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是一種腦血管疾病,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在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呈升高趨勢。高血壓作為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慢性疾病,容易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受損,進而出現併發症,其中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高發於中老年人的常見併發症,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也是致使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於腦出血的一些「小秘密」,很多人卻不清楚,下面我們就通過腦出血的一些「小秘密」來告訴大家腦出血帶來的危害和處理措施,幫助大家及時的認清腦出血。
一、什麼是腦出血
腦出血也叫「腦溢血」,也是老百姓常說的腦中風的一種。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腦出血佔全部腦卒中的20%~30%,發病兇險,致死致殘率高,病死率高達40%~50%,預後良好患者不到20%,給社會造成沉重疾病負擔,針對改善患者預後的探索從未停止,但仍未獲得類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大突破
二、為什麼會患上腦出血
多在血壓驟升合併腦血管疾病的基礎上發病,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逸出的血液在出血部位形成血腫,對腦組織造成擠壓和壓迫。
腦出血多見於45歲以上中老年人群,其主要病因為高血壓合併細小動脈硬化。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生存環境的變化,晝夜顛倒的作息規律,吸菸、酗酒等不健康生活習慣以及對身體健康的忽視,腦出血發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這對患者家庭及社會均造成嚴重影響。
三、引起腦出血的原因
根據既往的研究結果,高血壓似乎是印度和亞洲人群年輕患者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而在歐美人群中,結構性病變和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比例相近,其中有報導稱,海綿狀血管瘤是腦幹出血最常見的原因。雖然腦出血並不一定與用力相關,但是通常發生在患者清醒時或情緒激動或應激時
過量飲酒可能與老年腦出血的發生存在因果關係,並且酒精在動脈硬化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明顯,且涉及深部的大腦小血管。
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作為腦出血病因的可能性也增加,通常所說的腦出血是由於腦內深穿支的一個小動脈自發破裂所致,最常見的部位是基底節區(特別是殼核) 丘腦 小腦和腦橋,因為高血壓較易損傷此部位的小血管 若出血位於其他位置或既往無高血壓病史,則更需關注患者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腫瘤 血管畸形或其他
腦出血的病因以高血壓、腦血管澱粉樣變性、腦動靜脈畸形、腦動脈瘤、腫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礙等多見。
繼發性腦出血一般指有明確病因的腦出血,多由腦動靜脈畸形、腦動脈瘤、使用抗凝藥物、溶栓治療、抗血小板治療、凝血功能障礙、腦腫瘤、腦血管炎、硬腦膜動靜脈瘻、煙霧病、靜脈竇血檢形成等引起,佔腦出血的15%~20%。
四、腦出血的危害
腦出血後血液會在腦內形成凝血塊引發腦血腫,患者伴隨頭痛、嘔吐、昏迷及偏癱等臨床症狀,出血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不一樣。
急性腦出血致使腦組織直接撕裂損傷,血腫機械性壓迫局部腦組織和顱內壓的急劇增高導致腦灌注嚴重不足,進一步加劇腦損害。
腦出血後繼發損傷主要表現為腦出血繼發腦幹出血、繼發腦室出血、繼發丘腦下部損害、腦出血後腦水腫、腦出血繼續出血、血腫周圍腦血流量變化、腦出血灶周組織細胞凋亡、腦出血繼發腦疝等。
腦出血後2小時即可出現腦水腫,在24小時內腦水腫水腫帶會擴張至75%,5~6天出現水腫高峰,這種水腫和症狀會持續2~3周;而且腦水腫還會對周圍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造成繼發性腦缺血。
五、怎麼預防再出血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4~6周,避免不必要的搬動或刺激。避免劇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便秘者可用開塞露軟化大便。各種操作如吸痰 翻身 留置胃管等應動作輕柔,防止劇烈咳嗽及餵食時的嗆咳。
謝絕親友探訪,以免因情緒波動引起血壓和顱內壓的波動。意識狀況 生命體徵 肢體活動等突然惡化,預示再出血的可能,應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搶救。
六、腦出血後還需要做什麼檢查
腦血管檢査有助於了解腦出血病因和排除繼發性腦出血,指導制定治療方案。常用檢査包括CT動脈造影(CTA)、磁共振動脈造影(MRA)、磁共振靜脈造影(MRV)、CT靜脈造影(CTV)、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
CTA、MRA、CTV、MRV:是快速、無創性評價顱內外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及靜脈竇的常用方法,可用於篩査可能存在的腦血管畸形、動脈瘤、動靜脈瘻等繼發性腦出血,但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繼發病變的存在。
