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上期介紹《守望者》的推送,因為疏忽大意,排版和格式都出現了問題,小編在此致歉)
Never compromise, not even in the face of Armageddon.--Rorschach
之前已經給大家安利過《守望者》。「守望者」有眾多人物,今天和大家聊聊我最喜歡的、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個:羅夏(Rorschach)。
羅夏在之前的科普已經有所提及:羅夏的原名叫沃特·寇瓦克斯。他有一個悲慘的童年:母親是一名妓女,而且動不動就對他又打又罵。在外他又經常被人欺負。久而久之,他變得精神恍惚且具有暴力傾向。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吃飯的時候把醬汁掉在了餐紙上,形成了一個類似下圖的印記:
這個莫名其妙的圖案就是著名的「羅夏墨跡測試」,它可以根據受試者對圖案的描述推斷出受試者的性格和心理狀態。
沃特在夜晚行動的時候都會戴面具,面具上的墨跡會隨著他的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就好像「羅夏墨跡」對受試者心理狀態的反映。於是,「羅夏」的名字由此而來。
晝伏夜出、佩戴面具,羅夏的這兩個屬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位DC的超級英雄:蝙蝠俠。
確實,這兩個漫畫角色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我看來,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這二人的行事風格:同樣都是維護正義,蝙蝠俠和羅夏選擇的並不是幫扶弱小,而是懲治罪惡;同時,兩者行為的性質均是凌駕於法律之上,對那些觸犯法律的人施以「私刑」,而這樣的行為無疑也是在挑戰法律的權威性。
而蝙蝠俠和羅夏也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蝙蝠俠有一個原則:不殺人,他會把犯人打趴在地,但絕不會殺掉他;而羅夏卻完全不一樣:他對待罪犯的手段非常殘忍,《守望者》原片中也對此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
羅夏在追查一起小女孩失蹤案件中發現,罪犯不僅殺了小女孩,還把她的屍體肢解餵了狗。於是,羅夏先幹掉了犯人的兩條狗,把狗的屍體扔到犯人眼前,之後把他打倒在地。罪犯死之前乞求羅夏把他送進監獄,因為那樣會好過些。而羅夏盯著那雙驚恐的眼睛,說出了這部電影的一句經典臺詞:
Men get arrested, Dogs get put down.
(人進監獄,狗只有死。)
毫無疑問,羅夏根本沒把罪犯當做「人」來看待。
之後,羅夏拿起斧子,狠狠地劈向了罪犯的腦袋。
我想,本段應該是《守望者》被列為R級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羅夏如此瘋狂、極端的處事風格,你可能會想:這哪裡是超級英雄,他是窮兇極惡的罪犯還差不多。
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這裡來安利一個概念:一種電影類型,叫做「反超級英雄電影」。這類電影的主角看似是我們固有印象中的那些光明、正義、偉岸的人物,但實際描繪和展現出來的是他們不同以往的另一面。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金剛狼3》:原本金剛狼身手矯健,而且擁有超強的自愈能力,基本就是無敵的存在,而在這部電影中,描繪的金剛狼暮年是那麼的不堪:他鬢角斑白、鬍子拉碴、視力下降,還瘸了一條腿,手上的鋼爪有一根無法完全伸出,自愈能力也急劇下降;他還嗑藥,帶著已經幾乎喪失自理能力的X博士浪跡天涯。
這還是那個光鮮亮麗、威猛無敵的金剛狼嗎?
當然是,連演員休·傑克曼都沒換。只是,導演大膽的挖掘了他的另一面。這種巨大反差很容易給人以震撼,而且相比於一味的打打殺殺,這樣的電影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同樣的:羅夏,也是那個「非正常」的超級英雄。
羅夏還有一個不會違背的原則:永不妥協。
在《守望者》電影的最後,法老王為了創造一個「永遠和平的烏託邦」而要犧牲數百萬人的性命,在曼哈頓博士都默許了的情況下,羅夏選擇了拒絕妥協。他不認同這樣的做法,他打算向世間公布法老王的計劃。在離開之前,他說出了本文開篇的那句話。
曼哈頓博士清楚,如果羅夏這麼做了,法老王的計劃便會破產。他要阻止羅夏。然而,他更清楚的是,要使羅夏改變想法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殺了他。
面對阻礙他前行的曼哈頓博士,羅夏沒有絲毫的懼怕。他也清楚,作為一個凡人,根本沒法和身為超能力者的曼哈頓博士抗衡,於是他選擇了直面死亡。
說出開篇那句話的時候,羅夏並沒有把世界末日用「end of the world」來表達,而是使用了「Armageddon」這個詞彙。
Armageddon源自《聖經》,意為「世界末日善惡決戰的戰場」。使用聖經裡的詞彙,也讓羅夏的死充滿了悲壯和史詩色彩:即便是人世終結,他的信念也絲毫不會改變。
一陣血霧之後,羅夏煙消雲散。
慘白的雪地上,留下了那個代表他一切的圖案:羅夏墨跡:
可以說,是羅夏的理想化和固執導致了他悲劇的結局。但是在看過《守望者》之後,喜歡羅夏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因為在面對生死抉擇時,幾乎沒有人能如此堅持。
--end--
轉載請聯繫作者
(歡迎把二維碼推薦給更多的朋友,小編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