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國這電影,就像羅夏墨跡測驗,你是什麼人,就能看到什麼!」

2021-02-16 哲思學意

作者:溫絢

本文為哲思學意讀者原創投稿

授權哲思學意發布

最近上的一堂後現代電影課上提到了《黑客帝國》,回家藉機重溫了一下三部曲,發現了很多小時候沒看出來的門道。齊澤克說,黑客帝國這電影,就像羅夏墨跡測驗,你是什麼人,就能看到什麼(注[1])。佛教,諾斯替教,存在主義,這些本就是賽博朋克中常見的主題,也是黑客帝國的主線。但沃卓夫斯基姐妹既博採眾長而又未陷入單一敘事的陷阱,她們頗為巧妙地把各種元素量身定製到具體場景中,又能用人物串起前後呼應的不同哲學觀點。剛寫完這個電影的論文,就再趁熱打鐵寫寫黑客帝國中涉及的哲學吧。

鮑德裡亞的擬像,消費主義與批判理論

笛卡爾的惡魔,普特南的缸中腦

柏拉圖的洞穴,真實的荒漠

存在主義

意識的『困難問題』

彩蛋

1. 鮑德裡亞消費主義社會,擬像與Matrix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剛開頭一幕,基努裡維斯飾演Neo拿出一本綠皮書外表的的盒子藏軟體。那本書便是鮑德裡亞的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黑客帝國涉及了多如繁星的的哲學和宗教議題,但要說最直接的脈絡,絕對是鮑德裡亞的擬像理論。《新觀察家》周刊04曾以黑客帝國三部曲為主題專訪了鮑德裡亞(採訪見IJBS),提到沃卓夫斯基姐妹(當時是兄弟)工作室曾邀請鮑德裡亞合作參與第二部、第三部創作,不過鮑德裡亞認為沃卓夫斯基姐妹誤解了他的擬像(simulacra)理論,便拒絕了這份邀請。

擬像理論說的是什麼?鮑德裡亞認為,在20世紀末的消費主義社會,大眾傳媒和網際網路製造的模擬現實的圖像早已取代了現實。一開始,這些圖像還僅僅是現實的再現(representation),可逐漸的,擬像開始模擬自身,於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再是現實的模擬,而是擬像的自我模擬。即使是簡單的『跑步』也已經承載了社交、階級的符號,所有的概念都在擬像構築的意義之網中確立意義,而不再是簡單的概念本身。

這時的人類雖然自認為活在現實中,實際上精神世界已活在擬像中:媒體創造無止盡的需求,社交媒體的攀比讓那些原本可有可無的欲望越發膨脹,仿佛我們真的有自由選擇一般;虛擬的身份,虛擬的欲望,虛擬的圖像...與Matrix中何異?就如同活在孤立的機器試管中,靠模擬的現實度日,Matrix中的一切,仿佛成了一道隱喻。

當層層擬像之網自我繁殖,稀釋了真實的重量,現實便反倒成了荒漠。寫到這裡,鮑德裡亞對20世紀的消費主義社會說了一句: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沃卓夫斯基姐妹也借Morpheus之口對Neo說了一句:『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見注[2]: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

鮑德裡亞之所以認為沃卓夫斯基姐妹誤解了他,是因為Matrix的『虛擬』與Zion的『真實』形成了一個二元對立,而鮑德裡亞的則認為真實與虛擬的界限早已模糊,這種二元對立不存在(見採訪稿IJBS)。我倒是覺得,鮑德裡亞很可能誤解了黑客帝國三部曲。Zion真的是『真實』的麼?我們之所以認為Matrix虛擬而Zion真實,是因為Matrix居民的精神世界是被操縱的,而Zion中的人仿佛有自由選擇。但Zion中的人真的自由麼?仔細研究過黑客帝國三部曲的人會知道,Zion其實是一個收集Bug的地方,是安放Matrix中那些有覺醒意識的人的地方。是AI自己默許了Zion的建      立,Zion的存在不過是為了滿足Matrix穩定性的需要,隨著Matrix的每次升級Zion也要不斷被摧毀重建。也就是說,Zion的自由也不過是被操縱的自由。

事實上,沃卓夫斯基姐妹也多次借角色之口暗示了Zion的『不自由』與。在第二部中,Zion一位高層議員曾帶領Neo參觀了Zion那些轟鳴的機器,並這麼跟他說:

counselor:I like to be reminded that the city survives,because of these machines... Ithink about all those people who are still plugged into the matrix, and when Ilooked at the machines, I can't help thinking that in a way we, are pluggedinto them.

