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上映於2002年的電視劇《冬至》,由管虎執導,陳道明、陳瑾等實力派演員主演。
看完全劇之後感覺有點可惜,本來是一個極富吸引力、極深刻的故事,由於拖沓的節奏和邏輯的硬傷,變成了一個虎頭蛇尾中不足的中流劇作。
《冬至》的故事金線非常清晰。陳一平(陳道明飾)和戴嘉(陳瑾飾)本是一對普通的南方夫婦,在物慾社會和內心貪念的雙重驅使之下,一步步走向墮落,最終家破人亡。清晰的故事線讓觀眾時刻有跡可循。當我洗澡或者上廁所的時候咂摸劇中的部分情節,會感受到這條線的指引,不由自主地說道「搜得斯內幕」。
《冬至》也開了一個好頭。電視劇前五集各方人物相繼登場之後,大致就可以感受一個龐大的故事將在眼前徐徐展開。
電視劇中的勢力大致有警察局、鬱氏家族、財政局、鴻嘉置地、和平支行、陳一平大院。他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有聯合,也有鬥爭,交織在一起。這給了整部劇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任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勢力交織在一起的事件都可以大書特書,在矛盾和抉擇當中展現出人物的性格,推動劇情的發展。
地基打得又穩又好,編劇、導演卻沒想著蓋高樓大廈。他們籌劃著要蓋幾間平房,佔地面積大,等到拆遷的時候能多得點錢。
《冬至》的主要問題是在信息披露的錯誤。
這種錯誤首先體現在大情節設計上的重複。比如審問保安科長向書武,前前後後審問了三遍,每次說的臺詞都差不多,讓人覺得非常厭煩。還有綁架的情節,陳一平的妻女前後被綁架了三次,看到最後我真得感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重複情節給觀眾帶來的新奇感必然是效用遞減的。
在剪輯上同樣有信息錯誤披露的情況。比如有一段情節是警察去和平支行搜集有關銀行行長的證據,警員劉凱在行長辦公室找到了一盤錄影帶。
另一邊在微機室搜索的警察們想調查監控攝像,卻發現錄影帶沒了。
「錄影機中沒有錄影帶」是想告訴觀眾的信息。這本是一條簡單的信息,卻讓警察和銀行工作人員互動了3次,來來回回拍了3次錄影機,耗費這7位演員近20秒的時間。這不禁讓人想用倍速觀看。
這條信息告訴觀眾之後,觀眾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劉凱手中的錄影帶就是監控影像,並對錄影帶中的內容產生期待。
鏡頭接下來對準了劉凱,記錄了他帶著錄影帶從行長辦公室走出來到微機室的全過程。試問,這15秒鐘的劇情有什麼用呢?是想通過劉凱的走路姿勢表現他的英姿颯爽從而展現我國人民警察的果敢決絕嗎?反正我是沒有感受到。
觀眾這時候期待的是錄影帶中的內容,不是劉凱的步姿。將這15秒減掉,直接展示「劉凱帶著錄影帶進門」不好嗎?何必多吊觀眾這幾秒的胃口呢?
短短一分鐘的劇情,提供有用信息的部分不到一半,這樣的例子在整部劇還有很多。
由於這種信息重複披露或者無用信息過多展示情況的存在,整部劇被人詬病為拖沓、節奏過慢。其實全劇可以挖掘的點還有很多,比如女主的弟弟戴崴和鬱家大小姐沈囡之間的愛情,比如刑偵隊隊長謝嘉華和女警盧婷之間的愛情。我舉這兩對人物愛情故事的原因很簡單,這部劇裡的愛情線真得是莫名其妙,戴崴和沈囡沒有一點CP感,謝嘉華和盧婷在一起的時候我瞠目結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他們會最終走到一起呢?可以嘗試著在推動劇情的同時,捎帶著具體展開一下他們的故事。
說了這部劇這麼多壞話,是因為我覺得可惜。這個故事本來可以成為傳世之作,表現改革開發之後人們面對物慾社會的迷茫與抉擇,卻被一些無釐頭的操作毀於一旦。
不過,這部劇的整體風評還可以。2002年上映時的收視率還不錯,現在的豆瓣評分也有8.3,部分劇評人將其評價為「必看的50部國產劇之一」。
這個成績可能是因為每一集開頭老紹興如水墨畫一般的風景。
也可能是因為陳瑾和陳道明精湛的演技。
舉兩個影帝影后級表演的例子。
陳瑾飾演的戴嘉失手殺死了跟自己家作對的楊小姐,恐慌、自嘲、自憐等情緒集中爆發,讓戴嘉對人世徹底不再留戀。於是她穿上了楊小姐的貂皮大衣,畫了一個妝,信步走向人生的終點。
舒展開頭髮,笨拙地塗抹口紅,對鏡中自己的模樣感到滿意,臨走瞥了屍體一眼然後打了個招呼。陳瑾塑造的這個典型的中國婦女,坦然地迎接自己不可避免的宿命。
另一個例子是陳道明飾演的陳一平的。陳一平家破人亡,最終瘋掉。警察在醫院見到他時,他背對眾人,緩緩把頭轉過來,向那些對自己指指點點的警察不屑地說了一句:「去。」
儘管陳一平可能上輩子是康熙,或者是微服私訪的乾隆,但此時他只是一個飽受生活折磨最終崩潰的普通人。他空洞的眼神告訴了我們他經歷的諷刺的一生。
除了陳道明和陳瑾,這部劇還有李元芳的飾演者張子健,還有老戲骨李成儒、杜玉明等等。
大家演技都無可指摘,劇本的底子又很紮實,《冬至》的上限是無限高的。但最終給觀眾呈現出來的內容卻差強人意,讓人深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