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9月13日,張文宏在微博發布題為「全球抗疫曙光乍現」的長文。他表示,近日,世界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實曙光已現。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張文宏教授榮獲2020最美教師稱號
9月13日,張文宏在微博發布題為「全球抗疫曙光乍現」的長文。他表示,近日,世界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實曙光已現。全文如下:
全球抗疫曙光乍現
近日,世界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實曙光已現。
一、全球逐漸達成共識。最大的好消息還是來自於聯合國,聯合國大會通過新冠疫情決議,去「開展國際合作,踐行多邊主義,團結互助,是全世界有效應對新冠疫情等全球危機的唯一途徑」。全球合作是控制疫情的基本條件,否則世界將會長時間因疫情而關閉,因關閉而誤解,因誤解而產生隔絕,因隔絕而發生各種災難。團結是抗疫成功的首要條件。
二、自然感染與疫苗注射後的抗體水平在4-6個月後仍不衰減。
證據(1)中國生物的滅活疫苗公布最早「以身試藥的180名先鋒隊」,最早打疫苗到現在已經五六個月的時間了,他們不斷地抽血來監測它的抗體數值,抗體峰值始終處於穩定期,沒有下降。
證據(2)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近日發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研究報導了冰島的全國範圍大型新型冠狀病毒血清學篩查,顯示91.1%的感染康復者血清抗體陽性,並且持續4個月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些研究數據顯示新冠病毒仍然是來自自然界的一個自然病毒,其誘發的抗體反應與其他冠狀病毒仍然顯示較大的相似性,未能逃避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我免疫反應與免疫保護。如果推測抗體保護乃至於免疫記憶因素,將來疫苗的保護時間可能會在1年以上。這給全球性通過防疫措施的協同最終控制疫情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病死率逐漸降低至1%以下。
三、冰島的該病的病死率在0.3%,中國上海第二波疫情因承接了我國(單個省份)最大量的國際航班,輸入性病例全國最多,600例輸入性病例的病死率為0%。世界各國疫情控制的較好的地區病死率均已經明顯下降。疫苗問世後可以大幅度降低經濟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因為疫情引起的醫療擠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通過疫苗接種可以獲得保護,全球因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死率將降至1%以下,此時世界將會逐漸全面開放。
預計希望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
本文來源:環球網
祝賀!張文宏教授榮獲2020最美教師稱號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防控疫情,全民戰疫的一年,也是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決勝之年,今年《閃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師》發布儀式,以「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為主題,聚焦新時期的最美教師。本年度最美教師發布儀式分為戰疫、脫貧、新發展三大主題,共有十一位教師和一個教師團隊獲得最美榮譽。
其中,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張文宏教授榮獲2020最美教師稱號!
據悉,經中宣部同意並報中央領導批准,從2020年起,「尋找最美教師」繼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最終結果由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公布表彰。活動作為每年教師節宣傳慶祝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迄今已連續開展10屆,面向全國所有教師群體展開,先後表彰宣傳了101位「最美教師」,同時宣傳了數十位「特別關注教師」和涼山支教幫扶團隊、援藏援疆萬名支教計劃團隊等一批「最美團隊」,對集中彰顯廣大教師立德樹人時代風採,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是張文宏,是連續9年蟬聯復旦專科聲譽排行榜榜首的華山感染科主任,是全國感染病學科的領跑者,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國醫師協會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防癆協會結核與肝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結核病腦膜炎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近10年,他參編教材(教學用書)60餘本,2012年至2019年出版「翁心華疑難感染病和發熱病例精選與臨床思維」系列叢書8冊,主編的《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作為上海市規範化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的公共科目教材。
他從容駕馭臨床、教學、科研、行政工作,執著於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他的信仰與堅持,他的智慧和幹練,他的胸襟與坦蕩,他的情懷與擔當,他的沉穩與寧靜,成為學生的良師與益友,也成為學生的楷模與偶像。
抗「疫」與育人,都要走在最前方
「黨員衝在最前線,什麼是前線?現在就是!」1月29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黨支部書記、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組織生活會後,面對鏡頭說出的那句「共產黨員先上」瞬間刷爆全網,獲得了「白衣男神」「硬核醫生」等稱號。從非典到禽流感、伊波拉、新冠肺炎疫情,每一場感染性疾病的重大戰役,他總是嚴陣以待,奮不顧身,鏖戰在最前沿,守護城市和國家公共安全。
他是醫者,也是師者。作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文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為醫者、為師者的初心和使命,培養了大批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在他培養的數十名碩士生和博士生中,有5名博士生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多名學生獲得「復旦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