議員:我常想,是這些機器讓Zion得以存活...當我想到Matrix中那些被插在機器中的人,再看看養活我們的這些機器,不由的覺得我們不也是插在其中麼?

Neo: but we controlthese machines, they don't control us

Neo:但我們控制這些機器,而它們不控制我們。

...

Counselor:But it does make one wonder, just, what is control?

議員:但這越發讓人疑惑:到底什麼是控制?

為什麼我認為鮑德裡亞誤解了沃卓夫斯基呢?鮑德裡亞看到Matrix是那個擬像世界,並以為Zion是作為對立面的真實世界。但他沒想到,Zion不過是另一個擬像世界罷了。齊澤克用調侃的語氣說:『法蘭克福學派則會把Matrix看成文化產業的化身,認為作為異化具體象徵的資本殖民了我們的內心生活,把我們當做它能量的來源』(見注[1])。其實,從後馬克思主義或批判理論的角度看Matrix與Zion,這層關係就更有趣了。

Matrix象徵的是消費主義社會創造出的繁華的擬像,Matrix中的居民就如同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失去了抵抗意識,麻痺在虛擬的永無止境的需求中,不僅不願反抗,甚至會誓死守護它們賴以生存的這個體系。這樣的環境必然催生出一批反抗者。而資本主義制度便須在保證既得利益者掌握實權的前提下,給予這些反抗者一定空間,這便有了Zion。國民黨看膩了,給你個民進黨,而選票給我們的不過是遙不可及的自由的承諾。Zion和Matrix表面的對立,只是為Zion的居民能相信自己自由的假象。而實際上呢?Zion中的人就如同圈養在大學裡的左派知識分子,不過是在資本家控制範圍內享受被操縱的自由罷了。

最後放一段Morpheus對Neo說的話。在虛擬的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這段話背後寓意呼之欲出,

The Matrix is a system, Neo. That system is our enemy. But when you are inside, what do you see? Businessmen, lawyers, carpenters, the very minds of the people we are trying to save. But until we do, these people are still a part of that system, and that makes them our enemy. You have to understand, most of these people are not ready to be unplugged, and many of them are so inured, so hopelessly dependent on the system that they will fight to protect it.

Neo, Matrix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是我們的敵人。然而當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什麼?商人、律師、木匠,我們要救的也正是他們。可在此之前,這些人依舊是這系統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依舊是我們的敵人。你必須要意識到,這裡的大多數人還未準備好從系統中移除,他們大多頑固而無可救藥的依賴於這個系統,以至於願為保護這個系統而戰。


2. 笛卡爾的惡魔,普特南的缸中腦

黑客帝國涉及的哲學話題中被探討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我們怎麼能認識到我們活在真實世界』這個問題了。老生常談,我儘量從簡。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是活在夢中?』人在夢中從不知是夢,只因夢中的感知如同現實一樣逼真,往往是醒轉後才發覺夢境的荒謬。也就是說,感官所接受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真的。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一直以來活在一個被惡魔操縱的夢境中呢?或許我們的感官輸入一直是這個惡魔憑空捏造的,而世界根本就不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再進一步想,假如這個惡魔不僅捏造出一個感官世界,還控制了我們的心智,那會不會連我們的思想和信念都是假的呢?(注[4])

就像Morpheus對Neo說的,"You've been living in a dream world, Neo".

