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宇曾擔任過管虎執導影片《八佰》的軍事顧問和策劃,今年六月底,他們再次合作。接到《金剛川》的項目時,導演管虎和趙寧宇都很清楚這個項目的拍攝時間有多緊急,也清楚《金剛川》即將在10月底與觀眾見面。接拍第一天,管虎與趙寧宇見面各自想了想後,管虎告訴趙寧宇「我覺得這個事情能成」,趙寧宇聽完也想了想,回應他「我覺得這個事也能成」,話畢,他們就各自回家準備開始工作。那種「一拍即合,做就是了」的爽快至今讓趙寧宇記憶猶新,擺在他面前的是如此緊急的任務,至今都有人問他是出於什麼勇氣接下它,他誠懇地回答:「沒有問題,也從不會猶豫,我保證完成任務。我盤算過實現的可能性,一個月出劇本,拍攝按流程來做,三個導演一人一個月,開機時直接進後期,如今此時才足以(令影片)面世。」
《金剛川》海報。
《金剛川》的結尾,志願軍戰士們用自己的身軀鑄成「人橋」,讓一批又一批戰士渡河,在趙寧宇看來這個結局代表著「走向勝利」,正如《金剛川》在短期內拍攝上映,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可複製的奇蹟:「劇組或許不可能再找到一個剛剛寫完幾個重大抗美援朝題材的編劇,也很難找到管虎、郭帆、路陽這些頂級導演三合一去做事,也很難找到熟練又無可挑剔的攝製團隊。這瘋狂的四個月,大家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擰成一股繩,做成一件大事,儘管大家極度缺失睡眠,身體都撐不住了,投入、費用也翻了一倍,但各個方面都貢獻了力量,才讓這部電影走向勝利。」
飛速創作《金剛川》劇本,郭帆「服」了
趙寧宇本身就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很感興趣,也創作過一些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他對每段抗美援朝戰役的歷史幾乎倒背如流,所以對於《金剛川》的劇本創作,趙寧宇並不感到太多焦慮。這次,他與管虎將敘事焦點放在了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中的一場金剛川橋梁保衛戰上。這部影片的創作拍攝方式相對不一樣,是邀請管虎、郭帆和路陽三位導演合作,對於「之前有沒有想過讓三個導演分成三段拍攝」的問題,趙寧宇坦言也曾猶豫過,但主創團隊最終決定通過三位導演從三個視角來講述志願軍不畏犧牲,修橋渡江的故事。
《金剛川》劇照,志願軍戰士們冒著敵人炮火奮力修橋。
說到這次拍攝過程,趙寧宇表示,《金剛川》的劇本創作速度之快完全可以列入中國電影史,創作團隊在今年7月10日便拿出劇本初稿。導演郭帆記得當他們三個導演與編劇團隊開會,看到一摞摞稿子放在桌上,郭帆拍了一下稿子後問趙寧宇,「就這樣了?」趙寧宇點點頭,郭帆不禁豎起大拇指說「服」。在進行創作之前趙寧宇運用了以往曾經擔任過影視劇軍事顧問的經驗,用一天時間對電影全局的服裝、道具、工具等,進行了一次復盤,按照列出的道具清單請劇組相關部門進行籌備,「這麼緊張的時間,一定要靠科學的規劃統籌與拍攝管理,一定要高度團結。時間短暫實在容不得大的爭論或是分歧,這次能完成項目也因為劇組的團結度非常之高。」
郭帆在《金剛川》拍攝現場。
從前後籌備創作了八年之久才上映的《八佰》,到今年3月立項,10月23日就上映的《金剛川》,作為創作速度上一慢一快兩部電影的重要參與者,趙寧宇認為,創作《八佰》時留下來的經驗很有價值,可以提高效率,在有限時間內把戲做得精準又高質量:「這是《八佰》給予的成功經驗,之所以一切工作能做得這麼精準,例如片中一部分扮演戰士的演員是《八佰》劇組帶過來的,他們和主要的演員都已經經歷了當時的魔鬼訓練,這次管虎對演員的要求是重新『當一回兵』,畢竟1937年淞滬會戰的士兵和抗美援朝的士兵不一樣,這次我們也制定了全新的軍訓計劃,再加上服畫道的統籌都頗有默契,工作方式的磨合也日漸成熟,主創人員之間的化學反應良好,都是提升速度的關鍵。」
研究抗美援朝歷史,與劇組精準還原道具
拍攝周期中的每一步都需要特別精準特別高效去面對,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度」製作會帶來巨大的緊張和壓力嗎?趙寧宇表示這不是問題,「不會,如果有壓力和緊張就不會幹了,國家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不是隨便就能夠答應的,如果答應,一定要有把握。」回想拍攝的幾十天,整個主創團隊幾乎是殫精竭慮,每天天剛亮就投入工作,作為這部電影的軍事顧問,趙寧宇在現場幾乎成為「答題專員」,「現場管虎特別喜歡說一句話『有事你就問趙老師』,一個部門長的問題、一個服裝領子的問題,戰爭環境、橋梁材質、槍械爆破問題,每個我都會給出一些建議型的意見,再給導演拍板。」
