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西窗
「我們還沒有年老到,對被註定的未來,欣然接受的年紀。想要去到更高的地方,我們便無所謂畏懼,這不是回憶錄,這是我們與數碼寶貝的全新冒險。」
今天,全國電影累計票房突破150億,而11月一片蕭條的國內電影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意外。
一個星期前,日本經典IP動畫劇場版《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以下簡稱《最後的進化》)在國內正式上映,雖然頂著「《數碼寶貝》20周年情懷大作」的噱頭,但是鑑於日本動畫劇場版在國內一貫冷清的票房情況,市場並沒有對這部電影抱有太大期待。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國內電影大盤萎靡不振的情況下,《最後的進化》上映首日,以20.8%的排片佔比獲得1957萬票房,這個開局雖然不及2019年上映的《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航海王:狂熱行動》《哆啦A夢:大雄的太陽王傳說》等經典IP劇場版,但是超過了《夏目友人帳》,放在荒涼的「後疫情時代」,這個首日成績並不差。
目前《最後的進化》上映9天,累計票房達到1.01億,成功從《金剛川》《我和我的家鄉》等國產大片的長尾票房裡分得一些市場空間,成為近三周內唯一有望衝破億元票房大關的電影。
貓眼專業版對其總票房預測達到1.29億,如果這個票房預測實現,《最後的進化》或將成為2020年的動畫電影票房亞軍,僅次於《姜子牙》。
而如果探究《最後的進化》在國內票房超出預期的原因,或許不難解釋。「被選召的孩子們」已經冒險了20年了,那些看著《數碼寶貝》的孩子看似長大了,但童年與情懷始終是人類不能抗拒也不能割捨的東西。
「如果你不喜歡這部動畫電影,那麼它不是為你準備的。」這是《最後的進化》在豆瓣上的熱門評論之一,點擊「有用」人數達到了1665人。而這條評論背後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最後的進化》是為誰準備的呢?
從電影內容、元素符號到整體情感核心,或許可以感受到電影針對的觀影群體。
內容上,《最後的進化》作為《數碼寶貝》動畫IP20周年的紀念劇場版,電影中將故事主線放在初代被選召的8個孩子身上,孩子們已經長大了,電影關鍵主角八神太一和石田大和已經22歲了,他們一邊適應社會,一邊處理與數碼寶貝的關係,面對成長過程裡不得不面對的選擇與離別。
同時,《最後的進化》有意延續了《數碼寶貝》第一、二部的諸多經典符號元素,如數碼寶貝進化與戰鬥時的專用BGM《Brave Heart》,《數碼寶貝》系列認知度最高的主題曲《Butter-Fly》,還有穿插在整個系列的《波萊羅舞曲》,太一最後大戰吹響的哨子,篇幅最大的亞古獸、加布獸、巴達獸等也是初代數碼寶貝。
在情感核心上,《最後的進化》強調的是成長與告別。主角不是20年前一場露營卻掉入數碼世界的孩子們,而是在經歷各類戰鬥與進化後長大的他們,世界變了,孩子變了,選擇也變了,沒有的只有數碼寶貝——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長大之後,會失去數碼寶貝。
所以《最後的進化》是一部充滿新意的電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無數經典人物與元素的重現,觀眾對劇情走向早有預期。
那這是一部高口碑作品嗎?答案也是否定的。電影豆瓣評分7.6分,雖然口碑超過預期,但是與此前9.2分的劇場版《滾球獸的誕生》、9.3分的第一部《數碼寶貝》等相比,口碑並不突出。
那《最後的進化》是什麼?「這真是一部對特定的人們來說,一部劃時代的、震撼的作品。」豆瓣上有人說。《最後的進化》是一部情懷大作,將這個動畫系列認知度最高、觀眾情感基礎最深的初代人物集合,並且毫不避諱告訴觀眾,我就是來為你那個沒有完結的童年安排一個結局的。
這樣的一部作品,它註定不是給ACGN圈層那些自主研究冷門番,對動畫各製作公司、導演編劇團隊如數家珍,日常社恐但在漫展上傾盡全力的考究資深宅們準備的。阿宅們在情懷面前還有一絲冷靜,內容才是硬實力。