當代版的笛卡爾夢境則是普特南(Hilary Putnam)的缸中腦思想實驗(brain in a vat) (注[5])。假設你的大腦已從肢體分離,被放在一個盛滿營養液的缸中,由電腦釋放模擬信號刺激你的大腦,讓你有了現在坐在桌子上對著電腦刷知乎的幻覺。這個創意基本就是Matrix原型了:

不過,普特南提出缸中腦的思想實驗是用來反駁笛卡爾式懷疑論,簡單來說如下:

P: 如果我們是『缸』中『腦』,那麼我們認知中的 「腦」 不同於實在的『腦』,我們認知中的「缸」不同於實在的『缸』。

Q:如果『缸』中『腦』不等於「缸」中「腦」,那麼對於『缸中腦』來說,"我們是「缸」中「腦」"這條陳述就是錯的。

R:假設我們是『缸』中『腦』。

S:所以 "我們是「缸中腦」"這句話對我們『缸中腦』來說是錯的。(由P,Q,R可得)

一個更簡單的反駁則是Bernard Williams對笛卡爾的反駁(注[6]),他認為我們既然能質疑現實和夢境的差別,是因為現實和夢境的確存在某種我們能覺察到的差別,而只有醒著的人能質疑我們是否在做夢。不過我猜Bernard一定是沒聽過莊周夢蝶的故事吧,萬一我們不過是夢中人分辨夢中夢呢?就好比活在Zion中的人,自以為自己活在真實世界中,誰想Zion不過是另一個Matrix罷了。

不過顯然,黑客帝國的野心不僅僅停留在缸中腦的覺醒。如果把黑客帝國看成自由領導人們,正義戰勝邪惡,就太小看沃卓夫斯基姐妹(兄弟)了,她們很聰明,不僅不滑入價值判斷的陷阱,而且還借角色之口拋給觀眾一道選擇題:若真實世界是一片荒漠,虛擬世界卻聲色犬馬,red pill or blue pill?

那麼就引來下一個問題...

3. 柏拉圖的洞穴,真實的荒漠

柏拉圖在理想國book VII寫了著名的洞穴寓言:我們生來就是地下洞穴的囚犯,從未見過真實陽光的我們一直以來看到的世界不過是統治者投到牆上的投影。直到有一天,一個得到自由的囚犯爬出洞口看見了陽光,才明白原來真實世界是如此荒蕪,竟不比洞中的五光十色。此時他若爬回洞中喚醒被奴役的同伴,不僅得不到信任,還會被憤怒批駁。或許人呢,都不願承認自己曾活在幻覺中,只有當轉變自內而外時覺醒才會到來。

Matrix對洞穴寓言的影射不言自明。柏拉圖原是用這個寓言描述哲學家從認識感官圖像一步步上升到認識理念(Form),最後回到城邦造福公民的故事,它的隱藏前提是:真正的自由與幸福包含了對幸福正確的知識,無知者的『幸福』不是真的幸福。於是我們看到Neo和Morpheus義無反顧選擇了Zion,他們的真理觀無疑是柏拉圖式的:即擁有真理者才擁有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但配角Cypher卻代表了另一種常見態度--享樂主義。還記得在虛擬餐館裡特工Smith與Cypher那段對話麼?Cypher在物質貧乏的Zion跟著Morpheus工作,無比想念Matrix那個色香味俱全的花花世界。為了回到Matrix過快樂而無知的人生,Cypher不惜出賣Zion成為叛徒。

沃卓夫斯基姐妹無非是借Cypher之口點出了柏拉圖洞穴內外的另一種取捨---牛排是假的,但美味的快感是真的。換句話說,如果幸福是一種主觀心境,那麼能製造幸福感的虛擬世界是否比一個荒涼的現實更誘人?

其實,不僅Cypher持這種理念,Zion中另一個叫Mouse的程式設計師也點出了這點。Mouse寫了一個性感紅衣女郎的程序,並且私下問Neo:"喜歡她麼?我可以安排你們約會哦。" Neo面露難色,Mouse卻對他說:『否認你的感官衝動等於否認了我們人之為人的基本』。

所謂『真實的體驗』,到底是 1)沒有外力幹涉、沒有幻覺操縱的體驗。(Morpheus,Trinity,Neo),還是 2)最鮮明、強烈、愉悅的體驗 (Cypher的牛肉,Mouse的性慾) ?紅色是真實的貧乏,藍色是無知的愉悅,你選哪個?