疫情一線亦是課堂
張文宏深知,感染病學專業要培養的是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可以勇挑重擔、迎難而上的專業醫學人才。傳道授業,他要把「以公眾健康為最重大使命」這一理念與醫學知識一起傳授給學生。
2003年,他跟隨擔任上海防治「非典」專家諮詢組組長的導師翁心華終身教授奮戰在一線。
2011年,我國多地爆發病因未明的血小板減少性發熱症候群,在國家疾控中心確認其系新發傳染病、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所致後,張文宏迅速帶領研究生趕赴上海周邊進行研究並幫助相關地區進行科學診治,在國際上率先報導了疫區外新型布尼亞病毒病例,闡明了該病有可能在我國多個地區長期存在的可能性,為防範相應疫情爆發做好了技術儲備。
2013年,作為上海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的張文宏帶領團隊及研究生主動接觸了十餘例病例,在爆發初期第一時間安排出負壓病房接待感染患者,先後派出10多位專家參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搶救工作,並撰寫了全球首例報導的H7N9病例,發表在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自然》出版社旗下)雜誌。
今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蔓延全國,張文宏對感染科提出「全員投入,攻堅武漢,保衛上海」的動員。被任命為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後,他帶領多位學生同時也是感染科中青年專家,入駐市公衛臨床中心。緊接著,科室多名醫護先後奔赴武漢,投入戰疫。學生說,他們這顆無懼無畏的心,正是張老師給的,因為他從來都身體力行衝在最前線,「往前衝」是他們的本能。「這個團隊自帶強大的氣場,它是一種凝聚力。」「在他身邊工作,你會不自覺地給自己打雞血。」
胡越凱在2001年畢業後加入華山感染團隊,非典時還是「菜鳥」醫生。當時不少人跑到華山醫院,懷疑自己被感染了。與市民的無助和不安相映襯的,是張老師的「穩」和「勇」。去年1月,胡越凱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援外醫療隊成員出徵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開展醫療救助工作。那一次,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在離他駐地不到200米的地方,剛與危險擦身而過的胡越凱第一個報平安的簡訊是發給張文宏的,「想都沒想,覺得這個時候應該向張老師報告一下。」
每一次疫情都是一次大考,華山感染青年醫生第一時間衝在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的一線;第一時間理順制定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的流程、防護措施;第一時間參與臨床樣本的快速檢測鑑定;第一時間前往武漢和定點醫院支援。這些「第一時間」都與張文宏平時就注重培養青年人的使命擔當息息相關。
最早隨張文宏入駐公衛臨床中心的毛日成副主任醫師在第一次隔離觀察期滿後,立即隨隊去武漢最前線,3月31日隨隊凱旋。4月14日,他結束第二次隔離觀察後,申請再赴公衛。
「你是在跟時間賽跑,而且你面對的敵人——病毒,它們還很聰明,你必須跑得比它快,不然付出的代價就是很多很多的生命,而不是一條生命。」張文宏對學生描繪的圖景是:不是一臺手術救一個人,而是精準判斷、科學決策、控制疫情,挽救一群人。
近年來,科室先後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上海市教衛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張文宏也曾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
張文宏的授課風格以史鑑今,幽默風趣,充滿人文情懷,貼近生活和社會熱點。他領銜開設的《傳染病學》課程於2019年獲復旦大學學科特色在線課程建設項目第一批立項,錄製完成後於當年12月30日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並進入「學習強國」平臺,仿佛一場及時雨,疫情以來,MOOC平臺上的收看人次數逾10萬。
「科研必須跑在疾病前面」,張文宏認為,只有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密切結合,建立科研攻關團隊與機制,形成具有前瞻性及引領價值的科研成果,以解決甚至預防疾病為目標,才能在關鍵時刻真正造福國家與人民。
「感染病學科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很特殊,需要在廣闊大地上調研實踐並經受檢驗。」他帶領自己的學生,聚焦危害人民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感染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研究,將國家需求融入青年人才的科研夢想。
張文宏牽頭成立了以精準診斷為核心的華山醫院感染病研究所,顯著提高不明原因發熱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病因診斷能力。團隊在結核病研究方面居於國內領先,創造了多個「第一」及「中國方案」,與WHO推薦方案並列。他建立了綜合性醫院傳染性肺炎的快速診治平臺,這些科研平臺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率領團隊主動作為,除了提供臨床檢測,也對相關病例開展研究總結。1月20日輸入上海的首例病例,團隊對該病毒株做了全基因組測序,和武漢株比較,沒有發生變異,證實世衛組織表明的新冠病毒沒有變得更毒或更容易傳播。他牽頭多中心研究,提出了湖北以外地區優化診斷方法和流程的建議,為疫情防控提交了「華山答卷」,發表在MedRxiv網站與國內醫療團隊分享。
作為國內頂尖學科的科主任,張文宏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他見縫插針,把一天中最能靜心思考的時間給了學生,早晨6點半,為學生開題仔細斟酌;午休時間,為課題數據把關,幫學生尋找解決方法和思路;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他組織學習小組,晚上親自陪練英語口語;在會議間隙,在車上,與學生溝通個人發展問題,分析形勢,指引奮鬥方向;凌晨兩三點,耐心回復學生郵件、細心審改學生論文。即使辛勞,即使疲憊,他展現的永遠是精力充沛輕鬆微笑的一面。
他深知,築牢公共衛生體系,構建「大健康」理念,需要公眾掌握健康知識。在疫情面前,有時謠言比疾病更可怕,他把回應人民需求、傳播正確健康知識的責任攬在自己肩上,率領團隊投入到科普工作中。
本文來源: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華山醫院
微信編輯:江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