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粹京劇曾經輝煌一時,如今也常常通過影視作品與觀眾見面。電影《霸王別姬》《梅蘭芳》《進京城》,電視劇《女子戲班》《荀慧生》《大老闆程長庚》《北方有佳人》《我就是角兒》等,都以京劇藝術和京劇人作為核心內容,京劇的流風餘韻,經歷歲月沉澱,如今依然令人心動。近來,又一部以京劇為主題的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播出,再次引發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京劇和京劇人的熱切關注。
這些京劇題材影視作品,首先都傳承了京劇藝術和文化。《鬢邊不是海棠紅》和《霸王別姬》《進京城》等一樣,都以一個摯愛京劇的「戲痴」伶人為核心,他們的藝術登峰造極,其他方面則顯得樸拙。他們延續了京劇精髓,是這門藝術能夠流傳於世的關鍵。《鬢邊不是海棠紅》裡的商細蕊,和《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有很多相似之處。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戲痴」為核心,描述了他們吸引的社會各色人等:上到宮廷王侯、達官貴人,中有富商、文人,下有底層百姓。京劇在鼎盛時代,知音遍及全社會,傳承也是全社會自覺的責任。就像《鬢邊不是海棠紅》中無私支持商細蕊的商人程鳳臺,在《霸王別姬》《梅蘭芳》等作品中,也有類似人物,構成了獨特的系列。
京劇雖然只有200多年歷史,但它的精神底蘊來自博大深厚的中國文化。戲曲作為「高臺教化」,負有對普通民眾進行道德倫理教化的責任,也是民眾接受文化薰陶和移風易俗教育的重要形式。《鬢邊不是海棠紅》搬演了大量京劇名劇名段,如《武家坡》《安天會》《擊鼓罵曹》《大登殿》《玉堂春》等,歌頌了真善美,弘揚了愛國、責任、仁義、誠信等美德。上世紀30年代外敵入侵時,劇中的京劇伶人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團結一致、不屈服於外侮的做法,與他們耳濡目染的戲曲所承載的傳統美德、高風亮節,一脈相承。
「幹了這杯,戲裡靈魂相對……青山嫵媚,回望戲臺錦繡灰堆。」《鬢邊不是海棠紅》片尾曲最後一句歌詞中的「錦繡灰堆」,也即錦灰堆,本指一種中國傳統藝術珍品,以繪製的殘破文物片段堆棧構成畫面,令人有琳琅滿目之感,使美而更美,古樸典雅,耐人尋味。這部劇就像一幅錦灰堆,集納了京劇的名劇、名段、名角以及服裝、化妝、表演等,甚至包括了梨園掌故、佳話和軼事傳說,還有京劇相關人物的美好情操和崇高人生境界,盡態極妍,從而成為京劇至大至美的錦灰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