全腦血管造影(DSA):能清晰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可以明確有無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及其他腦血管病變,並可清楚顯示病變位置、大小、形態及分布,目前仍是血管病變檢査的重要方法和金標準。
七、怎麼評估腦出血的嚴重性
該量表主要通過對入院時GCS評分、血腫量、患者年齡、血腫是否破入腦室和血腫是否來自幕下這5項指標進行評分,然後根據總分值評估臨床患者30天病死率。
該量表應用於臨床已有近20年,其簡單便捷的特變於臨床初診時較為實用。但基於該量表後的深入研究表明其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如血腫部位對預後的影響、不能動態性的對患者進行評估等等。
八、腦出血的早期治療
腦出血患者在發病的最初數天內病情往往不穩定,應常規持續生命體徵監測(包括血壓監測、心電監測、氧飽和度監測)和定時神經系統評估,密切觀察病情及血腫變化,定時復査頭部CT,尤其是發病 3小時內行首次頭部CT患者,應於發病後8小時、最遲24小時內再次復査頭部CT。
腦出血早期治療的首要原則是保持安靜,穩定血壓,防止繼續出血,根據情況,適當降低顱內壓,防治腦水腫,維持水電解質、血糖、體溫平衡;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及護理,預防及防止各種顱內及全身併發症。
腦出血急性期的兩大治療原則:1)儘快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損傷及腦疝形成等,降低死亡率。2)保護出血部位周圍腦組織損傷,減輕缺血性腦損傷及細胞凋亡。
九、腦出血的外科手術
輕度腦出血患者、大量腦出血且病情嚴重的患者均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輕度患者的評價指標包括患者不伴隨意識障礙以及腦出血量幕上顯示10 mL的患者外科治療效果較好。
出血部位的確定亦屬於手術治療範疇之一,大腦半球皮質下、殼核及小腦血腫等淺部血腫可考慮手術治療,深部及丘腦血腫亦可以選擇手術治療,腦幹出血急性期患者不考慮手術治療。可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在發病後分為超早期手術(6 h之內)、早期手術(7~24 h)以及延期手術(超過24 h)。有研究指出,早期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併發症較少,且顱內再出血的概率亦會降低。
十、腦出血的手術方式
目前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及手術方法的選擇上未趨於一致,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議。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開顱血腫清除術、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CT導引定向顱骨鑽孔引流尿激酶溶解術、(CT、MR)立體定向血腫抽吸引流術、神經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神經導航輔助微創手術等。
十一、腦出血的手術時機
早期6~24小時內或超早期6小時內手術,對應於解除高顱壓,減輕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提高治癒率及生存質量非常重要。
對於超早期6小時內進行手術可及早減輕腦受壓後腦損害,但是出血未穩定,術中易出血、腫脹。另外,對於早期6-24小時內進行手術出血穩定,術中出血少,腦腫脹輕,然後腦損害未能及時挽救。因此,早期6-24小時間為最佳時機,對於病情穩定,發展緩慢的病人,也可考慮擇延遲手術。
參考文獻
1 連立飛, 朱遂強.自發性腦出血的急性期診治[J] . 中華神經科雜誌,2020,53(09): 715-720.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9, 52(12): 994-1005.
3 連立飛, 朱遂強.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更新中關鍵問題的思考[J]. 中華神經科雜誌,2019, 52(12): 985-988.
4 胡永珍,張立陽,徐忠燁,溫一奇,文世宏,龍青山,譚楊勁,魏小兵,餘永強,溫建萍,李雪松.神經內鏡經外側裂-島葉入路與經皮層入路基底節區血腫清除術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0,41(05):538-542.
5 胡永珍,文世宏,張立陽,龍青山,譚楊勁,溫一奇,魏小兵,餘永強,李雪松.微球囊輔助腦造通器在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中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誌,2019,25(10):56-63.
6 餘同英,胡永珍,溫建萍,李雪松.小骨窗經側裂入路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手術的護理配合[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09):89-90.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視頻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或參考文獻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內容、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與本人所在工作部門的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