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硬生生地令全國各地的電影院歇業了半年之久。七月流火之際,坐在影院裡看《大陳島的誓言》這一部講述一段過去了近七十年的往事,沒有什麼跌宕起伏,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但是看完整部劇後細細品味,這部電影的優點還是挺明顯的。
首先,這是一部有大情懷的作品。
電影題材選取上體現電影製作者的大情懷。當今的電影市場上魚龍混雜,題材或驚悚,或穿越,或科幻,或動作,講究用大投入、大特技來吸引人的眼球。而這部作品的題材選取卻獨闢蹊徑,拿五六十年代軍民共建荒島的事情來拍,情節平淡,人物普通,但卻是蘊含著中華兒女深摯的建國心報國情。可以說這是一部難以吸引到以年輕人為主流的觀映群體的,賣座率難以保證,難能可貴的是,製片人不顧不能賣座的風險,把它拍了出來。電影的主題體現愛國主義情懷。滿目瘡痍的大陳島,通過一代墾荒人秉承「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信念,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改造成東海之濱的風景名勝,這種墾荒精神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外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兒女繼承和發揚祖輩偉大的墾荒精神,一往無前,無問東西。愛國主義主題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不因時代變遷而消失或被忘卻。
其次,這是一部有著濃鬱的現實主義氣息的作品。
一是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遵循現實,讓細節講話。該電影講述的故事時代特徵鮮明,敵我矛盾也清晰,但作者不一味地貶低敵方,也不一味地拔高己方。在國民黨部隊撤出大陳島時,有一個細節特別發人深思:國民黨軍隊為了把大陳島的基礎設施全部炸毀,全力驅逐老百姓離開大陳島,體現了「惡人」的人性。在向雲同與其投向國民黨的弟弟持槍對峙中,兄弟倆都下不了手,向雲同試圖以情動人挽救他,最終國民黨弟弟對著自己的頭顱開了一槍,這個細節處理真實可信,不拔高、也不貶低。
而參加大陳島改造的青年們時不時鬧出的一些類似「罷食」「編順口溜」之類的小插曲,其實並不會損傷人物形象,反而使故事脫離「假、大、空」的口號式的宣傳,顯得真實可信。
二是電影的時代感強。影片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不久,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故事。那個年代,許多青年人意氣風發地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他們對現實困難了解不足,缺乏應有的生活生產經驗,說出來的話熱情昂揚,做出的事情滑稽可笑,這點在大隊長李東風上體現得較充分。坐在那裡聽李東風說的話,感覺自己就處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而那些青年們富有時代使命感、遵守集體規範的特徵,無不是那個時代的中國青年的寫照。
三是戰爭的殘酷性凸顯,反戰的思想蘊含其中。開場即播放國共爭奪大陳島的殊死戰鬥,炮火硝煙,近身肉搏,血色染屏,漫山遍野的兩軍屍體,一座座密密麻麻的土墳,這些都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了戰爭這架「絞肉機」的罪惡。影片還特別塑造了一個細節,解放軍隊伍裡一戰士痛苦地詰問:「為爭奪這個小島犧牲這麼多人值得嗎?」在當今世界,和平是主流,但也不乏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時不時地挑釁他國,想要挑起戰爭,人應為何而戰,國該不該戰,答案就在影片中。
其三,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採用了對比的敘述方式。
這種對比無處不在。如國民黨撤退前的毀島行為與共產黨排除萬難重新建設荒島的對比,臨死前還想戰爭結束後請假回家成親的解放軍戰士,與躲在暗處處心積慮破壞家鄉建設的幾位國民黨殘餘,其情懷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如大隊長李東風與副大隊長向雲同的對比。李東風好大喜功,喜歡喊口號,愛以大隊長的身份自居,指手畫腳多於真做實幹,甚至對向雲同「越權」的言行深表不滿。而向雲同作為戰爭的倖存者,本著對青年人負責、對工作負責的思想,嚴格制度管理,以身作則投身生產,對李東風進退有度,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服從工作安排,兩人的性格對比鮮明。其他對比還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講究人物、情節、場景高度集中,講究以優質的畫面、動情的聲音、動人心弦的情節以及富有現實意義的主題打動觀眾,從而實現影視藝術的社會價值、娛樂價值和美學價值,從這個角度看,這部電影的社會價值大於娛樂價值,這既可以說是硬傷,但這並不妨礙電影的普世意義。
作者簡介
王珍:就職於教育局,筆名南木,浙江省詩詞楹聯學會會員,子曰詩社社員,金華市作家協會會員。