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1981—0301—Au—1/2oz
材質:金幣
質量:精製
重量(盎司):1/2
直徑(毫米):27
面額(元):400
成色(%):91.6
發行量(枚):1500
鑄造單位:上海造幣廠
正面圖案:孫中山頭像
設計:駱行沙
雕刻:駱行沙
背面圖案:武昌起義
設計:陳堅
雕刻:陳堅
編碼:1981—0302—Ag—1oz
材質:銀幣
質量:精製
重量(盎司):1
直徑(毫米):40
面額(元):35
成色(%):92.5
發行量(枚):4000
鑄造單位:上海造幣廠
正面圖案:孫中山立像
設計:童友明
雕刻:童友明
背面圖案: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設計:羅永輝
雕刻:羅永輝
歷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這是個普通卻又是個不平凡的日子。在這一天,武昌城打響起義的第一槍。「世人未為我敢為,天下未發我首發。」這就是武昌起義所體現的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也就是不畏艱險,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在這一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辛亥革命70周年金銀紀念幣,包括1/2盎司金幣和1盎司銀幣各一枚。
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金幣(1981—0301—Au—1/2oz)
設計創作談
在新中國發行的現代貴金屬幣上,多次出現「辛亥革命」的題材。辛亥革命70周年金銀紀念幣,是新中國發行的首套辛亥革命選題的貴金屬紀念幣。
我和我的同事、同學駱行沙共同負責這枚紀念幣的設計與雕刻。我與駱行沙同是求學於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他原名「駱鵬飛」,是中專班,我是預科班,所學的課程基本上都是學美術的基礎課,如素描、水彩、速寫等。1962年分配到上海造幣廠,同時分來的還有顧杏寶、童友明、張強共五個同學。我們到上海造幣廠後,不但要負責設計,還要從事浮雕製作。對於一個從未接觸過雕塑的人來說,要從事這一高難度的造幣浮雕,是多麼不容易啊!我們完全靠自學、自悟。真是十年磨一劍。
配圖35:上海造幣廠與瀋陽造幣厂部分設計人員
駱行沙設計的正面,選擇了一張孫中山先生較晚時期的頭像。著重在浮雕的處理上,他沒有自然主義的按照片刻劃,而是在「形似」基礎上重點表現中山先生的「神似」。塑造了一位偉大、壯重的大總統形象。駱行沙的這件浮雕作品,可以說是他一生從事造幣事業最成功的雕刻作品之一。
我是負責這枚金幣的背面設計與雕刻。這枚幣的主圖選自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上的漢白玉高浮雕《武昌起義》,表現了辛亥革命中起義士兵前僕後繼、勇敢衝殺的場面。這枚幣是一枚群像人物幣,人物表情非常豐富生動,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抓住原作的神韻,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動作形態表現得細膩,再細膩。在構圖上,有意將群體人物的動勢設計成一條曲線,與幣的外圓形成呼應。
金銀紀念幣的浮雕可以高於流通幣,但仍有相當的高度限制,而這枚幣是將漢白玉圓雕變成薄浮雕的紀念幣,高花紋等比例壓縮產生較大的壓力,進入生產環節,模具毀壞的機率非常高,這就對設計的要求更加高。而且由於工藝設備的限制,浮雕版的尺寸不能太大,一個人物的頭部也就一個手指頭那樣大小。要非常逼真地刻劃形象,其難度之大可想而之。除了需要實的造型能力外,還需感情的融合。當時,紀念幣事業剛剛進入起步階段,我們的經驗都不太豐富,可以借鑑學習的對象也很少,只有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學習。我花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做這枚幣的浮雕,做得很用功,反覆修改反覆雕琢,在當時將自己的水平發揮到了最高。(上海造幣廠 陳堅)
藝術賞鑑
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金幣正面上的孫中山半身肖像,是中國現代貴金屬幣第一款人物肖像,它是「辛亥革命「系列的龍頭品種,也是政治人物系列的龍頭品種。
「孫中山頭像」的設計與雕刻者均為駱行沙。因為貴金屬紀念幣前無先例,沒有相應參照,所以如何在幣面表現這位締造共和的偉人,對於駱行沙來說,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其中,既有技術層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層面的考慮。最終選擇的方式,就是走蹈規循矩的傳統之路:最上方環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大字,中為孫中山半像。再下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字樣,最下綴底,是辛亥革命70周年起始年份「1911-1981」。從設計角度,沒有任何突破,也沒有任何創新。只是一種平淡而真實地表述。意外的是,正是這種平淡的毫無新意的設計,卻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多少年過去,仔細品讀,仍能從中感覺得到它的端莊、大氣與敦厚。
