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1月4日訊(記者 張佳偉) 碘缺乏導致的「大脖子病」、飲用水氟超標引起的「氟骨症」等重點地方病,曾嚴重影響我省人民群眾健康,如今這些疾病的傳播已在我省得到根本性扭轉。記者今天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了解到,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大力防治,山東最大程度減輕了地方病的危害,97個碘缺乏病區縣、1個大骨節病病區縣、19個克山病病區縣全部達到消除標準,111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縣全部達到控制標準,徹底扭轉了地方病的嚴重流行趨勢。
山東省副省長孫繼業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省在全國第一個通過了國家地方病防治專項三年攻堅行動終期評估,比國家要求提前半年完成了攻堅行動目標,這在全省地方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為開展地方病防治專項攻堅行動,山東主要從加強預防、治療兜底、同步脫貧、全面宣教四方面著手,開展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大部分地方病是人體攝入必需的微量元素過量或者缺乏導致的。比如,氟中毒是因為長時間飲用氟含量過高的飲用水,而「大脖子病」是因為飲食中缺乏碘。要消除這兩種地方病就要讓群眾飲用達標水,食用加碘鹽。為此,山東啟動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同時全力保證全省食鹽安全,把確保食鹽質量作為持續消除碘缺乏病的關鍵。
兩年時間裡,全省累計投資超過150億元,鋪設主管網2萬多公裡、村級管網11萬多公裡,400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的飲水提升改造工作、1617個飲水型氟超標村的改水工作全部完成,1533個村完成了水源置換,84個村安裝了除氟設施,讓111萬農村群眾徹底告別了高氟水,讓群眾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由省衛生健康委制定監測方案,山東實現了對所有的病區縣(市、區)進行了監測全覆蓋,並繪製了碘缺乏地區、高碘地區的地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全省125家食鹽定點批發企業進行了誠信經營培訓並籤訂承諾書,省市場監管局嚴格加碘食用鹽的生產許可,對全省11家加碘食用鹽生產企業進行了全覆蓋的現場檢查,保證了食鹽質量。
為確保摸清全省地方病現症病人底數,建立病人臺帳,山東部署開展了地方病現症病人的個案調查工作。經過摸排,全省共有符合救助條件的地方病現症病人1376名,已全部進行建檔立卡。同時,確定了省、市、縣三級定點醫院,成立了省級專家組,對所有地方病現症病人進行規範、精準救治,並認真做好隨訪管理工作。民政、殘聯等部門也分別對符合條件的地方病病人進行了幫扶救助、發放了殘疾證。
在實施地方病防治專項攻堅行動中,山東強調地方病防治攻堅要與脫貧攻堅同步開展、同步完成。由省扶貧開發辦指導19個克山病病區縣(市、區)立足當地實際,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2016-2020年累計投資11.99億元,組織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118個,帶動40.3萬人次貧困人口增收。
據了解,我省進行了大量的群眾健康教育工作,避免地方病反彈。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主動走到群眾中,廣泛開展防治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鹽場、進醫院」活動;地方病病區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入戶走訪,面對面向地方病患者和廣大群眾宣傳地方病防治知識,全力提升病區群眾的健康素養水平。攻堅行動實施以來,全省共開發了科普材料185套,打造了新媒體平臺100個,健康教育覆蓋人群達到5997萬人次。
孫繼業表示,雖然我省已經達到了重點地方病控制和消除標準,意味著在我省流行的地方病已經不再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但並不意味著地方病防治工作可以有絲毫放鬆和懈怠。受經濟社會發展、自然環境、衛生服務基礎以及群眾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行為習慣和防病意識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地方病的致病因素難以根除,具有反覆性、艱巨性、長期性的特點。在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後,山東將毫不放鬆地繼續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幫助廣大群眾進一步提高健康素養,共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