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瓷器,為何總是讓人著迷~~

2021-02-27 逸品韻茶

                 粉絲福利,文末領取。

景德鎮釉上五彩是從元明的紅綠彩和「大明五彩」發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間五彩與青花成為兩大主流品種。五彩題材廣泛,構圖新穎,形象概括,用筆洗鍊,線條剛勁,色彩明豔,具有濃鬱的民間藝術風味,是瓷苑一枝古豔的奇葩。 

一、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徵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顏色除礬紅以外,綠、黃、紫、藍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寶石之感,色彩光豔奪目,燒成溫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紅彩:五彩中的紅彩,是用皂礬(三氧化二鐵)製成。製作時要經牛皮膠浸泡,以浸膠3至10年的礬紅為好用。在上彩時需加入一定量的鉛粉和牛皮膠,用水輕輕沾染,以中鋒用筆,懸腕以拉線法描繪。燒成後色彩鮮豔沉著,紅得像寶石,而且有層次。清末以後,紅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調油平填,紅中泛橙而漂浮於釉面,手感粗糙,更無礬紅的光澤和潤滑。


  (二)藍彩: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藍彩常泛紫灰色,彩層特厚,彩的邊沿有一層蛤蜊光暈,但由於藍彩仍處於草創階段,常有脫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現。以往的藍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稱。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滲松香油畫於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爐燒烤。由於受到制筆、制油及制料工藝的約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線條顯得不挺,斷續及毛糊,不夠烏黑,甚至帶褐。後來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調成,經低溫火烘燒,因此黑彩才開始變得烏黑髮亮。

  (四)黃彩:康熙時期的黃彩還是以三氧化二鐵為基礎原料,其特徵是色層透亮鮮明,清新搶眼,與後期時多用銻黃(氧化銻)而形成帶粉質層的不透明黃彩迥然不同。

  (五)綠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澤燦然,而由於色質透亮,常用來襯託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製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缽內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現一層金的沉澱,取出而保持乾燥,用時溶於適量的牛皮膠內,滲入鉛粉,在胎上描繪燒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與毛刷類物品會產生靜電反應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雞毛撣子撣掃。

  (七)紫彩:康熙時紫彩發色還不穩定,常發烏髮灰,色地易開裂成碎紋,用放大鏡便可看到。

  (八)花翠(粉紅色):這在康熙五彩中是鮮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製成偏紅色的透明釉。它與雍正後出現的粉彩胭脂紅或洋紅在外觀上極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鉛質的透明釉)滲石英配製,顯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紅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紅彩而顯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兩者的質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別康熙五彩的點金石。其實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早期粉彩,而其實雍乾時洋紅的出現並引進陶瓷裝飾,才真正孕育著粉彩的誕生。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煥發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潤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別是沿著彩繪的紋飾周邊的白地,更顯著閃現這種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繪器,也以化學原料調配出乍看雷同的光彩,但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暈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繚眼火氣,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陽光下反射的彩暈,一看便知年份尚淺,火候未到,關鍵還是新釉料與古彩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

二、康熙五彩的彩繪工藝


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清代著述中有關於康熙五彩彩繪工藝的文字記載。要探討相關問題,只有通過現代五彩工藝表現出來的與康熙五彩相同的藝術效果,從而認識當時的工藝特徵。


五彩彩繪工藝分為繪畫和填色(包括染色)。繪畫用的有黑料和礬紅料。黑料用油調勻成泥狀,礬紅用膠水調成。畫筆要飽含料色,運筆時敲擊筆桿產生振動,使筆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筆尖上。畫筆講究用尖齊圓健的狼毫。使腕運指要使筆鋒隨器物表面起伏而變化,畫出的線條要料色濃厚、勻淨、圓勁。用禿筆畫的細點,要渾圓、飽滿。用筆講究力度,但不可恣肆、灑脫。運筆疾速,會導致近似「飛白」,反成破碎的筆觸。