平淡之所以等於成功,分析深層次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駱行沙的設計與雕刻,準確把握住了「孫中山頭像」的內在特質。由此,整個設計雖規範嚴謹,但也恰恰符合幣面主題的紀念性質。「孫中山頭像」圖稿為半身肖像。半身是向左偏側的半身,目光正視著前方。類似孫中山半身像相對較多,駱行沙單單挑這一幅為藍本,大膽猜測,有其特別用意。1981年,中國政治處於破冰時期,對於孫中山的評價,也褒貶有之。選擇孫中山左側半身像,看似無心,實則有意,目的是借這個左側,傳遞非常重要的信息:歷史上,孫中山曾有傾向於共產黨的這一面。
「孫中山頭像」的雕刻重點,在於臉部神情的刻畫,臉部神情又特別側重眼神的描繪。或是犀利,或是深邃。用兩句話簡練表達:堅定而充滿思索,坦蕩而包含深情。在眼中,我們能看到孫中山的思索是堅定的。他堅信他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革命宗旨,會在中華大地得到最大範圍的認可。我們還能看到他的深情是坦蕩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天下為公」。他堅信他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最終會成為中華大地上得以實現。而這些,通過純金材質打造,更有更高層面地升華。
該幣背面圖案上表現的是「武昌起義」,珠玉在前,造幣業者要將原雕作品還原到淺浮雕的錢幣上,其體現的造型能力與浮雕功力可見一斑。看一看畫面上那幾個人物的臉部表情,看一看那義軍服裝上的皺褶以及突顯著義軍力量之美的握槍的手臂,無一不帶有中國隋唐雕塑的特質。尤其最前列那個士兵端槍的手臂,以及那握槍的手,借鑑了「昭陵六駿」對馬的表現風格。最重要的是,從這枚金幣的畫面上,我們看到的不再是聲嘶力竭的呼喊表情,而是大戰之前的肅靜,是沉默的黑暗中的衝殺,而是黎明即將到來的肅穆,近處的硝煙瀰漫,他們,這些默默無聞的革命志士,就踩在剛才噴發過憤怒烈焰的步槍和大炮之上,畫中的人物是激越而慷慨,堅毅而勇敢,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他們此時的表情,他們只留給了歷史一個背影,卻把那一刻的肅靜,激昂,和臉上激越的表情,永遠留給了我們,讓一代又一代後人可以接受武昌精神的洗禮。
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銀幣(1981—0302—Ag—1oz)
設計創作談
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銀幣正面圖案選擇的是「孫中山立像」,就是南京孫中山博物館外的那座立像,設計之前,我跑了幾趟南京去採風,一方面可以近距離學習觀摩,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通過實地走訪感受到偉人的風採。
如果用現在年輕人的說法,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孫中山」控,就是我非常欣賞崇敬這位偉人,在幾十年的設計生涯中,也設計了好幾十幅關於先生的作品。這枚銀幣儘管是我最早期的作品,但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這座立像的人物形象很纖細,要「放」進紀念幣裡,構圖比較難拿捏,我基本是按比例縮小了原作圓雕。現場是以仰視角度去觀察,如果直接放在平面上,就會顯得「頭輕腳重」,因為「失真」導致視覺上很不舒服,設計時透視關係也需要特別考慮進去,特別處理成平視的表現形式,這樣人體的比例關係就不容易「失真」。
人物是浮雕藝術上最難表現的題材,要「塑造」孫中山這位革命事業的先驅偉人,最關鍵的就是傳神地表達出這位偉人的風度與氣質,突出他的精神氣質。我在仔細觀察這座立像後,判斷他是表現中期的孫中山,因此拿來了一本著名的孫中山畫冊,仔細「閱讀」後,先在腦海中過一遍他在不同時期的精神面貌,確定自己抓住了中期孫中山的神韻後,再動手設計人物形象,加上這個形象比較纖細,留白太多,所以兩邊特別加上了先生的生卒年份,彌補了這個缺陷。
做完設計稿後進入浮雕創作階段,油土剛出來的效果很光滑,沒有原作那種粗礪的花崗巖石頭質感,因此特別拿了小石頭在油土上輕輕「磨擦」處理出粗糙的質感,這樣才能讓紀念幣畫面更加接近原作的神韻。收藏者再鑑賞時,可以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先生頭髮的趨勢,眼角,嘴角,五官的輪廓,甚至是衣服的紐扣,我都是花了很多心血去推敲雕琢的。(上海造幣廠 童友明)
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銀幣的背面圖案是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我當時還是個小字輩,那時候活少人多,能夠接到這個任務,是榮幸更是壓力。七十二烈士墓是一座建築,但建築同樣也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一個石頭模型,而是有歷史、精神、氣節的承載和沉澱。這是一種很抽象的人文表達,落實到設計與浮雕上,就是表達出它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場面感。
如何鑑賞?就看這座建築的形體比例,大小起伏強弱,線條塊面,黑白灰跳動的關係,建築上每一塊凸起來的體積是依靠凹下去的那塊體積體現出來的,哪一塊起來哪一塊壓下去,這就是鑑賞時的一種感覺,內含著一種韻律感節奏感,如果「踩準了」,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這座建築的人文性格。建築反映在紀念幣上,看似中規中矩,但是內在大有文章,畢卡索的畫看上去變形很誇張,但是它遵循了非常嚴格的造型規律,更完整更極致地表達了對象,哪怕是變形,也應該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在它的形勢框架裡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造型能力。紀念幣「塑造」的建築之所以美,魅力就在於此。(上海造幣廠 羅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