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3天,電影《金剛川》的票房已經超過3.6億,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無不為那些革命先輩的無私和熱血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後的階段,志願軍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到達金城前線,一次次在金剛川搭橋,一次次失敗,最後用戰士們的血肉之軀,撐起一座人橋的故事。
在這裡面,最出彩的角色無疑是張譯飾演的「張飛」,張飛是一個高炮排長,和吳京飾演的高炮班長「關磊」是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好兄弟,他們各守著一個炮臺,任務就是攻擊天空中的美軍戰機。
張飛的觀察力和敏銳度是超人的,所以每次有戰機飛過來時,他都能率先發現,然後給兄弟們吹哨傳信號,在這裡,張譯的演技體現得淋漓盡致,每次有情況,他屏息凝神的樣子,連喘氣都讓人覺得是在演戲,把觀眾都帶進去了,更厲害的是,戰機飛近的時候,張譯的耳朵都在動,不得不讓人感嘆,這是一個連耳朵都會演戲的演員。
張譯用自己的演技把這個角色烘託得分外立體,和美國的戰機對轟的那一段,張譯的演技把那種視死如歸,熱血男兒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不少觀眾都流了淚。
最高光的地方是在最後張譯被炸到,隊友都沒了,而他斷手斷腳,血肉模糊,在這裡張譯是一句臺。
詞也沒有的,所有的情感表達和塑造全靠他的肢體語言和每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動,而張譯無疑是詮釋得極好的,就像關磊被炸沒了那一段,張譯也是沒有半句臺詞,穿過玉米地跑到關磊那裡,演技都在那段沒有一句臺詞的跑動中體現,單單靠他的表情,就能讓觀眾落淚,看得讓人的心揪成一團。
許多人都在誇張譯演技好,但何曾想到,當年他也是五次考試都沒有通過的人呢?
張譯從小夢想的職業是播音員,高二時他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考了專業第一,但那時他還沒高中畢業,考第一也沒用,不過這給他很大的信心。
第二年他以為自己穩穩了,但是那一次廣院在東北只收兩名學生,遺憾的是,張譯考了第三名,因為彼時他很堅定,所以只報了這個學校,落榜後便成了待業人士,居委會給了他一張待業通知,他第一次感到「涼涼」。
為了有個文憑,父母讓他去哈爾濱話劇團報名,結果因為長相不夠好,被拒絕了,最後還是靠自費才勉強塞進門,那時候的他,打心眼裡還是不喜歡演員的。
直到1996年的冬天,張譯看了兩場話劇,心態開始發生變化,他是那種一旦認定就把頭往裡鑽的人,他四處收羅劇本想好好學習,但老家資源有限,老師便跟他說,去北京吧,那裡有看不完的話劇,看不完的劇本。
18歲時,張譯到了北京,跑了很多劇組,但卻接不到活,他本以為自己好歹也是劇團混過的,沒想到一下子直接沒了收入,過起了一包方便麵吃三天的日子。
在北京準備藝考時,有前車之鑑,他不敢把所有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了,報考了中戲和軍藝,但也是出師不利,考軍藝他的體檢營養不良,所以連通行證都沒領到。
而考中戲那會,他在考場上和面考官大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利與弊,各種理論知識滔滔不絕,畢竟也是一個啃了2000多個劇本的人,只不過老師還是搖了搖頭,因為他的小眼睛單眼皮,實在不符合主流審美。
從考場走出來後,朋友建議張譯去報北京戰友話劇團學員班,走投無路的張譯想,既然都走到這一步了,不妨去試試。
考完試他便回老家等通知,結果卻一直等不到,於是他打過去問,那邊愣了一下,問,還有3個自費生名額,要嗎?
20歲那一年,張譯如願留在北京。
但即使是在文工團,張譯也一直沒有遇到好機會,直到28歲那年,《士兵突擊》在選角,知道消息的張譯寫了一封3000多字的自薦信給導演洪雷,把自己的見解和抱負侃侃而談,才好不容易演了班長史今,才有了出頭的機會。
但他接下來的十多年,也一直在演配角,直到2014年,才憑藉《親愛的熱愛的》中「韓德忠」這個角色拿下金雞獎最佳男配角,這是張譯第一個主流專業獎項,站在領獎臺時,張譯連說了17個「感謝」。
其實他要謝的應該是他自己,沒有放棄夢想的那個自己。
2017年,一部《雞毛飛上天》終於讓張譯拿了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而這一年,他已經39歲,說是大器晚成也半點不為過。
張譯這20年拍了無數小配角,走了很長一段默默無聞的路,他參演了14部舞臺劇,20多部電影,40多部電視劇,100多部廣播劇,所謂厚積薄發,他的實力和價值不斷被看見,自然也有很多導演看中他,在《金剛川》之後,他有許多存貨,張藝謀的《一秒鐘》和《懸崖之上》,高群書的《刀尖》和《國家行動》等等。
祝願他早日發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