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楊七郎——張繼賓 飾  

楊八郎——胡 俊 飾

呼延贊——劉照亮 飾

大公主——宋微煥 飾   

二公主——李毅盟 飾  

下午15:30折子戲專場

一、《走  雪》

李 青   李曉斌

二、《四 賢 冊》

柳水濤

陳 魁(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三、《李逵探母》

柏海英

梁新海

晚上19:30《王寶釧》

王寶釧 —— 李 娟 (國家「梅花獎」)飾

薛平貴 —— 李小青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飾

代戰公主——李 青 飾 

王 允 —— 王 輝 飾

王夫人 —— 柳水濤 飾

2月13日(初九)


上午10:30《清風亭》

張元秀——陳 魁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張 氏——黃小莉 飾

薛夫人——馮豔麗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張繼寶——李小青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飾

薛 榮——劉照亮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周小乙——袁紅星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飾

張繼寶(幼年)——於迎春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飾  

周小乙(幼年)——李毅盟 飾

 

下午15:30清唱綜合節目


晚上19:30 《玉堂春》

蘇 三——張 蓓 (國家「梅花獎」) 

王景龍——李小青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張 波   楊虹麗   袁紅星 (中國戲劇「紅梅金獎」)

柏海英   師大慶   李小斌  

(華廈生活匯部分文章轉載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

相關焦點

  • 就愛秦腔第207期: 「2020年賀新春」系列(三) 大型秦腔神話劇《劈山救母》
    「以歌舞演故事」,「歌」化為唱、念,「舞」化為做、打,其技藝被概括為四功、五法,綜合成為戲曲獨特的表演形態。唱功為首。唱戲唱戲,一齣戲有誘人的藝術魅力,首先看它有無動人唱腔,演員的演技首先看其唱功。唱腔是最能傳情的藝術,使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之情能通過動人的唱腔充分的體現。李小鋒的嗓音洪亮、高亢,風格獨特,韻味無窮,深得廣大戲迷喜愛。
  • 唯秦腔與美食不可辜負
    一路追劇,被吸引的除故事本身揭示的人性本真與西安城的生活況味,更有那不時響起的秦腔與琳琅滿目的陝西美食。「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一碗油潑麵喜氣洋洋」!是呀,裝臺人日子再難,還有秦腔與美食慰藉。《裝臺》中的秦腔與陝西美食貫穿了劇情始終。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戲之一,起於西周、成熟於秦,被譽為「梆子」聲腔的鼻祖。
  • 沒有春晚的老北京過年都愛唱大戲,慈禧執政手段是聽戲聽來的?
    而在天橋一帶賣藝的,無論是京劇還是評劇、梆子的演員,唱得多好多紅也不能到珠市口北面的戲園子演出。天橋一帶唱小戲的較多,票價很低,有的是「零打錢」,聽一段收一段的戲,普通勞動人民可以接受。因此,在春節期間,一些店鋪學徒夥計及拉洋車的做小工的人,可在這幾天到天橋聽聽戲。花錢不多可以過過「戲癮」,也算過年時奢侈了一把。
  •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簡介(一)
    唱、做、念、打均能出類拔萃。尤其身架臺步,氣度軒昂,扮王則龍眉鳳,扮官則氣度不凡,深得其師潤潤子真傳。《無影簪》之蘇護,《美人圖》之介子推,《法門寺》之趙廉,《老轅門》之呂蒙正及《漏床筠》《破寧國》,唱白做打,處處生色。反串《高三上墳》妙趣橫生,形體傳神。拿手戲《折出》《逃國》《殺*》《廣宮圖》《破寧國》《寧武關》《大報仇》《八件衣》《霍光回府》等獨步劇壇,無人出其右。
  • 「戲曲知識」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唱、念、做、打)(續)
    戲曲的唱,從來不是穿插在戲裡的獨立的聲樂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優秀劇目,安排唱段是根據劇情的需要,人物性格、思想、情緒發展的需要。通過優美的音樂形象來豐富和加強文學形象,訴諸觀眾的聽覺感官,正象做和打通過優美的舞蹈形象訴諸觀眾的視覺感官一樣。因而戲曲的唱,演員的技巧和修養都是決定藝術創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
  • 德雷克的唱念,耐克的做打,一個全新的品牌
    德雷克的唱念,耐克的做打,一個全新的品牌 說唱歌手過去常常為排行榜榜首和Diss曲目上相互競爭,
  • 看不清的華廈眼科:歷史的「補丁」與當下的「迷霧」
    6年後的2003年7月31日,當地部門同意廈門眼科中心(事業單位)改制為股份制營利性公司,建議該院的股權整體轉讓給華廈醫療投資(廈門)有限公司(曾用名稱「廈門歐華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華廈投資」)和廈門歐華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歐華貿易」)。
  • 毛主席聽戲愛挑錯!你知道這些毛主席修改過的戲詞嗎?
    俗話說,「人無癖,不可交」,意即沒有長處的人是沒有魅力的,毛主席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其中詩詞、書法、遊泳三項廣為人知,其實毛主席還喜歡聽戲看戲,是一個大戲迷。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直到晚年時期依舊手不釋卷,這種習慣使他擁有了深厚的文史素養,故而在聽戲看戲的同時,嚴謹的他曾發現了很多錯誤,有些地方他還與演員商量後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體現了一個戲迷的認真勁兒。
