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影視】《失控的陪審團》

2020-11-17 騰訊網

《失控的陪審團》

點擊播放 GIF 0.1M

1、簡 介

《失控的陪審團》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加裡·弗萊德執導,約翰·庫薩克、達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蕾切爾·薇姿主演的的劇情片。

影片改編自約翰·格裡森姆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一起震驚全國的槍殺案審判中,陪審員之一的尼克與場外的瑪麗兩人控制著12名陪審員投票結果的故事。

影片於2003年10月17日在美國上映。

點擊播放 GIF 0.1M

2、基本信息

劇名:《Runaway Jury》

譯名:《失控的陪審團》

製片地區:美國

類型:劇情

色彩:彩色

片長:127分鐘

點擊播放 GIF 0.1M

3、劇情梗概

美國紐奧良州的一位年輕寡婦控告一大財團,要求對方為自己丈夫的死亡負責。明眼人都知道,她這一行為無異於螳臂當車,對手憑藉其巨額財富,通過操縱、買通陪審團成員,想贏得這場官司是輕而易舉的事。

這位寡婦的律師文道·魯爾(達斯汀·霍夫曼飾)是一個正直、道德感很強的人。而他的對手藍金·芬奇(吉恩·哈克曼飾),則是一個技術高明、性格冷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律師。他成立了一個小組,通過高科技手段對陪審團成員進行監控,他會對他們的生活進行調查,並戰略性地選擇自己的陪審團成員,以便使儘可能多的評審員在法庭上向他們一方傾斜。

不過事情還不只這麼簡單,陪審團中有一個叫做尼克(約翰·庫薩克飾)的人,他也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另外,一個叫瑪麗(蕾切爾·薇姿飾)的神秘女人與兩位律師接頭,告訴他們,只要出錢,就保證可以打贏官司,當然,這筆錢不會是小數目。

點擊播放 GIF 0.1M

4、 主角簡介

約翰·庫薩克 飾演 尼克·伊斯特

槍殺案的陪審員之一,行動神秘,幾乎沒有什麼過往的記錄,惟一的線索便是他有個叫瑪麗的女友。實際上兩人聯合藉由能左右評審團投票結果的能力向被告方聘請的幕後推手藍金索要1000萬美金。

蕾切爾·薇姿 飾演 瑪麗

尼克的女友,與評審員成員裡面的尼克裡應外合,向被告方的藍金·芬奇和原告方的文道·魯爾兩邊同時要價。因為他們擁有能左右評審團投票的能力,在官司宣判前叫價已高達1500萬美金。

吉恩·哈克曼 飾演 藍金·芬奇

受僱於軍火商的一樁槍殺案,為了能夠打贏官司他會不惜一切手段,他和他的技術小組成立了高科技指揮中心,他們收集情報,精心挑選陪審團員,再依據他們的弱點加以威脅擊破,以達到他們所要的判決。

點擊播放 GIF 0.1M

5、精彩影評

1.《失控的陪審團》不只是一部簡單的法庭倫理片,在表面的劇情設置下,是導演獨樹一幟的敘事所造成的張力與驚悚感,所以該片應該是一部驚悚與倫理並重的好萊塢電影。(《南方都市報》評)

2.影片劇本是四個人一起寫的,通常這會搞成一團糟,但該片呈現出來的卻是極有張力的敘事,人物性格刻畫與動作場面之間有著充分的互動。(《好萊塢報導》評)

3.該片藉助於突飛猛進的電影技術,電影畫面與節奏迅捷而流暢。(《檢察日報》評)

4.這是一部緊張而逃避現實的法律驚悚片。(《華盛頓郵報》評)

點擊播放 GIF 0.1M

6、法律科普

美國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國法律規定,每個成年美國公民都有擔任陪審員的義務。但是不滿18歲 、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曉英語及聽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沒有資格充當陪審員。

發展

具有現代意義的陪審團制度發源於英國。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陪審團制度傳入美國,並成為主要的訴訟制度。1635年,維吉尼亞建立了大陪審團制度。大陪審團負責指控刑事案件與調查犯罪,並決定是否給法院移送案件。在1641年,《麻薩諸塞自由綱領》規定,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也可以選擇法官或陪審團審判。獨立戰爭勝利之後,法官和陪審團的職能開始分離,陪審團負責裁定案件事實,法官負責如何適用法律。隨後,陪審團權利載入了憲法第七條修正案。

現代

現代之後,美國對陪審團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在陪審團組成人員上,逐漸對婦女和黑人開放,對性別和種族的排斥度降低。其次,歷史上陪審團的人數是12人,改革之後組成人數可以根據各州的情況在6-12人間組成。再次,陪審團裁決原則上的變化。傳統的陪審團裁決是全體一致通過原則,現在開始應用多數主義。通過改革,陪審團制度在美國得到了比英國更好的發展。據統計,美國每年由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佔世界每年總案件的90%。