染色,五彩上只用礬紅料洗染。先用料筆將礬紅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筆稍蘸清水,將筆鋒壓扁成平齊的形狀,一筆筆將礬紅料洗刷開。用筆要輕,使紅色呈由深到淺、從濃到淡的自然過渡。

填色,指將五彩中的綠、藍、黃、紫、金等料色填入輪廓線而採用的平填法。這幾種料色預先都要研成泥狀,填色時用筆將料色與水調成一定濃度,填筆要飽蘸料色,沿黑料畫的輪廓線一個個塊面地平填,濃度、厚度須均勻、平整。所有傳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畫輪廓線)、礬紅(畫輪廓線、洗染)、黃、綠(分大綠、苦綠、水綠)、紫、金等幾種固有不變的料色,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礬紅可洗染濃淡,其他的料色深淺、濃淡是一致的。


三、康熙五彩的裝飾特色

1、構圖平面化:康熙五彩裝飾在陶瓷立體器型上,與造型特徵要求協調統一,裝飾的主要特徵就表現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構圖。在「開光」式的構圖中,借鑑了中國畫(實際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畫)的構圖特點,講究疏密、主次關係。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鳥的藝術形象首先從屬於器形上的裝飾性,依附於二維空間中的形體結構。在這樣的藝術範疇內,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和極大的創造力,提煉、概括自然的形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徵。把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歸納為符合陶瓷裝飾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師造化」的繪畫性動態特徵定型為工藝製作性的靜態形象。

3. 色彩裝飾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繪後,經爐內750℃-800℃的烤燒,色彩呈玻璃質狀態,透明度、光亮度、純度都很高。透過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繪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層晶亮閃光的繽紛色彩。由於五彩色彩的材質特點和彩繪工藝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獨特的裝飾性。

四、康熙五彩瓷器鑑別的六要點

  五彩瓷是指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5種(種類可多可少,但紅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種是純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鬥彩又有區別,鬥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線,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則指釉下青花部分被當作藍彩使用,與釉上彩構成畫面。五彩瓷最早見於明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普遍應用,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雍正後期至乾隆年間逐漸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緒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現。康熙五彩燒彩的溫度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稱;又因其多作為仿古器,故又稱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發明了用釉上低溫藍彩和黑彩。藍彩豔麗醒目,多繪山石,使徒壁生輝,用於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調而製成純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鮮豔奪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濃重沉著,多用於勾勒輪廓和點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國水墨畫的藝術效果,大大豐富了五彩瓷的表現手法,較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為一代名作,從清嘉慶至民國多有仿品上市,鑑別真偽應掌握以下主要特徵:

  (一)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旋紋痕及黑疵。

  (二)除少數官窯器的圈足圓渾潤滑外,大多民窯器的圈足邊呈尖狀,而且有斑塊殘缺的現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堅硬感,周圍有閃爍的「蛤蜊光」,紋飾周邊有光暈。尤以藍彩為甚。

  (四)由於人物模仿陳老蓮畫法,山水多仿王惲等,其繪畫風格應大體相近。人物臉部都不端正,只勾輪廓不填色,否則為後仿。

  (五)瓶、罐類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層臺的硬折角,其折角圓渾者為後仿。

  (六)器物底足內題「大明成化年制」或畫秋葉、鐘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後期產品。

冬青釉五彩加金花鳥紋大花盆

清康熙

高33.3cm,口徑61cm,足徑39cm


花盆呈圓形,折沿,深腹,撇足,底心有一圓形滲水孔。花盆以冬青釉為地,外壁通體描繪五彩加金花鳥紋飾。



桃樹枝幹蒼勁,花葉繁茂,小鳥棲於枝上,烘託出鳥語花香之意境。


口沿上描繪相間排列的雲鶴、桃樹紋,足邊飾以桃樹枝幹花葉的局部,與盆身紋飾相呼應。口沿下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花盆體大規整,構圖舒展,畫筆既工細嚴謹又蒼勁老練,色彩濃重豔麗,體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