  • 廟上(三)---劇院、秦腔
    戲臺因秦腔而存在。記憶裡,家鄉的戲臺數量眾多,基本每個公社、大隊都會有一座像模像樣的戲臺,只不過因各大隊經濟實力的不同而有區別。戲臺的影響力因他的所在地而有所不同。堯禾鎮能請來像李愛琴這樣的名角來唱《周仁回府》,大楊能請來名角唱《梁山伯與祝英臺》《祝福》,廟上稍遜一籌,但也有劉茹慧唱過《秦王求賢》,雖然戲臺大小不同,演員不一,但上演的戲曲一定都是秦腔。
  • 【華廈學術】2017年畢節陽明眼科醫院眼科學術交流會圓滿結束
    華廈眼科 ↑↑↑ 點這訂閱華廈眼科醫院集團,是中國知名大型眼科專業醫療集團,已在全國建立了
  • 2020年春節去哪找「年味」?看看中國最有年味的8個地方!
    北方有這麼一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 小的時候最盼望過年,壓歲錢、新衣服、年夜飯、放煙花...... 後來我們越長越大,童年裡的年味卻所剩無幾; 「年味」真的消失了嗎?在中國的有些地方,年味依舊濃鬱鮮明。
  • 秦腔的化妝——粉墨登場,領略英雄氣宇,秋娘情味
    秦腔化妝分俊扮、淨扮兩種,但行當不同,扮相亦有明顯區別。中路秦腔的角色行當分小生、鬚生、老生、幼生,老旦、正旦、花旦、媒旦、彩旦、刀馬旦,大淨、毛淨,醜等,即"四生、六旦、二淨、一醜"計十三門,又稱"十三網子";東府秦腔(同州梆子)分鬚生、老生、靠甲生、紅生、文武小生,正旦(青衣)、花旦、刀馬旦,二淨,三花,文丑、武丑等十三行當;西府秦腔分生、旦、淨、醜兒大類,常以老生代大淨,小生代鬚生,小旦代小生,生末不分,二花臉唱彩旦等;漢調橈桃(南路秦腔)分生、旦
  • 電視劇《裝臺》裡的秦人秦腔——訪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
    劇中,舞臺上戲曲人物驚豔的裝扮、行雲流水的水袖、婉轉鏗鏘的碗碗腔《人面桃花》,秦腔《斷橋》《十五貫》《龍鳳呈祥》等片段都讓戲迷直呼「嫽扎咧」。劇目終將落幕,而秦腔藝術的傳承發展、秦腔文化的推廣普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12月6日,記者採訪了劇中飾演丹麥人併兼任戲曲顧問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任小蕾,聽她講述戲裡戲外的秦人秦腔。
  • ...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任小蕾:電視劇《裝臺》裡的秦人秦腔
    劇中,舞臺上戲曲人物驚豔的裝扮、行雲流水的水袖、婉轉鏗鏘的碗碗腔《人面桃花》,秦腔《斷橋》《十五貫》《龍鳳呈祥》等片段都讓戲迷直呼「嫽扎咧」。劇目終將落幕,而秦腔藝術的傳承發展、秦腔文化的推廣普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12月6日,記者採訪了劇中飾演丹麥人併兼任戲曲顧問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任小蕾,聽她講述戲裡戲外的秦人秦腔。
  • 千年秦腔話百年(一)
    人文的血脈,地域的風情,從秦腔的源起就賦予了這一社會作用與歷史使命,也奠定了秦腔恢宏質樸、悲愴豪放的底色。縱觀中國百年積弱百年積貧之曲折歷史,秦腔一直是西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尤其在物質與文化雙雙匱乏的廣大農村,被大家津津樂道。每一次演出,都是鄉民的一次集體盛事。
  • 我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因此,群眾對秦腔獨有情鍾,村村高音喇叭播放的是秦腔;地畔路旁,社員幹活時唱的是秦腔;村子有「自樂班」時,唱得最多的還是秦腔。每逢演戲,臺下總是坐得滿滿當當,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那時,我們村中只有1—3年級,上4年級後,我們要到1公裡外的尼安村讀小學。尼安村是一個有2000多人的大村子,這個村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秦腔藝術。
  • 當傳統文化邂逅新媒體,深圳戲院讓你不出家門也能聽戲
    抗疫隔絕病毒,卻隔絕不了劇院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疫情期間,深圳戲院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定期推出優秀文化在線鑑賞,包括「戲曲戰疫動漫小課堂」、「線上聽戲」、「線上賞樂」、「深圳市戲曲名劇名家展演」、「好片重溫」等系列「雲演出」,旨在豐富市民的宅家抗疫生活。
  • 封至模《秦腔藝人考略之一:陳雨農》
    為了把戲演的更好,他自己約集當時許多著名演員,成立了玉慶班,秦腔著名鬚生李雲亭就是這時加入他的團體的,由於他們的合作,不斷的探討、創造,不但繼承了秦腔許多名戲,而且還向兄弟劇種移植了不少節目。從表演到化妝等各方面,都做了一些大膽的改進和提高,使他的戲班,成為當時的名班。
  • 秦隴勁氣,粵嬉清嘉——粵劇《審死官》與秦腔《四進士》戲曲比較研究
    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19世紀40年代中,廣府戲已從開埠後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了。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
  • 傳統戲曲-----秦腔的八大傳統絕技
    變臉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種的生、旦、醜行皆有此特技。其變法有「變臉型」和「吹面灰」兩種。斜打;兩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對轉磨,打時先將碗側立擲出,使其在空中如車輪滾行狀旋轉,然後將第二個碗如法擲出,以碗底邊撞擊而破碎。西府秦腔鬚生王彥魁、唐二瓜、司東紀、呂明發,西安秦腔演員陸順子、和家彥、劉立傑、閻國斌等,均擅長此技。鞭掃燈花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淨、旦行的表演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