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免費訂閱,為你打造專業的精品閱讀
-01-
生命無常,意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
9月11日,有韓媒報導,26歲的男星趙戎,因交通事故離世。
趙戎曾是樂隊"青春學概論"的成員,之後以獨立歌手的身份發過不少音樂作品。
雖然在中國知名度不高,但出道6年,趙戎的歌曲在韓國傳唱度並不低。
今年的特殊情況,讓趙戎的收入銳減,於是他選擇兼職送外賣維持生計。
9月10日晚,趙戎送完外賣回家的路上,卻突遭車禍,被送完醫院後搶救無效身亡。
26歲,正是青春大好的年紀,卻慘遭意外,家人的悲痛可想而知。
在時隔幾天的16日,臺灣藝人黃鴻升,因為在浴室滑倒撞擊到頭部,無人發現救治不幸去世。
而今年,他才剛剛36歲。
甚至在意外發生的22小時前,他還在和家人開心聚餐,還在社交平臺上發了一張溫情圖片。
意外的突然降臨,讓身邊的人措手不及。
從未公開的女友,在當日深夜承認戀情,發布悼文。
「可是黃鴻升,我只想要你」,深情的喊話,讓人不忍卒讀。
想起「春雨醫生」創始人心梗猝死後,其妻子發表的一篇悼文:
我曾對未來有過許多悲觀的假設,如果公司破產了我怎麼辦;如果中層管理團隊被全部挖了牆角怎麼辦;如果我先生入獄了我怎麼辦……
我給每一種不幸都準備了預案。
可是我從來不曾想到這種意外。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這句話包含的沉痛,經歷過的人最懂。
這些讓人難以釋懷的悼文,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當不幸痛失愛人之後,該如何走出極度哀傷?
-02-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花費數十年時間,研究人們如何應對挫折。
他發現妨礙人們走出痛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
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件的殘餘效應將永遠存在。
如果是遭遇親人意外去世,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第一個因素「個人化」,即「自責」。
因為意外都是偶然,一個人的命運似乎在一瞬間,就會被很小的偶然所奪走。
那我們難免會想,假若我隨便做點什麼,打破了這個偶然的鏈條,他就不必死了。
但是,我恰恰什麼也沒做,那豈不是說,我應該為親人的意外死亡負責?
這一點,在很多遭遇類似事件的人身上,都會看到。
桑德伯格是國外一家大型社交網絡公司的營運長,當深愛的丈夫在健身房猝死後,她迅速陷入強烈的自責。
丈夫的初次屍檢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從健身器械摔下來之後的頭部創傷。
桑德伯格的第一反應是:如果我早一點找到他,他可能就不會死了。
即便後來的屍體解剖證明了,丈夫其實是死於冠心病導致的心律失常,她仍未停止自責。
她甚至在想,「我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查出他有冠心病?」
但正如武志紅在《心靈的七種兵器》中所說:這種自責,是源自對逝去之人的愛,同時也是一種幼稚的自戀。
-03-
社會心理學家羅尼·吉諾夫·布爾曼,在《破碎的世界假設》一書中指出,很多人內心有一些默認的天真假設,常見有3個:
一是,認為世界是友善的;
二是,認為世界是公平的;
三是,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預測的。
綜合起來,就會得出公正世界假設:人們生活在公正世界裡,得其所應得,所得即應得。
於是,這些人會得出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我做一個好人,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努力工作,我就能平安幸福地度過一生。
也因為這樣,很多人一旦遇到意外事件,信念就會坍塌,不知所措,然後走入另一個極端。
武志紅有個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後,她莫名其妙地離了婚。
丈夫和她很恩愛,而她之所以離婚,並不是因為這個婚姻的需要 ,而是因為她要與哥哥「同甘共苦」的需要。
她親手摧毀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自己逼進一種很苦的境地,好像只有這樣做,才「對得起」她的哥哥,對得起彼此的愛。
事實上,這種心理在生活中並不罕見,而這種心理除了源自自責,也和前文提到的「天真假設」有關。
因為相信假設,所以難以接受生活中的突發意外。
但你要知道,這些假設本就不是100%必然成立的,只能算是概率事件。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真實的世界,既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糟糕。
我們可以掌控很多正面事件,但不可避免地也會遇到負面事件。
悲傷不可避免,而且死亡這種終極悲傷,每一個人都得正面應對。
真正接納悲傷就是要做到,學會伴著事與願違的現實來生活。
而且,不要忘了,當你想與死去的親人同甘共苦時,其實你正在忽視一個關鍵點:
-04-
香港大學教授徐子東說:
人生想不通的事,去墓地走走,向死亡學習,你就想通了。
對死亡耿耿於懷,長期難以走出悲傷,其實也與個人的生死觀有關。
因為從未去想過「死」這件事,害怕、忌諱談論死亡,所以當意外來臨,悲傷又放大了無數倍。
莊子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弔唁,莊子卻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
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對。她剛去世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沒有形體,不只是沒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
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死去的她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我認識到這是不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莊子的境界,凡人難以達到,但他對待死亡的態度,卻值得我們學習。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接受,有沒有做好準備,死亡都是每個人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一件事。
與其寄希望於來日方長,不如學會向死而生,珍惜每一個當下。
正如《後會無期》裡說的:
「每一次告別,都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後一眼。」
好好活著,不留遺憾地去愛。
這樣,即便意外在明天降臨,我們仍然會悲傷,但加劇、放大悲傷的遺憾和後悔,卻可以減少許多。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話:
「愛不會失去的,只要你愛過。
在愛面前,生死是渺小的,愛你的人無論到了哪個時空都會愛你。」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