問題

儘管如此,美國陪審團制度的發展還是存在較多問題。20世紀以來有些州已經不再使用大陪審團,到1984年為止,保留大陪審團的只有20個州。而在小陪審團的運用上出現了辯訴交易的現象,陪審制度也常常被詬病影響了司法效率等問題,以致於理論上、實務上開始對陪審團制度的存廢展開爭論。

來源:暨南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文|kingking

版|pray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失控的陪審團》,失控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
    【法律影單】:《失控的陪審團》,失控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
  • 《失控的陪審團》
    法律電影,一周一會,與你不見不散。記得前段時間,小編為大家推薦過一本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十二怒漢》,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那本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案件中一個陪審團的故事。今天,小編又為大家準備了一本關於陪審團的電影——《失控的陪審團》。相信沒看過的人,一定會非常迫切地想去觀看,看過的人,也會想去看第二遍。
  • 法律影評 | 《失控的陪審團》:沒有什麼路通向真誠,真誠本身就是路
    導演弗萊德的提醒,讓我們在影片《失控的陪審團》中探究:如何持續、正確、安全地選拔和當好陪審團成員,是需要在這個明媚的春天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法庭是天然的影吧,在這個小天地永遠上演著深不可測的大事件。法律影片往往充滿著現實主義的「猙獰」,讓你在恐怖的同時,體會著身臨其境的快感。一如保羅·伯格曼所言:「電影攝製者的技藝與律師們——特別是法庭中的辯護人們——擅用的手法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 十個:《失控的陪審團》美國的陪審團制度
    本片的取材立意不同於以往的類型片,把矛頭指向素來不受關注的陪審團,結構非常緊湊,尤其是三方聯繫的同步敘述堪稱簡潔的楷模。幾位老將的表演天衣無縫,這也是兩位帕薩迪納劇場(Pasadena Playhouse)的昔日同窗,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和吉恩·哈克曼的首次合作。《失控陪審團》這樣投資成本不低,又能發揮表演的電影實在是少之又少。
  • 律創享┃楊金鑫:蒙眼的邏輯,失控的事實——觀《失控的陪審團》有感
    9月末的金陵,立秋之後,早晚已有些許涼意,初秋的月,掛在窗明几淨的空中,到了與夏日做告別的時刻,閒暇的夜晚,給自己倒了一杯Single Malt,人生難得尋得知己,也難逢得些許寂靜與安寧,又恰好新購得的投影儀到家,諸多巧合、萬般緣分,正是觀看《失控的陪審團》的絕佳時刻。
  • 影評|《失控的陪審團》:理性制訂的「非正義」
    《失控的陪審團》是2003年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加裡·弗萊德執導,約翰·庫薩克、達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蕾切爾·薇姿主演的的劇情片。出於理性制訂的「非正義」修正案「我沒有操縱陪審團,我只是讓他們循著良心投票。」原告成功地打贏了這場「索賠案」,我們不由得地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人們地內心深處都認為銷售槍枝會容易滋生報復性犯罪,認為是不道德的話,那麼為什麼法律還會容許公民持有槍械和軍火商銷售槍械呢?
  • 失控陪審團:陪審團待價而沽,勝訴可以購買?美國法律遭到挑釁
    而影片的主角叫做尼克,他一開始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形象是不想參加陪審團的一個普通市民而已,但是其實看到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他一直在隱藏自己的真實面目。這場案件絕對是被告以及原告兩名律師之間的較良,一個叫做藍金,代表著唯利是圖的機械製造商,而道爾卻是孤身奮戰想要給死去的證券經紀人的妻兒發聲。
  • ——觀電影《失控的陪審團》有感
    電影《失控的陪審團》雖是一部商業作品,但可以引發我們對一些法律問題、社會問題及人性善惡的反思,尤其是關於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如何平衡:一、 程度正義問題——陪審團制度到底能不能代表正義?「你以為那些普通的陪審員是所羅門王嗎?不!
  • 雜評 | 從電影《失控陪審團》看美國陪審制度的實際運作
    電影《失控陪審團》上映於2003年,改編自美國作家格裡森姆的同名暢銷小說。小說中,原被告分別為死於肺癌的菸民遺孀和生產香菸的大菸草公司,而在改編時鑑於槍擊事件的日益引人矚目,原被告變成了遭槍擊致死者伍德的遺孀和大槍械公司。原告方指控大槍械公司生產的武器泛濫且出售時未作嚴格的背景審查,導致眾多暴力事件發生,要求判決其有罪並給予高額賠償。
  •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在經典電影《失控的陪審團》中,我們看到一出出為了自己利益追逐的場面,這種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並不是正義的方向,而是小我在法治體系下對陪審團超越規則的幹擾。初看電影似在倫理背景下演繹懸疑,細思卻發現是一部既充滿緊張節奏,又體現良知與正義糾結,突出良知在維護正義過程中價值的現實主義法律影片。