康熙一朝瓷畫風格雄壯豪宕,無與倫比。《飲流齋說瓷》載:『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陶雅》有『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民窯產品)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於恣肆。』本品即為康窯棒槌瓶之雄渾樣式,尺寸碩大,盤口直頸,豐肩鼓腹,下承圈足,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其腹部平緩而開闊,適宜繪飾各類人物場景,為康熙朝新創之瓶式。



瓶身以五彩裝飾為基礎,採用通景式構圖方法,紋樣富麗,著色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口沿繪飾一周回紋,肩部飾四開光,內繪風景人物圖;頸部及腹部所取紋樣為傳統的群仙慶壽圖,與傳統的五彩裝飾不同,本品之山石、人物、松木皆以堆塑裝飾,頸部堆塑五位仙人,一人執扇而立,四人姿態各異,持卷觀水火匡廓圖,另塑一仙鶴望日而舞。



有趣的是我們可從同時期不同器形裝飾紋樣上,找到同類觀捲圖,可見大英博物館藏五彩神仙人物筆筒,館藏編號PDF.A.842(圖一);腹部背景則以迂迴轉折、起伏變化的山石為中線,天空瑞雲層疊,其下波濤洶湧,並以深淺不一綠赭色調的地皮來體現畫面的空間感和錯落感。


大英博物館藏

五彩神仙人物筆筒

館藏編號PDF.A.84


此瓶腹部堆塑十八位神仙人物,與傳統的八仙慶壽不同,因本品體積碩大,可呈現空間更為寬廣,故除傳統八仙外,更有自明代話本發展而來的上八仙、中八仙與下八仙中的祥瑞人物。整體畫面以南山不老松為起始,以笑容可掬的騎羊壽星為主,瑞雲之上為送子張仙,獻壽麻姑,童子在仙鶴的引領下捧仙召徐徐而來。踏浪而來的為騎鹿的祿星,旁側分列曹國舅、藍採和、鐵拐李及何仙姑;地面之上東方朔扛桃枝神態俏皮,身後韓湘子手捧金卷寓意金榜題名。身側為呂洞賓、鍾離權、劉海三仙。




而劉海與八仙共同出現於慶壽主題上,亦可參見雍正一朝粉彩群仙祝壽圖雙獅耳瓶(圖二),《清代瓷器賞鑑》,頁70,編號73;眾人或手持法器,或捧獻壽之吉禮,形象逼真活脫,畫法精細入微,人物與背景之間協調巧妙,這種移步換景的構圖方式,給人以密不透風之觀感,雖畫面滿而全,但主次關係分明,人物關係安排合理,錯落有秩,既面面俱到,又重點突出。



粉彩群仙祝壽圖雙獅耳瓶,《清代瓷器賞鑑》,頁70,編號73



整器紋飾著色豐富,以敷彩濃豔的紅、黃 藍、綠為主色,間以赭、紫、黑等色,衣紋、雲彩更施以金彩,使畫面呈現出富麗吉祥之感。題材中人物描寫精到,眉毛、眼珠和頭髮鬍鬚用黑色勾勒,或虯髯長鬚或短密撇須,面部膚色也因人而異,不同神情,清晰可見。衣紋則隨風而動,飄訣自然,線描秀勁流暢,畫法精細入微,設色深淺不同,預示明暗之對比。此種精細之五彩有賴於康熙一朝瓷藝的精進。明代五彩繪飾使用含有水分的調料,流動性快而容易暈散,至康熙一朝景德鎮研製出乳香油調和料來跟五彩調配,不容易散開,可以更好的準確繪飾,且燒出的成品乳釉呈玻璃狀光澤,奪人眼目,堪稱極軌。




此瓶人物形象詭奇肆意,神態誇張,所繪手法瀟灑飄逸,筆觸皴染得宜,且人物裝飾等皆為堆塑而成,極其難得,而體量如此之巨尚無變形,並且發色上佳,繪工精細,也可證彼時窯工燒造技藝之純熟。尺寸相近,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TAFT MUSEUM有此類似裝飾(圖三),亦繪群仙慶壽一例可參見出自John L. Severence收藏,1936年捐贈予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後售於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24,現屬潔蕊堂收藏;



