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新劇《鬢邊不是海棠紅》開播,該劇以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平的梨園百態和時代動亂為背景,講述商人程鳳臺和名伶商細蕊的愛恨情仇,並打著弘揚國粹傳播京劇的旗號,用於正的話說就是「想給觀眾圖一樂,在劇中弘揚一下我們的非遺文化。」
強行賣腐的《鬢邊不是海棠紅》
對此,出品方也是信心十足,請來了梅蘭芳先生關門弟子畢谷雲擔任顧問,戲劇指導談及劇中有二十多處京劇,五六處崑曲,旦角的八九個流派,導演也坦言是「很敬畏這門古老的藝術,能夠讓觀眾喜歡上京劇、愛上京劇」。乍看上去,劇中的國粹元素不少,商細蕊是京戲藝人,舉手投足都要透著氣質。劇情設計上也不乏京戲成分,《貴妃醉酒》《牆頭馬上》《長生殿》等傳統曲目紛紛亮相。但是細琢磨,會發現戲曲元素並未與劇情有機融合在一起,京劇不過是一個裝飾品,還處處透著刻意和做作,把裡面的京戲換成百樂門的歌舞,毫不違和。
尹正扮相
傳統戲曲與影視劇的關係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早期大量的戲曲演員投身影視,也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經典的角色。如湘劇演員左大玢的觀音菩薩、越劇演員何賽飛的楊九紅、黃梅戲演員袁玫的襲人、評劇演員趙毅的白敬業等等,無一不是螢屏經典。
紹劇演員六小齡童和湘劇演員左大玢
拋開專業性的戲曲影視不說,通俗影視中融合、借鑑傳統戲曲元素,不但能成為推進劇情的金手指,還是劇作的品質保證。在這方面,票友導演郭寶昌的《大宅門》是箇中翹楚。這部劇同樣以京城的亂世風云為背景,既有符合現代人視角的大家族故事,也有濃重且精妙的戲曲元素。趙季平的配樂,片頭婉轉優揚的京胡獨奏,暗示著劇情的百轉千回,融合了京劇唱腔的片尾曲京腔京韻十足,「由來一聲笑」,尾音悠長句句鏗鏘。劇中配樂皆是京劇的伴奏,重要人物出場的四擊頭,是全劇的一大標識,也是劇情要發生大的推進的風向標。
民國紅樓夢《大宅門》
最絕得是,劇中對《挑滑車》那段唱詞的化用讓人拍案叫絕。從白景琦12歲登臺開始,這段唱詞陪伴了他一生:八國聯軍進城的時候,與老田木亦敵亦友;到了濟南,與瀧膠莊的老孫頭鬥智鬥勇;三老太爺就義前,叔侄二人面對侵略者展現的民族大義。這段唱詞,郭寶昌將其融入了白景琦的生命之中,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險境,他都要義無反顧地衝上前去,就像高寵那樣,哪怕獻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戰鬥到底。這種設計,既能把握住人物的性格,也能抓住觀眾的觀劇興趣。《大宅門》成為經典,是現代影視創作理念與傳統戲曲互相成就的典範。
杜雨露老爺子演繹的白萌堂,緬懷老人家
當然,《大宅門》之外,仍然不乏戲曲、影視融合的佳作,央視版《笑傲江湖》裡面茅威濤塑造的東方不敗就融合了越劇藝術的嫵媚,川劇變臉王彭登懷用於體現心理變化的變臉動作,讓金庸都大為驚嘆。鄒靜之編劇的《進京城》中,片中人的命運在《紅鬃烈馬》《寒窯記》《霸王別姬》《戰長沙》等戲曲曲目輝映下,也迸發了不俗的藝術創造力。
反觀《鬢邊不是海棠紅》,劇中戲曲元素處處生硬,一出國破家亡的《長生殿》都能窄化成「我看見的是無奈,是步步妥協,是被命運拉扯著,過著自己根本就不想要的生活」。一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能說這麼解讀不對。但是從黃曉明面無表情地臉上說出來的時候,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白景琦第一次唱《挑滑車》
三百年來,《長生殿》在主題上是公認的愛情悲劇,穿插述說興亡之恨和離亂之傷。這個曲目用在這裡倒也貼切,黃曉明要痛陳革命家史,與劇中人的命運發生呼應,只是最後導出了一個個人情緒化的表達——楊貴妃過著自己不情願的生活,向命運妥協,我當年也是如此啊,因為家變迫不得已從國外回國,過著這錦衣玉食卻不快樂的生活。自我哀憐的矯情溢出了屏幕,與之前口口聲聲地亂世、抗日等劇中人和出品方極力提倡的家國大義絲毫沒關係了。這種處理手法,完全忽略了作品主題,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情緒化表達,可以推測,背後是一個眾包式的編劇生產線。
三老太爺就義
主導這種創作的,還是流量思維,寫的只管寫,拍的只管拍,宣發的只管宣發。這要是能出精品,同光十三絕那些老祖宗們都得氣活了吧。
商細蕊面對負情而去的師姐,不但忘了「戲比天大」的梨園行規矩,還滿腹哀怨的以戲罵人,絲毫沒有正向的價值觀引導,國粹就是如此弘揚的嗎?對比《梅蘭芳》中十三燕那句「輸不丟人,怕才丟人」,雲壤之別。問題還是出在出品方沒有足夠的文化視野,對歷史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缺乏敬畏之心。
王學圻在《梅蘭芳》中飾演十三燕,原型譚鑫培
於正慣於踩著大眾的興奮點做生意,這種仍然是「網絡IP+流量小生」思維的影視劇,國粹也就成了流量的裝飾品。流量京劇的版圖上,請來的顧問看上去更像是立起一面保護傘,基本功都沒到家,何談弘揚國粹。老人家們有藝術成就,而不一定對當下影視市場有足夠的認知,在人情和使命感召下,很容易為他人做嫁衣裳。
流量相聲在各方鞭撻之下已如過街老鼠,沒想到,流量京劇又玩出了新花樣,如果這種玩法做大了,國粹可能就剩一張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