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飛行員報復性攻擊,中國志願軍誓死抵抗。
轟炸機對高射炮,來吧!
張譯拍《金剛川》的這段嘶吼戲,反覆換不同的方法來演,
太過投入以至於當場缺氧,大腦發暈,但剛喘勻了氣,就立刻又來了一條。
吳京都佩服他的敬業,管他叫「張再來」。
你看張譯演技好,離不開他的努力與付出。
最後在戰機猛烈的炮火下,張譯飾演的排長張飛直接碳化,
像一尊烈士雕像,堅守職責,屹立不倒。
連這個屍體,張譯都有親自飾演,為此要化4個半小時的妝。
被戲稱是「國家一級瘸腿表演藝術家」的張譯,這回又瘸了。
從《我的團長我的團》、《追兇者也》,到拍《紅海行動》時意外骨折,《攀登者》中凍傷腳,再到這部《金剛川》。
看來張譯是逃不掉「逢戲必瘸」定律了,吳京也總喜歡玩他這個梗。
再度合作的兩人關係很好,戲裡戲外都喜歡調侃。
拍到給吳京送玉米的那場對手戲,張譯說自己當時不禁淚目。
因為那場戲有點像一次告別,是這對師徒戰友生前的最後一次相見。
戰場上大大小小的角色,組成了動人的英雄群像。
說起他們的歷史真實原型,有一個人你不能不知道。
他就是志願軍工兵第10團第3連連長張振智。
戰況最緊急時,他接到上頭的命令:一個半小時必須把橋修好,輸送彈藥。
完成不了,軍法處置!
和電影《金剛川》裡演的不同,歷史上工兵修橋和金城戰役沒啥關係。
因為工兵連連長張振智是1953年5月20日就到了金剛川,開始指揮戰士們架起巖裡橋。
而發動金城戰役的戰略決定,是在同年6月22日才正式部署的。
所以真實的金剛川上修橋,發生在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並非第三階段。
張振智他們要保障的戰役,其實是883.7(八八三點七)高地戰。
當時戰事膠著,前線急需補給。
金剛川的水路是否暢通,關係到這場仗的成敗。
時刻要注意躲避空襲的工兵戰士,奮戰7天7夜,提前近一天就架好了橋。
可是大功告成不久,就引來了敵人的注意。
美軍前後出動了24架黑寡婦P-61重型戰鬥機,投放了數以千計的炸彈,2500多發炮彈。
橋被炸毀了。
任務規定的時間漸漸逼近,敵人的戰機還在空中盤旋。
張振智臨危不亂,帶領工兵部隊迅速修橋。
終於在他們奮不顧身的搶修,橋重新被修好。
這時,距離上頭要求通車的時間,只剩一刻鐘。
金剛川上長37米的橋,被戰士們連續7次修復。
在美軍的轟炸下,這座木橋猶如鐵打的一樣。
是志願軍驚人的勇氣和毅力,讓它變得堅不可摧。
最終,運輸車順利通過,第541團(五四么)得以攻下高地。
張振智也在抗美援朝期間,立一等功兩次,獲二級模範稱號。
後來他在《搶架巖裡橋》的文章裡寫道
1982年,光榮離休的張振智,堅持義務進校園,
給孩子講述志願軍的英勇事跡。
即使身患重症也沒有停止奔波,直到2000年倒在了講臺上,享年78歲。
然而還有很多志願軍的忠骨,在異鄉流落。
今年,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完畢,又有117位英魂歸國。
山河已無恙,英雄們,祖國接你們回家。
美國飛行員報復性攻擊,中國志願軍誓死抵抗。
轟炸機對高射炮,來吧!
張譯拍《金剛川》的這段嘶吼戲,反覆換不同的方法來演,
太過投入以至於當場缺氧,大腦發暈,但剛喘勻了氣,就立刻又來了一條。
吳京都佩服他的敬業,管他叫「張再來」。
你看張譯演技好,離不開他的努力與付出。
最後在戰機猛烈的炮火下,張譯飾演的排長張飛直接碳化,
像一尊烈士雕像,堅守職責,屹立不倒。
連這個屍體,張譯都有親自飾演,為此要化4個半小時的妝。
被戲稱是「國家一級瘸腿表演藝術家」的張譯,這回又瘸了。
從《我的團長我的團》、《追兇者也》,到拍《紅海行動》時意外骨折,《攀登者》中凍傷腳,再到這部《金剛川》。
看來張譯是逃不掉「逢戲必瘸」定律了,吳京也總喜歡玩他這個梗。
再度合作的兩人關係很好,戲裡戲外都喜歡調侃。
拍到給吳京送玉米的那場對手戲,張譯說自己當時不禁淚目。
因為那場戲有點像一次告別,是這對師徒戰友生前的最後一次相見。
戰場上大大小小的角色,組成了動人的英雄群像。
說起他們的歷史真實原型,有一個人你不能不知道。
他就是志願軍工兵第10團第3連連長張振智。
戰況最緊急時,他接到上頭的命令:
一個半小時必須把橋修好,輸送彈藥。
完成不了,軍法處置!
和電影《金剛川》裡演的不同,歷史上工兵修橋和金城戰役沒啥關係。
因為工兵連連長張振智是1953年5月20日就到了金剛川,開始指揮戰士們架起巖裡橋。
而發動金城戰役的戰略決定,是在同年6月22日才正式部署的。
所以真實的金剛川上修橋,發生在夏季反擊戰第二階段,並非第三階段。
張振智他們要保障的戰役,其實是883.7(八八三點七)高地戰。
當時戰事膠著,前線急需補給。
金剛川的水路是否暢通,關係到這場仗的成敗。
時刻要注意躲避空襲的工兵戰士,奮戰7天7夜,提前近一天就架好了橋。
可是大功告成不久,就引來了敵人的注意。
美軍前後出動了24架黑寡婦P-61重型戰鬥機,投放了數以千計的炸彈,2500多發炮彈。
橋被炸毀了。
任務規定的時間漸漸逼近,敵人的戰機還在空中盤旋。
張振智臨危不亂,帶領工兵部隊迅速修橋。
終於在他們奮不顧身的搶修,橋重新被修好。
這時,距離上頭要求通車的時間,只剩一刻鐘。
金剛川上長37米的橋,被戰士們連續7次修復。
在美軍的轟炸下,這座木橋猶如鐵打的一樣。
是志願軍驚人的勇氣和毅力,讓它變得堅不可摧。
最終,運輸車順利通過,第541團(五四么)得以攻下高地。
張振智也在抗美援朝期間,立一等功兩次,獲二級模範稱號。
後來他在《搶架巖裡橋》的文章裡寫道
我們在這場戰鬥中並沒有上刺刀,也沒有親手打死敵人,可是我們知道我們工作的意義:保證了戰鬥的勝利!
1982年,光榮離休的張振智,堅持義務進校園,
給孩子講述志願軍的英勇事跡。
即使身患重症也沒有停止奔波,直到2000年倒在了講臺上,享年78歲。
然而還有很多志願軍的忠骨,在異鄉流落。
今年,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完畢,又有117位英魂歸國。
山河已無恙,英雄們,祖國接你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