凸雕群仙慶壽題材,但尺寸略小者,可參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所藏,編號C.1257-1910(圖四);另一例為波士頓藝術館藏五彩八仙慶壽圖,編號21.2283(圖五),其人物表現形式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尺寸較之略小,可參見清宮舊藏繪飾五彩福壽圖的棒槌瓶,參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頁80,編號73;本書亦收錄一例五彩加金凸雕博古圖棒槌瓶,頁156,編號143;另有一例五彩凸雕人物嬰戲紋瓶,可參見費城藝術館藏品(圖六);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2011年,商務印書,頁80 編號73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2011年,商務印書,頁156 編號143

另有兩例五彩棒槌瓶,尺寸相近,圖載於 R. L. Hobson,《The Leonard Gow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倫敦,1931年,圖版XXV 及XLVIIIa ,前者繪端午節慶,後者繪福祿壽三星。另比三例,出自 Benjamin Altman 收藏,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編號14.40.85、14.40. 83及14.40.331;尚有一例,出自 J. Goldschmidt 收藏,圖載於《Ausstellung Chinesischer Kunst》,柏林,1929年,頁330,編號892。另可參考一尺寸器形相近之例,繪五彩花鳥紋,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載於《東洋陶磁大觀》,卷11,紐約,1982年,圖版131。同等尺寸但繪青花者,可見故宮博物院藏青花祝壽圖棒槌瓶,《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頁455,圖版293,另有一例繪山水者,為上海博物館藏,可參見《康熙瓷圖錄》,第82頁,編號52;同書收錄青花筆筒(第66頁,編號44),所繪紋樣與本品頸部人物紋樣相類,可茲對比。



康熙五彩冠絕天下,可謂正逢其時,康熙帝為維護政權的長治久安,注重學習和採納漢文化;在此基礎上,明末繁榮發展的版畫深刻影響了康熙瓷的裝飾選題。當時十分有名的版畫中心有金陵,杭州、徽州和蘇州等地,而景德鎮正處於與徽州交界處,近鄰金陵、蘇杭,絕好的地理位置為版畫與陶瓷的結合提供了便利,許之衡《飲流齋說辭》中有:『人物故事標新立異,波瀾推行,窮極詼詭,大抵皆導源於小說,然皆與歷代丹青畫法相結合也。』如本品之群仙祝壽題材,人物的塑造及裝飾技法皆可在同時期或略早的戲曲版畫中尋得傳承軌跡,使其賦予情趣盎然的內涵與奔放灑脫的藝術張力,別具一格,當為妙品.

小編推薦:景德鎮純手工瓷器,以傳統工藝製作為前提,低於市場價40%,所售100%為家藏原料,絕無贗品。喜歡景德鎮瓷器的朋友可以識別添加二維碼免費領取《景德鎮瓷器鑑賞手冊》,朋友圈每天更新瓷器知識,教你清洗,保養,收藏瓷器.期待與您一起交流學習。

