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裡突然就閃現出《斷點》這首歌,把這個歌名作為片名很貼切!夢想只是暫時遇到了斷點,絕不是終點。」
株洲市第二中學高一(4)班學生肖憶思
[電影故事]
影片《斷點》講述了一個由五名學生組成的樂隊因學校、家庭等原因,樂隊成員相繼離開,樂隊最終解散的故事。鼓手陳宸在隊友們紛紛離開之時,選擇了堅守。其中的一個鏡頭,幾本教學參考書像多米諾骨牌般倒下,死死地壓在了樂隊成員合影的照片上,折射出現在的學生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之下,不得不放棄夢想。
十幾名高中生,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和11元的成本,創作出時長約9分鐘的微電影《斷點》。影片真實地反映了多數學生因現實壓力不得不放棄夢想的故事。那麼是什麼讓這些拍電影的孩子堅持了自己的夢想?記者走近他們,希望得到答案。
創作 題材源於現實校園
《斷點》的創作者是株洲市第二中學的十幾名學生,從前期的編寫劇本,到後期的視頻剪輯,均由學生完成。該片編劇、學生錢嘉欣接受記者採訪,談到創作靈感時說,學校裡就有一支樂隊,但由於學生成員家長的不支持,樂隊的生存舉步維艱。「我經常問樂隊成員的情況,他們其中的一個說,成績下來了,家裡都反對。」
影片中很多主創人員還只是高一的新生。高一(4)班學生肖憶思擔綱影片的拍攝,「攝像機」就是一部帶拍攝功能的單眼相機。該片導演、學生易劼敏笑著為記者指出了成片中的一處穿幫鏡頭,「(影片主人公)陳宸手機響了,他是倒著拿手機接的電話。」
影片在12月中旬初步完成。一天晚自習時,肖憶思與同桌的社團成員討論片名:「腦子裡突然就閃現出《斷點》這首歌,把這個歌名作為片名很貼切!」她認為影片想展示的主題就是:夢想只是暫時遇到了斷點,絕不是終點。
展示 小成本收穫大回報
12月21日,株洲市第二中學一間階梯教室裡,《斷點》舉行了首映式,包括學校領導、老師、學生等多達200人到場觀影。並且,影片還收到一家房產公司與一名中年人士的贊助。肖憶思介紹,收到了3200元的贊助費,但影片創作的成本僅11元,分別是買繃帶作為道具花了5元,洗照片花了6元,「算是小成本,大回報吧。」
學校家庭 支持與擔憂並存
該校主管社團工作的教師郭志紅告訴記者,每周四的第八節課就是社團活動課,「學校這時會將同一個社團的學生聚在一起,進行交流互動。」影片的主創都是學校微電影社團的。
易劼敏告訴記者,「信息技術科目的陳鷗輝老師還專門指導我們做視頻剪輯。」儘管如此,陳鷗輝老師表示,不希望學生們過多地從事社團活動,「畢竟學習才是第一位的。」
肖憶思的母親李新華,特意為女兒買了單眼相機支持女兒。她表示,對於女兒的興趣,應該予以保護,「但我一看到她整晚在電腦前整理視頻資料,就忍不住提醒她要注意身體,注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