4. 存在主義

黑客帝國是個大雜燴,蜻蜓點水般提及了很多思想,不過存在主義思想卻貫穿始終,從某個角度看,黑客帝國也可以看做存在主義三部曲。存在主義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相互呼應又各有千秋,之前學存在主義時,教授曾總結了他們最關心的幾大問題,

Freedom of Choice, human agency (自由選擇, 能動性)

Authenticity(真誠性)

Anxiety, angst, despair (焦慮,畏懼,絕望)

Our situatedness/Human predicament(人的境遇,人類的處境)

Our limitations as finite beings(有限存在的局限性)

其中第一條『自由』可能與我們平時說的不完全一樣,很多時候我們說到『自由』指的是沒有外力阻撓自己的行動,沒有束縛的自由,這種自由被稱為『消極自由』。而存在主義者說自由大多指的是『積極自由』,不僅是沒有外力束縛,而且做決定的動機也必須是完全出於自由意志的。

我以以上幾大主題為線索舉幾個黑客帝國中存在主義的例子:

Morpheus問Neo信不信命,"Neo說:"不,我不喜歡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想法。"這裡Neo就已聲明了自己存在主義立場:人有絕對的自由,人是被自己的選擇定義的。

在帶Neo進入真相之前,Morpheus曾給Neo一個選擇:紅藍兩片藥丸,選擇藍色的藥丸,這一切結束,明早你會像往常一樣醒來,相信你以往相信的一切;選擇紅色的藥丸,你會留在這兒,我帶你看看兔子洞到底有多深。記住:我給你的一切都不過是真相,也僅此而已。

選擇紅色藥丸就是選擇真相,選擇海德格爾筆下的『Authentic Existence』(真誠的存在),在社會既定規則前保持誠實,即使真相令人不悅也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藍色藥丸則是inauthentic existence,就像薩特說的抗拒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的『bad faith』。

Smith: Why... Do you believe you're fighting for something?... Is it freedom? Or truth? Perhaps peace? Could it be for love? Illusions...Temporary constructs of a feeble human intellect trying desperately to justify an existence that is without meaning or purpose. And all of them as artificial as the Matrix itself...You can't win. It's pointless to keep fighting...Why? Why do you persist?

Smith: 為什麼不停戰鬥?你認為你是為了什麼而戰麼?自由?真理?或者和平?甚至愛? 幻覺,那些都是人類絕望至極地為存在找意義、目的而虛構的。那些東西和Matrix一樣是人造的...你贏不了的。繼續戰鬥毫無意義。為什麼?為何還要堅持?

Neo: Because I choose too.

Neo:因為我選擇如此。

這段對話讓人不由想起加繆筆下的西西弗,石頭日復一日滾下山,西西弗日復一日推石上山;面對人生的荒誕與無意義,依然一次次爬起來。

類似充滿存在主義寓意的對話在影片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5. 意識的『困難問題』

雖然黑客帝國開放地討論了很多哲學問題,但它對於心靈哲學卻有一個預設。Morpheus有一段話說出了這種預設,『真實是什麼?你怎麼定義真實?如果你說的是你感受到、聞到、吃到、看到的,那麼真實就不過是你的大腦解讀出的電子信號』

Morpheus的這種觀點屬於取消物理主義(eliminative materialist)或者還原物理主義(reductive materialism)。取消物理主義認為心靈狀態根本不存在,我們平時談的『恐懼』、『欲望』這些所謂『心理狀態』不過是語言建構,是空泛的概念。人吃tasty wheat與機器吃無異,不僅『意識的困難問題』不存在,就連『心理狀態』都不存在。但這樣的話Matrix對人的控制也就談不上不道德了--我們之所以覺得Matrix對人的操縱不道德,是因為它用虛擬代替了真實的體驗,但假如這些體驗的根基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沒不道德一說了。

所以黑客帝國所持的假設更有可能是還原物理主義,這個觀點認為心靈狀態是可以還原到物理狀態的:每個心靈狀態都有對應的腦狀態。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很多人相信,從腦狀態到意識狀態間存在一個鴻溝。