                                        看完點個「在看」支持下


相關焦點

  • 令人著迷的康熙五彩(建議收藏)
    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顏色除礬紅以外,綠、黃、紫、藍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寶石之感,色彩光豔奪目,燒成溫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但花翠是雪白(含鉛質的透明釉)滲石英配製,顯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紅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紅彩而顯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兩者的質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別康熙五彩的點金石。其實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早期粉彩,而其實雍乾時洋紅的出現並引進陶瓷裝飾,才真正孕育著粉彩的誕生。
  • 華麗濃豔的五彩瓷器
    五彩瓷器華麗濃豔,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彩瓷品種。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明清五彩瓷器入門知識,使您對各時期五彩瓷器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一、五彩瓷器-知識概要五彩瓷器,是一種釉上彩瓷,又稱之為「大明五彩」、「古彩」、"硬彩。
  • 區別「五彩」、「鬥彩」與「粉彩」瓷器,這一篇就夠用
    在瓷器史上,先後出現了五彩、鬥彩與粉彩瓷器,很多「老司機」都說不明白它們的本質區別是啥,今天小編冒昧的試一下。到了金代,出現了一種白釉上勾畫紅、綠、黃圖案的瓷器,根據胎、釉風格,專家們推測它來自於北方的磁州窯,這種瓷器被稱作「金五彩」,它就是早期的五彩瓷器。
  • 顏色釉——康熙瓷器最高成就者
    說清朝,先道康熙。說到康熙瓷器,大多數人會只「墨分五色」的「康熙青花」或者「康熙五彩」。
  • 這一件絕美的五彩瓷器,以精典人物故事為背景,適合作壁紙
    這件瓷器便是五彩麻姑獻壽圖盤。此件瓷器高2.8釐米,口徑24.8釐米。由清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口燒制。折唇,淺腹,圈足。胎質潔白細膩,施以釉上五彩。邊飾以紅彩畫錦地,花卉間書「萬壽無疆」四字篆書,盤底青花雙圈內「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識。麻姑獻壽紋是清代康熙年興起且非常流行的紋飾。麻姑出自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是傳說中的女神仙,曾經在三月三在王母壽辰時以靈芝美酒祝壽。後世民俗就將麻姑經常與祝壽相聯繫,多用於祝頌女壽。
  • 清 康熙 灑藍釉開光五彩筆筒(下)
    我始終認為看一件瓷器,胎、釉、彩必不可少。這件筆筒有三處開光。附圖第一個是圓形開光瑞獸獅子;下面兩個分別是倭角方形花鳥和花形博古圖。本來我想把三副圖片並排放,只是系統沒有這樣的造型。這件筆筒的完全名稱應該是——清康熙灑藍釉開光五彩瑞獸花鳥博古圖筆筒。怎麼樣,是不是很高大上啊。
  • 豔雅有致聚五彩——清五彩瓷
    至雍正時期,五彩瓷漸少,器形僅有罐、盤、碗、杯等。五彩仕女紋罐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胎釉:康熙時期,五彩瓷器胎體厚重,質地堅硬緻密,釉面瑩潤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亮青等幾種色澤。官窯器大都顯得拘謹,民窯器則濃重豔麗,清新活潑。雍正時期五彩瓷器胎質堅緻輕薄,潔白度高,釉面細白瑩潤,但不夠平整,多有桔皮皺紋。
  • 細說清代瓷器(三)康熙獨步天下的單色釉
    說到康熙瓷器,很多人言必稱「墨分五色」的「康熙青花」,或稱「康熙五彩」,其實康熙一朝最重要的瓷器是「單色釉」。
  • 康熙青花瓷器非同凡響,值得重點了解把握
    從上面康熙青花瓷器標本就可以看出,康熙青花瓷器非同凡響,胎釉、青花料、紋飾和工藝都較為考究,質量上乘。康熙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繼承了明代景德鎮瓷業的優良傳統,無論從胎質、釉彩,還是造型、紋飾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細膩,胎土淘煉精細,胎釉結合好,器形多樣而雄渾,整體表現出了規矩、挺拔、大氣和豪放的特色。
  • 馬未都:光彩奪目說五彩
    北宋時期,北方著名瓷窯磁州窯所燒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綠彩等品種,無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聲。 金代五彩瓷器的確定,是學術界對近十幾年在考古發掘以及海外陸續發現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結果。特別是金代定窯的釉上紅彩和磁州窯系統的釉上加彩,可以斷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階段,為後期景德鎮五彩瓷器的出現起到了啟迪作用。
