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不是胡說
改編不是亂編
20世紀的時候,法國有個叫埃米爾·博雷爾的數學家。
博雷爾有一大人生愛好,就是研究「概率」,有事沒事就喜歡琢磨這玩意。
1909年的某一天,博雷爾在他新出版的書裡講了一個故事,他說: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一隻猴子,這隻猴子偷吃了長生不老藥,還在山腳下搶了一個打字機。
猴子雖然不識字,但是很好動,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埋頭打字,對著鍵盤啪啪一頓亂敲。
但是,博雷爾又說,只要這隻潑猴天天堅持打字,那總有一天,它會打出一整本《莎士比亞全集》!
博雷爾這麼一講,把大夥都逗樂了:
你博雷爾擱這發白日夢呢!
乍一聽,這猴子打字的故事也就是圖一樂,因為它實在是太荒唐了。
但是,這講故事的人畢竟是個大數學家,我們還是得用數學來說話。
這樣吧,我們先給猴子定一個小目標——打出「banana」這個單詞。
假設一個打字機上面有50個按鍵,當猴子對著按鍵一通亂敲時,
它打出第一個字母「b」的概率就是1/50,打出第二個字母「a」的概率也是 1/50 ,所以它打出單詞「banana」概率就是:(1/50) × (1/50) ×(1/50) ×(1/50) × (1/50) × (1/50) = (1/50)⁶ 。
(1/50)⁶,這比150億分之1還小!
這麼小的概率,看來是不會驚動莎翁的棺材板了,畢竟一個小小的詞兒,就能把猴子折騰得腦殼疼,更別說是一整本書了。
不過,這事兒還沒完,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嘮嘮這個故事,你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首先,我們把《莎士比亞全集》裡面的英文詞兒都看成字母,對著這些字母一個一個數的話,總有數到頭的那一天,數完了再把它們都裝到一塊兒,
就變成了一個有限的集合。
但是,博雷爾的猴子可沒有消停的那一天,沒人知道它最後會打出啥詞兒來。
換句話說,只要它堅持打字的時間夠長,就沒什麼是它打不出來的。
那麼,它打出來的所有字母也就能裝成一個集合,不過這是一個無限的集合。
在這個無限集裡面,自然就包含了《莎士比亞全集》這個有限集。
這麼一說,好像還真點道理!
俗話說,玩歸玩,鬧歸鬧,別拿數學開玩笑,這猴子估計真能打出一本《莎士比亞全集》!
那除了博雷爾,還有沒有其他人琢磨過猴子打字的事兒呢?
誒~你別說,還真有呢!
2003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數字藝術與技術學院裡,出了一批比猴子還閒的學生,他們從學校藝術委員會那裡申請了2000歐元研究基金,用來研究猴子打字。
這批學生揣著錢跑去了蘇拉威西島的佩恩頓動物園,然後在蘇拉威西黑冠猴的圍欄裡面放了一臺電腦和一個鍵盤。
猴子猴孫們一看家裡來了客,馬上耍起寶來,對著電腦和鍵盤又打又砸。
一個月後,這群潑猴終於搞出了一個大新聞——它們打出了5頁狗屁不通的胡言亂語,
順便大開「方便」之門,一泡尿把電腦尿沒了。
在那5頁「猴說八道」裡面,學生們發現,這猴子打字時並不完全是 「亂打一通」,它們更喜歡揪著一個字母不放,然後把它錘爆!
電腦被猴子尿沒了之後,一直有人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其中有一些手藝人,還花心思做了一個模擬猴子亂打字的程序。
這一次,猴子爭氣了,成功地敲出了莎士比亞劇本《維洛那二紳士》中的前19個字母!
不過,換算過來,為了打出這19個字母,
這隻模擬「程序猿」埋頭苦敲了整整421625×10²³年!
按這個進度,指望猴子打出一整部小說,還不如盼著它早點進化成人。
但話講到這個份上,猴子能不能打出《莎士比亞全集》已經不是討論的重點了。
在這個故事裡,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條件,因為博雷爾的本意,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概念——「無限」。
他就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限的條件,百分百能產生任何有限的結果。
對故事裡的猴子來說,它打字的時間就是「無限的條件」,《莎士比亞全集》就是「有限的結果」,到了今天,人們又把這個故事叫作「無限猴子理論」。
在數學世界裡,「無限猴子理論」就是從0到1、從無到有最好的證明。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到兩個真理:
一、只要堅持不懈,一切皆有可能;
二、不怕動物有文化,就怕猴子懂數學~
超模君每周分享來襲
👇👇👇
「整整600頁!國家奧數教頭主編教材」
掃描上方二維碼
回復「600」領取資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