對於《金剛川》最終在銀幕上的呈現效果,趙寧宇認為還是符合自己的預期,同時他也表示準備工作確實沒有白做。由於自己對抗美援朝歷史非常有興趣,這十幾二十年也一直在研究,在為這類影視作品做準備,片中出現的F4U-5N海軍陸戰隊夜間型戰鬥機、37毫米口徑蘇制M1939高射炮等很具時代感的道具,都得到了較為真實的還原,這些武器裝備,道具組早已做好並做到精準還原。
《金剛川》中出現的高射炮與鴨綠江畔陳列的高射炮對比。
趙寧宇認為,《金剛川》相對是戲份發生時間段比較集中的戲,做的功課與準備也相對比較集中,整個團隊在項目初始時已經對完成度、投資規模、人員數量有一個精準的測算。這個過程中,製片人梁靜、三位導演、劇本創作團隊在不斷討論,雖然時間短,但大家都經驗豐富,一到片場都沒有什麼廢話,除了遇到暴雨拖延了殺青時間,其他步驟都能按時精準地完成。「三個導演、不同的故事線、專業的演員都為電影加了分,大家都按照劇作展現自己的所長。」
趙寧宇與導演路陽、錄音指導王丹戎在《金剛川》拍攝現場。
說到這裡,趙寧宇感慨萬千,正是現在華語電影工業發展越來越好、產業合作越來越成熟,這樣他們才有足夠基礎來實現這次緊張拍攝。《金剛川》的成功也是中國電影的巨大成功,我們的電影史上幾乎沒有這麼快的拍攝大片經驗。在趙寧宇看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這是文藝工作者應該盡到的責任。這已經不單單是參加創作者的勝利,而是中國電影工業成熟的體現,「以前很多設備、技術我們都沒有,就像現在有《流浪地球》的技術特效團隊,比如現場如何拍攝爆破、照明彈如何加量,光線、色彩怎麼調試,各方面都非常成熟,大家分工各司其職,只有一切都『穩』,才會有現在的成片。」
【制定道具清單】
在領受《金剛川》創作任務的開端,我們還沒有開始動筆劇本創作之前,我根據情節的可能走向和拍攝的實施可操作性,制定了影片服裝道具清單(第一版)下發全組各部門長。當時,大部分部門長還在從各地向北京集中的過程中,就在路上聯絡溝通,收集、備料、下單、製作。在籌備拍攝過程中,服裝道具有部分調整,但基本依照此執行。這一舉措有效保證了劇組在一個月時間內完成劇本創作、前期籌備、特效準備、人員募集等工作,影片順利開機。這就是「中國速度」的內涵之一。(根據趙寧宇口述)
工兵器材篇
撬棍50根
滑輪10個
鐵鍬50個 含長柄鐵鍬30個 步兵短軍鏟20個
鐵鎬30個
鐵鋤20個
斧子50個 含長斧30個 短斧20個
鋸子30個 含大鋸10個 手鋸20個
老虎鉗30個
長柄破鐵絲網鉗5個
大砍刀10個(破荊棘用,不是大片刀)
日式三八槍刺刀30個(做切削挖用)
錘子60個 含長柄大錘30個 羊拐錘20個 短錘10個
扳手20個 含大號扳手10個 中小號扳手10個
鑿子30個
釘子30大箱 含大中小等各型
細繩索100根 單根20米(可·切開使用)
短捆綁繩300根 單根5米
粗鐵絲2000米
雷管(道具)300根、炸藥20箱
手電30個
有線電話機1套
柴油發電機1套
平板手推車10臺(以上含支援的步兵連湊集的裝備)
橋梁耗材(單組)(部分可合併至置景)
木船15隻(長度4米左右,形制不統一)
鋼纜4根 單根110米
棕纜30根 單根50米
木樁、枕木1000根(含道具輕木樁)
鋼軌100根(含道具輕鋼軌)
木板、門板1000片
麻袋5000個(含拍攝中損毀部分)
石頭、磚頭等5噸
油布100塊 含50大塊 50小塊
武器篇
高炮排攜帶武器:蘇式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2門,及彈藥,波波沙衝鋒鎗1支,手槍5支。
工兵連攜帶武器:波波沙衝鋒鎗5支,手槍10支,莫辛納甘步槍10支。
片中出現的蘇式波波沙衝鋒鎗。
主力團攜帶武器:蘇式莫辛納甘步槍1000支帶刺刀,蘇式波波沙衝鋒鎗240支,雜色手槍200支(含國產51式、美式M1911式、日式南部14式),蘇式DP輕機槍150挺,蘇式郭留諾夫重機槍24挺。81/82迫擊炮12門。日式94式山炮4門。巴祖卡火箭筒12具。手電100個。信號槍10支。軍號20把。醫藥箱20個。彈藥箱300個。
小戰士武器:莫辛納甘式(短)騎槍1支,軍號1把。
車輛運輸篇
被炸爛的陳舊美式M4坦克1輛
嘎斯卡車20輛
白馬1匹
騾馬100匹
大車20輛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