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萬個展:「夏小萬」
展覽時間:2014年9月6日–10月19日
開幕式:2014年9月6日,星期六,下午4點–晚上7點
展覽地點:麥勒畫廊
在較早的創作中,鉛筆素描是夏小萬藝術實踐的主要媒介之一。為了使得作品與空間發生更加緊密的聯繫,也基於藝術家早期便萌發的藉助玻璃切片進行繪畫創作的想法,自2003年以後,夏小萬便開始了從二維繪畫到三維繪畫的轉變。立體感極強的玻璃繪畫突破了平面繪畫的邊界,在將形象量化的同時,仍保持了圖像「虛幻」的屬性。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甄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四類空間繪畫,以及創作實踐中與其相關的紙上手稿,為觀眾提供了藝術家由二維繪畫轉向空間繪畫的線索及路徑。
花鳥——申玲個展
展覽日期 2014年8月16日 - 2014年9月14日
開幕時間 2014年8月16日, 16:00, 星期六
展覽館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北京市)
策展人 戴卓群
藝術家 申玲
主辦方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近年以來,申玲的繪畫探索氣象一新,關注的焦點逐漸由對人的內觀向自然造化過渡,花草風物,富於詩情,與古人的花鳥畫遙通款曲。中國花鳥畫,作為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天然回應了對詩歌的「圖畫性」要求,當然詩畫同源的背後必定伴隨著某種同化性質的改造和挪用。嚴格意義上講,申玲近來跟花與鳥相關聯題材的創作並非傳統範疇裡面的花鳥畫,但卻可以試圖找到一種互參對位的路徑,從古典的詩學範疇回應我們對當下詩學精神的闡釋和重構。這毋寧說是通過對古典詩學嶄新知識域的再發現對自身現實的一種反向確證,是藉助古典詩學這個他者對自我的詩意理想的重申。
1960 (群展)
展覽日期 2014年9月6日 - 2014年10月31日
開幕時間 2014年9月6日, 16:00, 星期六
展覽館 泉空間 (中國 北京市)
策展人 冀少峰
藝術家 鄧箭今、丁乙、方力鈞、方少華、景柯文、劉野、盧昊、毛焰、蘇新平、王興偉、王易罡、魏光慶、薛松、楊述、嶽敏君、張恩利、周鐵海
主辦方 泉空間 (中國 北京市)
「1960」展覽是泉空間關於「1960系列展「的首個展覽,針對上世紀60年代前後出生的一批藝術家進行研究和梳理,以架上油畫作為開篇,匯集了當代最具代表性,最具活力的60年代藝術家的代表作品、手稿。這次展覽將由批評家冀少峰擔當策展人,展覽將涉及到這批藝術家的宏觀國際背景、國內背景及藝術家個人的精神訴求。在風格、樣式、交遊、師承間,在宏大敘事和個人微觀敘事間,集體主義經驗與個人經驗間,在國家、社會、個人間,在官方與非官方、體制與非體制、地上與地下間,所形成的多種複雜關係。
晏之藝Ⅳ:「心跡-手記」藝術家手稿展
展覽時間 2014-09-02 - 2014-10-02
開幕時間 2014-09-02 20:00
展覽城市 北京 - 朝陽
展覽地點 牆藝術中心
學術主持 朱青生
主辦單位 中森會&牆藝術中心
策 展 人 蘇晏
參展人員 蔡錦 朝戈 尚揚 蘇新平 石衝 譚平 王廣義 夏小萬 朱青生 李佔洋 尹朝陽
手稿無疑是藝術家最真實、最快速記錄藝術靈感的最佳方式,採用信手拈來的質樸方法,是不受材質和技法約束的一種感性創作。策展人牆藝術執行董事蘇晏策劃的晏之藝Ⅳ《心跡·手記》正是一些知名藝術家的手稿展。在她看來,流露藝術家真實心跡的,往往也是藝術家的手稿。因為手稿是藝術家畫給自己看的,沒有矯飾自然而然。
潛入綺境-紙繪作品展
開幕時間 2014年08月20日 15:00
展覽時間 2014年08月20日—2014年09月17日
展覽地點 鳳凰藝都798藝術空間
藝術家 楊茂源,趙剛,朱加,婁申義,盧徵遠,趙一淺,楊煜旻,唐丹彤,劉禮賓
當人們試圖進入一個臆想世界的時候,會在不經意間闖入另一種感官的通道,在未覺又知覺的綺境中,盡演各類角色,發揮無限想像,觸及最真實自我,釋放極大能量。參展藝術家在紙上將靈感植入,試圖變換不同的表達方式,將不同的關係在生生不息的循環中得到輪迴的展現,不動聲色地潛入一個無限可能的奇妙之境。
洛杉磯計劃 (群展)
展覽日期 2014年9月13日 - 2014年11月9日
開幕時間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展覽館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藝術家 Kathryn Andrews、Aaron Curry、Alex Israel、Matthew Monahan、Sterling Ruby、Ryan Trecartin、Kaari Upson
主辦方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洛杉磯擁有西方當代文化體系中最複雜和豐富的藝術圖景,2014年9月,UCCA將用全部展廳呈現由7組藝術家個人項目組成的群展,推出來自洛杉磯的傑出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參展者包括凱薩琳·安德魯斯、阿龍·柯裡、亞歷克斯·以色列、馬修·莫納漢、斯特林·魯比、萊恩·特裡卡丁以及卡裡·厄普森。
京都霾 (群展)
展覽日期 2014年8月20日 - 2014年9月5日
開幕時間 2014年8月20日, 15:00, 星期三
展覽館 星空間 (中國 北京市)