舉個例子,一個叫瑪麗的科學家從小在只有黑白兩色的房間裡長大,儘管她知道有關於『紅色』的一切信息,包括頻率、對應物體等等...然而,她真的『知道』紅色麼? (見注[7]). 即使她對紅色的信息了如指掌,她還是不知道『看見紅色的感覺』,而這種『看見紅色的感覺』能否簡化到物理屬性有待爭議。Thomas Nagel則以蝙蝠為例(注[8]),假設我們竭盡全力模仿蝙蝠的姿勢、安上蝙蝠的聲吶,我們似乎還是無法體驗『作為蝙蝠的感覺』,而這種『只有當了蝙蝠才能感受的感受』便是那個鴻溝,是關於意識的『困難問題』。

同樣的困惑Matrix中也有提及,在一段船員一起吃早餐的戲中,大家一起吃著寡淡的流食,Mouse一邊說:

Mouse:Do you know what it really reminds me of? Tasty Wheat. Did you ever eat Tasty Wheat?

你知道這玩意兒讓我想起什麼麼? Tasty Wheat. 你們吃過Tasty wheat麼?

某船員: No, but technically, neither did you.

沒有,不過理論上說你也沒吃過啊!

Mouse: That's exactly my point. Exactly. Because you have to wonder: how do the machines know what Tasty Wheat tasted like? Maybe they got it wrong. Maybe what I think Tasty Wheat tasted like actually tasted like oatmeal, or tuna fish. That makes you wonder about a lot of things. You take chicken, for example: maybe they couldn't figure out what to make chicken taste like...

對啊!所以我疑惑,機器是怎麼知道tasty wheat的味道的呢? 會不會它們製造錯了?或許我以為的tasty wheat的味道其實是...麥片...或吞拿魚味?這就越發奇怪了,比如機器怎麼知道雞肉是什麼味道的呢? 也或者它們也不知道...

如果機器無法體驗人所體驗的tasty wheat,又如何能創造出讓人信服的tasty wheat的模擬信號呢?而即使創造出這種信號,就一定能確保這個信號所對應的感受是真實的tasty wheat對人的感受麼?畢竟,機器從未真正體驗『作為人吃tasty wheat』的體驗。不過電影並未對這個問題繼續深入,因為Matrix能運作的前提就是,機器能通過模擬腦狀態輕易模擬出心靈狀態,而且用同樣的一種腦狀態讓不同人有同樣體驗。

6. 其他彩蛋

注釋:

1. Slavoj Žižek, The Matrix, or the Two Sides of Perversion (《黑客帝國》或顛倒的兩面)

2. Jean Baur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

3. Plato, 申辯篇 (Apology)

4. René Descartes, 第一哲學沉思錄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5. Hilary Putnam, Brains in a Vat, from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Brains in a Vat)

