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要我聊聊黑澤明的晚期作品,所以重看了《亂》和《影子武士》——不料《亂》已經不能讓我投入進去了,無論是華麗的詩意舞臺還是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日式重構,那悲劇人生的幕起幕落好像再難產生親近感,終不過是權力搶奪者的得失輪迴罷了,162分鐘的戲似乎怎麼也走不到盡頭。當然,靜止鏡頭的大量運用是開創了黑澤明先例的,巨大的山勢背景也襯託出人物的渺小以及權力博弈的無意義,那是永恆和瞬間的對比,但影片過於華麗的視覺追求反而削弱了戲劇張力。50年代黑澤明電影裡的活力在本片裡無可挽回地老去了,我們得到的也不過是秀虎這個日本李爾王盛裝下的故作姿態罷了,按照現在的說法,那是個形式大大超出內容的作品,是舞臺感被大大提升強化了的表現主義作品,甚至是黑澤明內心的概念先行壓過了人物的影片,人物在這裡只剩下了造型!
一個狩獵時刻的短暫睡夢之後作出的宣告,一直被人的弱點支配了,朝著驚天動地的大悲劇大毀滅演進,人總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弱點帶來的自我吞噬。這個命題,由黑澤明來演繹,當然需要用他舊作高度來參照衡量。所以,不如來看看早《亂》5年問世的《影子武士》。先說幾段歷史。1543年,葡萄牙人在九州登陸,帶來了火繩槍,1575年,發明了「三段擊」戰術的織田信長,在長莜大戰中以3000火槍手殲滅了武田家新任領主武田勝賴率領的「風林火山」騎兵團,火槍因此普及——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武士群體走向沒落的時代。黑澤明喜歡選擇冷兵器向熱兵器轉型的歷史時期作為敘事的背景,明顯看得出他對熱兵器的鄙夷,因為,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卑鄙小人,都可以殺死一個武士時代的英雄」,這就基本上是黑澤明武士題材作品的一個隱性母題。
現在說說武田信玄( 1521-1573),信玄之用兵方略與為政之道在日本戰國史上頗具影響,他的部隊所舉「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之軍旗,語出《孫子兵法》,威震一時。信玄在用兵上尤擅指揮甲州精銳的騎兵,以靈活機智的戰術取得勝利,開創了「甲州流」兵法。江戶時代《甲陽軍鑑》出版,「甲州流」被公認為戰國第一兵法。《影子武士》開始時,武田信玄已到暮年,在一次和德川、織田聯軍的對壘中被敵方冷槍所傷,不久離世,影片的歷史真實應該說相當牢靠。
繼承家業的就是武田勝賴。長莜之戰,對於武田勝賴來說,是一幕不可避免的悲劇,他以外姓回歸本宗,擔任家督後見,威望不足以服眾,面對其父留下的諸多驕橫老將,必須打贏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才能穩固地位,為此他只能屢屢東進,尋找決戰機會。然而此時織田信長已從畿內亂局中騰出手來,統率數萬大軍支援德川家康,相比之下,武田軍兵力既寡,士卒也因屯兵堅城長筱之下而日顯疲憊,從純軍事角度來說,勝賴實在應該退兵,但從政治影響來考慮,他卻可悲地不得不戰——只要一退,立刻威信掃地。
了解了上面這個背景,才能進入到黑澤明虛構卻深刻的人性世界。所謂影子武士,就是領主的替身,在影片裡,我們通過對話得知,在那個小偷出現之前,擔任武田信玄替身的是他的弟弟信廉,影片的序幕是一個6分鐘的靜止長鏡頭,三個衣著一樣的人坐著,信廉向哥哥推薦自己從刑場上發現的酷似哥哥的小偷,小偷怒斥武田家族,「我偷東西只為活命,你們草菅人命卻成了英雄!」信玄並不生氣,反而認為這個影子綜合素質不錯。不久武田信玄死去,據遺訓三年秘不發喪,所有場合均由影子來充當形式上的領主,這個過程裡,那影子武士的內心漸漸發生了變化,他先是被武田信玄的遺體所震顫而願為武田家族效死力,後在敵方的試探中入戲,表演不俗瞞過了眾人,又進入武田信玄家族內部獲得了親情上的認可,又經歷幾場大戰,眼看著諸多兵丁對他的冒死護衛,可謂時世造英雄。影子武士內心的崇高感漸漸形成,他的表演也日趨成熟率性甚至富有一代雄主的魅力——這個漸變很有意思吧,我覺得裡面包含了黑澤明「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哲理,一個曾經如此之卑下的角色,只要給他一定的環境和情勢,他可以從內在的層面上脫胎換骨。所謂血統高貴論,早已被他的敘事打得粉碎,崇高神聖云云,都是渺小卑俗中來的變奏,這大約是黑澤晚年對於人生的一大觀感了吧!
三年時辰一到,影子被趕出家門,勝賴掌權,影子無法從內心上卸下領主的大任,於是一路追隨大軍來到長莜大戰外圍,目睹昔日的手下親兵被對手的火槍陣消滅於須臾。於是驚天動地一幕爆發了,這也是本片的高潮,一個破衣爛衫的傢伙面容扭曲地從高坡衝向敵陣,你不能確認他是來殺敵的還是來救人的,總之他覺得這樣的戰場悲涼一刻,這樣屍山血海裡,他作為一個過去或現在的內心深處的王者,必須如一座山那樣地立於本方的陣地之上,他完全被歷史的動力驅策,他就這樣進入了歷史!最後,身中數彈之際撲向了「風林火山」之軍旗,完成了一出無比悲壯的人生大戲。
仲代達矢的演出可以說是嘆為觀止——5年後他因此而當然獲得了《亂》裡的絕對主角,但《亂》的演出,更多帶有表現主義色彩,真正令黑澤明享有影壇莎士比亞之名的,並非改編自莎劇的《亂》和《蜘蛛巢城》,而是他原創的《七武士》和《影子武士》。經過50年代的高峰和60年代的回落期以後,70年代的黑澤明一度被創作力瓶頸所困而至於自殺未遂,幸得藉由蘇日合拍的《德爾蘇·烏扎拉》東山再起,延續到《影子武士》。黑澤明那種對歷史中小人物的關注,對小人物的非凡人格的構築和提煉,的確主導了他的情懷,甚至,他用以通過作品序列抒發的那種情懷,才真正構成了他的偉大。
2015年 丨 記文
黑澤明作品導引
* 【直播回顧】「秋帆影話,經典禮拜」 第7期《武士道》視角看《七武士》 ——黑澤明研讀 · 第一期
生之欲 ◢
* 【直播全程】雪夜悲歌,人生幾何——黑澤明研讀第二課《生之欲》 | 秋帆影話 · 經典禮拜第八期
羅生門 ◢
* 【直播全程】羅生門下,超越芥川——黑澤明研讀第三課暨紀念《羅生門》公映70周年
訂閱號:《 樂影秋帆 》
- 時間 · 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