  • 電影《失控的陪審團》
    兩年後,死者遺孀控告槍枝製造商維克斯堡,索取巨額賠償,擁有三十多年從業經驗的代理律師洛爾(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寧肯憑藉個人經驗選擇陪審團成員,但還是接受與陪審團篩選顧問勞倫斯合作,因為此類控告槍枝公司的案例勝少敗多。另一方面,槍枝公司聘請著名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Gene Hackman 飾),全面調查陪審團成員背景,以期掌控陪審團。
  • 律創享┃馬源:《失控的陪審團》電影觀後感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法官獨立於「一般人「負責法律的適用認定,而陪審團則作為」一般人「的代表通過最樸素的法感情來負責事實的考察,看似搭配合理,陪審員陪審員獨立於政府之外,獨立於司法系統之外,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之外。他們的判斷,就是一般民眾放在法律對陪審團的規定之下都會做出的判斷。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法庭為他們保密,使他們沒有心理負擔。
  • 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復興
    通過在訴訟程序中讓公民作為決策者的方式,使得陪審團庭審成為司法制度中一種最公開、最透明的形式。然而在現代,陪審團制度還是遭遇了很大的挑戰。進一步來說,陪審團事實審判者角色的作用逐漸減弱,而陪審團作為統一標準的裁判者在提高司法系統的信賴度與公信力上則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這一問題。  第一,陪審團作為事實審判者的作用.陪審團其中一個作用是確認法律事實,以便於進一步確定法律的適用。羅伯特·託賓認為:「運用陪審團審理案件事實比任何法庭程序更能促進美國法律體系的完整性。在美國的一些州,陪審團還要負責量刑問題。
  • 中國需要陪審團制度?需要嗎?
    當然,美國國父們的見解來源於他們的革命經驗:美國獨立時期十三個州的最高法官首席法官中有十個選擇了喬治三世,而不是喬治華盛頓。簡單來說,就是不僅判斷被告有沒有罪,還可以選擇被告犯了什麼罪。美國第一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 傑伊1794年在 Georgiav. Brailsford 一案中就曾指示陪審團:「你們有權決定本案中涉及的事實和法律,並就兩者作出裁決.通常我們假設陪審團最適合做事實認定,而法院最適合做法律適用認定,但其實這兩者都在你們的權力範圍之內。」
  • 陪審團:一場專業的「陰謀」?
    弗格森案後,抗議者又上街了。除了「舉起雙手」這一弗格森案抗議行動中的經典動作,又多了一個「我喘不過氣了」抗議標語。 「我曾以為,警察隨身佩戴攝像頭可以幫助解決這類案件。但在大陪審團就加納案作出決定後,我不那麼肯定了。」CNN法律評論員梅爾·羅賓斯認為,問題出在大陪審團,「大陪審團並非判斷警察在執行公務時是否違法的理想平臺」。
  • 盤點史上十大經典法律電影
    經常有不少朋友們在律者文摘後臺留言,想我們推薦一些關於罰法律方面的優秀電影。講述法律的電影當下也不在少數,有大家熟知的:《十二怒漢》、《殺死一隻知更鳥》、《造雨人》等等。為了給大家推薦到更好的影片,咱們夜以繼日的「閱片無數」,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這份適合法律人也適合身邊朋友們觀看的優秀電影。
  • 關於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
    參加隨機抽取的人民陪審團成員應為該院人才庫的成員,但人民陪審團人才庫可以不斷擴大,由研究室具體執行人民陪審團成員的隨機抽取辦法,由紀檢監察室負責監督;由當事人提出陪審團參審的案件,隨機抽取選擇陪審團成員時,應通知當事人到場監督。法院可將所有的人民陪審團成員進行編號向社會公布,當具體案件需使用人民陪審團參審時,由研究室根據所需人數隨機搖號抽取。
  • 陪審團這幫貨為什麼看著這麼可恨?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信任感,才出現了陪審團制度。陪審團制度的思路是這樣的:普通人不懂法律,所以沒法決定罪犯該判多少年。但是一個事情是真還是假,這個普通人是可以判斷出來的。當然,他們可能判斷錯誤。但是法官一樣可能判斷錯誤呀!法官收的訓練只是法律訓練,法律條文怎麼定的,法律流程是什麼樣的。
  • 陪審團制度是否適合中國
    今年2月份我到倫敦參加全球法律峰會。世界上有很多我們討論很熱的法律制度其實起源於英國,包括一些法律理念。英國陪審制度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是最大的。13世紀正式確立了起訴陪審團和審判陪審團的分離,也就是後來的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而且小陪審團從早期的知情人陪審團轉化為不知情人陪審團,帶動了英國一系列證據規則的誕生。
  • 推薦---法律劇《庭審專家》
    最近幾年,法律影視作品除了注重案情與庭辯邏輯之外,還有了不少視角上的創新和「乾貨」,不少作品還加入了高科技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