6. Bernard Williams, Descartes: The Project of Pure Enquiry

7. Frank Jackson,What Mary Didn't Know? (What Mary Didn't Know)

8. Thomas Nagel,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其他推薦:

William Irwin, The Matrix and Philosophy: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Matt Lawrence:Like a Splinter in your Mind: The Philosophy Begind the Matrix Trilog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上,關於投射的兩個經典測驗
    面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的解讀可能完全不同。每個人的知覺都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對事物的解釋可在一定程度代表觀察者自身的某些特質,也就是說,觀察者會把心裡的某些東西投射到其所觀察的事物(當然也包括人)上。 心理學上有兩個非常著名而且應用廣泛的投射實驗: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
  • 人工智慧是人類的羅夏測試
    奇點是什麼?「奇點」是一個假設的未來點,在這個點上,機器變得如此先進,並且可能無法控制,這意味著它可能導致人類無法預見的變化。「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基本上是人工智慧將接管世界。」當然,這是個玩笑話。這意味著模型本身不需要監督,就可以學習和發現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將其進一步導入由OpenAI自己開發的某種學習算法或神經網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DC出品的電影《守望者》,其中一個超級英雄名叫羅夏。
  • 什麼是黑客帝國?看看續集就知道了
    什麼是黑客帝國?如果你在1999年夏天還活著,你會情不自禁地知道。自從蒂姆伯頓蝙蝠俠大約10年前發行以來,一部重要的電影變得如此轟動一時; 一種文化現象,提升了未來大片的門檻。雖然它的續集「黑暗帝國重裝上陣」和「黑客帝國革命」在評論家和觀眾中表現不佳,但它們仍然是精心製作的電影,拓寬並充實了黑客帝國的世界。
  • 羅夏的徵途 | 解讀《守望者》
    而事實上,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這本漫畫流淚了。流暢的武打戲,主人公之間的對峙,還有許許多多羅夏孤獨的徵途,在Dave Gibbons這位繪畫大師的筆下,跨越了平面,成為一個個在腦海裡張弛有度,悲喜共存的真實情節。不管你是喜歡什麼類型的故事,愛情故事,偵探小說,科幻史詩,家庭倫理,你都會在這本集多種主題為一體的漫畫書中找到。
  • 心理測試:羅夏墨跡測試,看看你的心理健康狀態如何
    心理測試:羅夏墨跡測試,看看你的心理健康狀態如何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墨跡測試,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 紐倫堡審判與羅夏測試》
    《天生惡魔?然而,這兩位專家的到來其實另藏深意。1945年6月11日,紐約一批知名教授致信紐倫堡審判負責人傑克遜大法官,要求「研究」納粹分子——此時戰犯審判遠未開始,學術界卻已計劃解剖這些納粹領導人的大腦,並明確要求對他們進行羅夏墨跡測試,用十張卡片解讀納粹頭目的心理狀況。
  • 羅夏·血腥的和平
    他沒有成為窮兇極惡的人,相反的,他的道義德行竟偏向「絕對正義」那一派,所以他最強調「Justice」,「公平正義」成為他判斷的唯一標準。根據此標準,他懲治社會上的黑惡勢力,比壞人更狠,比惡人更惡,比強盜更暴力,比殺人犯更殘酷。這其實是不少人(包括我)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無論你是為了多大、多美、多好的目標,只要你的行為違反了正義,我就會反對你。看起來不通人情,道德上卻絕不失分。
  • 羅夏:永不妥協,即便是在世界末日面前
    沃特在夜晚行動的時候都會戴面具,面具上的墨跡會隨著他的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就好像「羅夏墨跡」對受試者心理狀態的反映。於是,「羅夏」的名字由此而來。晝伏夜出、佩戴面具,羅夏的這兩個屬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位DC的超級英雄:蝙蝠俠。確實,這兩個漫畫角色有很多相似之處。
  • 上映20周年,《黑客帝國》一代,你還好嗎?
    但又不是,至少對電影來說不是。1999年是近代電影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年份。《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票房炸裂,讓我們看到科幻電影的市場潛力;《黑客帝國》躍然出世,則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科幻電影劃時代的藝術魅力。
  • 黑客帝國4停拍原因是什麼 黑客帝國4劇情詳細介紹在哪裡看