《最後的進化》是給那些一聽見《butter-fly》就生理性想流淚,看見亞古獸、加布獸就夢回「那年夏天」的80、90後準備的,他們未必知曉《數碼寶貝》全系列作品,也未必是ACGN內容市場的核心觀眾,但是他們心中的夏天沒有結束,願意為童年買單。
微博上有網友評價道,「這部劇場版是做給那些自稱很宅、報菜名必提鬼滅巨頭食屍鬼,DM沒看過23456,但喜歡刷無限大夢想,喜歡用京阿尼動畫做頭像,喜歡買潮玩交智商稅,看電影喜歡盜攝自拍發朋友圈的現充看的。」
這段話顯然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色彩,但卻從側面指出了,《最後的進化》與其說是ACGN圈層垂直電影,更像是給一個時代一部分特定觀眾的特供作品。
需要認知到的是,國內電影市場上如《最後的進化》這樣順利收割情懷的動畫劇場版電影並不多。「情懷」是一把利器,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日本情懷IP都能喚醒一代人的情緒共鳴。
貓眼數據顯示,近10年來國內票房過億的日本動畫電影達到14部,這其中動畫IP劇場版作品達到9部。而《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兩大系列則成為了日本動畫劇場版市場上的「兩大山脈」。一方面這兩部作品在國內擁有極高的IP認知度,十幾年的內容沉澱,粉絲覆蓋面比其它動畫IP更加廣闊;另一方面這兩系列劇場版保持著穩定的引進頻率,在票房市場也有一定的存在感。
如《哆啦A夢》系列劇場版《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票房達到2.09億,是2018年六一檔的大贏家,而《名偵探柯南》系列劇場版則憑藉《紺青之拳》「新蘭CP」的強勢輸出,票票房達到2.31億,是近十年來國內票房最高的日本劇場版電影。
雖然也有《海賊王》《火影忍者》《夏目友人帳》等動畫劇場版票房過億,但是這些動畫作品更偏向於單部作品的爆發,並沒有形成如《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這樣系列化引進的傳統。
而更多的動畫劇場版則是無聲消逝在國內電影市場。此前《紫羅南永恆花園》《我的英雄學院》《FATE》《刀劍神域》等國內ACGN圈層人氣頗高的動畫作品,也都紛紛引進了劇場版,粉絲們紛紛進行自來水安利,願意為紙片人付費,但是大眾市場上反應冷淡,最終國內票房滑鐵盧。
這些作品並非沒有情懷基礎,在ACGN圈層也有著相當的推崇度,IP覆蓋面從漫畫、動畫延伸至遊戲、周邊等,但是依舊沒能獲得票房市場的通行證。
這是大部分日本動畫劇場版面臨的問題,垂直的IP內容讓劇場版擁有精準的市場定位,原生動畫的覆蓋面直接決定了劇場版的受眾群體,雖然粉絲群體對電影IP趨之若鶩,但是IP垂直性越強,IP壁壘也就越強,沒有大眾基礎,劇場版就無法順利連接受眾圈層與大眾市場,即便在圈內擁有了光環,想要形成大規模票房轉化仍然不容易。
《最後的進化》能夠在現在如此貧乏的市場環境下收割票房,一方面是電影市場內容極度缺乏,10月底11月初,除了《最後的進化》只剩下《金剛川》《我和我的家鄉》等老片,而與其同期上映的《月半愛麗絲》一開始就走在了口碑崩壞的道路上。新片《風平浪靜》《未來的未來》等昨天才剛剛上映。
另一方面則是《數碼寶貝》在國內20年的認知沉澱。《數碼寶貝》動畫2001年正式進入大陸動畫市場,隨著電視臺的輪播,這部動畫與《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等動畫一樣,成為80、90後一代童年暑假記憶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該系列動畫此後幾部沒能順利引進,但是仍有大批孩子憑著盜版碟變成《數碼寶貝》系列的死忠。
《最後的進化》是《數碼寶貝》系列20年來第一部正式引入國內的劇場版電影,並用情懷殺將觀眾的情緒共鳴推到了極致,電影票房爆發的背後,是20年內容基礎與感情沉澱的厚積薄發。
《最後的進化》或許再次佐證了一個市場規則,「情懷」是一個在大範圍下才能成立的命題,它並不是票房市場的通行證,只有當它融入了大眾市場掀起共鳴,才有可能發出威力。《最後的進化》肯定不是最後一部憑藉情懷在國內收割票房的劇場版電影,但是未來淹沒在市場的劇場版只會越來越多,情懷被重複使用之後,觀眾的免疫程度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