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爺子去世,引發了一片「江湖不再」的嘆息。藝術是為了圓夢,金庸小說也不外乎此。閱讀金庸,多數人還是想像自己成為他筆下的那些英雄,遊走在滄海之間,一笑渡之。
何為江湖,其實就是人們夢想的另一種秩序下的社會,雖無法律,但有道義,大俠們靠武功和人品徵服天下,有明確的上升通道,每個人都重情重義,從不因物質稱量升降,也不因俗世生活束縛灑脫。
實際上,這跟多數中國傳統小說中的俠義世界近乎相同,令金庸小說立體的,唯獨一部《鹿鼎記》,它顛覆了過往人們對所謂道德世界的認知,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嘲笑那些崇高偉大,用一種隨時顯現的惡趣味調味江湖,但是,人們從不會對韋小寶產生厭惡,反倒從中找到了一種對自我人性中隱含的那些小黑洞的合理解說。因此這部作品對所有讀者來說更顯親切,畢竟,七個老婆加榮華富貴在人們內心中,其實遠遠比做一個為國捐軀的大英雄更吸引人。
所以,多數人在解讀文學作品時具有雙重人格,一個是號召別人做的,一個是自己暗暗想做的,江湖從不是一個什麼美麗的夢想,假如你沒有蓋世武功,又缺少貴人暗中支持,即使留給你一片江湖,最終的結局可能也不過是被亂拳打死。
金庸小說最大的魅力,還是在於他文字的速度感,讀起來容易讓人上癮,這自然是作者長期浸淫傳統文學的結果,金先生多數作品都是為報章連載而作,像極了當下的網絡小說作家。實際上,他們從不在乎評論家們所謂「線索單一」一類的批評,文學回歸閱讀,又多數是家國情仇的正能量主題,這正是正派小說的經典樣式。
在我看來,那些關注宏大敘事的批評者是無聊的,牽強附會得過於明顯。除去情節之外,金庸小說的魅力主要在於兩點:一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各種武林神功的描寫,這極大地滿足了讀者對於武術的想像,關鍵是金庸從未將這些虛擬的武功敷衍帶過,一招一式都具體到可以操作,至於實際功效,呵呵噠概不負責;二是穿插其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從文學歷史到天文地理,夾縫而出,煞是有趣。
所以我說,雖然說「談金庸必說武俠,說武俠必論江湖」,可讀者未必都是社會學家,能條分縷析隱匿在小說字裡行間中的江湖版圖;他們也未必只對恩怨情仇感興趣,畢竟「滄海一聲笑」的人生離自己太遠,只能當童話看看。真正讓讀者感興趣的,是那些崇高主題下的煙火之氣,最令讀者「牽腸掛肚」的,還得是江湖兒女們豪情俠義之外的「俗世生活」。——因為這些內容最可親近,讓本來遙不可及的江湖瞬間具有代入感。
而在我看來,俗世生活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吃。
金庸小說中,從不缺乏對美食的詳盡描述,有了這些內容,首先避免了小說主題的泛崇高化,避免家國情懷變成流於形式的生硬主題,同時美食描寫能凸顯人物特質,讓「俠義」二字更具詩意化特徵。
《射鵰》中有道名菜,廣為人知:黃蓉為洪七公烤過肉條,每一大條都由四小條拼成,文中說:「送入口中,只覺滿嘴鮮美,絕非尋常牛肉,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諸味紛呈,變幻多端,直如武學高手招式之層出不窮,人所莫測。」這道菜實際並不出奇,食材也常見,可是令人反覆在心裡咀嚼的,是作者將廚藝理解成武藝,讓人深感「萬藝同宗」的玄妙。洪七公能猜出「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一條是獐腿肉加兔肉揉在一起」,透露出他身份的神秘。美食品鑑與武功探討糅合在一起,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跨界混搭的眩暈感。
如果說行文至此已經豐滿呈現傳統美食精妙之處的話,黃蓉最後對菜品名稱的揭曉更是讓整段描述充滿了情趣和文化氛圍,她說:若是次序的變化不計,那麼只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這『誰家』兩字,也有考人一考的意思。七公你考中了,是吃客中的狀元。這一段關於一道菜的「起承轉合」描寫,將美食、武功、人物、文化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寫出了兩個人觥籌交錯中「飛花摘葉」般的身手對決,暢快淋漓,同時,吃飯這件俗事,因為聰明伶俐的黃蓉起的一個名字而瞬時變得高大上起來,俗中帶雅,嘆為「吃」止。
然而美食並非僅僅滿足口腹之慾,其中的人情世故更令人感嘆,陳家洛回鄉,臨走吃到久違的海寧美食「桂花白木耳百合湯」和「糯米嵌糖藕」後本已感喟不已,但作者於此並沒有停筆,而是加入一段細節:他把糖藕中的糯米球一顆顆用筷子頂出來,自己吃一顆,在晴畫嘴裡塞一顆。離家十年,日處大漠窮荒之中,這般江南富貴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嘗,那些情深義重的舊人今日重見,留下的是不盡唏噓:人是舊人,世已滄桑。無情未必真豪傑,正是靠著這個細節,一個心懷天下又經歷滄桑的英雄形象才會躍然紙上。
《鹿鼎記》中的韋小寶當年與母親落魄之時,總是靠替客人買粽子的時候,在粽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解饞。後來雙兒在湖州端出粽子,他兩口吃了半隻,即刻說「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一句「味道真好」,令人心酸,因為我們似乎看出了這麼一個古靈精怪人物的過往困窘,仿佛也瞬時看懂了他性格的成因。
有俗有雅了,還缺一味神秘。
洪七公快死之際,說自己想吃一碗大內御廚做的「鴛鴦五珍膾」。要知道,洪七公可是嘗盡人間美食的大家,臨死前想要重嘗一次,想必美味至極。可是他告訴黃蓉,這道菜是當年他躲在皇宮三個月,才只吃到兩回,之所以難得,是因為廚房裡的家生、炭火、碗盞都是成套特製的,只要一件不合,味道就不一樣了。必須得到皇宮裡去蹲守,等御廚做了,再吃。於是,黃蓉和郭靖真把洪七公和周伯通送到皇宮,坐等鴛鴦五珍膾。
小說寫道,這一次洪七公特別幸運,不僅吃到了鴛鴦五珍膾,還吃到了荔枝白腰子、鵪子羹、羊舌籤、姜醋香螺、牡蠣釀羊肚……
非常明顯,其他光看名字就足以讓人垂涎的菜品都是綠葉,可這綠葉們擁戴的主菜鴛鴦五珍燴在小說中卻沒有任何詳盡的描寫,用料、做法、品相無一透露,這在金庸小說中可是特例。作者只是通過洪七公念念不忘之情懷,讓讀者陷入無限遐想的泥淖,雖難嘗到卻依然欲罷不能,這枚專釣饞蟲的鉤子,勾出了金庸迷們心中永遠追尋又永難找到的美食桃花源,這一部分描寫既有活色生香的俗世情懷,又有得之不易的詩意,十分有趣。
詠不盡的江湖,唱不完的金庸,酒肉,永遠是俠士快意恩仇後的永恆主題歌;美食,永遠是英雄肆意瀟灑間的詠嘆調。如今大師遠逝,但卻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美味;有了這些美味,江湖就永遠不會缺少傳說,江湖兒女們也就永遠能得江湖之暢快,逍遙滄海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