藝術家 陳天灼、Kensuke Garasawa、郭子鵬、何建丹、Kazumasa Hiei、李繼開、婁申義、呂欣、Rikuji Makabe、Izuru Mizutani、宋琨、孫彥初、Haruki Takahashi、仝天慶、Hitoshi Yamafuji、楊心廣、Iida Yuko、張暉、張曉東
主辦方 星空間 (中國 北京市)
在日語中,「京都」除了指稱那座聞名於世的千年故都以外,也可指代「首都」的含義。照此說法,北京就是今日中國的「京都」,而「霾」則是這座城市最具國際聲望的氣象特徵。「京都霾」就是要以北京為現場、以藝術為媒介,讓不同身份的藝術家們穿越混沌,面對面的相識,然後再談理清那些屬於歷史和現實的日本與中國的諸多的說不清的問題。
漢斯·歐普·德·貝克——夜畫 (個展)
展覽日期 2014年9月13日 - 2014年11月23日
開幕時間 2014年9月13日, 17:00, 星期六
展覽館 常青畫廊(北京)
藝術家 Hansop De Beeck
主辦方 常青畫廊(北京)
千絲萬縷——張朝暉水墨個展 (個展)
展覽日期 2014年9月13日 - 2014年10月12日
開幕時間 2014年9月13日, 15:00, 星期六
展覽館 紅門畫廊 (中國 北京市)
藝術家 張朝暉
主辦方 紅門畫廊 (中國 北京市)
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傳統的複雜關係讓中國人糾結了一百年。今天的背景下,這已經不是問題,尤其是在藝術創作實踐中。 自由地吸收任何精神營養,不拘形式,一切為我所用, 這樣,才有可能完成水墨從傳統國畫向當代藝術的華麗轉身。
EAST BRIDGE——前衛藝術閱讀上的缺席
展覽日期 2014年8月16日 - 2014年9月7日
展覽館 798藝術工廠 (中國 北京市)
藝術家 Jinsu Han、黃靜遠、Yong Deok Lee、Beom Moon、譚平、楊泳梁、Taekyu Yim、尹秀珍、Geun-Taek Yoo、Junghyun Yoo、政治純形式辦公室、卓民
主辦方 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北京市)
韓國國際交流財團
協辦方 富思畫廊 (中國 北京市)
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並不是對那些已有的「前衛藝術」理論的顛覆和批判,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試圖尋找「前衛藝術」的不確定性與多樣性上來。這些作品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建構一個更為寬泛的藝術框架,而更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剖析當下藝術界一些有爭議性的話題。即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書寫那些未被發現的「前衛藝術」在藝術史上所遺留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沒能對此展覽中所呈現的作品,以及作品本身所蘊含的內容與態度賦予它美術史的價值?這很有可能是前衛藝術的誕生,或者是前衛藝術爆發浪潮中被忽視的部分。
這個夏天我們愛影像 (群展)
展覽日期 2014年7月26日 - 2014年9月4日
開幕時間 2014年7月26日, 16:00, 星期六
展覽館 佩斯畫廊 (中國 北京市)
藝術家 白雙全、曾御欽、崔廣宇、黃榮法、Pia Myrvold、Adam Pendleton、邱黯雄、Michal Rovner、沈瑞筠、宋冬、TeamLab、Bill Viola、袁廣鳴
主辦方 佩斯畫廊 (中國 北京市)
在作品與作品、作品與觀眾之間,意義與體驗的鏈條將不斷銜接和裂變,佩斯北京2000平米的展廳屆時將成為一個生產和製造新關係的實驗室。正因為此,展覽的題目並沒有給出任何描述性或判斷性的信息,相反則是一次情緒化的、單純性的調動。我們有意將傳統意義上的策展線索、主題、年代學與分類學強加給作品/藝術家的限制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愛影像」屬於一次實踐者在特定空間下的自生對話、交流和展演,一次自由的排練。參展的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域、文化與歷史環境,有著迥異的創作背景、理念與脈絡。他們有些是錄像藝術領域探索年深的先行者,有些則是懷抱對影像語言的摯愛或對影像本體的信念而投入到這門藝術中的青年實踐者,還有些是基於對社會行動議題的關注和踐行的意志走上用影像改變周遭世界的路途。而我們的這次展覽將為這些探索者和實踐者搭建一個平臺,為著一種即將到來的、自生而自由的、塊莖狀的敘事鋪墊道路。
身體的邊界——任航攝影展 (個展)
展覽日期 2014年8月2日 - 2014年9月28日
開幕時間 2014年8月2日, 16:00, 星期六
展覽館 三影堂+3畫廊 (中國 北京市)
藝術家 任航
主辦方 三影堂+3畫廊 (中國 北京市)
作為一個多產的攝影藝術家,任航大量作品中展現了對解放身體極限的好奇和探索,他的鏡頭中閒手拈來各種奇怪的造型和神態,靈敏地捕捉一切誇張、荒誕、極限等挑戰視覺和心理底線的身體的行為。攝入畫面的身體具有極強的形式感,不管他們是溫暖還是生澀的,從沒有要被空間地域、思想或道德所幹擾和限制。所以在任航的創作詞典中我們勢必看不到「禁忌」這個詞彙,鏡頭中那些年輕男孩女孩扭曲的身體和單純詭異的神態呈現出強勢的張力,亦為作品提供了更多敘事性和戲劇化意味,也成為了攝影師最獨特的氣質。
歡迎關注北京時代美術館官方微信以及時獲取藝術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