  • 順治和康熙瓷器,在南京博物院中你看過哪幾件?
    院 清康熙 五彩《西廂記》紋磚盤  南京市博物院 清康熙 五彩八騎進寶紋花盆 南京市博物院 清康熙 五彩八騎進寶紋花盆    上面兩塊插板忘了拍說明了,自己判斷歸為了康熙朝,也不知正確與否?畢竟我對瓷器的斷代知識還很差,處於學習階段。  康熙青花瓷是清代最名貴,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譽。
  • 美瓷鑑賞—丙午年五彩人物罐
    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種。所謂釉上彩瓷,就是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溫度烘烤而成的一種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而五彩瓷並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於或少於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
  •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1.33億領銜,成交率96%,康熙大帝之幾暇格物專場圓滿收官
    「幾暇格物」專場,薈萃當時重要的官窯瓷器、禮樂編鐘、家具等工藝品,全場26件拍品,一件流拍,成交率為96%,總成交額為253,126,500元。封面拍品十面靈璧山居主人珍藏的「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經過激烈競投,以115,500,000元落槌,加佣金以132,825,000元成交領銜全場。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窯五彩佳作,依月令之數為一套。
  • 名不虛傳的廣彩瓷器
    「廣彩」始於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各種彩瓷藝術的影響下脫穎而出,盛於乾隆、嘉慶,流傳至今。「廣彩」瓷藝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廣東作為對外貿易港口所具有的條件,廣彩遠銷西歐,得到各國皇家、貴族等上層人士的賞識,成為必備的裝飾與日常用瓷。產品常見於西歐皇家宮殿與博物館,造型、紋飾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製作,具有濃重的西方文化藝術色彩。
  • 中國歷代馬紋瓷器精選
    自元代出口青花瓷以來,「刀馬人」的人物故事紋,是最受歐洲各國追捧的紋式,此類紋式圖案一直是世界各地拍賣市場的熱門競爭的器件。該特大將軍罐繪畫宋代將帥比武的生動場面,表情豐富,尺寸一等壯碩,器形飽滿,完整完美,英姿煥發。上蓋:繪畫童真「五子登科」的吉祥圖紋。此特大將軍罐是康熙朝難得一見的珍品,具有皇家貴族豪門氣派,世界存量極少。清康熙年間由德化窯燒制的單色釉瓷器。
  • 淺析康熙五彩刀馬人紋飾
    清康熙時期因工藝的進步和釉料的創新,燒制五彩瓷器已少用青花,加大了藍彩、黑彩和金彩的使用,加上原有的紅、綠、黃、赭等彩,使色彩組合變得更為多樣,從此使用不同的色彩搭配組合以表現不同的畫意和情景變為可能。雖然還是使用平塗法進行釉上施彩,但在平塗後,再使用墨彩密描細線,使著色更顯層次分明、生動自然,其藝術效果比明嘉靖、萬曆有過之而無不及。
  • 【奇聞趣事】拍賣公司拍賣清康熙青花瓷器連出高價的歷史因素
    清代康熙朝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窯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博納古董拍賣把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
  • 明清哥釉五彩瓷器出現在什麼時候,工藝疊加還是創新,值得收藏嗎
    哥釉五彩出現於明代晚期,即在燒好的哥釉器的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低溫烘烤而成。一直到清代都有哥釉五彩瓷器燒造。其實感覺哥釉五彩瓷器是工藝的疊加,不沒有什麼創新。現在見到的哥釉五彩瓷器傳世的瓷器很少,多是民窯的瓷器,不知道具有收藏價值沒有。
  • 朱麗雅及柯蒂斯藏17th中國瓷器
    原標題:【古玩市場】佳士得「朱麗雅及約翰 柯蒂斯藏17th中國瓷器」精選   第七屆紐約亞洲藝術周期間,紐約佳士得將於3月16日舉行重要美國私人珍藏「奔放奇逸:朱麗雅及約翰 柯蒂斯珍藏十七世紀中國瓷器」專場拍賣,本場拍賣共呈獻95件中國瓷器珍品,全皆品相上乘,十七世紀瓷匠工藝之妙於此可見一斑。
  • 精品推薦—乾隆五彩金釉賞瓶
    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種。所謂釉上彩瓷,就是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溫度烘烤而成的一種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而五彩瓷並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多於或少於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