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
本次內容影像圖像代表了該病在出血情況下的影像特徵,不一定代表疾病本身的全部影像表現。
此外,本文沒有對腦出血的分期進行說明,需要了解的請點擊:腦出血的CT和MR分期及診斷。
看到這些片子你能想到腦出血的原因嗎?
▼
高血壓性腦出血
顱內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多見於40-70歲。發病急,發展迅速,常出現昏迷。
出血常常發生於穿支動脈,以大腦中動脈的穿支動脈為主。基底節區、丘腦是最好發的出血部位。也可發生在大腦半球皮層下、小腦和腦幹。
▼
血管畸形出血
血管畸形主要包括: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擴張症、靜脈畸形。以動靜脈畸形較多見。以頂葉、顳葉、額葉居多。其中以動靜脈畸形較多見。
下列情況常常提示為動靜脈畸形所致:
年齡<40歲,無高血壓外傷史;
血腫位置表淺;
血腫內有相對低密度的畸形血管或鈣化的血管;
MR提示血腫內或周圍有流空血管;
血腫周圍可見低信號環;
血管成像見到明確的畸形血管。
▼
海綿狀血管瘤
病灶多較小,幕上顳葉多見,單發或多發。容易反覆出血。
典型表現:T2WI周圍可見環形低信號含鐵血黃素沉著環。
▼
動脈瘤伴出血
顱內動脈瘤多位於顱底動脈環區域,瘤體破裂常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偶可見腦實質血腫。CT平掃表現為顱底腦溝、腦池內高密度出血,血管成像可明確動脈瘤大小和位置。
▼
腫瘤合併出血
多由於腫瘤生長速度太快,腫瘤內血管形成不良,腫瘤中心發生壞死和出血。
以下幾點有利於鑑別是腫瘤出血還是單純性血腫:
1.增強掃描非出血區強化,提示腫瘤出血可能。
2.腫瘤出血沒有常見的單純出血密度/T1WI信號高,多由於腫瘤出血常同時伴有腫瘤壞死液化,實際上為出血和壞死液化的混合液。
3.腫瘤出血T2WI常看不到含鐵血黃素環,這是由於腫瘤本身乏氧,進一步氧化形成的含鐵血黃素少。
4.腫瘤出血周圍的水腫往往比單純出血周圍水腫明顯。
▼
出血性腦梗死
梗死區出血常發生在血管閉塞2小時到2周內。影像表現為梗死區點狀或條狀的高密度或T1WI高信號出血灶。出血範圍較大時需要和單純腦出血鑑別,梗死合併出血一般沒有單純腦出血邊界清晰,而且密度相對不均勻,增強掃描周圍部位可有強化。
▼
腦澱粉樣血管病伴出血
是指澱粉樣物質沉積在皮層和軟腦膜中小動脈管壁的中層和外層,以β-澱粉樣蛋白最常見。病理特點常呈斑片狀、節段性的受累,枕葉受累最常見且最重,一般軟腦膜動脈先受累,隨後累及皮層動脈,前者受累程度最重。
最常見的表現為自發性顱內出血,多發生於55歲以上患者。出血部位與血管澱粉樣物質沉積的分布有關,最常見部位是皮質及皮質下或腦葉等區域,小腦也可發生但不常見,腦幹及大腦半球深部結構一般不受累。
▼
早產兒腦出血
多見於早產兒,出血部位多位於腦室旁室管膜下、尾狀核頭、丘腦。
主要原因該區域胚基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且缺乏支持組織,在胚胎32-34周發育最大,當缺氧或輕微外傷都可以導致缺血。胚胎34周後,胚基逐漸退化,因此成熟胎兒不易出血。
▼
急性出血性白質腦炎
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非常急劇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炎性疾病,表現為突然發病,進行性意識障礙,發熱,一側或雙側的錐體束損害,偶有癲癇發作,死亡率甚高,常在數日內死亡。
影像學表現特徵無特異性;出現不均勻性病變伴輕度水腫和佔位效應可提示病變大小;可見斑片狀強化,但未見腫塊樣強化;出血時廣泛的高信號白質水腫夾雜多發的斑點狀低信號出血,但血腫罕見。
▼
病毒性腦炎
病毒感染破壞腦組織的同時波及病灶中的血管,一般只表現為出血壞死性炎症反應,如損害較大動脈,則會發生蛛網膜下隙出血和腦實質血腫。
▼
遲髮型維生素K缺乏症
是由於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礙性疾病。維生素K缺乏,影響某些凝血因子激活,發生凝血障礙而出血。
維生素K缺乏症主要表現是出血,出血可發生在任何部位,常合併顱內出血及肺出血而導致嬰兒死亡。
顱內出血對嬰兒生命威脅最大,尤其是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
▼
瀰漫性軸索損傷
是一種間接性的顱腦損傷。在外力特別是使顱腦產生旋轉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外力作用下,由於顱骨、腦膜、腦灰白質及腦脊液質量差異,使運動的加速度不同,產生瞬間剪應力,造成軸索結構破壞和小血管斷裂。
主要損傷大腦皮層下白質、胼胝體(主要為壓部)、放射冠區、內囊及腦幹背外側份。
本文來源:新鄉醫學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