    17日上午,《黑客帝國4》停拍的消息被刷上熱搜榜引來大家的關注與熱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黑客帝國4》停拍的原因是什麼?據了解到,這其實也是受當下疫情的影響,所以,暫時停拍。事實上,此前《小美人魚》等多部影片也是因為受疫情影響而停拍了。
  • 這六部電影絕對是《黑客帝國》粉必看!
    《黑客帝國》不僅憑藉其創新的電影製作技術,還憑藉一個讓整整一代人驚嘆不已的故事和理念永遠地改變了電影界。它讓基努·裡維斯從一個動作演員和萬人迷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由於動作場面扣人心弦,人物角色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婉轉曲折,《黑客帝國》擁有一大批擁躉者。
  • 一套測驗就下心理問題診斷?心理測驗不是那樣用的,不是神乎其神
    心理測驗在網上有很多,隨便一搜索,就會有各種類型的心理測驗跳出來。關於心理領域的熱文,和測驗有關的也會佔據一席之地:因為涉及診斷,所以我只就心理學專業領域涉及診斷的這部分來回答你的問題。既然是工具,那麼就只是提供參考,心理測驗在心理諮詢領域更多是作為評估依據。就像我們去檢查身體,各種各樣的生化指標是為醫生提供診斷依據,要經過醫生的綜合判斷後才會有一個確定的結果。
  • 《黑客帝國4》演員:創造全新風格!將改變電影行業
    傑西卡·亨維克透露拉娜·沃卓斯基在《黑客帝國4》的拍攝中使用了一些大膽的技術,她還表示電影將「再次改變電影行業」。「Lana在技術層面上做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她當時創造了一種全新風格,」Henwick告訴ComicBook.com,她在《黑客帝國4》中扮演的神秘角色目前還沒有透露。「我認為她將通過這部電影再次改變這個行業。我們正在使用一些我從未見過的攝像設備。」
  • 《黑客帝國》特技演員:我們取代了袁家班
    Q:很多人都聽說過8711(87 Eleven Action Design Company),但也許他們不知道是你們創造了8711,也不了解背後的歷史,你們是什麼時候意識到想要運營一個公司? 大衛·雷奇:這一切要從查德剛剛結束第一部《黑客帝國》的拍攝開始說起。
  • 黑客帝國縱深解析
    我曾經遇到一位天台山上的修道之人,他用《黑客帝國》向我們解釋修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的這種觀點和我不謀而合。那《黑客帝國》又是怎樣一部電影?我曾經遇到的那位天台山上的修道人,之所以用《黑客帝國》來解釋什麼是修道,深層次原因就在於這部電影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現實世界的種種真相規律。總結下來,可以分為以下五點:1. 世界是多層次的。在《黑客帝國》中有三層世界,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之上的層次還有無數的世界,層層嵌套;2. 萬事萬物都遵循成住壞滅的規律。
  • 電影賞析:《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黑客帝國,醜陋的將來
    首先這算是什麼結果,類根本就沒得到解放(後來看懂其實這個故事說的是母體的革命,人只是革命的工具之一)?,其次後來的對話反反覆覆的提到 選擇 這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還有弱智的的就是史密斯到底是怎麼被刪除的?等等~~~所以後來那些關鍵的對話我倒回去看了幾遍,不過老實說確實還有許多看不懂,但電影的大部分還是看懂了。
  • 《黑客帝國》製造者:這部電影是一個預言
    你覺得很有趣,試圖伸手去觸碰下這個生物,而它顯然被你的伸出的手嚇到了,轉身消失在了灌木叢裡。未來,這很可能是一種看電影的新體驗。很明顯,他們的目的並非僅僅給 Oculus 等平臺開發遊戲或拍電影,而是創造一種連通的虛擬交互體驗(interconnected virtual experiences)。你能和朋友們坐在影院(或主題公園)裡作為參與者決定劇本走向,電影院就像一扇開啟故事的大門。這是一種獨特的嘗試。大多數電影公司和科技公司會選擇互相合作,又淺嘗輒止。
  • 從《黑客帝國》窺探真相世界
    這些都是在廬山中的人偶爾對於整個廬山的遐想。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世界之外還有什麼?我們這個世界真的像一場夢那樣虛幻嗎?人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圖片來自谷歌搜索如果直接回答這些問題,很多人會覺得太過抽象。於是,我藉助了對《黑客帝國》這部電影的敘述,以這部電影為依託來嘗試說明這個世界的真相。
  • 《黑客帝國》是一部「達摩電影」?
    我要冒著過於戲劇化人類境況的風險,問一個問題:「你看過電影《黑客帝國》嗎?」電影主人公叫尼奧,他發現自己住在一個夢境裡。他的生活其實是精心打造的幻境。我所想到的這類人,就是所謂的西方佛教徒,他們 在看到《黑客帝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堅信眼中的世界是一種幻覺——即使並非完全是幻覺,也是極度扭曲的現實,使他們的人生扭曲,對他們和周圍的人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他們覺得,幸虧有冥想和佛學,他們才能更清晰地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